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 第442章 ″万人迷"与″狗不理"
在姑射山脚下,有一个宁静祥和的小村落,名为平安村。这两年,村里最热闹的话题,非李老栓家闺女李诗涵招亲一事莫属。李诗涵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正经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那学历,在这十里八乡,简直能把老少爷们儿的头都给压得抬不起来。
然而,这李诗涵的模样却有些与众不同。她身材五短三粗,走路时两条胳膊甩动起来,恰似鸭子划水一般。不过,她倒是生了一双水灵灵的杏眼,鼻梁周正,嘴唇饱满,五官凑在一起,倒也不能说难看,只是与“窈窕”二字实在是沾不上边。说来也奇怪,周边三村五村的小伙子们,但凡见了她,要么就说自己配不上这文化人,要么就找个借口匆匆溜走,愣是没一个正经上门提亲的。
村东头住着一位王老先生,那可是读过私塾的文化人。见此情景,他捋着山羊胡,笑着说道:“这闺女,学问能迷倒万人,可缘分却迷不住一人,依我看,不如就叫‘万人迷’吧。”这外号一经传开,李诗涵听了也不气恼,反而大大方方地应着,如此一来,村民们倒觉得这姑娘着实坦率实在。
眼瞅着闺女都快三十岁了,李老栓急得嘴上直冒泡。一天吃饭的时候,李诗涵放下筷子,一脸认真地说:“爹,您别愁。我想出个办法,咱搭个台子,谁要是能在诗词上赢了我,我就嫁给他。”
李老栓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猛地一拍大腿,大声说道:“好!咱闺女这学问可不能白白浪费了!”
搭台子那天,整个平安村就跟赶庙会似的热闹非凡。台子就搭建在村委会门口那棵老槐树下,红布一挂,话筒一架,倒有几分喜庆的氛围。李诗涵身着新买的红棉袄,昂首挺胸地往台中央一站,还真有那么几分文曲星下凡的架势。她清了清嗓子,声音清脆悦耳,在空气中回荡:“各位乡亲,今日我李诗涵在此设擂,以诗招亲。规矩很简单,我出上句,您对下句;我作诗一首,您便和诗一首。只要能让我接不上招,我立马跟他走。”
此言一出,台下瞬间炸开了锅。一个穿着皮夹克的后生迫不及待地挤到台前,大声喊道:“诗涵妹子,我先来!你出句吧!”
李诗涵看了他一眼,不假思索地随口说道:“春风吹绿门前柳。”
后生一听,立马抓耳挠腮起来,憋了好半天才挤出一句:“秋霜打黄地里菜。”这一句出口,惹得台下众人哄堂大笑。李诗涵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平仄不对,意境更是差得远了。”
紧接着,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伙走上台来,踌躇满志地说:“我给您来首藏头诗吧,‘李家有女颜如玉’。”
李诗涵微微挑眉,说道:“接着说。”
小伙的脸一下子憋得通红,支支吾吾地说:“下、下句还没想好。”台下又是一阵哄笑,小伙只好灰溜溜地跑下了台。
就这样,连着上来七八个小伙子,可他们所作的不是打油诗就是顺口溜,连李诗涵的一点皮毛都没摸着。不知不觉,日头已经爬到了头顶,台子底下的人渐渐都走光了,只剩下几个半大孩子还在兴致勃勃地玩着“过家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拿着瓦片当作彩礼,奶声奶气地说:“我当新娘,你当新郎,咱也对诗。”
此时的李诗涵站在台上,棉袄里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她正打算让父亲拆台子,忽然听到台下有人大喊:“这擂台还设着不?我来试试。”
众人闻声回头,都不禁愣住了。来的竟是村西头的赵晓财。这人高三都没读完就辍学了,整天骑着辆破摩托四处倒卖山货,见了谁都爱吹嘘:“读书顶个屁用,能挣钱才是本事。”因为他小时候不爱说话,见了长辈也不打招呼,像个闷葫芦似的,村里的老人们便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狗不理”,这外号在村里传得可比“万人迷”还广。
李诗涵皱起眉头,说道:“赵晓财,你别来捣乱。”
“谁捣乱了?”赵晓财大大咧咧地往台前一站,黑黢黢的脸上带着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你自己说了以诗招亲,又没说非得读书人才能来。”
台下有人跟着起哄:“狗不理还会作诗?别是来编顺口溜的吧!”
