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385章 永乐帝复审,赞扬考生陈羽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第385章 永乐帝复审,赞扬考生陈羽

    朱棣笑着说道:

    “能得到整体阅卷官的称赞倒是稀奇,快拿过来给朕看看,此次恩科是不是给大明带来了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才!”

    李至刚见陛下要看,当即从一摞答卷的最顶部,将陈羽的答卷呈递了上去。

    “陛下,该名考生的糊名已经去除,名为陈羽,这便是他的答卷了。”

    朱棣刚接过陈羽的答卷,还没有开始看,一听陈羽的名字,当即猛的一拍桌子,朗声道:

    “好!好名字啊!”

    “陈羽,光听名字,朕就知道此人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当世大才!”

    站在一旁的夏原吉听见朱棣的这番言论,认同的点了点头。

    李至刚:“???”

    好文章,好书法,好思想……只要是关于答卷上的,李至刚都认。

    但是这个好名字,从何说起?

    李至刚自认在文学上有那么一些造诣,而像是那种读书人,一般对于取名字都喜欢借用典故。

    但他绞尽脑汁的想陈羽二字,有何好处,好在哪里……

    一番沉思之后,他选择了放弃。

    主要是这个名字,实在太普通了。

    不仅普通,哪怕寓意,他都联想不到什么。

    可是李至刚看着皇帝高兴的样子,心中顿时悟了!

    这就是永乐帝与建文不一样的地方,只要你有才,那么你在这位陛下眼中,哪里都是好的。说白了,这位陛下重人才;可若是在建文手中,你有才还不行,还要看你顺眼!

    没错,李至刚也是在建文一朝不受重用,而在永乐一朝被重用的一份子。

    而历史也能证明,建文真是眼光差的离谱,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永乐一朝有能力、可以独当一面的臣子,大多都是建文一朝默默无闻之辈!

    所以,李志刚认为永乐帝这位陛下,是得知了该名学子的能力之后,惜才,爱屋及乌,理所当然的认为陈羽二字好。

    对,一定是这样!

    ……

    恩科的所有科目试卷出题的时候,朱棣就已经过目过。

    所以朱棣并没有从经史子集的部分开始看,而是直接来到了策略的第一道题。

    朱棣虽然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听陈羽谈及永乐帝的看法。

    只不过,那只是口头上的。写到文字上的展示如何,他很想看。

    (惟圣人能继先业以成武功,故能得声誉之盛,而备诸福之隆也。)

    单看开始的这头一句话,

    朱棣笑了笑,他没想到陈兄弟也有拐着弯夸赞自己的时候。

    (苟不能然,则名且不足,尚何诸福之有哉!古之人有行之者,岂有周之武王乎?

    自今观之,太王肇荒作之基,王季勤王家之事,则周之王业,固始于此矣;

    文王诞膺天命之隆,以抚方夏之众,则周之王业,已创于此矣;)

    朱棣看到这里的时候,嘴角不受控制的翘起。

    陈兄弟也太会了!

    这段看似是在强调周文王乃天命所归,实则是在强调周朝、明朝的正统性。直接破除了“篡位陷阱”,把继承父辈的业,具体解释为修德行仁的善业王道之业,而不是去图谋篡位的业。

    朱棣一边看,一边忍不住称赞道:

    “好,写得好啊!”

    (夫以武王伐纣宜若失其名也,然人皆知其为应天顺人之举,而无利天下之心,则武王之名于是而益显。)

    朱棣看到结尾处,小心脏扑通扑通的跳。

    他最害怕的就是靖难上位的名声,可人家陈兄弟这句话一出,直接强调武王伐纣\/朱棣靖难的正当性。

    此乃顺天应人!

    全部看完,朱棣兴奋的捏紧拳头。

    他感觉若大明没有自己的奉天靖难,那就是违背上苍意志,与天道背道而驰,不仅如此还有违孝道。

    所以,这个靖难,打的对,打的好!

    至于其他考生会如何写,朱棣不用猜也知道,大概率是要贬低一波建文那个小王八蛋。

    可陈兄弟呢?

    整篇文章没有丝毫建文的影子,但自己看了之后就是舒坦。

    简在帝心!

    简在帝心啊!!!

    策略的第一道题看完之后,朱棣还是没有看经史子集的部分。

    他清楚,所有题目中,能够拉开各位学子成绩,并且能够体现出才能的,乃是策略的第一题与最后一题。

    所以,

    他看完了第一道题后,直接来到了最后一道策略题。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

    (…………)

    半晌之后,

    朱棣心中震撼不已,头皮发麻!

    怪不得陈兄弟之前能够全方位向自己分析程朱理学的弊端,与应对方法。

    搞了半天,陈兄弟在思想一道上的学识,如此深厚。

    若是陈兄弟诞生的年份不是大明,而是在先秦时期,估计那个时候的诸子百家,有陈兄弟开宗立派的一席之地!

    但话又说回来,陈兄弟这样的家伙,没有出生在先秦倒是一件好事。

    毕竟,陈兄弟若是出生在先秦,可自己还在大明啊!

    没有陈兄弟,自己大明日不落的念想,如何实现?

    朱棣心中感慨了一会,继续往下看去。

    整篇文章的不仅引经据典,有理有据,结构上更是环环相扣,找不出来任何的漏洞。

    最为关键的是,朱棣能够看得出来,陈兄弟这家伙在最后一篇策略题目中,玩了一个小心思。

    他并没有公然支持程朱理学,当然也没有反对,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结合了程朱理学与儒学,在二者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了另外的一个思想!

    厉害!

    朱棣认为以陈兄弟这写出最后一道策略题的能力,在思想一道上开宗立派,足够了!

    看完了两道策略,朱棣脸上满意笑意,他又将陈羽所作的其他内容看了一遍。

    半晌,

    朱棣抬起头来,微微颔首,缓缓开口说道:

    “完美答卷,惊世之才!朕看了之后,认为上上等的评级,完全实至名归,”

    “永乐一朝的第一场恩科,竟出现了此等大才,这是国运的体现,这是朕、是朝廷、是万民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