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 > 第730章 给皇帝个下马威?!

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 第730章 给皇帝个下马威?!

    王府内,灯影疏斜,檀香绕梁,夜意深沉。

    林志远坐于案旁,神色较先前已然平复了许多。

    随着王擎重娓娓道来的解释与分析一一入耳,原本心头那团纷乱与惊惧也仿佛被缓缓抚平。

    此刻的他,竟感觉到了久违的放松。

    片刻后,他摸了摸肚腹,不禁自嘲一笑:“哎,方才紧张得一整日茶饭不思,如今倒觉得饿了。”

    王擎重一听,唇角微挑,轻声笑道:“人心一宽,五脏也就清醒了。”

    他说罢吩咐道:“来人,设席。今日夜色尚早,林大人远来,又经惊扰,不设宴待客,倒是我王某失礼了。”

    不多时,膳案移入内堂,银灯高照,案上菜肴纷陈,既有金城酿鲤、黄酒醉鹅,也有岭南银笋、京东牛腱,香气扑鼻,色味俱佳。

    王擎重亲自斟酒,与林志远对坐,举杯共饮。

    “王大人之言,今日真是让我茅塞顿开。”

    林志远满面感慨,饮下半盏后,唇角终于泛起一丝笑意

    “陛下虽气盛,但终究尚浅,一旦思虑不周、行动过猛,反叫朝局动荡,清流再如何高风亮节,也不敢任之。”

    “你说得对,我们新党纵有诸多不是,可这朝堂中大小事、千百人,总要人来打理。”

    他说到这里,语气也更轻松了些。

    “清流是有名声没错,可一问吏治,便如童子初试,不堪重负。若真将咱们这班人一锅端了,明日六部怕都要停摆。”

    王擎重听着,神情仍是淡淡,未置可否,只是举杯又饮,目光微眯,仿佛沉浸在酒香之中。

    林志远感慨之余,不免生出几分钦佩来:

    “你看得透、想得远,陛下即便手执权柄,也受朝局所限。如今又有清流在前遮挡,想必短时间之内,也不敢轻举妄动。”

    “你我且先稳住阵脚,养精蓄锐,等他摸清了朝中底牌,反倒要回头求我们了。”

    谁知话音未落,王擎重忽然将酒盏“叩”地一声搁在案上,神情冷了几分。

    “你以为这就是结了吗?”他冷笑一声,眼中泛起一丝凛冽寒光,“不动我们?他是不动了,可我们,不能不动他。”

    林志远一愣,酒意瞬间清醒三分:“你……你是说……”

    “呵。”王擎重捏着盏沿,目光如炬,缓缓道:

    “今日他让魏瑞上位,杀鸡儆猴;许居正升大相,明标朝纲;边孟广横插一脚,立名立威。”

    “别看他嘴上不说,手里不动,可骨子里,是在告诉我们——你们不过是些旧狗,早晚得换。”

    “他不给我们致命一击,是因为打不下去,而不是舍不得。”

    林志远下意识将杯放回桌上:“那你是想……动他?!”

    “你还记得他登基时的历程么?”王擎重语气缓了几分,却更显锋利。

    “他年少气盛,阅政不久,最大的缺点就是——自负。喜欢摆局布阵,爱听反贼话,想做千古明君。这样的人,吃一次亏还不知悔改,反而觉得天命在己。”

    “我们若再坐视不理,迟早让他真以为,新党不过纸老虎罢了。”

    林志远低声:“可他是皇帝……”

    “皇帝?”王擎重笑了,“皇帝是坐在龙椅上不假,可天子的腿,不就是咱们这些人给装上的?”

    “你看看今日清流那副样子,自己登了位子,却连谁来替新党都列不出来。我们新党再不动手,他就真把我们看扁了。”

    “动他,当然不是夺权造反。”他眼神一厉,“而是要让他知道,蛇虽毒,不惧火;人虽狂,也要掂掂底。”

    “我们新党,不是泥捏的。”

    “你……打算怎么动?”林志远问得极轻,仿佛怕被风声听去。

    王擎重缓缓端起盏中残酒:“洛陵这么大,衙署这么多,地方这么远,一纸圣旨能管到哪?”

    “我们也不用喊口号,更不用反击什么清流——只需让他看到一点后果。”

    “今儿个银契发不出,明儿个案卷压在中途,后天刑司决狱延迟数日……他再大脾气,也得消。”

    林志远目中浮出一丝惊疑:“你是说,要……慢下整个朝堂的节奏?”