赵晓财对众人的哄笑充耳不闻,他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烟盒,摸出一支烟,犹豫了一下又塞了回去,清了清嗓子,说道:“万人迷,我要是对赢了,你真嫁?”
李诗涵被他这股子蛮劲给逗笑了,点头说道:“君子一言。”
“那好。”赵晓财往地上啐了口唾沫,“你先来。”
李诗涵心想得给他个下马威,略一思索,便开口吟道:
“姑射山前野草花,
寒窗十载伴流霞。
痴心只待知音至,
共赏庭前月半斜。”
这首诗既点明了家乡姑射山的景致,又诉说了自己多年苦读等待知音的心思,平仄工整,意境十足。台下懂行的人纷纷点头,心想着这下狗不理该傻眼了吧。
谁知赵晓财眼睛陡然一亮,张口便来:
“野草开花自有期,
何须苦待月西移。
山间自有清风客,
不向寒窗问墨池。”
李诗涵不禁一愣。这首诗虽然直白,却巧妙地暗合着他辍学从商的经历,对仗也十分工整,竟把她诗中的“寒窗”给对上了。
台下更是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狗不理,竟然还是个深藏不露的主儿。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赵晓财的祖上那可是相当风光。他爷爷的祖爷爷是前清的一品大员,还当过全国科举的主考官;爷爷的爷爷也曾官至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到了他爷爷这一辈,虽说没再当官,却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秀才,从小就逼着他背诵《唐诗三百首》,教他平仄对仗,只是他自己不爱显摆罢了。
李诗涵定了定神,又出一题:
“笔底波澜惊四座,
胸中丘壑藏千军。
劝君莫笑蓬门女,
腹有诗书气自芬。”
这首诗既展现了她的才学,又带着一丝傲气。赵晓财摸了摸后脑勺,目光望向远处的庄稼地,慢悠悠地对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文章千万卷,不抵一仓谷。
若论真学问,还看田埂路。”
这首诗虽然十分俚俗,却透着一股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李诗涵心中暗暗吃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说道:“你这是打油诗。”
“打油诗也是诗。”赵晓财咧嘴一笑,“你那诗里说‘腹有诗书气自芬’,我这诗里说‘田埂路’里有学问,不正好对上?”
台下有人大声喊道:“对得好!庄稼汉的诗,实在!”
李诗涵咬了咬嘴唇,决定出个难题,便吟了一首词,是《鹧鸪天》:
“十载青灯伴晓霜,
痴心只为觅才郎。
莫叹蓬门无锦绣,
且将翰墨作红妆。
风细细,月茫茫,
何人共我话麻桑?
若得知音同煮酒,
不教岁月负流觞。”
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连台下那些原本只是看热闹的人都安静了下来。李诗涵望着赵晓财,心想这下你总该接不上了吧。
赵晓财却蹲在地上,用手指头在泥里划拉着,半晌站起身来,竟然也凑出了一首《鹧鸪天》:
“不向书斋问短长,
青山作伴水为乡。
肩挑日月迎朝露,
脚踏星辰送晚阳。
春种谷,秋收粮,
粗茶淡饭也真香。
若问知音何处有,
田埂边上话农桑。”
这下,连李诗涵都惊得说不出话来。这首词虽说文采稍逊一筹,却句句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最后一句“田埂边上话农桑”,正好对上了她词中的“何人共我话麻桑”,意境竟丝毫不差。
台下瞬间彻底炸开了锅,连王老先生都捋着胡子点头称赞:“这小子,还真有点家传的底子。”
李诗涵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她实在不愿相信这个连高三都没读完的人能赢自己,咬着牙说道:“我再出最后一首,以‘月’为题,七言律诗。”
说罢,她便朗声道:
“皓魄当空照九州,
清辉遍洒古今愁。
举杯邀影成三客,
把卷寻诗对月楼。
桂树香飘千里外,
嫦娥梦绕万山头。
凭栏莫问相思苦,
且待归人共夜游。”
这首诗一出,台下一片叫好声。平仄严谨,用典恰当,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赵晓财仰头看了看天,此时日头正盛,哪里有月亮的影子?他挠挠头,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教他的诗,便说道:
“日头未落月未出,
哪来清辉照四隅?
