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太后被亲儿子捅死之后重生了 第355章 您的意思是?
热门推荐:
十一个疯子
乡村傻子神医
震惊,这个反派世子背景无敌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老舅别怕,十八个外甥保驾护航!
爆笑修仙:现代物品乱入修仙界
精灵宝可梦之登神长街
吞噬星空之亿载岁月
如懿传之凤临天下
徐大人不愧是徐大人,只一眼就发现了,听得此话,王兴脸上都是苦涩,口中跟吃了黄连一般。
“徐大人你火眼金睛,这一次运粮,原本以为是轻松的差事,不过是怕有差池才格外小心,毕竟这牵着郑州无数老百姓在里头,可饶是如此小心,没想到还是着了道。不是本将军推脱责任,那次在苍山遇到的那伙人,实在是太邪门了,饶是本将军有这么多年的行军经验,也没能躲过,要不是太后留了后手,这一次粮食和良种都带不回来了,若是如此,我王兴有何面目见郑州乡亲父老?!”
“王将军的心情我能理解,那些牺牲的将士们虽然可惜,但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你看看这郑州,才过去这么些时日,是不是就已经有很大变化?”
王兴自然发现了,他这一趟押运粮食回来,郑国郑州府都焕然一新,百姓们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
“英国公已经带着将士们这十里八乡的荒山和野地都开垦了,你带回来的这一批良种一到,立马就可以种下去,今年还能收上一茬。”
听得徐尚臣这话,王兴是惊讶的。
“这都已经八月了,纵然本将军不懂农事也知道,这不是种植的好时节,地里头的作物都是有季节的,现在种下去,虽然能发长苗,但种地为的是收成。”
“这次太后让你运回来的,不是一般的种子,而是太后从外藩好容易弄过来,又经过改良优化之之后的良种。水稻这个季节确实不适合种了,郑州地界不适合种两季的水稻,但玉米番薯土豆这些完全没有问题。”
“这些一样是主粮,一样能能填饱肚子,而且产量高,让百姓们不至于饿死,只要度过了眼下的难关,以后等着郑州老百姓的,都是好日子。”
关于祁国良种的事情,王兴是隐约听说过一些的,只以为有夸大的成分,当时心里有些不以为然。
现在又听得徐尚臣这么说,心中惊异。
“原来本将军从前听闻的都是真的,你们祁国的良种产量当真有这么高?”
若是如此,那就太惊人了。
“当然,若不然太后为什么大费周章的,还要从祁国让人把种子送来,粮食的产量不一样,地里收成不仅仅只是翻倍,你看看我们现在祁国的百姓,哪里还缺粮食吃?”
“若是如此,莫说是折损三分之二的兄弟们,便是要了本将军这条命都值得。难怪那伙人拼了命一样的抢良种,反而连粮食都放在了后头,我现在算是明白了。”
牵扯到那不明身份和手段诡异的一伙人,徐尚臣也跟王兴一起进了宫。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太后必然会传唤,与其等着太后传唤进宫,不如他自己先进宫,省的太后等。
说来,他有几日为了种地还有各种民生之事,都有几日没进宫了,实在是每日忙的无法分身。
太后体谅他辛苦忙碌,事情都自己处理了。
见徐尚臣陪着他一起进宫,王大将军自然乐意。
这位徐大人,是祁国皇上的智囊,脑子管用,见识也比一般人多。
想到那枚古怪的令牌,王兴眸色深了深
这一路的事情,徐尚臣不清楚,姜明珠却是了如指掌
为了怕王兴大意,她另外还安排了人以防万一。
在押运粮食上,她不是不信任王兴,只是考虑到一些其他的因素,还是留了后手,这也是她一贯的做事风格。
却没想到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这一次的事情倒还真的不怪王兴。
王兴得了她的叮嘱,一路上确实小心行事,没有大意疏忽,会着道,怪不得王兴。
“臣有愧于太后!”
王兴一进宫就跪在地上请罪,半点没提路上的艰辛。
姜明珠连忙扶起王兴,看着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纵然有不少短处,但却是个爱护百姓的好将军,就这一点,比其他的都重要。
“这次的事情哀家都知道,王将军,怪不得你,你已经尽力了!若是换了旁人,粮食和良种怕都已经被劫走。虽然将士们牺牲不少,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一批良种会让郑州百姓的日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路,你辛苦了!”
