下书看 > 我们的虚无 > 第121章 千里雪山

我们的虚无 第121章 千里雪山

    癸寒城其实是兰德最大的城市。

    因为这里有一座千里雪山。

    说是千里,谁也没有丈量过。人们只是知道它很长,一眼望不到头。

    城镇就建在山脚下,没有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厂,或是欣欣向荣的农田。

    惨白的雪原上,破烂的民居随处可见。贫瘠荒凉的空地,枯草根和几株土豆生长在一起,并且用篱笆墙像宝贝一样围起来。

    食腐的秃鹫盘旋在城镇上空,它们和这里的居民一样骨瘦如柴。

    这是一座以贫穷闻名的城市,终年积雪为它披上了一件脱不掉的大衣,人们几乎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只能看着麻木地忍受饥饿。

    基金会甚至不愿意在这里设立金融中心。

    伴随着第一缕曙光,院里的鸡鸣声将王婶从睡梦中吵醒。

    寒冷的空气让她清醒了不少,淡淡的疑惑也随之而来。

    家里只养了一只母鸡,自从被黄鼠狼咬伤后就不怎么下蛋了,活力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大清早的,母鸡怎么会打鸣?

    王婶也没多想,裹上袄出门赶早集。

    由于没有基金会的管控,这里的富人把持着大部分资源,将食物等各类必需品的定价拔高到极致,以尽可能攫取穷人的利益。

    在这种环境下,早集应运而生。趁着上层人还沉溺于温暖的床榻,穷人们早早地聚集,用以物易物的形式交换商品,以逃避高额的交易税和摊位费。

    虽说大家都没什么能交易的东西,总归也算一种无声的反抗。

    王婶把袄裹得很紧,人来人往的,谁也看不出来她身上捎了什么。

    粮食?棉布?还是武器?

    早集建立的初衷是穷人互助不假,可别指望在这里有谁真正值得信任。

    迈着谨慎的小碎步,王婶流连于摆着各种垃圾破烂的摊位前,眼神来回乱窜。

    一个尖锐但有气无力的声音,突然从她身后传来。

    “哟!这不是王姐嘛?”

    王婶回头,身后站了一个穿碎花袄的女人,与她一样双手紧紧揣在怀里。

    这女人她认识,住在离她家不远处,算得上邻居。

    女人凑近了些,嗓门不减反增。

    “早上听见打鸣,怎么?王姐你们家还养公鸡了?”

    此话一出,王婶变了脸色。

    母鸡还能下蛋,而公鸡对他们这些人来说,养殖的性价比是最低的。如果谁家里养了公鸡,那就说明他家一定有富裕的粮食。

    果然,女人话音刚落,几道不怀好意的目光就跟了过来。

    “是母鸡,家里的命根子,不晓得今天发什么疯打鸣。”

    王婶冷声解释,同时用凶狠的眼神回敬那些觊觎的人。言下之意就是,谁敢动歪念头就和谁拼命。

    随后,她瞪着正幸灾乐祸的女邻居,冷笑道。

    “我看这两天老有男人往你家跑,难道你家挖出宝贝了?”

    这回轮到女邻居变脸色了,王婶话里话外说她偷人,若是被家里男人知道了,免不了要往死里揍。

    “那也比你没男人用强!”

    女邻居气急败坏地骂道,随后像只斗败的鹌鹑一样逃走了。

    王婶没有任何喜悦,阴狠的眼神中透出一抹黯然。

    她丈夫被执法局拉走了。

    听说镇外来了一帮强盗,执法局一直在征壮丁剿匪。

    执法兵这种金贵的东西,癸寒城肯定是养不起的,又不能让官老爷亲自上,只好从穷人里抓炮灰。

    一天管两顿饭,再给一个执法辅官的头衔,有得是人想干。

    村镇里的光棍基本上都去了,可成了家的男人大多不愿意去。家里要是少了个壮劳力,妻儿指不定要遭多大罪。

    丈夫已经去了两个月,一点消息都没传回来,王婶只能独自养活一儿一女。

    她猛吸了一口冷气,赶走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继续向前走。

    “嘿!听说了没?北村又死人了!”