    王擎重冷冷一笑:

    “不是要抗旨,而是该慎重。既然皇帝爱用新人,那旧人便‘仔细些’办事——多请示、多斟酌、多议一议,多拖几日——咱们可是忠臣良吏,只不过更讲责任。”

    “叫他知道,没有我们,这天下转不快。”

    林志远倒吸一口凉气。

    他不是不懂王擎重的意思,而是没想到,他竟真的要这么做。

    这是不动声色的掣肘,是披着恭顺皮囊的温水煮蛙。

    “王大人……你真的有信心,扛得住他的反击?”林志远声音微哑。

    “你看他今日给谁写信了?许居正。”王擎重冷声道,“许居正是聪明人,他也怕清流接不了手——你以为他真会任皇帝胡来?”

    “这朝局,只要我们不乱阵脚,反倒是他,举步维艰。”

    “所以说,这时候我们不是等,也不是怕。”

    “是要提醒他——他还得靠我们!”

    林志远听罢,望着王擎重的神色,久久未语。

    灯火下的王擎重,眸中仿佛映出整座洛陵。

    酒席正酣,茶香袅袅,王擎重眼角轻扬,抬手为林志远斟满一盏,盏中酒光微荡,犹如夜色中潜流的波涛。

    他放下壶,语气转为轻描淡写:“当然了,这些不过是后话。”

    “就眼下而言,咱们也不必一下摊开底牌。”

    他笑了笑,指节在杯沿轻敲几下,“明日一早,我已备下了一份‘回礼’。”

    林志远一怔,放下筷子,身子微微前倾,眼神带着一丝急切:“愿闻其详。”

    王擎重看着他那副急于知道底牌的模样,不禁一笑,语气低缓而带着几分戏谑:

    “很简单,我已提前让人传信出去,明日早朝,我王擎重府中的亲信、旧部、门生以及几位颇有同心之人——都要‘染上风寒’、‘跌了脚骨’、‘突发胃疾’。”

    他顿了顿,眼神略一挑:“这场东都的早朝,怕是要空出不少人位。”

    “一个偌大的太和殿,少了五分之一的朝臣,不知那位初登庙堂的天子,看见了,会作何感想。”

    林志远听罢,先是一怔,随即猛地一笑,连连点头,眼中闪出惊喜之意:

    “妙,妙啊!王大人此策,当真高明!”

    他一掌拍在膝上,眼中满是佩服,“不伤颜面,不犯忌讳,不违律例,却又能传递一个再明白不过的讯号——咱们新党,不是没人,也不是好欺负。”

    “咱们不是当真与他翻脸。”林志远压低声音,“但这一步,正好踩在他的神经上,叫他感受感受我们的分量。”

    “好手段,好分寸!”他低声道,“换做是我,怕是还不敢这样巧妙地出牌。”

    王擎重含笑看他,举盏饮尽,声音不重,却带着一丝寒意:

    “这不是反抗,是提醒。”

    “提醒陛下——若要整新党,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

    “别以为今日三相换位,他就成了全胜之人。三相终究是三人,朝堂却是三百官,六百司,千名员,万人吏。”

    “他若要动棋盘,就得掂量清楚——我们这些棋子,是能动,是可弃,但若同时动五枚十枚,整盘棋会不会垮。”

    林志远一边饮酒,一边频频点头,忽地低笑一声:

    “这样一来,不仅叫清流知难而退,也给那魏瑞上任的‘新气象’泼上一盆冷水。”

    “他上了中相,可身后没兵没将,只怕连明早都不敢走到最前去。”

    王擎重不置可否,只道:“明日早朝,便是试水之局。”

    “若天子收敛,我们按兵不动;若他真以为清流可托,敢在朝上放狠话——那后头,还有得他瞧的。”

    林志远抿了口酒,望着案上烛火低语:

    “王大人果然谋深。”

    “如此下马威,不痛不痒,却又直入骨髓。既不致陛下颜面全无,又足以令其警醒——我等新党,依旧根深叶茂,不容轻动。”

    他眼神微亮,言语间甚至浮出几分轻松:

    “陛下想试探咱们,咱们也得让他看看,蛇虽出洞,但不是谁都能踩死的东西。”

    王擎重看着林志远,神色中略带几分玩味:“如今你也明白了?”

    林志远一笑,放下酒盏,躬身一礼:

    “多谢王大人点拨。”

    “若非今夜对坐,我只怕还在惶惶中自扰,疑神疑鬼,空耗气血。”

    “如今酒过三巡,言辞尽吐,倒觉得天清地明了不少。”

    王擎重不语,只伸手将几卷奏牍从桌案一角轻轻拢起,随手放入书匣之中。

    “这局才刚开始。”他淡淡地道,“接下来,既要静观其变,也要择时出手。”

    “清流能压的,是风声与口舌,压不住吏治与实事。”

    “许居正不是不知。他若真要全盘接手,先得找齐三百人来补缺——咱们且看,他能不能凑齐一半。”

    林志远听到这里,神情越发笃定。他举杯,再次敬道:

    “王大人,我敬你一杯。”

