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变沉默的时候 第260章 端午菜市手记
热门推荐:
快穿之唯你,是我的心之所向
婉婉,我等你长大
说好的治愈师呢,怎么是个暴力狂
你一素人,让顶流生娃上门合适吗
大秦:开局以七星灯为始皇长生!
枕春色
全民突围:开局一张大金藏宝图
奇壤
怀揣小福星,流放路上带飞反派
凌晨五点,闹钟还没响,我就被窗外细碎的雨声唤醒。窗帘缝隙里漏进的微光带着层灰蓝,楼下已经传来三轮车碾过积水的沙沙声。今天是端午节,厨房里的挂历早在一周前就被我用红笔圈了个大大的圈——在上海打工这些年,难得全家老小都能凑齐过节。
摸黑穿上拖鞋,冰凉的瓷砖让我打了个激灵。厨房的电子钟显示5:17,比往常早起了整整两个小时。打开冰箱,上层只剩下半截蔫了的黄瓜,下层冻着几个硬邦邦的馒头。我轻手轻脚拉开抽屉,把昨晚准备好的钱包攥在手里,尼龙布料在掌心微微发烫。
菜市场离小区不过十分钟路程,可雨势突然变大,没带伞的我只能把外套兜头罩住。湿漉漉的柏油路上已经有零星几个行人,提着菜篮行色匆匆。转角包子铺的蒸汽透过玻璃模糊了“端午肉粽”的招牌,刚出炉的香气混着雨水钻进鼻腔,我咽了咽口水,加快脚步。
穿过铁艺大门,菜市场的喧嚣扑面而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电子秤的滴滴声、鱼贩刮鳞的沙沙声,混着鱼腥、肉香和粽叶特有的清苦,在潮湿的空气里发酵。我攥紧钱包,在入口处深吸一口气,开始盘算今天的菜单。
水产区永远是菜市场最热闹的地方。蓝色塑料盆里的鲫鱼扑腾着溅起水花,我踮脚看了看电子秤旁的价格牌,活鲫鱼18块一斤,比平时贵了两块。“老板,挑条大点的!”我指着水盆里最肥硕的那条。鱼贩戴着手套,抄起网兜干净利落地捞起,“这条保证新鲜!”金属案板上,银光一闪,鱼已经被开膛破肚,血水混着鳞片顺着排水沟流走。
经过肉摊时,鲜红的五花肉码得整整齐齐,像极了过年时贴的春联。我咬咬牙:“师傅,来两斤五花,要肥瘦相间的。”刀起刀落间,案板上堆起小山似的肉块。“包粽子用?”老板边打包边问。“不,烧红烧肉。”我笑着应道,想起女儿最爱用红烧肉的汤汁拌饭。
粽子摊前围满了人,玻璃柜里躺着胖乎乎的四角粽,裹着翠绿的粽叶,系着五彩丝线。“阿姨,甜粽和肉粽各来五个!”我扯着嗓子喊。老人颤巍巍地数着粽子,白发上沾着几片粽叶碎屑。“姑娘,再送你两个咸鸭蛋,自家腌的。”她把鸭蛋塞进塑料袋,粗糙的手指擦过我的手背,带着温热的触感。
豆制品区飘来醇厚的豆香。嫩豆腐颤巍巍躺在木匣里,像刚睡醒的婴儿。“来两块钱豆腐!”我掏出硬币。摊主用竹片熟练地切下一方,豆腐在塑料袋里轻轻摇晃。旁边的百叶结码得整整齐齐,我又要了半斤,盘算着晚上烧个百叶结烧肉。
走到蔬菜区时,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翠绿的青菜、紫得发亮的茄子、带着晨露的豆角,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我挑了把嫩生生的空心菜,又买了几根黄瓜——女儿爱吃拍黄瓜,撒上蒜末和白醋,酸酸辣辣的最开胃。
最后一站是水果摊。西瓜堆成小山,老板正用长刀剖开一个,鲜红的果肉露出时,汁水顺着案板往下淌。“来个小的!”我指着角落里的西瓜。称重时瞥见旁边的荔枝,红彤彤的果皮上沾着水珠。儿子们总说荔枝太贵舍不得吃,我咬咬牙:“再称半斤荔枝。”
提着沉甸甸的菜袋子往回走,阳光已经变得刺眼。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手臂被塑料袋勒出深红的印子,可心里却像揣着团,软软的、甜甜的。菜市场门口,有小贩在卖菖蒲和艾草,浓郁的香气混着泥土味扑面而来。我挑了两束,想着挂在门上驱驱晦气。
推开家门时,儿子还在睡觉,老公已经在厨房烧水。我把菜分门别类放进冰箱,把粽子和咸鸭蛋摆在蒸锅里,艾草挂在门后。晨光透过纱窗洒进来,给整个屋子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色。
“妈,好香!”儿子揉着眼睛走进厨房,发梢还翘着几缕呆毛。“快洗手,准备吃饭。”我笑着把剥好的咸鸭蛋塞进她手里。餐桌很快摆满了菜:油亮的红烧肉颤巍巍地躺在碗里,百叶结吸饱了肉汁,鲫鱼炖得雪白,拍黄瓜上撒着鲜红的小米辣。最中间的盘子里,粽子解开粽叶,露出油润的糯米和暗红的五花肉。
“开动!”老公举起筷子,儿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咬了口粽子。“好吃!”他含糊不清地说,嘴角沾着米粒。母亲夹了块红烧肉放进我碗里:“多吃点,辛苦了。”我望着满桌的菜,望着家人熟悉的面孔,突然鼻子发酸。