    摊贩间的闲话让王婶打起了精神,这也是她来早集的目的之一,从各种闲话中找到些有用的消息。

    “死人?咱们这哪天不死人?”

    “不一样,北村那个是吊死的!”

    癸寒城生活艰苦,但也造就了人们对恶劣环境的抗性。因此,自杀在癸寒城算是一件稀奇的事。

    摊贩啧啧称奇一番后,言语间多了几分妒忌。

    “他们怕不是又要办白事了。”

    “肯定是,北村多阔啊!”

    北村连接着一条索道,跨越千里雪山,通往一线城市癸金城的索道。

    是的,两座城市之间,只隔着一座山而已。

    托索道的福,北村在村镇中心的外围捡点油水,成为了癸寒城贫民区里最富裕的区域。

    白事是这里的习俗,也就是葬礼。

    “真是吃饱了撑的!”

    一个摊贩骂道,可眼神中却有着浓浓的嫉妒。

    “还是请东村那个?”

    “那可不?人家可是大城市来的钢琴家,而且给半斤土豆就愿意出白事!”

    王婶心头暗惊,她的家就在东村,几人口中那位钢琴家她也知道,一年前来癸寒城落户,与她家就隔了两条街。

    挺年轻一个小伙子,好像叫东什么来着,姓氏恰好和东村一样。

    这位钢琴家收费低廉,手艺……附庸风雅的穷户也听不出啥来,不难听就对了。因此,北村那些大户每有白事就要请他。

    说来也怪,这小伙子存在感低得可怕,走在路上就跟透明一样。就算挣了粮食回家,也鲜有人打他的主意。

    又听了会闲话,没有得到丈夫的消息,王婶失望地摇了摇头。

    正准备回家,她的眼神忽然被一件东西吸住了。

    那是一件小铜锅,看上去八成新。

    平日家里的吃食,主要是外面刨的野菜叶子,搭配土豆煮汤喝。

    而王婶记得,家里的锅已经很破了,眼瞅着就要漏。

    尽管想要那铜锅,王婶却没有表现出意动的样子,而是漫不经心地走去了其他摊位,这瞧那看,兜兜转转才又走了回来。

    先是拿起摊子上的其他破烂,最后抓起那只铜锅,假装端详了两眼,眼中流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精光。

    “怎么卖?”

    摊贩一看来了生意,立马喜滋滋地贴了过来。

    “诚心要?”

    “看看再说。”

    一套话下来,两人各自伸出一只手,将袖口对接在一起,用手势比划议价。

    这是早集的规矩,在袖子里通过暗语来商量价格,以免外人瞧见了眼红。

    比划了一轮,王婶露出厌烦的神情,抽出手摇着头往后退。

    “算了,算了。”

    摊贩见她要走,急忙开口挽留。

    “别忙,少一个两个不叫事!”

    “家里都不够吃,算了,算了。”

    王婶回绝道,转身走了两步,像是想起了什么,忽然转了回来。

    只见她掏出一块帕子,裹着一个什么东西,盖在了摊贩面前。

    这也是早集的规矩,当用来交换的物品金贵时,要用帕子盖住,只许对面撩开个角瞄几眼。

    摊贩面色凝重了几分,捏住帕子的一角轻轻掀开。

    里面是一个女人拳头大小的袋子,鼓鼓囊囊的,装满了鲜嫩的小青豆。

    “随手在床头栽的,没想到凭着一点热气养活了,今早摘出来,差点给忘了。”

    王婶压低了声音,小心翼翼地说道。

    而摊贩看到那水灵灵的小青豆,眼睛都直了。

    刚才商量的价格是一斤土豆,这看起来只有二两多点的小青豆,虽说不如土豆裹腹,但胜在稀罕,能解馋。

    反正这铜锅也不是正路得来的。

    “合适,换了!”

    摊贩把小铜锅往前一推,王婶心中暗喜,但还要装出一副肉疼的样子。

    “唉!返我几颗做种吧!”

