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气人影帝不为人知的那些年 第222章 特别关注
热门推荐:
高甜来袭,莲花楼里的两个剑神
猪妖教师:疯批校花女校长
不要跟我谈奋斗
纽约1990
潜蛟破穹
全修真界的恋爱脑都被我重创了
听闻涂山有个客卿叫摩拉克斯
开局拜师盘古正适合暗中布局
诡棺神墟
夜里,剧组在市郊的一家烧烤摊搭起了简单的棚子,天光还没完全暗下来,人却已经坐得满满当当。
空气里弥漫着孜然与炭火混合的香气,烧烤架上滋滋作响的油脂声,与不远处人群的笑闹声交织成一曲热烈的“杀青协奏曲”。
剧组的每一个人——从导演、摄影、灯光、化妆到场记,都像卸下盔甲的战士,放松地靠在椅子上,举杯畅饮。辛苦几个月的拍摄终于落幕,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轻松后的疲惫与满足。
李洛换下了戏服,穿着最普通的牛仔裤和白t恤,白t恤上还沾着一点卸妆棉没擦干净的粉。
他的头发因为定型剂还残留着硬硬的触感,发梢翘起一撮像是没睡醒的猫。
他端着一杯啤酒,在人群中穿梭。每走几步就被人拦住敬酒,和灯光师碰杯、和场记拥抱、和化妆师自拍,偶尔还被同组演员拉着摆出某场戏里的经典动作,被众人笑着调侃“入戏太深”。
他的脸上带着与拍摄期间截然不同的松弛感,眉头舒展,眼角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那是只有放下角色之后,才会有的“回归自我”。
“来,主角喝一个!”温导举起瓶子,对着他大喊,语气比平时拍戏喊“卡”的声音还洪亮。
“导演最大!导演说了怎么可能不喝!”李洛赶忙迎上前,敲了敲酒瓶口,仰头喝了一口啤酒,喉结上下滚动,清脆地咽下去。
啤酒是冰的,泡沫在嘴角炸开,李洛笑着咧嘴,和众人碰杯。
有人笑着调侃:“李洛今晚喝醉就不回酒店了!”
笑声四起,气氛一片热烈而温暖。
*
等人稍稍散开一些,李洛端着一盘烤串,坐到了角落的一张塑料椅上。
椅子有些不稳,发出“吱呀”的响声,但他不在意,盘腿坐着,像个刚放假的大学生。
面前那碟焦黄的羊肉串还冒着热气,油脂渗进锡纸,烤得酥香。他咬了一口,刚好温导也走过来,在他旁边坐下。
“恭喜杀青。”温导又说了一遍。
李洛冲他笑了笑。
“想什么呢?还在想‘胡铭远’?”温导问。
李洛没回答,默默咀嚼着烤串。
“挺适合你。”温导忽然说,“这角色身上的不甘、压抑,还有那点骨子里的骄傲,你演得很准。”
“那是我理解的胡铭远。”李洛低声说,“你们本子上的是个压抑的成年人,我演的是个没得选的人。”
“电影是个很理想化的东西。”温导过了一会儿说道,“我们要给角色贴很多标签,造就人设。但真实的人,从来不是始终如一的。”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的善与恶总是在流动。”他说,“人可以在高位时保持善良,却未必能在低谷时不变得自私。所以我从不排斥演员带入新的想法。你理解他,就让你来决定他该怎么活。”
李洛低着头,轻轻笑了一下,嗓音带点沙哑,“他最后说‘谁爱要谁要’,其实不是在骂这个城市。”
“是他放弃挣扎了。”他抬头望向远处那群人,眼神有些湿润,“一个人只有在真的无力了,才会把希望吐出来当脏话。”
温导沉默了几秒,叹了口气,“你说得对。”
不远处,有人打开了音响,是老歌《后来》的前奏。
有人跟着哼唱,有人在烤架旁打着节拍,有人喝高了笑着嚷嚷“这歌一出来我都想初恋了”,气氛在酒意和歌声中渐渐升温。
不是剧本写的那种坚实背景,也不是城市宣传语里描绘的理想乐土,而是这帮人用灯光、镜头、口号、喊停喊开机,一点点拼出来的一块虚构之地。
他低头咬了一口羊肉串,咧嘴笑了。
“导演。”他忽然喊了一声。
“嗯?”温导接道。
“下一部还找我吗?”
温导一愣,随即笑骂了一句:“你这都开始抢活儿了?”
