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公交车 第239章 ∶新的开始
热门推荐:
长生诀启,神途路开
负鼎
我,修仙从凡人开始
开局作为实验体的万界之旅
爱不起来?那是因为没有遇见我!
星穹铁道:漂亮虫母是寰宇好文学
系统签到开局无敌修为
要当最好掌门,还要当最强掌门!
我逆天的人生
三个月了,我终于搬离了那间住了整整七年的房子。钥匙交还给房东时,他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眼神里有种说不清的迟疑,像是想问我什么,又终究没开口。楼道里的灯忽明忽暗,墙皮剥落得像被谁用指甲狠狠抓过,留下一道道深褐色的痕迹。我拖着行李箱下楼,轮子碾过台阶发出沉闷的响声,仿佛整栋楼都在低语。
新住处是一间老式公寓,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墙爬满了藤蔓,铁窗锈迹斑斑。楼梯是水泥的,踩上去有轻微的回音,像是有人在身后跟着。房间不大,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角落里还立着一面老旧的穿衣镜。镜子边缘泛黄,玻璃表面有些许裂纹,像蛛网般蔓延开来。房东说这镜子没人要,就留着吧。我没拒绝。从那天起,我开始写日记。
不是普通的日记,而是记录每一次“异常”。
第一则写在搬家后的第三天清晨。我站在镜前刷牙,泡沫顺着嘴角滑落,忽然发现——镜中的我,右眼上方,多了一只眼睛。那只眼睛很小,闭着,睫毛微微颤动,像是睡着了。我没有尖叫,也没有后退。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直到它缓缓睁开,漆黑无光,直勾勾地望进我的瞳孔。三秒后,它合上了。我抬手摸了摸额头,皮肤光滑,什么都没有。
第二则写在一场暴雨的夜里。我被吵醒,听见楼道传来公交车报站的声音:“下一站,槐树巷。请乘客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声音清晰得不像幻觉,甚至能听见刷卡机“滴”的一声。我披衣起身,打开门,楼道空无一人,雨水从楼梯口灌进来,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枯叶,形状像极了人耳。我蹲下身,伸手触碰水面,指尖传来一阵刺骨的寒意,仿佛有东西在水底轻轻拉扯我的手指。
第三则写在昨晚。我梦见了红色的雨。天空像被撕裂的血管,血水倾盆而下,打在屋顶上发出“啪啪”的声响。街道上没有人,只有无数双赤脚踩在积水里,留下淡红的脚印。我站在屋檐下,看见母亲撑着一把黑伞走来,她没有脸,伞下是一片虚无。她把一枚铜钱塞进我手里,低声说:“你还记得吗?”我醒来时,枕头边真的有一枚铜钱,边缘磨损严重,正面刻着“光绪通宝”,背面却模糊不清,像是被人刻意磨去。
我不再害怕了。
起初,这些异象让我夜不能寐,心跳如鼓,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在窥视。我试过搬家、换号码、甚至去寺庙求符,可它们依旧如期而至,像某种无法摆脱的宿命。后来我才明白,恐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当我停止抗拒,开始记录,开始倾听,那些“异常”反而变得温和起来。它们不再狰狞,而是像一封封来自过去的信,用最诡异的方式提醒我:你还活着,你没有忘记。
我记得母亲临终前握着我的手,她说:“晚晚,你要记住,有些人走了,但她们还在看着你。”那时我不懂,以为只是安慰。现在我懂了。那些多出来的眼睛、那些不该存在的声音、那些荒诞的梦——都是她们在试图与我对话。也许她们无法完整现身,只能借由裂缝、借由梦境、借由一面旧镜,向我传递一点微弱的讯号。
我开始学会回应。
我在枕下放了一张母亲的照片,背面写着她的生辰八字;我在窗台摆了一小碗清水,每天清晨更换,说是敬鬼神,其实是敬那些不肯离去的牵挂;我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写下:“若你们尚存意识,请告诉我,我该如何继续。”
某日傍晚,我去了小区旁的便利店。天色阴沉,空气潮湿,像是又要下雨。店里灯光惨白,货架间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店员是个男人,戴着黑色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他的动作很慢,像是在思考每一个动作的意义。我拿了一瓶矿泉水,递过去付款。
他接过钱,抬头看了我一眼。那一瞬间,我心头一震——他的左眼下方有一颗极小的泪痣,和母亲年轻时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他轻声说:“你会梦见红色的雨。”
我笑了。不是惊恐,不是疑惑,而是一种近乎释然的笑。我接过水,指尖擦过他的手背,冰凉得不像活人。
我没有告诉他: 我已经梦过了。 我也醒来了。 而现在,轮到我来寻找下一个“第十三个”。
回家的路上,雨果然下了起来。不是红色的,是灰蒙蒙的冷雨。我撑着伞,走过一条条昏暗的小巷。路过一面破碎的广告牌时,我停下脚步。那上面原本是某个化妆品的海报,如今只剩半张女人的脸,其余部分被雨水泡烂,边缘卷曲如枯叶。可就在那残破的画面中,我似乎看见自己的倒影眨了眨眼。
我知道,这不是结束。
