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还珠之云倾帝心 > 第53章 此言何解

还珠之云倾帝心 第53章 此言何解

    洗漱完毕,萧慕擎来到餐桌前,桌上摆满了丰盛的早膳,有金黄酥脆的马蹄糕、鲜香四溢的蟹黄汤包。

    还有一碗熬得浓稠的鸡丝粥。

    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开始不紧不慢地吃起来,每一口都吃得很专注,像是在细细品味这宫中的美食。

    萧慕擎用完早膳,怀着满心的期待,阔步迈向书房。

    刚踏入书房,萧慕擎一眼就瞧见永琰早已坐在书桌前,专注地翻阅着书卷。

    “琰哥哥。”

    萧慕擎朗声道,脸上挂着笑容。

    永琰闻声抬起头,连忙起身相迎,“慕擎,你可算来了,快过来,我一个人都有些无聊。”

    他热情地招手,将萧慕擎拉到身旁的椅子上坐下。

    书桌上,静静摆放着《礼记》和《春秋》两本古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萧慕擎伸手随意翻开《春秋》,目光落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句上。

    他不禁心生疑惑,抬眸望向永琰,开口问道:“琰哥哥,这句‘郑伯克段于鄢’,我听闻这其中‘克’字的用法很有讲究,你给我讲讲?

    为何不用常见的‘伐’或者‘讨’,偏偏用‘克’呢?”

    他的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

    永琰微微颔首,身子前倾,手指轻轻点着书页,耐心解释道:“慕擎,这‘克’字可不简单。

    郑伯与共叔段虽是兄弟,可共叔段妄图谋反,郑伯出兵平乱。

    ‘克’字用在此处,是因为他们的争斗犹如两国交兵,地位对等。

    所以用‘克’,更能体现这场争斗的特殊性,‘伐’和‘讨’就无法表达出这层意思了。”

    萧慕擎听得极为认真,微微皱起眉头,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又指着“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一句,追问道:“既然前面说‘克’,表示打败,后面又说‘杀之也’。

    这打败和杀死,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这其中到底是何深意?”

    永琰不紧不慢地解答,“这并不矛盾。

    ‘克’是指战场上的胜利,打败了共叔段;

    而‘杀之也’是交代共叔段最终的结局。

    战场上打败,后续共叔段丧命,两者所指的阶段不同。”

    萧慕擎轻轻摩挲着下巴,思索一番后,又抛出新问题:“那这郑伯,将母亲安置在城颍,还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如此决绝,实在有违孝道。

    难道就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吗?”

    永琰叹了口气,“这背后纠葛复杂。

    姜氏偏爱共叔段,甚至助他谋反,郑伯心中怨愤难平,才出此下策。

    不过后来,在颍考叔的建议下,郑伯掘地见泉,与母亲在地道中相见,也算是弥补了这份亲情。”

    萧慕擎不住点头,紧接着翻开《礼记》,又提出一连串问题。

    “这《礼记》中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具体该如何理解?”

    永琰一一详细作答,从礼法制度到社会秩序,剖析得头头是道。

    萧慕擎看着永琰侃侃而谈,眼中满是钦佩。

    他心想,永琰竟有如此深厚的学识,对经史子集理解得这般透彻。

    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追随他的脚步。

    想着,萧慕擎暗暗攥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紫禁城深处,一间书房被暖煦的阳光温柔包裹,又被跳跃的烛火悉心萦绕。

    近些时日以来,这儿成了永琰与萧慕擎专属的求知天地。

    高大的书架鳞次栉比,摆满了经史子集,空气中悠悠飘散着淡雅的墨香。

    萧慕擎活脱脱像一只欢脱的小兽,整日如影随形地跟在永琰身旁。

    每天清晨,熹微的日光才刚透进雕花窗棂,两人就已相对而坐。

    永琰手持书卷,逐字逐句,耐心细致地讲解。

    萧慕擎则扑闪着明亮的眼眸,全神贯注地倾听,时不时抛出疑问,时而又恍然大悟般点头。

    从《礼记》里那些细密繁杂的礼仪规制,到《春秋》中的隐晦大义。

    他们一同沉醉在古老经典的浩瀚世界中,不知不觉,半月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这一日,晴空澄澈如洗,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上投射出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

    乾隆传永琰前往西暖阁,萧慕擎听闻后,不假思索地紧紧跟上,一路上蹦蹦跳跳。

    他嘴里还念念有词,回味着他们近日所学。

    一踏入西暖阁,永琰即刻率先向前,身姿笔挺如松,双手交叠,稳稳置于身前。

    然后,他缓缓弯下腰,行了一个标准且庄重的大礼,声音沉稳醇厚,恭敬说道:“儿臣见过皇阿玛。”

    萧慕擎站在一旁,少了几分拘谨,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脆生生地喊道:“姑父。”

    乾隆正伏案专注审阅奏折,闻声抬眸,目光温和地看向他们,接着放下手中朱笔,轻轻抬起右手,“起来吧!”

    永琰这才缓缓起身,身姿依旧笔直。

    乾隆微微坐直身子,目光锐利如鹰,紧紧落在永琰身上,开口问道:“半月之期已至,《礼记》和《春秋》学得如何?”

    永琰神色谦逊,微微颔首低头,语气平和淡定,“儿臣勉强记了一些,还请皇阿玛检验?”

    萧慕擎在一旁早就按捺不住,眼睛亮闪闪的,好似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抢着说道:“姑父,琰哥哥可厉害了。

    《礼记》和《春秋》都背得滚瓜烂熟,还耐心教我呢!”

    他一边说,一边手舞足蹈地比划,小脸上洋溢着满满的骄傲。

    乾隆听了,眼中飞快闪过一丝满意,不过脸上依旧波澜不惊,沉稳说道:“既如此,朕考考你。”

    他微微眯眼,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片刻沉思,斟酌着合适的问题。

    少顷,乾隆开口,“《礼记·曲礼上》有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朕问你,这其中深意究竟为何?

    又当如何在当下朝堂与民生中权衡?”

    这问题看似寻常,实则暗藏诸多玄机,不仅考验对经典原文的透彻理解。

    更需紧密联系,当下的政治局势与现状,给出独特且深刻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