    两人还扯着皮,但交易基本上已经确定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早集外围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

    “执法官来啦!!!”

    呼啦一下子,摊贩们把面前的破烂一划拉,抓起早就摊好的包袱皮往上一提,背起来就四散逃跑。

    奇怪,往常这个时候执法官还没上班才对。

    王婶正惊疑不定,而那摊贩则抓住她愣神的工夫,一把卷走了铜锅和青豆,眨眼间便跑没了影。

    “唉!”

    王婶懊恼地跺了下脚,不过也没太心疼。

    那袋子里,只有最上面一层是青豆,底下都是石头子儿。

    比起那点青豆,她更在意执法官为何这么早就出来了。

    来抓壮丁?难道和强盗作战失利了?

    那丈夫……

    早集散去,王婶小跑着往家赶,心里却实在不踏实。

    索性在街边驻足,拉了一个坐在路边的老太婆,从怀里摸了两颗熟花生,悄悄塞到对方手里,后者赶忙剥开丢进口中。

    “跟您打听,那些执法官今天咋这么早出来?”

    老太婆咂了咂嘴,回味着花生的香气,笑呵呵的一张老脸都皱了起来。

    “南村,死人啦!”

    “死人?咱们这哪天不死人?”

    “不一样!是杀人啦!”

    王婶闻言大惊,在癸寒城,饿死冻死的比比皆是,近期偶尔有自杀的,也算不上什么事。

    可是杀人,这性质就不一样了,执法官肯定要管的。

    难不成,强盗打过来了?

    想到这里,她赶忙又摸出一颗花生塞给老太婆。

    “您细说。”

    “嗬!姑娘爱听闲话,那老身就给你好好唠唠!”

    老太婆惊喜地收好花生,老脸笑得挤成了一团,给王婶唱戏似的一番,把前因后果说了个明白。

    南村死了三个小儿,一个六岁,两个四岁。

    这还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这三个小儿还被人挖掉了心肝!

    尸体凌晨发现的,捅到执法局那里,一大批执法官像马蜂一样涌了出来,要把癸寒城巡一遍。

    王婶眉头一皱,执法官巡城,那哪是巡一遍,分明是犁一遍!

    她赶忙撒开腿往家跑,一口气窜了回去。

    回到家,十二岁的大儿子已经起了,正在里屋烧灶,准备烤土豆吃。

    小女儿还没醒,迷迷糊糊的梦呓喊饿。

    听到院里来了人,儿子先是警惕地望了两眼,见是母亲回来,这才放下烧火棍迎了出来。

    “娘,鸡下蛋了!”

    男孩欢快地拉着母亲的手进了屋,从一个隐蔽的干草堆里,轻轻地抠出了一枚鸡蛋。

    王婶眉头一挑,这倒是意外之喜。

    鸡蛋可是十足的稀罕物,拿到早集上,少说能换三斤土豆。

    她笑着把鸡蛋藏回去,却突然发现儿子的神情有些扭捏。

    感受到母亲的注视,男孩两只手纠结在身前,低着头小声说道。

    “要不……给妹妹吃吧?”

    妹妹才四岁,瘦得像只小野猫,还老是喊饿,实在让人心疼。

    王婶心里一揪,许久说不出话来。

    “等你爹回来再说吧……”

    她叹息着来到灶火旁,往里丢了两个土豆。想了想,又丢进去一个。

    往常白天这顿,家里只烤两个土豆。王婶吃大半个,儿子吃大半个,剩下两个小半给女儿。

    吃完王婶便要出去拾柴,晚上有什么吃,全看她今天出去能捡到什么。

    土豆在火焰中慢慢变熟,王婶坐在灶前发呆。

    忽然,院子里的破瓦片哗啦作响,向她警示着不速之客的到来。

    大门被一脚踹开,两个男人闯了进来。

    两人穿着褐色的皮夹克,外面套着破旧的执法官制式轻甲,胸口的兰德纹章被擦得锃光瓦亮。

    王婶的心沉到了谷底,这是两个执法官!

    刚进门两人便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撩开衣角不经意间露出腰间的铁棍。

    “我们在搜查凶杀犯,老实配合!”

