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发明家 第256章 尽快促成天下一统
木耒站在选定的那块地上,看着匠人们围绕巨大的蒸汽机忙碌。脚下的泥泽寸草不生,那未消融的冰雪上,还掺杂着黑色的油脂。
若是在夏季,会和远处的土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基本上就是一片令人生畏的死亡之地,况且还散发着一股特殊的臭味。
经过几日的忙碌,工人们终于架好了设备,并引来了水源,蒸汽机也已烧了起来,一切准备就绪。
“君上,具已准备妥当!蒸汽机已反复调试数次,只等发令开钻。”负责钻井的一名大夫向木耒汇报道。
木耒一声令下,没多久蒸汽机便缓缓启动,发出沉闷且有力的轰鸣声。
活塞带动铁轮,铁轮带动齿轮,齿轮带动钻杆,钻杆中喷些水,一点点地向地下钻进。
两日后,从钻井中涌出的水中,已经有了些许漂浮着的油膜。
到第三日的时候,这油便越来越多,钻井口周围一大片,全都是泥泞不堪的黑油,还散发着令人刺鼻的臭味。
到第三日下午,黑色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涌出,在地面上汇聚成一片黑色的油洼。
这些打井的工匠们,打了很多次井,但面对着涌出来的黑水黑油,还是有些吃惊,地下竟然还有这种骇人的东西。
而木耒则是非常的兴奋,重赏了这些打井的工匠们,然后又令人赶紧收集流出的石油,并准备下一步的提炼工作。
打出的石油井,在向外自流了七八日之后才停止,在不远的坑洼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石油湖。
污染就不要说了,他们也没有办法。先前准备的容器也不够用,木耒也没有想到,这井会向外喷油。
在石油停止快速上涌的时候,工匠们便赶紧开始下套管、灌水泥,等一系列的固定工作完成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木耒先是在实验室里分离出了灯油,而后又设计了反应釜来蒸馏灯油。蒸馏先期产生的可燃气体,则用来给石油加热。
所谓的灯油,大部分应该是煤油,至于汽油、柴油、煤油的具体分离,木耒没有先行去搞,而是交给了工匠们。
木耒给了他们一套有几十层塔盘的分馏塔图纸,让他们进行小型的试验和研究,力求能细分出各类燃油。
并给这些工匠承诺:待试制成功,为首者可晋升为卿,担任司工佐(副司空)一职,食千户,俸禄5000石,封田三万亩。
又过了些日子,等制出的灯油有几百吨的时候,木耒便回到了邯郸。
自此,新国又有了新的硬通货,一个是这灯油,另一个是各种造型奇特的玻璃灯。
这次出行,用了木耒半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太子世民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回到邯郸的木耒并没有立刻召开大型朝会,而是一头扎进了科学院。连监国的太子世民都没能见上他一面,世民不得不去科学院面见木耒,向他汇报施政的情况。
“国政之事,不用与我多言,与我说说当今各国对新国的看法。”木耒一边翻着书,一边抛出这么一句话。
“近半年来,又有两国来投。但是父亲,此非长久之计。儿以为,不如挥刀斩乱麻,尽快促成天下一统,以了却父亲昔日愿望。”
木耒合上手中的书,抬头问道:“这果真是你心中所想?”
世民答道:“此事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今天下皆知新国富庶,无数的流民商贾,亦或是他国大夫慕名来投,定会有细作混入其中。
若是假以时日,恐会对新国不利!更会对父皇不利!父亲是否记得,数年前秦人行刺之事。”
木耒思量了片刻,说道:“既如此,你便去做好谋划。如何向诸国开战?战后又需如何治理他国之民?那些所获之君,又当如何处理?”
“唯!”
木耒起身踱步,而后又说道:“我如你这般年纪时,早已平定大河以北的戎狄,占据了河北的千里沃野,这便是我新国的根基。
如今,你也到了我那般年纪,也该去历练一番,那此次战事,就全数交于你来谋划。”
“谢父皇信任,儿必亲自谋划此事。”
“你为一国储君,不必诸事亲力亲为,只需作壁上观,运筹帷幄即可。但也绝不可意气用事,凡事都要听取各方意见。”
“唯!”
