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气人影帝不为人知的那些年 第244章 服从工具
门口的风铃轻轻响了一声,细碎的脚步声随之而来。
陈思言身形颀长,穿着一身简洁的深灰色衬衫,配黑色长裤,手里提着一只装着打包糕点的纸袋。他站在门口扫了一眼,视线落在窗边的两人身上,目光停顿在李洛身上稍稍久了一点,然后微微一笑,走了过去。
“抱歉,公司里对新专辑的概念临时要开个会,来晚了。”他说着,把纸袋放在桌上,“给你们带了点中式糕点,不知道你们爱不爱吃。”
“谢啦,陈大厨。”程心笑着接过袋子,抽出一块桃酥,“还是你有心,你怎么知道我在国外这么久很想念这一口。”
“他一来我就饿了。”李洛笑着,看向陈思言,眼神有些柔和,“坐吧,一起吃点。”
陈思言拉开椅子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U盘,“你们是在整理案例?”
“嗯。”李洛点头,“我和程心目前是一起开了个共享文档,打算把所有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然后一起再研究研究有什么规律。”
“你说,我们是不是也要开始行动了?”程心抬眼,“不是等系统把我们扔进下一个任务再去拼命破案,而是……主动出击。”
李洛点头,“你也这么想?”
“有这个念头有段时间了。”程心靠在椅背上,叹了口气,“但一个人做不了。现在你在国内,有资源,有陈思言,我回国也要住上一段时间,也方便一些。我们可以试着建立一个外围资料库,用来记录每一次变身时的情绪强度、死亡诱因、事件线索……甚至,可以考虑系统之间的联系机制。”
“比如你和李洛知道彼此身份后,你们的系统也能互相说话。”陈思言开口,“说明系统的通讯依赖宿主之间的信任程度,或者说‘意识互通’。”
【系统:哎呀呀,你男朋友是真的有点聪明!】
*
林栖坐在靠墙的工位前,屏幕上的数据图像如同静止。
她敲下一串代码,运行,报错。
她皱眉,又调试一次,仍旧失败。
“你能不能快点让一下位置?这个仪器我们要用。”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是同组的学妹赵芷凝,语气不算难听,却没有一丝多余的客气。
林栖下意识地看向时间。
今天明明是她预订了这台设备的时间段,但对方却显然不打算解释什么。
她张了张口,最后还是站起身,把位子让了出去。
她回到座位,翻出预订记录,正准备发邮件质问,却收到了导师冷祁的组内通知。
【冷老师:下周的中心课题实验你不用参加了,让张延替你接手。】
林栖顿时一愣。
那个项目是她负责前期设计的,几乎所有参数都是她一手设定的,张延从未真正接触过。她迟疑了一会,犹豫地敲下了几行字:
【林栖:老师,我是否可以继续跟进该项目?数据流程我比较熟悉,张延从未真正接触过这个项目,让他单独负责可能会不太合适。】
刚发出去,几秒后便收到了回复:
【冷老师:你现在的状态不适合接触关键数据,科研不是为了“个人成就感”,而是靠稳定、耐力与团队意识,你要为大局着想。】
林栖盯着那句“为大局着想”,只觉得手指发冷,同时又有些好笑。
冷祁一贯以“理性温和”的风格着称,但真正相处的人都知道,他惯用冷处理的方式压制学生,尤其对“不能满足预期”的人毫不留情。
午间的组会如期举行。
林栖提前准备了一个子课题的进度报告,却被导师一句话打断:“林栖,这部分内容我看你没有掌握核心变量的处理逻辑,就不浪费时间了。你最好回去多读几篇文献,别总想着写总结。”
她脸上一阵发烫,坐在原地动弹不得。
旁边的同门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不动声色地翻着手中的资料,没人替她说一句话。
会后,组里的微信群里,几个成员在讨论下一阶段的实验分工,她的名字也从未被提及。
实验室的灯管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林栖坐在位子上,看着屏幕发呆。
手边的玻璃烧杯还残留着未清洗干净的蓝色试剂。
林栖呆坐了一会儿,突然笑了。
就是觉得,还蛮好笑的。
不知道这几年的自己究竟在干些什么,究竟是在为什么事情而执着。
也不明白这一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她打开桌角的小抽屉,里面是一瓶止痛药和一本已经被翻得卷边的科研手账。她曾在第一页写下:“不管发生什么,都要留下证据。”