    “咱们新党这十余年,风雨兼程,未曾倒下;今日也一样,哪怕天子变心、清流得势,我们也定能逆风而行。”

    王擎重略一点头,盏中微光映着他眼底的深色。

    “所以,我才说——他若真是个聪明人,明日之后,便该收手了。”

    “我们不动,已是容让;可若再试图前推,那就别怪这条蛇真的翻身咬他一口了。”

    “年轻的帝王,总得吃几次教训,才知道帝位是冷的,权力是燥的,而百官……从来不是一纸圣旨就能掌控的。”

    烛火摇曳,帘外夜色沉沉如海。

    二人对坐一席,言辞交错,酒香清苦之中,却铺就了一场即将到来的庙堂博弈。

    王擎重轻轻捻盏,语气不急不缓:

    “明日之事,不过是第一道手笔。”

    “天子若醒了——朝局还能安。若还执迷不悟,那就不是朝堂之震,而是江山之危了。”

    “我倒想看看,他那‘斩蛇’的手,是不是够稳。”

    ……

    深夜,酒尽茶凉。

    王擎重未再多言,只命人将宴撤下,缓步送林志远至门前。

    临别前,他忽而拍了拍林志远的肩:

    “放心,这天还塌不了。”

    “明日之后,你便会看见——谁才是真正支着这片天的人。”

    林志远深吸一口气,郑重一礼,转身离去。

    他心中已无半点慌乱,反倒升起一股莫名的期待。

    明日早朝,五分之一空位——

    他倒也想看看,天子在那空落落的太和殿里,作何表情。

    而这,正是新党真正的回应。

    不是请罪,不是低头,

    而是,沉默之中的锋利一剑。

    东曦初照,晨钟未鸣,禁中尚沉于薄雾之中。

    乾宁殿外,宫墙肃静,羽林军悄然换岗,连地面上的霜气都尚未完全消散。

    然而此刻,一道衣袍风度、神色肃重的身影,已悄然出现在了乾宁殿前的丹墀之下。

    许居正。

    这位方才被任命为“三相之首”的大相,今日破例未随百官一道入朝,而是在天子尚未起驾之前,便先一步来到宫中。

    他步履不疾,衣冠整肃,却又显得比往常更加沉重几分。

    手中袖中,藏着一份未曾上殿便已亲书三遍、字字斟酌的奏章。

    他未曾通过中书,也未递由内廷太监转呈,而是决定亲自交予天子手中——因为此事太重,若失之朝堂片刻之机,恐将悔之不及。

    殿门前,内侍韩贵亲自值守。

    见许居正至来,韩贵略显讶异:“许大人……今日破晓前便来,莫非有要紧之事?”

    许居正拱手为礼,语气沉稳:“本官求见圣上,有一道奏章,须在早朝前呈阅。望韩内侍通报一声。”

    韩贵瞥了他手中所持之物,略一迟疑,终究不敢怠慢,低声回道:“许大人稍候。”

    他转身入内。

    片刻后,殿门缓缓开启。

    韩贵走出,低声一礼:“圣上已醒,宣许大人入殿。”

    许居正微微颔首,提步缓行而入,步履之间,几不可察地露出一丝隐隐急迫。

    乾宁殿内,帷幔未开,晨灯未熄,唯独宝榻之前,一方屏风掩映其后,隐约传出几声轻微的咳声。

    萧宁早已披衣而起,正坐于榻前的几案之旁。

    他一身常服,未着朝冠,神色安然,眼神却清冷如水。

    昨夜显然未曾安寝,眼下略有青晕,但面容未露疲态,反倒有几分异常的沉静。

    许居正行至殿中,遥遥一揖。

    “微臣叩见圣上。”

    萧宁侧首看他,声音不高,却透着一丝意外:“许卿此时来,有何要事?”

    许居正不言,只从袖中取出那封密折,双手奉上。

    “此奏,是微臣昨夜所书。望陛下今朝御前前,先行阅之。”

    萧宁望着他,神情淡淡:“何事,须如此郑重?”

    许居正拱手不语,只低声一句:“事涉朝局全体运转,容不得误。”

    萧宁接过奏折,目光停在那熟悉的笔迹之上,微微一挑眉。

    他并未急着拆阅,只是道:“许卿昨夜不眠?”

    “是。”许居正答得干脆。

    “为何?”

    “臣忧朝局。”

    萧宁轻轻将奏章放在案几之上,并未立即拆阅,反倒抬眼看他:“许卿是担心,朕今朝动新党?”