世民告辞了,木耒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补充道:“万不可亲率骑兵上阵,……”
“谨遵父亲教诲。”
第二日,太子世民又来到了科学院,他这次是向木耒呈交作战方案的。
这作战方案非常的详细,有军队的数量、兵种的搭配、后勤的保障、各路的将领,以及备好的占领区的官员、施政的方针,以及后续的,连连接各城邑主干路的规划都有。
“看来这小子早就谋划已久了。”木耒只是草草的扫了几眼,就敢如此笃定。
“那你以何理由出兵?”木耒问道。
“还需用什么理由!前年城濮之战,数十国联军攻我城池,天下近八成之国都有参与,这便是我新国最好的出兵理由!”
木耒微微点头,又问道:“你意欲从何处发兵?”
“儿子决定要兵分三路:西路军自邢丘发兵,进入郑国、许国,最终攻入楚国。
中路军自城濮起兵,依次入宋国,陈国,蔡国等诸国,最后也进入楚国。
东路军自鄣邑起兵,先进入鲁国、莒国、邾国,而后肃清周边之小国。再一路向南,攻入徐国,淮夷、吴越之地。”
“如此多线作战,以新国国力,能否承担得起?”
“父亲,您还不知我新国家底?今夏冬麦丰收,新麦颇多无处屯放,三年前的公粮尚在国屯之中,陈粮只会慢慢霉变。若是遇上灾年,国屯之粮便可供国人食用一年半有余。”
“若真是如此,也确是到了用兵之际。那你此次出兵,需调用多少兵马?”
“儿粗略估计,15万兵马足矣。每路精骑1万、步卒2万,后勤辎重部队2万,三路合计十五万。”
“可足用?”
“父亲莫要高看他国士卒,诸国之军莫要说对阵我精骑、步卒,恐怕我新国的后勤兵都能吊打他们!”
“即便如此,你也万不可轻敌!”
“儿绝不会轻敌!邯郸有诸国之人,他们心向新国,甘愿为此战效力。他们引路、游说在前,新军在后,此战并无凶险。”
“即便如此,你也不可掉以轻心。楚国吴越之地,遍布水泽,气候湿热,恐怕我新军会水土不服,这才是大事,你需做好万全准备。”
“儿知晓,谨遵父亲教诲。”
“此战需几年?”
“战求稳,而不求速,以求稳为根本,约三至五年可肃清大江以北诸国,而后再向南图进……”
木耒见世民如此对答如流,满是欣慰的点头,这南征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若是在夏季,会和远处的土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基本上就是一片令人生畏的死亡之地,况且还散发着一股特殊的臭味。
经过几日的忙碌,工人们终于架好了设备,并引来了水源,蒸汽机也已烧了起来,一切准备就绪。
“君上,具已准备妥当!蒸汽机已反复调试数次,只等发令开钻。”负责钻井的一名大夫向木耒汇报道。
木耒一声令下,没多久蒸汽机便缓缓启动,发出沉闷且有力的轰鸣声。
活塞带动铁轮,铁轮带动齿轮,齿轮带动钻杆,钻杆中喷些水,一点点地向地下钻进。
两日后,从钻井中涌出的水中,已经有了些许漂浮着的油膜。
到第三日的时候,这油便越来越多,钻井口周围一大片,全都是泥泞不堪的黑油,还散发着令人刺鼻的臭味。
到第三日下午,黑色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涌出,在地面上汇聚成一片黑色的油洼。
这些打井的工匠们,打了很多次井,但面对着涌出来的黑水黑油,还是有些吃惊,地下竟然还有这种骇人的东西。
而木耒则是非常的兴奋,重赏了这些打井的工匠们,然后又令人赶紧收集流出的石油,并准备下一步的提炼工作。
打出的石油井,在向外自流了七八日之后才停止,在不远的坑洼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石油湖。
污染就不要说了,他们也没有办法。先前准备的容器也不够用,木耒也没有想到,这井会向外喷油。
在石油停止快速上涌的时候,工匠们便赶紧开始下套管、灌水泥,等一系列的固定工作完成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木耒先是在实验室里分离出了灯油,而后又设计了反应釜来蒸馏灯油。蒸馏先期产生的可燃气体,则用来给石油加热。
所谓的灯油,大部分应该是煤油,至于汽油、柴油、煤油的具体分离,木耒没有先行去搞,而是交给了工匠们。
木耒给了他们一套有几十层塔盘的分馏塔图纸,让他们进行小型的试验和研究,力求能细分出各类燃油。
并给这些工匠承诺:待试制成功,为首者可晋升为卿,担任司工佐(副司空)一职,食千户,俸禄5000石,封田三万亩。
又过了些日子,等制出的灯油有几百吨的时候,木耒便回到了邯郸。
自此,新国又有了新的硬通货,一个是这灯油,另一个是各种造型奇特的玻璃灯。
这次出行,用了木耒半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太子世民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回到邯郸的木耒并没有立刻召开大型朝会,而是一头扎进了科学院。连监国的太子世民都没能见上他一面,世民不得不去科学院面见木耒,向他汇报施政的情况。
“国政之事,不用与我多言,与我说说当今各国对新国的看法。”木耒一边翻着书,一边抛出这么一句话。
“近半年来,又有两国来投。但是父亲,此非长久之计。儿以为,不如挥刀斩乱麻,尽快促成天下一统,以了却父亲昔日愿望。”
木耒合上手中的书,抬头问道:“这果真是你心中所想?”