“第十三个”是一个传说,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流传已久。据说,每过十二年,就会有一个特殊的人觉醒,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听见不该听见的声音。前十二个,有的疯了,有的失踪,有的在某一天清晨化为灰烬,只留下一本写满无人能解符号的笔记。而第十三个,不会消失。她会继承记忆,承接使命,成为连接阴阳的桥梁。
我曾以为自己只是侥幸逃过一劫的幸存者。直到那天在便利店里,那个戴口罩的男人说出那句话,我才真正确认——我就是第十三个。
母亲不是偶然去世的。她是第十一个。她在临终前将某种东西传给了我,也许是血脉,也许是执念,也许是某种古老的契约。她用生命为我铺了一条路,让我在三年的混沌后终于看清方向。
现在,我开始主动寻找线索。
我翻阅旧报纸,查找二十年前的失踪案;我走访城郊的老宅,打听那些“闹鬼”的传闻;我在深夜独自坐在阳台上,点燃三支香,轻声念出我知道的名字——小姨、外婆、还有那个在我五岁时溺亡的表姐。她们都曾出现在我的梦里,穿着湿漉漉的裙子,头发贴在脸上,嘴唇发紫,却对我微笑。
她们在等我。
更准确地说,她们在等我能真正“看见”的那一天。
昨夜,我又做了一个梦。这次没有雨,只有一列老式绿皮火车,停在一片荒原上。车厢编号是“13”,门开着,里面漆黑一片。站台上站着十二个人,背对着我,穿着不同年代的衣服。最前面那个,穿着母亲最喜欢的蓝色旗袍。她缓缓回头,对我伸出手。
我正要迈步,突然听见一声铃响。
醒来时,手机显示凌晨三点十五分。屏幕上有一条未读消息,发件人未知,内容只有五个字:“车票已备好。”
我坐起身,走到镜子前。镜中的我,额头上那只眼睛,再次睁开了。这一次,它流下了一滴泪,混着血丝,顺着脸颊滑落。
我抬手抹去,镜中人却没动。
她继续流泪,嘴角却扬起笑意。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睡前给我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女孩,她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村里人都说她疯了,把她关在阁楼里。可她知道,那些影子不是鬼,是舍不得走的亲人。后来,她学会了听它们说话,帮它们完成心愿。再后来,她成了村里的‘守门人’,守护着生与死之间的那道缝隙。”
当时我问:“那她最后去了哪里?”
母亲摸着我的头,轻声说:
“她哪儿也没去。她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个名字,等着下一个能看见的人。”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灭了桌上的蜡烛。黑暗中,我听见衣柜深处传来指甲刮擦木板的声音,一下,又一下,节奏熟悉得如同心跳。
我轻声回应:“我听见了。”
然后,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一行:
“准备启程。下一站,槐树巷。”
新住处是一间老式公寓,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墙爬满了藤蔓,铁窗锈迹斑斑。楼梯是水泥的,踩上去有轻微的回音,像是有人在身后跟着。房间不大,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角落里还立着一面老旧的穿衣镜。镜子边缘泛黄,玻璃表面有些许裂纹,像蛛网般蔓延开来。房东说这镜子没人要,就留着吧。我没拒绝。从那天起,我开始写日记。
不是普通的日记,而是记录每一次“异常”。
第一则写在搬家后的第三天清晨。我站在镜前刷牙,泡沫顺着嘴角滑落,忽然发现——镜中的我,右眼上方,多了一只眼睛。那只眼睛很小,闭着,睫毛微微颤动,像是睡着了。我没有尖叫,也没有后退。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直到它缓缓睁开,漆黑无光,直勾勾地望进我的瞳孔。三秒后,它合上了。我抬手摸了摸额头,皮肤光滑,什么都没有。
第二则写在一场暴雨的夜里。我被吵醒,听见楼道传来公交车报站的声音:“下一站,槐树巷。请乘客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声音清晰得不像幻觉,甚至能听见刷卡机“滴”的一声。我披衣起身,打开门,楼道空无一人,雨水从楼梯口灌进来,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枯叶,形状像极了人耳。我蹲下身,伸手触碰水面,指尖传来一阵刺骨的寒意,仿佛有东西在水底轻轻拉扯我的手指。
第三则写在昨晚。我梦见了红色的雨。天空像被撕裂的血管,血水倾盆而下,打在屋顶上发出“啪啪”的声响。街道上没有人,只有无数双赤脚踩在积水里,留下淡红的脚印。我站在屋檐下,看见母亲撑着一把黑伞走来,她没有脸,伞下是一片虚无。她把一枚铜钱塞进我手里,低声说:“你还记得吗?”我醒来时,枕头边真的有一枚铜钱,边缘磨损严重,正面刻着“光绪通宝”,背面却模糊不清,像是被人刻意磨去。
我不再害怕了。
起初,这些异象让我夜不能寐,心跳如鼓,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在窥视。我试过搬家、换号码、甚至去寺庙求符,可它们依旧如期而至,像某种无法摆脱的宿命。后来我才明白,恐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当我停止抗拒,开始记录,开始倾听,那些“异常”反而变得温和起来。它们不再狰狞,而是像一封封来自过去的信,用最诡异的方式提醒我:你还活着,你没有忘记。