莫说相思多苦处,
柴米油盐最实在。
嫦娥若解人间事,
不恋月宫恋茅庐。
若问归人何时返,
山货卖完我就回。”
这首诗半白不文,却把李诗涵的浪漫情怀一下子拉回了现实。尤其是最后两句,透着一股庄稼人的朴实劲儿,惹得台下众人哈哈大笑。
李诗涵站在台上,嘴唇微微哆嗦着,一句诗也接不上来了。她输了,输得彻彻底底。
台下有人大声喊道:“万人迷输了!该嫁给狗不理啦!”
李老栓在后台急得直搓手,恨不得立马跑上台去说句软话,却被老伴一把拉住:“闺女自己定下的规矩,怎能不算数?”
就在这时,赵晓财忽然往后退了两步,摆着手说道:“别起哄,我可没说要娶她。”
这话一出,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李诗涵愣住了,脸上的红潮瞬间褪去,变得惨白如纸。
“你说啥?”她的声音微微发颤。
赵晓财挠挠头,一脸无辜地说:“我说我不娶你。我就是来凑个热闹,让你知道知道,作诗可不光是你们读书人的事儿。”他指了指台下,“你看,刚才那些小伙子,哪个不是真心想娶你?就是怕对不上诗丢面子。我替他们试试,证明你这规矩不靠谱。”
李诗涵气得浑身发抖:“你耍我?”
“哪能呢。”赵晓财从裤兜里掏出个苹果,那是他刚从自家果园摘的,往台上一抛,“给你,败败火。其实你这人挺好,就是太较真。找个实在人过日子,比啥诗都强。”
说完,他转身就走,留下满场错愕的村民和台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李诗涵。那几个玩“过家家”的孩子追着赵晓财跑,嘴里还喊着:“狗不理赢了!狗不理赢了!”
后来,这件事成了平安村的笑谈。有人说赵晓财傻,放着硕士媳妇不要;也有人说他精明,知道他和李诗涵不是一路人。
过了半年,李诗涵没再设什么诗擂,而是在县城开了一家辅导班,专门教孩子们写诗。赵晓财照旧倒卖山货,只是每次路过辅导班时,总会不自觉地停下摩托,往里头瞅上两眼。
有一天傍晚,李诗涵锁门的时候,看见赵晓财的摩托停在路边,他正蹲在地上专心地看蚂蚁。
“喂,狗不理。”她走了过去。
赵晓财抬起头:“干啥?”