窗外,阳光正好,艾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平凡又珍贵的时刻,或许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我夹起一块豆腐送进嘴里,嫩滑的口感里,有幸福最朴素的味道。
摸黑穿上拖鞋,冰凉的瓷砖让我打了个激灵。厨房的电子钟显示5:17,比往常早起了整整两个小时。打开冰箱,上层只剩下半截蔫了的黄瓜,下层冻着几个硬邦邦的馒头。我轻手轻脚拉开抽屉,把昨晚准备好的钱包攥在手里,尼龙布料在掌心微微发烫。
菜市场离小区不过十分钟路程,可雨势突然变大,没带伞的我只能把外套兜头罩住。湿漉漉的柏油路上已经有零星几个行人,提着菜篮行色匆匆。转角包子铺的蒸汽透过玻璃模糊了“端午肉粽”的招牌,刚出炉的香气混着雨水钻进鼻腔,我咽了咽口水,加快脚步。
穿过铁艺大门,菜市场的喧嚣扑面而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电子秤的滴滴声、鱼贩刮鳞的沙沙声,混着鱼腥、肉香和粽叶特有的清苦,在潮湿的空气里发酵。我攥紧钱包,在入口处深吸一口气,开始盘算今天的菜单。
水产区永远是菜市场最热闹的地方。蓝色塑料盆里的鲫鱼扑腾着溅起水花,我踮脚看了看电子秤旁的价格牌,活鲫鱼18块一斤,比平时贵了两块。“老板,挑条大点的!”我指着水盆里最肥硕的那条。鱼贩戴着手套,抄起网兜干净利落地捞起,“这条保证新鲜!”金属案板上,银光一闪,鱼已经被开膛破肚,血水混着鳞片顺着排水沟流走。
经过肉摊时,鲜红的五花肉码得整整齐齐,像极了过年时贴的春联。我咬咬牙:“师傅,来两斤五花,要肥瘦相间的。”刀起刀落间,案板上堆起小山似的肉块。“包粽子用?”老板边打包边问。“不,烧红烧肉。”我笑着应道,想起女儿最爱用红烧肉的汤汁拌饭。
粽子摊前围满了人,玻璃柜里躺着胖乎乎的四角粽,裹着翠绿的粽叶,系着五彩丝线。“阿姨,甜粽和肉粽各来五个!”我扯着嗓子喊。老人颤巍巍地数着粽子,白发上沾着几片粽叶碎屑。“姑娘,再送你两个咸鸭蛋,自家腌的。”她把鸭蛋塞进塑料袋,粗糙的手指擦过我的手背,带着温热的触感。
豆制品区飘来醇厚的豆香。嫩豆腐颤巍巍躺在木匣里,像刚睡醒的婴儿。“来两块钱豆腐!”我掏出硬币。摊主用竹片熟练地切下一方,豆腐在塑料袋里轻轻摇晃。旁边的百叶结码得整整齐齐,我又要了半斤,盘算着晚上烧个百叶结烧肉。
走到蔬菜区时,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翠绿的青菜、紫得发亮的茄子、带着晨露的豆角,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我挑了把嫩生生的空心菜,又买了几根黄瓜——女儿爱吃拍黄瓜,撒上蒜末和白醋,酸酸辣辣的最开胃。
最后一站是水果摊。西瓜堆成小山,老板正用长刀剖开一个,鲜红的果肉露出时,汁水顺着案板往下淌。“来个小的!”我指着角落里的西瓜。称重时瞥见旁边的荔枝,红彤彤的果皮上沾着水珠。儿子们总说荔枝太贵舍不得吃,我咬咬牙:“再称半斤荔枝。”
提着沉甸甸的菜袋子往回走,阳光已经变得刺眼。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手臂被塑料袋勒出深红的印子,可心里却像揣着团,软软的、甜甜的。菜市场门口,有小贩在卖菖蒲和艾草,浓郁的香气混着泥土味扑面而来。我挑了两束,想着挂在门上驱驱晦气。
推开家门时,儿子还在睡觉,老公已经在厨房烧水。我把菜分门别类放进冰箱,把粽子和咸鸭蛋摆在蒸锅里,艾草挂在门后。晨光透过纱窗洒进来,给整个屋子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色。
“妈,好香!”儿子揉着眼睛走进厨房,发梢还翘着几缕呆毛。“快洗手,准备吃饭。”我笑着把剥好的咸鸭蛋塞进她手里。餐桌很快摆满了菜:油亮的红烧肉颤巍巍地躺在碗里,百叶结吸饱了肉汁,鲫鱼炖得雪白,拍黄瓜上撒着鲜红的小米辣。最中间的盘子里,粽子解开粽叶,露出油润的糯米和暗红的五花肉。
“开动!”老公举起筷子,儿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咬了口粽子。“好吃!”他含糊不清地说,嘴角沾着米粒。母亲夹了块红烧肉放进我碗里:“多吃点,辛苦了。”我望着满桌的菜,望着家人熟悉的面孔,突然鼻子发酸。
窗外,阳光正好,艾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平凡又珍贵的时刻,或许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我夹起一块豆腐送进嘴里,嫩滑的口感里,有幸福最朴素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