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我曹贼,爱江山更爱美人! > 第200章 骇人听闻的百姓福利

三国,我曹贼,爱江山更爱美人! 第200章 骇人听闻的百姓福利

    第200章 骇人听闻的百姓福利

    “嗯,长文这个问题问到关键处了。”

    曹操点头表示赞许,然后胸有成竹说道,“少年学堂的学子结业时,会有一场结业考试。”

    “取成绩优秀者,进入大汉书院继续深造。”

    “此后,他们可以选择走上仕途,或者回乡担任教习先生。”

    “而那些成绩一般,未能考入大汉书院的学子,可选择参军入伍,或进入社会各行各业。”

    “我相信,他们在这五年里学到的知识,足以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陈群听后,顿时放心了不少,笑着拱手道:“主公英明,属下佩服至极!”

    他担心所有少年学堂出来的学生,都能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那他们这些世家子弟的竞争压力就更大了。

    若如曹操所言,没有考进大汉书院的学子,则同时失去了科举的机会。

    那么,毫无疑问能截留住很大一部分人。

    而他们世家子弟,进入大汉书院则不需要考试。

    这是曹操给予世家子弟的特殊优待,也是最终政治平衡的结果。

    对此,曹操也没有办法,很多事情的改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他需要一个稳定推进的过程。

    陈群坐下后,杨修也跟着起身。

    他恭敬向曹操拱手一礼,道:“主公,该问的同僚们都已经问了,但属下还有一事不明,请主公不吝赐教。”

    “嗯!问吧。”

    曹操淡淡点头。

    杨修直接道:“敢问主公,大汉书院目前有女子学习班,那这些新设的少年学堂,是不是也要单独开设女子学习班呢?”

    “嗯,问得好。”

    曹操含笑点头,缓缓道:“圣人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由此可见,礼之一字,贯穿人伦,女子亦不可缺。”

    “《礼记·内则》讲,女子十岁不出,姆教婉娩听从,学女事以共衣服。”

    “故而,女子虽与男子所修之业不同,但教育不可偏废。”

    “我观如今局势,天下纷争不断,若女子皆能习得礼仪、妇德,知晓家国大义,于我大汉,亦是幸事。”

    “主公思想,实乃当世圣人也。”

    杨修闻言,眼中掠过一抹失望之色,连忙拱手道:“属下谨遵主公教诲。”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杨修从曹操的生活作风判断,曹操应该对女子多有轻视。

    否则,曹操也不会不顾礼义廉耻,将自己的后宫搞那么乱。

    但让杨修没想到的是,曹操不但重视女子,还引经据典把他教育了一番。

    这让他打算站在道德制高点,显露一下自己高尚情操的打算,彻底落空了。

    曹操满脸得意,目光再度环视众人一圈,见已经无人再提疑问了,便一锤定音道:“既然大家已经没了疑问了,那我就在此郑重宣布,少年学堂这件教育大事,就此确定下来。”

    “过完正旦后,由文若牵头主抓,其余人协同配合。”

    “诺!属下遵命!”

    荀彧激动起身,拱手领命。

    “属下遵命!”

    “属下……

    其余人,也赶紧拱手回应。

    “好!”

    曹操心中欣慰,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开始有关农业方面的问题。”

    “德厚,先说说你的想法。”

    “诺!”

    枣祗连忙起身,拱手道:“主公,其一,还是前几日讨论的问题。”

    “属下认为,田赋非但不能再加。且田赋的收取,不应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应该根据当年的气候状况与收成情况来定。”

    “若是遇上灾年,粮食歉收,就该相应地减免田赋,好让百姓能维持生计。”

    “若风调雨顺、收成尚可,就按正常比例征收。”

    “此外,土地的肥沃程度也需考量,肥沃之地与贫瘠之地田赋,也应有所区分,如此才显公平。”

    “嗯,很不错,这样的田赋收取方法,确实公平多了。”曹操赞许地点了点头。

    “谢主公。”

    枣袛顿了顿,继续道:“其二,如今中原地区人口渐增,开始出现了地少人多的情况。”

    “为了保证百姓们有足够的田地耕种,我们应出台政策,多多鼓励百姓开荒。”

    “若百姓愿意开垦荒地,则荒地可减免前两年田赋。”

    “这既能增加我们的田亩面积,提升粮食产量,又能让百姓从中受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其三,在百姓徭役这一块,也应适当减少。”

    “除非突发战争,否则在农忙时应尽量避免征发徭役。”

    “可将徭役集中安排在农闲时段,让百姓能安心从事农事生产。”

    “并且,还应对参加徭役的百姓,提供一日三餐粮食,避免增加百姓的负担。”

    “好,如此惠农建议,甚合吾心。”

    曹操听完后,忍不住击掌赞叹。

    旋即,曹操目光环视众人,问道:“德厚的这几条计划,大家觉得如何,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如此好的惠农、富农政策,其他人听后,也都纷纷咂舌不已。

    可以说,大汉朝自开朝四百年以来,就从没出现过此等骇人听闻的百姓福利。

    甚至,即便追溯至更早的先秦、先周,那也绝无仅有。

    “臣基本赞同。”

    荀彧含笑点头,稍一沉吟后,缓缓道:“此举虽然让我们少收了很多田赋,但只要能让百姓生活变得更好,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大不了,我们在其他方面,再想办法开源节流,把缺失的部分找补回来。”

    “臣附议!”

    “臣附议!”

    “……

    众人纷纷拱手,一致同意枣袛的惠农政策。

    “如此甚好。”

    曹操一锤定音,直接命令道:“德厚,你务必尽快制定详细计划,报审后通过后,过完正旦就实施下去,争取早一点惠及百姓。”

    “诺,属下必不负主公重托。”

    枣袛拱手领命,脸上满是狂喜之情。

    这么好的惠农政策,在他手中诞生。

    他亦是感觉,真正与有荣焉。

    曹操稍一沉吟,若有所思问道:“诸位,我刚才传阅给你们的文件中,提及了几样特殊农作物,如土豆、红薯、玉米等,不知你们是否听说过?”

    土豆,红薯,那是什么东西?

    众人闻言,皆是一脸茫然,纷纷摇头。

    荀彧眉头微皱,率先出声:“主公,您所说的这几样东西,属下从未听闻。”

    郭嘉也跟着摇头,疑惑道:“是啊,我周游南北数州,也听都没听过。”

    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失望,随后看向枣祗,问道:“德厚,你也没听说过吗?”

    枣祗正搜肠刮肚,苦思冥想。

    闻言,枣袛赶紧恭敬答道:“主公,属下虽才疏浅薄,但自认大汉十三州的近百种农作物,即便有些未曾亲眼见过,却也绝对有所耳闻。”

    “只是,您说的土豆、红薯、玉米,属下实在是闻所未闻,它们当真存在吗?”

    曹操微微一笑,语气笃定说道:“我早年游历西域之时,有幸见过这些作物。”

    “根据当地人说,这几种农作物不仅耐旱耐贫瘠,产量更是惊人,亩产可达二三十石左右。”

    轰……

    曹操此言一出,议事厅中瞬间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