世民答道:“此事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今天下皆知新国富庶,无数的流民商贾,亦或是他国大夫慕名来投,定会有细作混入其中。
若是假以时日,恐会对新国不利!更会对父皇不利!父亲是否记得,数年前秦人行刺之事。”
木耒思量了片刻,说道:“既如此,你便去做好谋划。如何向诸国开战?战后又需如何治理他国之民?那些所获之君,又当如何处理?”
“唯!”
木耒起身踱步,而后又说道:“我如你这般年纪时,早已平定大河以北的戎狄,占据了河北的千里沃野,这便是我新国的根基。
如今,你也到了我那般年纪,也该去历练一番,那此次战事,就全数交于你来谋划。”
“谢父皇信任,儿必亲自谋划此事。”
“你为一国储君,不必诸事亲力亲为,只需作壁上观,运筹帷幄即可。但也绝不可意气用事,凡事都要听取各方意见。”
“唯!”
世民告辞了,木耒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补充道:“万不可亲率骑兵上阵,……”
“谨遵父亲教诲。”
第二日,太子世民又来到了科学院,他这次是向木耒呈交作战方案的。
这作战方案非常的详细,有军队的数量、兵种的搭配、后勤的保障、各路的将领,以及备好的占领区的官员、施政的方针,以及后续的,连连接各城邑主干路的规划都有。
“看来这小子早就谋划已久了。”木耒只是草草的扫了几眼,就敢如此笃定。
“那你以何理由出兵?”木耒问道。
“还需用什么理由!前年城濮之战,数十国联军攻我城池,天下近八成之国都有参与,这便是我新国最好的出兵理由!”
木耒微微点头,又问道:“你意欲从何处发兵?”
“儿子决定要兵分三路:西路军自邢丘发兵,进入郑国、许国,最终攻入楚国。
中路军自城濮起兵,依次入宋国,陈国,蔡国等诸国,最后也进入楚国。
东路军自鄣邑起兵,先进入鲁国、莒国、邾国,而后肃清周边之小国。再一路向南,攻入徐国,淮夷、吴越之地。”
“如此多线作战,以新国国力,能否承担得起?”
“父亲,您还不知我新国家底?今夏冬麦丰收,新麦颇多无处屯放,三年前的公粮尚在国屯之中,陈粮只会慢慢霉变。若是遇上灾年,国屯之粮便可供国人食用一年半有余。”
“若真是如此,也确是到了用兵之际。那你此次出兵,需调用多少兵马?”
“儿粗略估计,15万兵马足矣。每路精骑1万、步卒2万,后勤辎重部队2万,三路合计十五万。”
“可足用?”
“父亲莫要高看他国士卒,诸国之军莫要说对阵我精骑、步卒,恐怕我新国的后勤兵都能吊打他们!”
“即便如此,你也万不可轻敌!”
“儿绝不会轻敌!邯郸有诸国之人,他们心向新国,甘愿为此战效力。他们引路、游说在前,新军在后,此战并无凶险。”
“即便如此,你也不可掉以轻心。楚国吴越之地,遍布水泽,气候湿热,恐怕我新军会水土不服,这才是大事,你需做好万全准备。”
“儿知晓,谨遵父亲教诲。”
“此战需几年?”
“战求稳,而不求速,以求稳为根本,约三至五年可肃清大江以北诸国,而后再向南图进……”
木耒见世民如此对答如流,满是欣慰的点头,这南征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