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气人影帝不为人知的那些年 第246章 捉迷藏
李洛通过记者的朋友引荐了专业调查员协助奇艺娱乐下属基金会的审计工作,确保整个审计工作都是由干净的第三方进行。
黄宇也通过自己的人脉网请律师调取基金会过往公开资料、审计报告,以及部分合作高校和实验室背景资料,开展了非常全面的调查工作。
这两样都是在明面上进行的。事实上原本每年也都会进行一次,只是换了一个第三方,看上去倒也还算正常。
但其实除了明面上一年一度的审计,公司还增加了暗地里的私人走访。
这中间陈思言也提供了不少人脉,从多个维度开展“掘地三尺”的专项调查。
总体而言,李洛和黄宇觉得这已经是他们公司针对合规和反wash钞票能够做到的最好的调查了。
调查团队分两路推进,一边循正规流程查阅基金会账目、项目合同和年度预算,另一边则秘密展开实地走访:包括匿名拜访曾参与项目的学生家庭、与合作企业财务人员的非正式沟通、以及对高校实验室“退休教授”的软性访谈。
在这一系列调查过程中,陈思言也通过教育行业的人脉,打通了几条文化系统和高校管理系统的侧门通道,提供了一些关键接触人选的联系方式。
然而,随着调查深入,一个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Z市医科大学。
“简直像是一堵墙。”黄宇在一次小型汇总会上叹了口气,“甚至不是那种你能慢慢绕过去的围墙,是一块浇了混凝土的封板。”
这所高校名义上是基金会最大的“科研合作方”之一,承担了多个“脑神经调节实验”、“癌症新药临床试验前期筛选”项目。
从纸面上看,这些项目合理合法,申请流程齐全,甚至还有知名教授挂名为“伦理审查负责人”。
但当调查员试图对接其实际负责项目的人员、调取实验室实际支出记录、联系接受资助的学生时,却屡屡受阻。
他们发现Z市医科大学的科研管理体系称得上是高度中央集权,说句秦始皇都不为过了!
所有项目资料、试验记录、研究对象名册甚至进出入实验室的人员记录,都由直属“科研事务办公室”统筹管理,任何人想调资料,必须出具三份以上盖章文件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但奇怪的是,这个伦理委员会本身就被隶属于校党委科研安全小组的书记领导,一切信息几乎都汇集到极少数人手中。
——他们无法推倒这极少数人。
调查人员拨打了一位据说是负责“青少年心理药物试点项目”的副教授电话,但对方话锋异常冷硬:“不好意思,我们不接受非正式调查,也没有义务回应外部机构的任何质询。”
更令他们警觉的是:几位匿名提供线索的学生,突然中断了联系。原本愿意接受采访的一位毕业生,删掉了所有社交账号,电话也处于停机状态。
这堵来自Z市医科大学的“信息封锁墙”,不只是组织性的防守,更像是一种对敏感项目全盘掌控的体现。
奇艺娱乐的调查团队逐渐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场资金流向的洗牌游戏,更可能是一个涵盖高校、医学界、基金会与某些上层关系网交织的庞大结构。
而那堵墙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他们都无法想象。
“我们在摸一只看不见的手,”李洛低声说,“它不仅藏得深,而且反应非常快,这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捉迷藏。”
*
公司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基金会各年度财务流向、项目时间线、合作单位负责人照片,像一张蛛网,但那条通向Z市医科大学的主干线,却戛然而止。
李洛翻着手里的报告,脸色不是很好看:“我有点怀疑了,Z医可能根本就不是配合基金会做研究的‘合作方’。”
黄宇靠在椅背上,眼神疲惫,“什么意思,你说点人话,我的脑子现在已经不转了。”
“你不觉得很反常吗?”李洛抬头看着他,“一个高校实验室,项目执行资金大部分来自基金会,可我们查不到任何一条下拨明细。实验内容、试验对象、伦理审查……全在他们那边卡着,调查机构连名字都问不出来。”
黄宇皱眉:“确实,感觉基金会只是他们的一个幌子。”
李洛轻声点头:“或者说,是个外部融资平台。他们把公益包装成前沿科研,吸引企业或公众捐款,然后资金被导入某些内部特批项目……这些项目甚至不对外公开。”
“靠,说到这个就来气。我们甚至连一个受试者的身份都无法核实。”黄宇叹气,“之前那个参与‘镇静试剂’研究的学生,刚加上微信没多久就秒删我。变脸的速度快得我怀疑他不是学医是学川剧的。”
“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李洛把一份审计记录推给他,“这上面写的几个项目,其实在Z市医科大学的科研备案里根本找不到。我怀疑,这些项目从头到尾都不在系统内走流程,是封闭体系。”
【系统:啧啧,你们人类世界还是很复杂呢。】
【李洛:你最单纯。】
“你是说,黑箱操作?”黄宇低声说。
李洛点了点头。
“而且他们对外的防御反应,实在太快了。”李洛微顿,声音略低,“这太不正常了,我们这边刚刚有人联系学生,那边立刻有人施压,社交账号一夜清空,甚至有两个家庭不再接电话,像是被按了暂停键。”
“有一瞬间我甚至在想,”黄宇揉了揉太阳穴,“我们是不是踩到了什么我们不该碰的地方。”
“这里面有问题,有大问题。”李洛斩钉截铁地下定论,“我的钱不能在用在这种肮脏的地方!我辛辛苦苦从资本家那里赚得钱,怎么能又转回资本家手里!”
