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孙女是福星锦鲤,我是霉星极品 > 第376章 村里人应聘

孙女是福星锦鲤,我是霉星极品 第376章 村里人应聘

    老宅的事梁青娥完全不知情,她还没走到家,就见院门口的树荫下站着几个村人。

    “老虎娘,听时运婆娘说,你家缺蒸米的人手,你看咱们成不成。”

    “大家先进来再说。”梁青娥把几人让进院里,又喊五壮六壮搬凳子。

    墙根外的洋槐树在院门处投下一大片树荫,众人坐在树荫下,院门大敞,倒也有几分凉快。

    “我家确实缺蒸大米的人手,你们要做这个活也行,不过不能把大米带回去,要干的话就在我家门口搭个灶台,柴禾铁锅自己带,一斤大米蒸好是一文钱。”

    这事她们从赵时运婆娘嘴里听说了,各人并无异议。

    又问了一下相关细节后,便都乐呵呵走了。

    送走村人们,梁青娥就准备去后院看看,翻动翻动一下酒曲。

    她刚把院门关上,还没迈两步路,院门就又被人邦邦敲响。

    梁青娥只得回身开门,院门打开的一瞬间,就见圆圆娘和赵铁锤老娘孙婆子正在门槛外站着。

    “婶子,听说你家缺蒸大米的人手,婶子瞅瞅我成不成。”

    “当然成。”梁青娥忙把二人往院里让,树荫下的凳子还没收,三人直接坐了下来。

    落座后,梁青娥看着孙婆子,自然而然就问起聪聪现在如何了。

    “好的很,小丫头脸上长了些肉,还得谢你给我的那几剂开胃茶汤。”孙婆子一脸感激。

    梁青娥忙摆手:“不过几剂暖胃的茶包,不值当嫂子谢,聪聪身子骨壮实,也是你这个阿奶费心照看的缘故,我可不敢揽功。”

    俩人又说几句话,孙婆子便期期艾艾说起此来的目的,果不其然,也是为了蒸米活计一事。

    梁青娥原本打算招上十个人,各家分几十斤大米,也能提早做出来。

    老宅算一个,赵时运婆娘算一个,方才来家的村人有五个,这就有七个了,再加上圆圆娘和孙婆子,正好九个。

    孙婆子为人老实能干,梁青娥自不会拒绝,应下后,又同二人说了蒸米的报酬和规矩。

    二人认真记下,临走时,圆圆娘甚至还选定了垒锅灶的绝佳位置。

    目送二人离开,梁青娥刚准备进院,就又听见几道热切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二婶子门口凉风呢,咱们听说婶子家缺蒸米的人手,就过来问问,婶子要是觉得咱们成,我这就回家把劈柴备上。”

    说话的正是前几日将辣蓼草汁液,卖给梁青娥的另外三家的妇人。

    她们三家的竹匾此刻还在后院晒酒曲呢,这会儿人手已经招够,要是断然拒绝,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了。

    梁青娥正欲开口,就听到一阵哞哞哞的声音,间或还有叮叮当当的铜铃声。

    是老大从窑上回来了。

    梁青娥心中一喜,回身看去,就见三辆牛车载着满当当的货物,上面覆着油布,正缓缓往这边驶来。

    领头的牛车正是自家的大黄,片刻后,三辆牛车有序行到近前。

    林老虎乐呵呵道:“娘,李管事说咱家定的那一百套陶盆,他们窑上赶赶工明早就能全烧好,这三车一共是六十五套,李掌柜遣人先给送来,你看卸哪儿合适。”

    梁青娥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又忙上前招呼两个车夫。

    车夫们摆摆手,让梁青娥不用客气,二人开始拆扎缠结实的油布。

    油布刚一揭去,层叠摞起的陶盆和盆盖就显露了出来。

    “婶子,你看咱们卸哪儿合适,还有,咱们临来前,李管事交代过了,让你老务必检查一遍器物,若有破败损毁的,窑上重新给补齐,若过后再说,怕掰扯不清。”

    梁青娥应下,指着院内葱郁的橘树,道:“就卸那株橘树底下吧,离水缸近,也方便清洗。”

    “哎。”

    车夫们答应着,着手开始抬陶盆。

    妇人们见梁青娥忙忙活活去验器物,一个个不好就走,三人对视一眼,撸起袖子也开始搬陶盆陶盖。

    几人都不是瞎子,她们方才提出想接下蒸米的活计时,二婶子明显有拒绝之意。

    这怎么能行,别人挣钱她们干瞅着,这多闹心啊。

    于是,她们就想在梁青娥面前刷刷好感,希望二婶子看在她们勤快有眼力劲的份上,能再重新考虑一下。

    六十五套陶盆陶盖很快搬完,车夫们喝着茶水,等梁青娥和林老虎一一查验陶盆陶盖,待确认没问题后,二人赶着牛车就走了。

    “二婶子,咱们方才说的那事,你看……”

    三人生怕被拒绝,开口时很有些小心翼翼。

    梁青娥直接道:“这次总共做五百斤米糟,蒸大米的人手已经够了。”

    妇人们早有心理准备,虽有些失望,到底还在意料之中。

    还没等三人开口告辞,梁青娥的声音就又响了起来:“不过虽蒸大米的人手够了,却还差着搅拌酒曲的人手,你们要是愿意,明儿下晌可来家里帮忙搅拌酒曲,拌好一盆能拿三个铜子。”

    仨人顿时兴奋起来,五百斤酒糟怎么也有六七十盆,她们只要能搅拌二十盆酒糟,六十个铜子就到手了。

    六十个铜子啊,都赶得上家里汉子外出几天的工钱了。

    妇人们欢喜应下,再三确认上工时辰后,才心满意足的结伴离去。

    老林家二房接下五百斤酒糟大订单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村里传开。

    当天下午,当几户人家拉着石块土坯前来搭建灶台时,整个村子瞬间热闹起来。

    那些反应慢半拍的村民们匆匆赶来,纷纷向梁青娥打听,也想揽下蒸米的活儿。

    只可惜梁青娥均以人手已满为由,一一打发回绝。

    梁青娥站在院门口,望着热火朝天垒灶台的圆圆娘等人,又交代各家明儿带上大簸箩和竹匾过来,方便晾凉蒸好的米。

    一夜过去,翌日晨光未破,圆圆娘等人便拉着水缸水桶等工具,赶来开工。

    小院外叮叮当当,声响惊动屋里安睡的众人,不过半刻钟,院里院外齐齐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