    许居正闻言,眼神微变,旋即长叹一声。

    “陛下心念社稷,微臣素知。”

    “但这新旧之争,并非一朝一夕之积,今日三相更换,震慑已足;然若再雷霆动手,恐失平衡,乱了根本。”

    他顿了顿,语气低缓,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忧虑:

    “臣深知,新党之中,有奸佞,有钻营,有趁火打劫之徒。但同样,其中亦不乏庶务实干之吏、调度之能臣。”

    “其人虽党争可厌,但在六部十三司中,皆有职司,若骤然除之,朝纲必陷迟滞,政务运转将如肢断骨折。”

    “臣并非求情,更无妥协之意。”

    “只是朝局尚未稳固,清流人手难以继位,若于此时贸然大动,恐……恐反坏陛下本意。”

    许居正说到此处,终于抬头直视萧宁:

    “臣斗胆相告——陛下若真意改制,不妨缓而行之。待清流有能继之人,再徐图更替,不失为长策。”

    “臣请陛下三思。”

    话音落地,殿内一时无声。

    唯有那案上燃着的松香微微跳跃,在空中绕出一缕浅白的曲线。

    萧宁看着面前这位已陪伴朝局十年的老臣,良久未语。

    他并未接过案上的奏折,只是缓缓地、缓缓地笑了笑。

    那笑意不及眼底,淡然如水。

    “许卿的心意,朕明白。”

    “昨夜你没睡,想的就是这个?”

    “是。”许居正坦然点头。

    “你担心朕今日雷霆震下,反伤大局?”

    “非是不信陛下之断,而是……担心局势之险。”

    萧宁轻轻摩挲案边,手指一点点按住那封奏折,沉默许久。

    半晌后,他只是淡淡开口:

    “朕自有打算。”

    “此奏,朕会看。但今朝之事——便不劳许卿多忧了。”

    许居正面色微变,似欲再言,却见萧宁已经站起身来,缓缓向屏风之后行去。

    语调清冷,声音不高:

    “时辰将至,许卿回吧。”

    “太和殿上,朕自会给百官一个交代。”

    他不再言语,也不再回头。

    殿门之外,天光渐明,晨钟初响,宫墙之外传来羽林军交替的号角。

    许居正站在原地,眉头紧锁,目送萧宁背影消失在内帷之后。

    他知道——他没有说服萧宁。

    他也知道——今日这场朝会,仍将是风起云涌。

    只是,这风,是自宫中起?还是自朝堂来?

    许居正长长吐出一口气,轻轻拂袖一礼,转身步出殿门。

    天色彻底亮了。

    太和殿前,天光微白。

    大朝之日,原本殿门尚未开启,百官便早早于丹陛前肃立列队。

    然而今日这殿前,却显得尤为冷清。

    晨风拂面而来,吹动朝袍衣角,响成一片,仿若预示着一场风雨即将席卷庙堂。

    最先抵达者,正是身为大相的许居正。

    他自萧宁寝宫辞驾归来后,未曾回府,更未稍事歇息,便破例提前抵达太和殿前,亲自掌朝之仪。

    今日的早朝,他心中已知不平,故来得极早,只为将局势提前掌控,以防意外。

    而果然,就在他于丹陛下方站定不过一刻,便远远见一人缓步而来,脚步沉稳,衣袍翩然。

    正是王擎重。

    王擎重一身绛紫朝服,身姿挺拔,行至丹陛之下,径直走向许居正,眼神沉静中带着几分似笑非笑之意。

    “许大人。”他拱手一礼,动作毫无破绽,恭敬周到。

    许居正还礼,面无表情:“王大人来得倒是早。”

    王擎重笑道:“大朝重事,不敢怠慢。”

    话锋一转,他从随身执事手中接过一叠薄薄的折子,双手递上。

    “只是本日诸臣中,多有抱恙者,早晨接连传来奏折,请我代为呈交,还望大人查收。”

    许居正接过折子,翻开一看,脸色顿时沉了几分。

    只见奏折署名之人,一个接一个,皆是他这些年在朝堂上熟识的新党骨干:

    礼部侍郎、刑部左丞、户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其中不乏位居要津之辈,甚至还有几名昨日尚在奏事台前振臂高呼的言官,今早却纷纷称“风寒侵体”、“舌疾难言”,请辞早朝。

    一封封看下来,竟已有二十余人!

    “全是今晨所递?”许居正语气低沉。

    “是。”王擎重微笑点头,神情温和。

    “身体抱恙,乃人之常情。”他说得轻描淡写,“这些日子气候多变,大人也该有察。”

    “……是么。”许居正冷冷抬眼。

    他没有拆穿什么,只是将折子一一收好,交由身后心腹侍官。

    而一旁的霍纲早已脸色铁青,他快步靠近许居正,凑近低语:“这是……给咱们来下马威来了。”

    许居正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眼中寒意渐深。

    “朝前请病,本就应由内阁过目核准。”他语气平静,“王大人如此兴师动众,倒真是‘仁者之心,广济同仁’。”

    王擎重似是未听出其中冷意,仍笑着拱手:“许大人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