我记得母亲临终前握着我的手,她说:“晚晚,你要记住,有些人走了,但她们还在看着你。”那时我不懂,以为只是安慰。现在我懂了。那些多出来的眼睛、那些不该存在的声音、那些荒诞的梦——都是她们在试图与我对话。也许她们无法完整现身,只能借由裂缝、借由梦境、借由一面旧镜,向我传递一点微弱的讯号。
我开始学会回应。
我在枕下放了一张母亲的照片,背面写着她的生辰八字;我在窗台摆了一小碗清水,每天清晨更换,说是敬鬼神,其实是敬那些不肯离去的牵挂;我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写下:“若你们尚存意识,请告诉我,我该如何继续。”
某日傍晚,我去了小区旁的便利店。天色阴沉,空气潮湿,像是又要下雨。店里灯光惨白,货架间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店员是个男人,戴着黑色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他的动作很慢,像是在思考每一个动作的意义。我拿了一瓶矿泉水,递过去付款。
他接过钱,抬头看了我一眼。那一瞬间,我心头一震——他的左眼下方有一颗极小的泪痣,和母亲年轻时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他轻声说:“你会梦见红色的雨。”
我笑了。不是惊恐,不是疑惑,而是一种近乎释然的笑。我接过水,指尖擦过他的手背,冰凉得不像活人。
我没有告诉他: 我已经梦过了。 我也醒来了。 而现在,轮到我来寻找下一个“第十三个”。
回家的路上,雨果然下了起来。不是红色的,是灰蒙蒙的冷雨。我撑着伞,走过一条条昏暗的小巷。路过一面破碎的广告牌时,我停下脚步。那上面原本是某个化妆品的海报,如今只剩半张女人的脸,其余部分被雨水泡烂,边缘卷曲如枯叶。可就在那残破的画面中,我似乎看见自己的倒影眨了眨眼。
我知道,这不是结束。
“第十三个”是一个传说,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流传已久。据说,每过十二年,就会有一个特殊的人觉醒,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听见不该听见的声音。前十二个,有的疯了,有的失踪,有的在某一天清晨化为灰烬,只留下一本写满无人能解符号的笔记。而第十三个,不会消失。她会继承记忆,承接使命,成为连接阴阳的桥梁。
我曾以为自己只是侥幸逃过一劫的幸存者。直到那天在便利店里,那个戴口罩的男人说出那句话,我才真正确认——我就是第十三个。
母亲不是偶然去世的。她是第十一个。她在临终前将某种东西传给了我,也许是血脉,也许是执念,也许是某种古老的契约。她用生命为我铺了一条路,让我在三年的混沌后终于看清方向。
现在,我开始主动寻找线索。
我翻阅旧报纸,查找二十年前的失踪案;我走访城郊的老宅,打听那些“闹鬼”的传闻;我在深夜独自坐在阳台上,点燃三支香,轻声念出我知道的名字——小姨、外婆、还有那个在我五岁时溺亡的表姐。她们都曾出现在我的梦里,穿着湿漉漉的裙子,头发贴在脸上,嘴唇发紫,却对我微笑。
她们在等我。
更准确地说,她们在等我能真正“看见”的那一天。
昨夜,我又做了一个梦。这次没有雨,只有一列老式绿皮火车,停在一片荒原上。车厢编号是“13”,门开着,里面漆黑一片。站台上站着十二个人,背对着我,穿着不同年代的衣服。最前面那个,穿着母亲最喜欢的蓝色旗袍。她缓缓回头,对我伸出手。
我正要迈步,突然听见一声铃响。
醒来时,手机显示凌晨三点十五分。屏幕上有一条未读消息,发件人未知,内容只有五个字:“车票已备好。”
我坐起身,走到镜子前。镜中的我,额头上那只眼睛,再次睁开了。这一次,它流下了一滴泪,混着血丝,顺着脸颊滑落。
我抬手抹去,镜中人却没动。
她继续流泪,嘴角却扬起笑意。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睡前给我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女孩,她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村里人都说她疯了,把她关在阁楼里。可她知道,那些影子不是鬼,是舍不得走的亲人。后来,她学会了听它们说话,帮它们完成心愿。再后来,她成了村里的‘守门人’,守护着生与死之间的那道缝隙。”
当时我问:“那她最后去了哪里?”
母亲摸着我的头,轻声说:
“她哪儿也没去。她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个名字,等着下一个能看见的人。”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灭了桌上的蜡烛。黑暗中,我听见衣柜深处传来指甲刮擦木板的声音,一下,又一下,节奏熟悉得如同心跳。
我轻声回应:“我听见了。”
然后,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一行:
“准备启程。下一站,槐树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