“上次那首《鹧鸪天》,”李诗涵轻轻踢了踢脚下的石子,“最后一句‘田埂边上话农桑’,平仄不对。”
赵晓财笑了:“管它对不对,顺嘴就行。”他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我爷爷看了我那天的诗,骂我瞎胡闹,给我改了改,你看看。”
李诗涵接过本子,上面是老人苍劲有力的字迹,把他那首半白不文的《鹧鸪天》改得工整了许多,最后一句改成了“田埂同话岁丰穰”。
“还挺像样。”她忍不住笑了。
“那是,我爷爷可是老秀才。”赵晓财得意地扬了扬下巴,“他说,有空让你去家里坐坐,他想跟你讨教讨教。”
李诗涵合上书,夕阳的余晖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好啊,不过得约法三章。”
“你说。”
“第一,不许叫我万人迷。”
“行。”
“第二,不许再拿作诗耍人。”
“中。”
“第三,”李诗涵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下次对诗,我肯定赢你。”
赵晓财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我等着。”
晚风从姑射山悠悠地吹下来,带着野草的阵阵清香。远处的庄稼地里,几个农民正哼着悠扬的小调收工回家,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宛如一首无需押韵却充满生活韵味的诗,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缓缓流淌……
然而,这李诗涵的模样却有些与众不同。她身材五短三粗,走路时两条胳膊甩动起来,恰似鸭子划水一般。不过,她倒是生了一双水灵灵的杏眼,鼻梁周正,嘴唇饱满,五官凑在一起,倒也不能说难看,只是与“窈窕”二字实在是沾不上边。说来也奇怪,周边三村五村的小伙子们,但凡见了她,要么就说自己配不上这文化人,要么就找个借口匆匆溜走,愣是没一个正经上门提亲的。
村东头住着一位王老先生,那可是读过私塾的文化人。见此情景,他捋着山羊胡,笑着说道:“这闺女,学问能迷倒万人,可缘分却迷不住一人,依我看,不如就叫‘万人迷’吧。”这外号一经传开,李诗涵听了也不气恼,反而大大方方地应着,如此一来,村民们倒觉得这姑娘着实坦率实在。
眼瞅着闺女都快三十岁了,李老栓急得嘴上直冒泡。一天吃饭的时候,李诗涵放下筷子,一脸认真地说:“爹,您别愁。我想出个办法,咱搭个台子,谁要是能在诗词上赢了我,我就嫁给他。”
李老栓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猛地一拍大腿,大声说道:“好!咱闺女这学问可不能白白浪费了!”
搭台子那天,整个平安村就跟赶庙会似的热闹非凡。台子就搭建在村委会门口那棵老槐树下,红布一挂,话筒一架,倒有几分喜庆的氛围。李诗涵身着新买的红棉袄,昂首挺胸地往台中央一站,还真有那么几分文曲星下凡的架势。她清了清嗓子,声音清脆悦耳,在空气中回荡:“各位乡亲,今日我李诗涵在此设擂,以诗招亲。规矩很简单,我出上句,您对下句;我作诗一首,您便和诗一首。只要能让我接不上招,我立马跟他走。”
此言一出,台下瞬间炸开了锅。一个穿着皮夹克的后生迫不及待地挤到台前,大声喊道:“诗涵妹子,我先来!你出句吧!”
李诗涵看了他一眼,不假思索地随口说道:“春风吹绿门前柳。”
后生一听,立马抓耳挠腮起来,憋了好半天才挤出一句:“秋霜打黄地里菜。”这一句出口,惹得台下众人哄堂大笑。李诗涵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平仄不对,意境更是差得远了。”
紧接着,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伙走上台来,踌躇满志地说:“我给您来首藏头诗吧,‘李家有女颜如玉’。”
李诗涵微微挑眉,说道:“接着说。”
小伙的脸一下子憋得通红,支支吾吾地说:“下、下句还没想好。”台下又是一阵哄笑,小伙只好灰溜溜地跑下了台。
就这样,连着上来七八个小伙子,可他们所作的不是打油诗就是顺口溜,连李诗涵的一点皮毛都没摸着。不知不觉,日头已经爬到了头顶,台子底下的人渐渐都走光了,只剩下几个半大孩子还在兴致勃勃地玩着“过家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拿着瓦片当作彩礼,奶声奶气地说:“我当新娘,你当新郎,咱也对诗。”
此时的李诗涵站在台上,棉袄里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她正打算让父亲拆台子,忽然听到台下有人大喊:“这擂台还设着不?我来试试。”
众人闻声回头,都不禁愣住了。来的竟是村西头的赵晓财。这人高三都没读完就辍学了,整天骑着辆破摩托四处倒卖山货,见了谁都爱吹嘘:“读书顶个屁用,能挣钱才是本事。”因为他小时候不爱说话,见了长辈也不打招呼,像个闷葫芦似的,村里的老人们便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狗不理”,这外号在村里传得可比“万人迷”还广。
李诗涵皱起眉头,说道:“赵晓财,你别来捣乱。”
“谁捣乱了?”赵晓财大大咧咧地往台前一站,黑黢黢的脸上带着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你自己说了以诗招亲,又没说非得读书人才能来。”
台下有人跟着起哄:“狗不理还会作诗?别是来编顺口溜的吧!”