    男人的嗓门很大,惊醒了里屋的小女孩,很快传来了恼人的哭声。

    王婶将儿子护在身后,紧紧地抿着嘴唇。

    “别吓着孩子。”她用疲弱的声音恳求道。

    两名执法官不屑地往里屋瞥了几眼,随后便开始在外面翻箱倒柜。

    破烂的家具被丢得到处都是,柴火也散落在地上。

    没来得及收起的小半袋土豆被其中一人拎走,灶火里的烤土豆也被另一人摸了出来,往怀里揣了一个,丢给另一人一个,两人皮也不剥就往嘴里送。

    草窝里的母鸡两人没有动,他们知道,穷人家里就这么点念想。要是碰这贵重东西,穷人是要拼命的。

    一人去扒母鸡屁股底下的干草,另一人则继续在屋里翻找。

    那名执法官来到墙角的干草堆时,王婶感觉儿子死死抓住了自己的手。

    那枚鸡蛋就藏在草堆里,如果被搜出来,肯定是保不住的。

    幸好,执法官对这堆破破烂烂的干草没有一点兴趣,直接绕过了它。

    一时间,房里静极了。只有女孩的哭声,灶火的噼啪声,以及两名执法官啃土豆的咀嚼声。

    就在此时,屋外的瓦片再一次响起。

    又一名执法官,踏着院里的泥泞走了进来。

    来者是一名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头上戴一顶风帽,与前两名执法官穿着相同,甚至身上的轻甲破损更甚。可他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心惊肉跳的危险气势。

    在见到男人的一瞬间,两名执法官先是瞪大了双眼,旋即立马站直了身体。

    他们认出了男人的身份,癸寒城第八分局刑侦队执法官,程危!

    虽然三人同级,可程危当执法官的年头比他们加起来都要长,其心狠手辣也在整个第八分局闻名。

    程危慢慢走到二人身前,先是打量了一番屋里的狼藉,随后用冷漠的眼神看着他们。

    他突然伸出双手,抓住两人的脑袋,狠狠砸在一起。

    只听咚的一声,两人打着转儿倒在地上哀嚎。而程危抬起粘着泥巴的脚,对着两人一阵猛踢。

    直到一人被揍得流了鼻血,另一人趴在地上干呕,程危这才作罢。

    他抖了抖身上的灰,径自走出了屋子,全程一言不发。

    两名执法官也不敢说什么,土豆袋子也顾不上拿了,连滚带爬地逃离了这里。

    王婶默默关好了房门,回去里屋哄好了女儿,随后走出来,看着被翻乱的屋子,以及地上滚落的土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随后,她往灶火里添了一把柴,扔进去两个土豆。

    ……

    瓦片声第三次响起,接着门被轻轻叩响。

    王婶疑惑地开了门,发现门口站着一个女人。

    只是第一眼王婶便能断定,女人不是癸寒城人。

    她穿着色彩鲜艳的羽绒服,戴着厚厚的毡帽,一张素净的脸冻得通红,上面没有属于癸寒城人的阴鹜与麻木。

    “您好,我是新搬来的邻居,就住在街对面。我叫云琳,是一名钢琴家。”

    女人微笑着自我介绍,王婶探头往外看,发现街对面那户破瓦房,竟一夜之间变成了精装小楼。

    “初次见面,我给您带了些见面礼,今后麻烦您多关照。”

    云琳说着递来一个小袋子和一个纸盒。

    王婶疑惑地接过袋子,打开一看,里面竟是精磨的白面粉!