她看着那句话,将手帐向后翻到了中后部分,记录起自己被边缘化以来的一切:
被剥夺仪器使用权两次。
项目交接未经通知。
组会发言机会被故意压制三次。
公开批评一次,理由模糊、情绪化。
剥夺论文第一作者署名权三次。
这些年,她把所有的证据都整理进U盘,确保所有的事件都能够留下证据的留存——关于她自己的事情也是一样。
她的座位在最后一排,也从来没有人会去关注她在做些什么。
一直被边缘化的虫子,也有被边缘化的好处。
周围的人都以为林栖只是在做傻傻地做着实验记录,不知道她在做的究竟是什么。
当天下午五点半,实验室的人陆续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林栖仍坐在座位前,敲击着键盘,将最后一段时间线整理进U盘。她的动作一如既往地冷静克制,唯有眼底的黯淡暴露出她心中的疲惫。
这时,一道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栖,过来一下,我想跟你聊聊。”
她缓缓转身,看见冷祁站在实验室门口,神色平静,语气不带情绪。
林栖跟着他走进会议室,那里空无一人,灯光沉沉落下,照得人影格外清晰。
“最近状态不太好吧?”冷祁开口,坐在对面的椅子上,一如既往地温文尔雅,仿佛组会时那个冷硬拒斥她发言的人并不是他。
林栖没有回应,只是看着他。
“我理解你的心情,”冷祁顿了顿,继续道,“从一个主力项目被调离,会让人有挫败感。但你要明白,科研是长跑,不是一场短距离冲刺。我们不能总把关注点放在‘谁做得多’、‘谁走在前面’,而是要有集体意识,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一步。”
他语气温和,仿佛在进行一场循循善诱的开导。
“你是个有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一直认可的。但科研不能太情绪化。你也知道,实验室里是一个整体,不是为个人设计的舞台。我们做的是长期投入、协作配合的事业,不是谁‘辛苦一点’、‘付出多一点’就能决定谁拥有主导权。”
林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静静交叠,指节有些泛白。
“关于你提到的项目交接,我也不是没有考虑。”冷祁继续,“只是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我们还是希望你调整一段时间。张延虽然经验不多,但他稳定、听从安排,我相信他能把握住方向。”
“你所谓的‘稳定’,是指他不反驳你。”林栖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像是从嗓子里一点点挤出来。
冷祁顿了一下,但很快露出一个宽容的笑,“你有情绪,我可以理解。但如果你希望继续留在这个团队,就要慢慢学会处理情绪,放下对‘公正’的执着,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有一个明确的‘是非判断’。”
“那我们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林栖望着他,眼神异常冷静,“我们熬夜、调试、写报告、做实验,到最后,如果‘听话’才是核心准则,那我们是科研工作者,还是服从工具?”
陈思言身形颀长,穿着一身简洁的深灰色衬衫,配黑色长裤,手里提着一只装着打包糕点的纸袋。他站在门口扫了一眼,视线落在窗边的两人身上,目光停顿在李洛身上稍稍久了一点,然后微微一笑,走了过去。
“抱歉,公司里对新专辑的概念临时要开个会,来晚了。”他说着,把纸袋放在桌上,“给你们带了点中式糕点,不知道你们爱不爱吃。”
“谢啦,陈大厨。”程心笑着接过袋子,抽出一块桃酥,“还是你有心,你怎么知道我在国外这么久很想念这一口。”
“他一来我就饿了。”李洛笑着,看向陈思言,眼神有些柔和,“坐吧,一起吃点。”
陈思言拉开椅子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U盘,“你们是在整理案例?”
“嗯。”李洛点头,“我和程心目前是一起开了个共享文档,打算把所有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然后一起再研究研究有什么规律。”
“你说,我们是不是也要开始行动了?”程心抬眼,“不是等系统把我们扔进下一个任务再去拼命破案,而是……主动出击。”
李洛点头,“你也这么想?”