赵晓财对众人的哄笑充耳不闻,他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烟盒,摸出一支烟,犹豫了一下又塞了回去,清了清嗓子,说道:“万人迷,我要是对赢了,你真嫁?”
李诗涵被他这股子蛮劲给逗笑了,点头说道:“君子一言。”
“那好。”赵晓财往地上啐了口唾沫,“你先来。”
李诗涵心想得给他个下马威,略一思索,便开口吟道:
“姑射山前野草花,
寒窗十载伴流霞。
痴心只待知音至,
共赏庭前月半斜。”
这首诗既点明了家乡姑射山的景致,又诉说了自己多年苦读等待知音的心思,平仄工整,意境十足。台下懂行的人纷纷点头,心想着这下狗不理该傻眼了吧。
谁知赵晓财眼睛陡然一亮,张口便来:
“野草开花自有期,
何须苦待月西移。
山间自有清风客,
不向寒窗问墨池。”
李诗涵不禁一愣。这首诗虽然直白,却巧妙地暗合着他辍学从商的经历,对仗也十分工整,竟把她诗中的“寒窗”给对上了。
台下更是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狗不理,竟然还是个深藏不露的主儿。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赵晓财的祖上那可是相当风光。他爷爷的祖爷爷是前清的一品大员,还当过全国科举的主考官;爷爷的爷爷也曾官至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到了他爷爷这一辈,虽说没再当官,却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秀才,从小就逼着他背诵《唐诗三百首》,教他平仄对仗,只是他自己不爱显摆罢了。
李诗涵定了定神,又出一题:
“笔底波澜惊四座,
胸中丘壑藏千军。
劝君莫笑蓬门女,
腹有诗书气自芬。”
这首诗既展现了她的才学,又带着一丝傲气。赵晓财摸了摸后脑勺,目光望向远处的庄稼地,慢悠悠地对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文章千万卷,不抵一仓谷。
若论真学问,还看田埂路。”
这首诗虽然十分俚俗,却透着一股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李诗涵心中暗暗吃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说道:“你这是打油诗。”
“打油诗也是诗。”赵晓财咧嘴一笑,“你那诗里说‘腹有诗书气自芬’,我这诗里说‘田埂路’里有学问,不正好对上?”
台下有人大声喊道:“对得好!庄稼汉的诗,实在!”
李诗涵咬了咬嘴唇,决定出个难题,便吟了一首词,是《鹧鸪天》:
“十载青灯伴晓霜,
痴心只为觅才郎。
莫叹蓬门无锦绣,
且将翰墨作红妆。
风细细,月茫茫,
何人共我话麻桑?
若得知音同煮酒,
不教岁月负流觞。”
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连台下那些原本只是看热闹的人都安静了下来。李诗涵望着赵晓财,心想这下你总该接不上了吧。
赵晓财却蹲在地上,用手指头在泥里划拉着,半晌站起身来,竟然也凑出了一首《鹧鸪天》:
“不向书斋问短长,
青山作伴水为乡。
肩挑日月迎朝露,
脚踏星辰送晚阳。
春种谷,秋收粮,
粗茶淡饭也真香。
若问知音何处有,
田埂边上话农桑。”
这下,连李诗涵都惊得说不出话来。这首词虽说文采稍逊一筹,却句句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最后一句“田埂边上话农桑”,正好对上了她词中的“何人共我话麻桑”,意境竟丝毫不差。
台下瞬间彻底炸开了锅,连王老先生都捋着胡子点头称赞:“这小子,还真有点家传的底子。”
李诗涵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她实在不愿相信这个连高三都没读完的人能赢自己,咬着牙说道:“我再出最后一首,以‘月’为题,七言律诗。”
说罢,她便朗声道:
“皓魄当空照九州,
清辉遍洒古今愁。
举杯邀影成三客,
把卷寻诗对月楼。
桂树香飘千里外,
嫦娥梦绕万山头。
凭栏莫问相思苦,
且待归人共夜游。”
这首诗一出,台下一片叫好声。平仄严谨,用典恰当,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赵晓财仰头看了看天,此时日头正盛,哪里有月亮的影子?他挠挠头,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教他的诗,便说道:
“日头未落月未出,
哪来清辉照四隅?