    云琳对这一袋面粉并不在意,随后轻轻地将纸盒也塞进王婶手中。

    “这是一个琴音盒,里面的曲子是我弹奏的。”

    王婶愣愣地道谢,云琳离开后,她赶紧跑回屋里将面粉和纸盒一起藏好。

    土豆已经烤熟,她将土豆摸出来,这时女儿又开始了哭闹。

    儿子弱弱地看着她,又看看藏着面粉的地方。

    王婶心里五味杂陈,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走过去。

    不过,王婶没有拿出面粉,而是取出了琴音盒。

    捧着精巧的小玩意走进里屋,王婶把烤熟的土豆捏成小球,喂到女儿嘴里,随后转动琴音盒的手柄。

    轻柔悠扬的曲子从盒子里飘出,女儿竟奇迹般地被这琴音所安抚,不哭不闹安静躺在她的怀里,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边吃手指一边好奇地盯着盒子。

    而王婶自己,心里那根一直紧绷着的琴弦,也随之微颤。

    面粉不能吃,拿去早集能换不少土豆。

    至于琴音盒……留着吧。

    ……

    “都安顿好了?”

    “嗯,麻烦您了。”

    云琳的精致小楼下,程危和云琳站在院子里。

    程危始终板着一张脸,冷漠地点点头。

    “何必要这样子呢?您明明是个好人。”

    云琳轻笑道,同时意有所指地看向王婶家。

    “好人?”

    程危冷笑一声,像吐烟一样呼出一口热气。

    “这里没有好人。”

    “我会每天早晚各来巡逻一次,你自己注意安全。”

    撂下一句话,程危转身要走,云琳在背后喊住了他。

    “程先生,进屋喝杯茶暖暖身子吧,我还有些事想要问您。”

    程危皱起眉,但还是跟着云琳进了屋。

    捧着花里胡哨的茶杯,坐在柔软得令人不安的沙发椅上,程危的表情有些不耐烦。

    云琳抿嘴轻笑,走到钢琴旁坐下,开始为程危演奏。

    她的手指仿佛有某种魔力,能将音符编织成旋律的幕布,再将它轻轻撩开,像是变魔术一样,在癸寒城的永冬之地,让暖春短暂降临这一方小小的世界。

    等玄妙的声音消失,春的余韵淡入朦胧。

    风没有真的暖和,地上没有真的长出小草,程危的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

    “很好听,弹得不错。”

    云琳谦虚地微笑着,柔声说道。

    “还不够好,您还是没有认可我的演奏。”

    程危对此不置可否,问道:“你为什么要搬来这种地方?在其他大城市,应该有大把的人能欣赏你的音乐。”

    穷人们不通网络,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程危可是一清二楚。

    眼前这位年轻的女钢琴家,可是兰德艺术界新晋的明星。凭借着出神入化的技艺,云琳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折服了无数听众,还被新政策授予了二等公民的身份。

    执法局得知云琳要来癸寒城定居,特意派了程危前来护送,帮助云琳安家。

    咔哒一声,云琳合上琴盖,轻擦手指在上面留下的纹痕。

    “我在寻找神明。”

    她的笑容神秘而深邃,令程危微微动容。

    “程先生,您在这里生活很久了吧?也许今后我会在这里探索一番,届时就拜托您做我的向导了。”

    程危不咸不淡地嗯了一声,如果对方愿意不乱跑的话,给她当向导也能减少很多麻烦。

    见程危答应下来,云琳开心地笑了。

    “您不必担心我的安全,我可不像您认为的那样天真。”

    “对了,这座城市一直是......这个样子么?”

    聊到癸寒城的情况,程危刚有所舒缓的眉头再次拧了起来。

    “以前更糟。”他冷冷回应道。

    “天啊,很难想象,您是怎样挺过来的。”云琳略带同情地说道。

    程危第一次笑了,他本就长相凶狠,这一笑更让他显得十分狰狞。

    “想在这里活下去,云小姐,记住我的忠告!”

    “第一:我们必须假设,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第二:无论何时都要提醒自己,世界是美好的,未来也是美好的。”

    “第三:不要相信任何人!”

    程危放下茶杯站起身,走到门口打开门,将帽檐压低,踏进了风雪之中。

    ......

    哒哒哒!

    夜里,云琳的耳尖动了动,敏锐地从狂风呼啸中捕捉到了敲门声。

    东村没有电力,因此大家都睡得很早。

    云琳穿上拖鞋,端起床头的烛灯去开了门。

    门口是一位长发青年,穿着一件带兜帽的蓝黑色夹克外套,怀里夹一本书。

    看到云琳穿着睡衣,青年歉意地笑了笑。

    “啊,已经睡了么?抱歉抱歉!”