听得姜明珠这话,王兴愧疚的脸上更多了痛苦之色,这时候也不压抑了,将那次在苍山遭遇的最诡异的事情,全都跟倒豆子一样倒出来。
“太后,臣确实是个大老粗,但这次出发前,太后您格外叮嘱,这又是太后您给臣的第一个差事,臣想办好,所以比往日又多了一百二十分的小心,可哪里想到,我们还是中了计……”
姜明珠仔细的看着王兴递上来的那块令牌,看了过后递给徐尚臣。
“这令牌的材质,臣竟然看不出来是怎么做的,似玉非玉,似金非金,却异常的坚韧,水火不侵。”
不说这令牌上的图案,光是这令牌的材质就很不简单。
“徐大人,你有没有觉得这令牌上的图案,让人有种熟悉的感觉。”
徐尚辰这时候目光也落在令牌的图案上。
“确实让臣有些熟悉感,这像是一个古文字,又像是一个图案,给人一种诡异至极的感觉。”
“诡异就对了。当日离水村那个山洞里,那祭坛上,就有和这一样的图案,只是当时山洞昏暗,看不太真切,但因为那诡异的感觉,哀家还是记住了。”
“就是那个图案没错,虽然在一些纹路上有些微的不同,但中心的图案却是没错的。当初臣就没能查到那个图案是出自何处,代表什么意义,没想到同样图案的令牌又出现了。”
“哀家之前曾猜测他们是燕后的人,但现在仔细想想,这不太像燕后的手笔。或许燕后参与进离水村那件事情,但那个祭坛,还有这次的那伙人,或许这件事情背后的主使者另有他人,而且隐藏的很深。”
燕后是什么人?这人尚且能藏在燕后的身后,已经不是不简单三个字能形容概括的了。
“有这样的人,一直在背后搅弄风云,实在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还是得早日把这个人揪出来才好。”
“可不是,哀家一定会把这恶心的东西揪出来,挫骨扬灰了!”
这次出去没能回来的那将士们,纵然不是和她从祁国带来的将士们感情上有些不同,可现在也是祁国将士,姜明珠也没想到会折损这么大。
那些将士们拼死也要护住粮食和良种,为了郑州的百姓,这样的精神又怎么让人不感动。
“王大将军,这次去押运粮食没能回来的将士们,身后他们的家小一定要安顿好。除了抚恤的银两,他们有其他困难也要尽量解决,他们这次的牺牲是为了郑州的百姓,咱们不能让牺牲的将士们地下不能安息。”
王大将军原本是想着自己安排好,这些都是跟着他的弟兄,亏了谁,他也不会让他们吃亏。
没想到太后第一件就提起来。
从前那位皇上,素来只问他仗打的怎么样,却从来不关心将士们的伤亡,更别说安顿那些牺牲将士们的家小。
他每次去兵部,少不得要遭到刁难。
国库空虚,兵部拿不出来,有些时候,甚至是他自己掏银子补贴。
“是,臣一定会安排好。”
王兴面露感激,替那些牺牲的将士叩谢。
虽然太后只是一句话,未必会真的做什么,但就这一句话,也让他心里舒坦不少。
最起码那些牺牲的将士不是白白牺牲,还有人记得他们。
王兴还要去处理后续的事情,进宫之后说明情况,又急匆匆的出宫了。
徐尚辰没有急着离开,一来是这段时间的事情得向太后禀报,另外一些律令上的修改,需要太后的首肯。
到底郑州和祁国其他地方不同,不能完全照着祁国的来,他思索再三,根据各方的意见,做出来一些修改。
姜明珠听闻,没有立刻就答应,反而是仔细的听了。
律令的设定不比其他,哪怕只是一些小的改动,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尤其是在现在,郑州的一切规矩秩序都在重新制定,想要改容易,但一旦确定下来,轻易是不能再动的。
徐尚辰能看到姜明珠脸上的疲惫之色,饶是如此,哪怕只是一微小的细节,也仔细的过问了,而且说到了点子上。
就这一点,怕是皇上都未必能做到这样。
姜明珠见徐尚辰这个表情。
“哀家不是不信任你,只是律令的设定不比其他,关乎的是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仔细斟酌,且考虑到实际的问题,毕竟律令一旦确定,修改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臣明白,只是感动于太后您为百姓做的这许多事情。不管是朝中的官员还是百姓,许多人只看到了太后您狠辣的一面,却不知道太后您为了黎民百姓背后的付出。”