莫说相思多苦处,
柴米油盐最实在。
嫦娥若解人间事,
不恋月宫恋茅庐。
若问归人何时返,
山货卖完我就回。”
这首诗半白不文,却把李诗涵的浪漫情怀一下子拉回了现实。尤其是最后两句,透着一股庄稼人的朴实劲儿,惹得台下众人哈哈大笑。
李诗涵站在台上,嘴唇微微哆嗦着,一句诗也接不上来了。她输了,输得彻彻底底。
台下有人大声喊道:“万人迷输了!该嫁给狗不理啦!”
李老栓在后台急得直搓手,恨不得立马跑上台去说句软话,却被老伴一把拉住:“闺女自己定下的规矩,怎能不算数?”
就在这时,赵晓财忽然往后退了两步,摆着手说道:“别起哄,我可没说要娶她。”
这话一出,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李诗涵愣住了,脸上的红潮瞬间褪去,变得惨白如纸。
“你说啥?”她的声音微微发颤。
赵晓财挠挠头,一脸无辜地说:“我说我不娶你。我就是来凑个热闹,让你知道知道,作诗可不光是你们读书人的事儿。”他指了指台下,“你看,刚才那些小伙子,哪个不是真心想娶你?就是怕对不上诗丢面子。我替他们试试,证明你这规矩不靠谱。”
李诗涵气得浑身发抖:“你耍我?”
“哪能呢。”赵晓财从裤兜里掏出个苹果,那是他刚从自家果园摘的,往台上一抛,“给你,败败火。其实你这人挺好,就是太较真。找个实在人过日子,比啥诗都强。”
说完,他转身就走,留下满场错愕的村民和台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李诗涵。那几个玩“过家家”的孩子追着赵晓财跑,嘴里还喊着:“狗不理赢了!狗不理赢了!”
后来,这件事成了平安村的笑谈。有人说赵晓财傻,放着硕士媳妇不要;也有人说他精明,知道他和李诗涵不是一路人。
过了半年,李诗涵没再设什么诗擂,而是在县城开了一家辅导班,专门教孩子们写诗。赵晓财照旧倒卖山货,只是每次路过辅导班时,总会不自觉地停下摩托,往里头瞅上两眼。
有一天傍晚,李诗涵锁门的时候,看见赵晓财的摩托停在路边,他正蹲在地上专心地看蚂蚁。
“喂,狗不理。”她走了过去。
赵晓财抬起头:“干啥?”
“上次那首《鹧鸪天》,”李诗涵轻轻踢了踢脚下的石子,“最后一句‘田埂边上话农桑’,平仄不对。”
赵晓财笑了:“管它对不对,顺嘴就行。”他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我爷爷看了我那天的诗,骂我瞎胡闹,给我改了改,你看看。”
李诗涵接过本子,上面是老人苍劲有力的字迹,把他那首半白不文的《鹧鸪天》改得工整了许多,最后一句改成了“田埂同话岁丰穰”。
“还挺像样。”她忍不住笑了。
“那是,我爷爷可是老秀才。”赵晓财得意地扬了扬下巴,“他说,有空让你去家里坐坐,他想跟你讨教讨教。”
李诗涵合上书,夕阳的余晖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好啊,不过得约法三章。”
“你说。”
“第一,不许叫我万人迷。”
“行。”
“第二,不许再拿作诗耍人。”
“中。”
“第三,”李诗涵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下次对诗,我肯定赢你。”
赵晓财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我等着。”
晚风从姑射山悠悠地吹下来,带着野草的阵阵清香。远处的庄稼地里,几个农民正哼着悠扬的小调收工回家,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宛如一首无需押韵却充满生活韵味的诗,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