“我这不怕你换人嘛。”李洛挠了挠鼻子,“你要不嫌我累,咱们就继续合作。”
温导举起酒瓶跟他碰了碰,“不嫌,我倒怕你红了请不起。”
李洛笑着摇头,“我好不容易觉得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了。”
*
回酒店的路上,李洛坐在剧组的保姆车上,车窗外是不断后退的街灯和模糊的城市剪影。
他靠在座椅上,拿着手机,编辑着自己的杀青微博。
每一次杀青,他都会发一条微博,有时候只是几句话,有时候配一张合照。
但这一次,他打了又删、删了又改,是他写得最慢的一次。
*
【@李洛:《无地》杀青了。
从第一天站在风里的烂尾楼前,到最后一场戏说完最后一句台词。
我好像是跟着胡铭远一起,把自己拆了一遍,又一点点拼了回来。
拍这部戏之前,我以为“没有地”只是说没房子、没根,后来才明白,它说的是一种心里的漂浮感——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站稳,也不知道脚下踩着的,是地,是梦,还是一片要塌的谎言。
胡铭远不是英雄,他只是个曾经想“只投造福人类的项目”的普通人。他失败了,也清醒了。但他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始终还想相信——哪怕最后连信自己都做不到了。
这部戏很重,也很真,拍完的那一刻,我有点分不清是角色杀青,还是某种现实被说破了。
谢谢这个剧本、这个角色、这群热血又倔强的剧组人。
谢谢这些天的所见所闻,
谢谢所有为了找到脚下的“地”还在努力的人。
我们脚下也许真的没有“地”,
但只要还想往前走,就不算白来这一趟。】
*
李洛发完微博,把手机塞进口袋,闭眼小憩了一会儿。
等到司机提醒他“到了”,他和司机简单告了别,便一个人走出保姆车往酒店去。
夜色有点沉,风还是不小,像是还没从电影里退场。
他竖起帽衫的帽子走进酒店大门的时候,脚步突然顿了顿。
陈思言站在那里。
靠着酒店门口的一根柱子,穿着一件黑色外套,头发被风吹得有些乱,像是站了很久,也像是故意等了很久。
李洛有点没反应过来,眨了眨眼,问:“……你怎么又站在这儿?又被狗仔拍了怎么办?”
“反正已经被拍过一次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系统:摆烂心态。】
陈思言朝他笑了一下,语气温和,“看你微博杀青了,就过来看看你。”
李洛喉咙有点干,摸了摸鼻尖,想笑又忍住了:“你看得挺快。”
“毕竟是我的特别关注。”陈思言说得理所当然又带点骄傲,“你一上线我就知道了。”
空气里弥漫着孜然与炭火混合的香气,烧烤架上滋滋作响的油脂声,与不远处人群的笑闹声交织成一曲热烈的“杀青协奏曲”。
剧组的每一个人——从导演、摄影、灯光、化妆到场记,都像卸下盔甲的战士,放松地靠在椅子上,举杯畅饮。辛苦几个月的拍摄终于落幕,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轻松后的疲惫与满足。
李洛换下了戏服,穿着最普通的牛仔裤和白t恤,白t恤上还沾着一点卸妆棉没擦干净的粉。
他的头发因为定型剂还残留着硬硬的触感,发梢翘起一撮像是没睡醒的猫。
他端着一杯啤酒,在人群中穿梭。每走几步就被人拦住敬酒,和灯光师碰杯、和场记拥抱、和化妆师自拍,偶尔还被同组演员拉着摆出某场戏里的经典动作,被众人笑着调侃“入戏太深”。
他的脸上带着与拍摄期间截然不同的松弛感,眉头舒展,眼角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那是只有放下角色之后,才会有的“回归自我”。
“来,主角喝一个!”温导举起瓶子,对着他大喊,语气比平时拍戏喊“卡”的声音还洪亮。
“导演最大!导演说了怎么可能不喝!”李洛赶忙迎上前,敲了敲酒瓶口,仰头喝了一口啤酒,喉结上下滚动,清脆地咽下去。
啤酒是冰的,泡沫在嘴角炸开,李洛笑着咧嘴,和众人碰杯。
有人笑着调侃:“李洛今晚喝醉就不回酒店了!”