    青年的言谈举止让云琳判定,他不是癸寒城本地人。

    “你好,我叫东秋,一年前从戊林城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听到邻居说,有另一位钢琴家搬来了附近,所以贸然前来拜访。”

    一边说着,东秋递上了怀里的书本。

    “这是我一年来搜集的癸寒城民间曲谱抄本,还有一首我自己写的谱子,送给你做见面礼,请别嫌弃。”

    “怎么会呢?这是相当珍贵的礼物。”

    云琳接过乐谱,邀请东秋进屋歇息。

    “天都黑了,还麻烦你专程跑一趟。”

    “倒也没有,我受聘去北村为一场葬礼演奏,刚回来不久。”

    东秋端坐在沙发椅上,不知为何,云琳感觉他的身体像是电脑里的乱码一样,在存在和虚无之间闪烁。

    一定是我太累了,在昏暗的灯光下产生了错觉。

    云琳为东秋倒了杯茶,有些惊喜地说道。

    “你也是钢琴家么?没想到在这里还能遇到同行。”

    “其实我是一名作曲家,钢琴是在辛海城做交换生时学的。”

    “原来是这样。”

    云琳轻轻点头,随后两人又聊起来癸寒城定居的目的。

    在听到云琳的答案后,东秋眉毛一挑。

    “喔,难道你也听说了那个传闻么?”

    一年前,网上曾传出过一个帖子。

    曾经有人在癸寒城,亲眼见到了神明。

    起初没什么人在意,时间表上年份的前两个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神明,已经被泯灭了。

    然而后来,帖子再度曝出一份资料,关于历史三大宗教中最后一个:道法宗教的资料。

    资料称,道法宗教信徒的一生都在寻找神明,并且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玄奥的谜题。只要解开它们,心灵便能得到蜕变,迈上见神的台阶。

    “我的确对这个神秘的宗教很感兴趣,我想探索它可以让我突破创作的瓶颈,演奏出神明的声音。”

    云琳承认道,看向东秋的目光也多了几分讶然。

    眼前这位青年,想必与她有着相同的追求吧?

    想到这里,云琳不禁好奇地问道。

    “你在这里生活了一年,有找到什么线索么?”

    出乎意料的是,东秋居然点了点头。

    “往东走一些,雪山脚下有块石碑,据说是神泯元年前留下的,村里人都知道。”

    云琳顿时来了兴趣,提出想要现在去看看。

    穿好御寒的衣物,两人各掌一盏油灯,穿过寒风来到了雪山下。

    这里荒无人烟,积雪之下已经凝结了厚厚的冰壳,踩在上面有些滑。

    见不到枯草或是树木,亦没有虫鸣与兽吼,上下皆是了无生机的死寂。

    在一片乱石中,东秋拨开积雪,露出了一块光秃秃的方形石碑。石碑表面风化严重,通体布满缺口和裂痕。

    中间有些凹陷,似乎曾经有人在上面刻下了文字。

    云琳伸手擦了擦,可石碑表面实在太过模糊,什么都看不出来。

    “唉,要是能看清上面的字就好了。”

    一道亮光突然靠近,云琳吓了一跳,急忙转过头,原来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自己忽视的东秋,提着油灯凑近了她。

    有些奇怪的是,对方好像变了一个人。

    「假如真的找到了神明,在那之后,你准备做什么呢?」

    云琳垂下脑袋,眼底出现了忧郁的茫然。

    “我也不知道。”

    恍惚之间,好像有什么东西,从石碑那边传来,吸引着她的心神。

    「没关系,我们不都是这样的么?」

    「先拿到谜题,再寻找答案。」

    风声渐渐小了些,仿佛正为某种奥妙让路。

    「谜题,你听好了。」

    ……

    神山独幽径

    万丈悬凡尘

    晨明须行路

    夜殒难寻真

    花红弃卿意

    苛骨踏雪深

    孤寂容身处

    唯我登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