声音振聋发聩,响彻整个会议室。
黄宇:“......”
【系统:......】
黄宇也通过自己的人脉网请律师调取基金会过往公开资料、审计报告,以及部分合作高校和实验室背景资料,开展了非常全面的调查工作。
这两样都是在明面上进行的。事实上原本每年也都会进行一次,只是换了一个第三方,看上去倒也还算正常。
但其实除了明面上一年一度的审计,公司还增加了暗地里的私人走访。
这中间陈思言也提供了不少人脉,从多个维度开展“掘地三尺”的专项调查。
总体而言,李洛和黄宇觉得这已经是他们公司针对合规和反wash钞票能够做到的最好的调查了。
调查团队分两路推进,一边循正规流程查阅基金会账目、项目合同和年度预算,另一边则秘密展开实地走访:包括匿名拜访曾参与项目的学生家庭、与合作企业财务人员的非正式沟通、以及对高校实验室“退休教授”的软性访谈。
在这一系列调查过程中,陈思言也通过教育行业的人脉,打通了几条文化系统和高校管理系统的侧门通道,提供了一些关键接触人选的联系方式。
然而,随着调查深入,一个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Z市医科大学。
“简直像是一堵墙。”黄宇在一次小型汇总会上叹了口气,“甚至不是那种你能慢慢绕过去的围墙,是一块浇了混凝土的封板。”
这所高校名义上是基金会最大的“科研合作方”之一,承担了多个“脑神经调节实验”、“癌症新药临床试验前期筛选”项目。
从纸面上看,这些项目合理合法,申请流程齐全,甚至还有知名教授挂名为“伦理审查负责人”。
但当调查员试图对接其实际负责项目的人员、调取实验室实际支出记录、联系接受资助的学生时,却屡屡受阻。
他们发现Z市医科大学的科研管理体系称得上是高度中央集权,说句秦始皇都不为过了!
所有项目资料、试验记录、研究对象名册甚至进出入实验室的人员记录,都由直属“科研事务办公室”统筹管理,任何人想调资料,必须出具三份以上盖章文件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但奇怪的是,这个伦理委员会本身就被隶属于校党委科研安全小组的书记领导,一切信息几乎都汇集到极少数人手中。
——他们无法推倒这极少数人。
调查人员拨打了一位据说是负责“青少年心理药物试点项目”的副教授电话,但对方话锋异常冷硬:“不好意思,我们不接受非正式调查,也没有义务回应外部机构的任何质询。”
更令他们警觉的是:几位匿名提供线索的学生,突然中断了联系。原本愿意接受采访的一位毕业生,删掉了所有社交账号,电话也处于停机状态。
这堵来自Z市医科大学的“信息封锁墙”,不只是组织性的防守,更像是一种对敏感项目全盘掌控的体现。
奇艺娱乐的调查团队逐渐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场资金流向的洗牌游戏,更可能是一个涵盖高校、医学界、基金会与某些上层关系网交织的庞大结构。
而那堵墙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他们都无法想象。
“我们在摸一只看不见的手,”李洛低声说,“它不仅藏得深,而且反应非常快,这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捉迷藏。”
*
公司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基金会各年度财务流向、项目时间线、合作单位负责人照片,像一张蛛网,但那条通向Z市医科大学的主干线,却戛然而止。
李洛翻着手里的报告,脸色不是很好看:“我有点怀疑了,Z医可能根本就不是配合基金会做研究的‘合作方’。”
黄宇靠在椅背上,眼神疲惫,“什么意思,你说点人话,我的脑子现在已经不转了。”
“你不觉得很反常吗?”李洛抬头看着他,“一个高校实验室,项目执行资金大部分来自基金会,可我们查不到任何一条下拨明细。实验内容、试验对象、伦理审查……全在他们那边卡着,调查机构连名字都问不出来。”
黄宇皱眉:“确实,感觉基金会只是他们的一个幌子。”
李洛轻声点头:“或者说,是个外部融资平台。他们把公益包装成前沿科研,吸引企业或公众捐款,然后资金被导入某些内部特批项目……这些项目甚至不对外公开。”
“靠,说到这个就来气。我们甚至连一个受试者的身份都无法核实。”黄宇叹气,“之前那个参与‘镇静试剂’研究的学生,刚加上微信没多久就秒删我。变脸的速度快得我怀疑他不是学医是学川剧的。”
“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李洛把一份审计记录推给他,“这上面写的几个项目,其实在Z市医科大学的科研备案里根本找不到。我怀疑,这些项目从头到尾都不在系统内走流程,是封闭体系。”
【系统:啧啧,你们人类世界还是很复杂呢。】
【李洛:你最单纯。】
“你是说,黑箱操作?”黄宇低声说。
李洛点了点头。
“而且他们对外的防御反应,实在太快了。”李洛微顿,声音略低,“这太不正常了,我们这边刚刚有人联系学生,那边立刻有人施压,社交账号一夜清空,甚至有两个家庭不再接电话,像是被按了暂停键。”
“有一瞬间我甚至在想,”黄宇揉了揉太阳穴,“我们是不是踩到了什么我们不该碰的地方。”
“这里面有问题,有大问题。”李洛斩钉截铁地下定论,“我的钱不能在用在这种肮脏的地方!我辛辛苦苦从资本家那里赚得钱,怎么能又转回资本家手里!”
声音振聋发聩,响彻整个会议室。
黄宇:“......”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