笑声四起,气氛一片热烈而温暖。
*
等人稍稍散开一些,李洛端着一盘烤串,坐到了角落的一张塑料椅上。
椅子有些不稳,发出“吱呀”的响声,但他不在意,盘腿坐着,像个刚放假的大学生。
面前那碟焦黄的羊肉串还冒着热气,油脂渗进锡纸,烤得酥香。他咬了一口,刚好温导也走过来,在他旁边坐下。
“恭喜杀青。”温导又说了一遍。
李洛冲他笑了笑。
“想什么呢?还在想‘胡铭远’?”温导问。
李洛没回答,默默咀嚼着烤串。
“挺适合你。”温导忽然说,“这角色身上的不甘、压抑,还有那点骨子里的骄傲,你演得很准。”
“那是我理解的胡铭远。”李洛低声说,“你们本子上的是个压抑的成年人,我演的是个没得选的人。”
“电影是个很理想化的东西。”温导过了一会儿说道,“我们要给角色贴很多标签,造就人设。但真实的人,从来不是始终如一的。”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的善与恶总是在流动。”他说,“人可以在高位时保持善良,却未必能在低谷时不变得自私。所以我从不排斥演员带入新的想法。你理解他,就让你来决定他该怎么活。”
李洛低着头,轻轻笑了一下,嗓音带点沙哑,“他最后说‘谁爱要谁要’,其实不是在骂这个城市。”
“是他放弃挣扎了。”他抬头望向远处那群人,眼神有些湿润,“一个人只有在真的无力了,才会把希望吐出来当脏话。”
温导沉默了几秒,叹了口气,“你说得对。”
不远处,有人打开了音响,是老歌《后来》的前奏。
有人跟着哼唱,有人在烤架旁打着节拍,有人喝高了笑着嚷嚷“这歌一出来我都想初恋了”,气氛在酒意和歌声中渐渐升温。
不是剧本写的那种坚实背景,也不是城市宣传语里描绘的理想乐土,而是这帮人用灯光、镜头、口号、喊停喊开机,一点点拼出来的一块虚构之地。
他低头咬了一口羊肉串,咧嘴笑了。
“导演。”他忽然喊了一声。
“嗯?”温导接道。
“下一部还找我吗?”
温导一愣,随即笑骂了一句:“你这都开始抢活儿了?”
“我这不怕你换人嘛。”李洛挠了挠鼻子,“你要不嫌我累,咱们就继续合作。”
温导举起酒瓶跟他碰了碰,“不嫌,我倒怕你红了请不起。”
李洛笑着摇头,“我好不容易觉得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了。”
*
回酒店的路上,李洛坐在剧组的保姆车上,车窗外是不断后退的街灯和模糊的城市剪影。
他靠在座椅上,拿着手机,编辑着自己的杀青微博。
每一次杀青,他都会发一条微博,有时候只是几句话,有时候配一张合照。
但这一次,他打了又删、删了又改,是他写得最慢的一次。
*
【@李洛:《无地》杀青了。
从第一天站在风里的烂尾楼前,到最后一场戏说完最后一句台词。
我好像是跟着胡铭远一起,把自己拆了一遍,又一点点拼了回来。
拍这部戏之前,我以为“没有地”只是说没房子、没根,后来才明白,它说的是一种心里的漂浮感——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站稳,也不知道脚下踩着的,是地,是梦,还是一片要塌的谎言。
胡铭远不是英雄,他只是个曾经想“只投造福人类的项目”的普通人。他失败了,也清醒了。但他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始终还想相信——哪怕最后连信自己都做不到了。
这部戏很重,也很真,拍完的那一刻,我有点分不清是角色杀青,还是某种现实被说破了。
谢谢这个剧本、这个角色、这群热血又倔强的剧组人。
谢谢这些天的所见所闻,
谢谢所有为了找到脚下的“地”还在努力的人。
我们脚下也许真的没有“地”,
但只要还想往前走,就不算白来这一趟。】
*
李洛发完微博,把手机塞进口袋,闭眼小憩了一会儿。
等到司机提醒他“到了”,他和司机简单告了别,便一个人走出保姆车往酒店去。
夜色有点沉,风还是不小,像是还没从电影里退场。
他竖起帽衫的帽子走进酒店大门的时候,脚步突然顿了顿。
陈思言站在那里。
靠着酒店门口的一根柱子,穿着一件黑色外套,头发被风吹得有些乱,像是站了很久,也像是故意等了很久。
李洛有点没反应过来,眨了眨眼,问:“……你怎么又站在这儿?又被狗仔拍了怎么办?”
“反正已经被拍过一次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系统:摆烂心态。】
陈思言朝他笑了一下,语气温和,“看你微博杀青了,就过来看看你。”
李洛喉咙有点干,摸了摸鼻尖,想笑又忍住了:“你看得挺快。”
“毕竟是我的特别关注。”陈思言说得理所当然又带点骄傲,“你一上线我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