“有这个念头有段时间了。”程心靠在椅背上,叹了口气,“但一个人做不了。现在你在国内,有资源,有陈思言,我回国也要住上一段时间,也方便一些。我们可以试着建立一个外围资料库,用来记录每一次变身时的情绪强度、死亡诱因、事件线索……甚至,可以考虑系统之间的联系机制。”
“比如你和李洛知道彼此身份后,你们的系统也能互相说话。”陈思言开口,“说明系统的通讯依赖宿主之间的信任程度,或者说‘意识互通’。”
【系统:哎呀呀,你男朋友是真的有点聪明!】
*
林栖坐在靠墙的工位前,屏幕上的数据图像如同静止。
她敲下一串代码,运行,报错。
她皱眉,又调试一次,仍旧失败。
“你能不能快点让一下位置?这个仪器我们要用。”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是同组的学妹赵芷凝,语气不算难听,却没有一丝多余的客气。
林栖下意识地看向时间。
今天明明是她预订了这台设备的时间段,但对方却显然不打算解释什么。
她张了张口,最后还是站起身,把位子让了出去。
她回到座位,翻出预订记录,正准备发邮件质问,却收到了导师冷祁的组内通知。
【冷老师:下周的中心课题实验你不用参加了,让张延替你接手。】
林栖顿时一愣。
那个项目是她负责前期设计的,几乎所有参数都是她一手设定的,张延从未真正接触过。她迟疑了一会,犹豫地敲下了几行字:
【林栖:老师,我是否可以继续跟进该项目?数据流程我比较熟悉,张延从未真正接触过这个项目,让他单独负责可能会不太合适。】
刚发出去,几秒后便收到了回复:
【冷老师:你现在的状态不适合接触关键数据,科研不是为了“个人成就感”,而是靠稳定、耐力与团队意识,你要为大局着想。】
林栖盯着那句“为大局着想”,只觉得手指发冷,同时又有些好笑。
冷祁一贯以“理性温和”的风格着称,但真正相处的人都知道,他惯用冷处理的方式压制学生,尤其对“不能满足预期”的人毫不留情。
午间的组会如期举行。
林栖提前准备了一个子课题的进度报告,却被导师一句话打断:“林栖,这部分内容我看你没有掌握核心变量的处理逻辑,就不浪费时间了。你最好回去多读几篇文献,别总想着写总结。”
她脸上一阵发烫,坐在原地动弹不得。
旁边的同门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不动声色地翻着手中的资料,没人替她说一句话。
会后,组里的微信群里,几个成员在讨论下一阶段的实验分工,她的名字也从未被提及。
实验室的灯管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林栖坐在位子上,看着屏幕发呆。
手边的玻璃烧杯还残留着未清洗干净的蓝色试剂。
林栖呆坐了一会儿,突然笑了。
就是觉得,还蛮好笑的。
不知道这几年的自己究竟在干些什么,究竟是在为什么事情而执着。
也不明白这一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她打开桌角的小抽屉,里面是一瓶止痛药和一本已经被翻得卷边的科研手账。她曾在第一页写下:“不管发生什么,都要留下证据。”
她看着那句话,将手帐向后翻到了中后部分,记录起自己被边缘化以来的一切:
被剥夺仪器使用权两次。
项目交接未经通知。
组会发言机会被故意压制三次。
公开批评一次,理由模糊、情绪化。
剥夺论文第一作者署名权三次。
这些年,她把所有的证据都整理进U盘,确保所有的事件都能够留下证据的留存——关于她自己的事情也是一样。
她的座位在最后一排,也从来没有人会去关注她在做些什么。
一直被边缘化的虫子,也有被边缘化的好处。
周围的人都以为林栖只是在做傻傻地做着实验记录,不知道她在做的究竟是什么。
当天下午五点半,实验室的人陆续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林栖仍坐在座位前,敲击着键盘,将最后一段时间线整理进U盘。她的动作一如既往地冷静克制,唯有眼底的黯淡暴露出她心中的疲惫。
这时,一道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栖,过来一下,我想跟你聊聊。”
她缓缓转身,看见冷祁站在实验室门口,神色平静,语气不带情绪。
林栖跟着他走进会议室,那里空无一人,灯光沉沉落下,照得人影格外清晰。
“最近状态不太好吧?”冷祁开口,坐在对面的椅子上,一如既往地温文尔雅,仿佛组会时那个冷硬拒斥她发言的人并不是他。
林栖没有回应,只是看着他。
“我理解你的心情,”冷祁顿了顿,继续道,“从一个主力项目被调离,会让人有挫败感。但你要明白,科研是长跑,不是一场短距离冲刺。我们不能总把关注点放在‘谁做得多’、‘谁走在前面’,而是要有集体意识,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一步。”
他语气温和,仿佛在进行一场循循善诱的开导。
“你是个有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一直认可的。但科研不能太情绪化。你也知道,实验室里是一个整体,不是为个人设计的舞台。我们做的是长期投入、协作配合的事业,不是谁‘辛苦一点’、‘付出多一点’就能决定谁拥有主导权。”
林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静静交叠,指节有些泛白。
“关于你提到的项目交接,我也不是没有考虑。”冷祁继续,“只是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我们还是希望你调整一段时间。张延虽然经验不多,但他稳定、听从安排,我相信他能把握住方向。”
“你所谓的‘稳定’,是指他不反驳你。”林栖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像是从嗓子里一点点挤出来。
冷祁顿了一下,但很快露出一个宽容的笑,“你有情绪,我可以理解。但如果你希望继续留在这个团队,就要慢慢学会处理情绪,放下对‘公正’的执着,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有一个明确的‘是非判断’。”
“那我们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林栖望着他,眼神异常冷静,“我们熬夜、调试、写报告、做实验,到最后,如果‘听话’才是核心准则,那我们是科研工作者,还是服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