姜明珠闻言愣了愣,徐大人现在对她的评价是越来越高,比从前的尊敬更多了几分敬重和钦佩。
“徐大人你就莫要这般夸哀家,哀家可不喜欢被戴高帽子。”
“太后您总是这般,明明做了这么许多,却不肯让人知道。”
“哀家只是不喜欢听那些阿谀奉承的话。何况哀家当真不是那般忧国忧民,眼下是没法子,皇帝不在,哀家想偷懒也偷不了,总不能看着那些百姓活活饿死,哀家再心狠,也不至于如此。”
徐尚辰听着这话,倒也没再说什么,太后的脾气,更喜欢实实在在的做事,不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更怕人夸她,这性子真是……
两人一讨论就是半天,徐尚辰想到一些事情,即刻就要安排下去,急匆匆的出了宫。
不过走之前,徐尚辰没忘了叮嘱太监总管。
“我看着太后的脸色不大好,应当是这些日子太过操劳。”
“可不是,外头都道太后是铁血手段,可咱们这些做奴才的,只看到了太后为了郑州的百姓日夜操劳,人都瘦了一圈了,杂家看着心里都怪不是滋味儿。谁还能说太后不好,杂家都要豁出去拼命。”
太监总管眼眶有些发红:“从前宫人们,还胆战心惊,生怕太后责罚。可这些日子,大家只有对太后的心疼,真怕太后把身子给累坏了。”
“太后的性子本大人知道,有时候忙起来,根本不听劝,谁也没法子,不是你们的过错,本大人也会多劝着太后。但在太后的饮食起居上,公公 你要多费些心。”
“大人不叮嘱,咱家也是这么做的,如今只盼着一切安定下来,太后也能松快几天,好好歇歇。”
徐尚辰看得出太监总管是真心实意的话。
看到这样的太后,谁能不感动,回头还是让英国公夫人进宫来,太后听得进英国公夫人的话。
秦国,摄政王府
“她倒是好能耐,这么快把郑州收入囊中。”
“谁也没想到祁国太后会这么做,原本是祁国的危局,可祁国太后愣是凭着计谋,让情势逆转。危局解了,祁国太后本应当回到祁国京城,哪知道祁国太后不安常理出牌,居然忽然去袭击郑国,带兵一路打到郑国国度。郑国国君也没想到,匆匆忙忙派人到我们秦国和燕国求援,可惜还是晚了。郑国国度被祁国太后拿下,一切成了定局。”
朔风说这话的时候有感叹,也有钦佩。
吞并郑国,秦国何尝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因为顾忌燕国,迟迟没能动手,在等待时机,结果这天大的好处被祁国太后给捡去了。
说来谁能甘心。
但成了定局的事情,就算不甘心也没法子。
朔风这么说着看向自家王爷。
“主上,您似乎一点都不意外?”
“她的性子,本王还是知道一些,若只是解边关之危,根本不用把英国公留下,何况还有上官惊鸿,也一同留在边关,必然是在谋划是什么。只不过本王没想到她的野心和胆子这么大,一口把郑国都给吞了,可真行!”
“徐大人你火眼金睛,这一次运粮,原本以为是轻松的差事,不过是怕有差池才格外小心,毕竟这牵着郑州无数老百姓在里头,可饶是如此小心,没想到还是着了道。不是本将军推脱责任,那次在苍山遇到的那伙人,实在是太邪门了,饶是本将军有这么多年的行军经验,也没能躲过,要不是太后留了后手,这一次粮食和良种都带不回来了,若是如此,我王兴有何面目见郑州乡亲父老?!”
“王将军的心情我能理解,那些牺牲的将士们虽然可惜,但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你看看这郑州,才过去这么些时日,是不是就已经有很大变化?”
王兴自然发现了,他这一趟押运粮食回来,郑国郑州府都焕然一新,百姓们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
“英国公已经带着将士们这十里八乡的荒山和野地都开垦了,你带回来的这一批良种一到,立马就可以种下去,今年还能收上一茬。”
听得徐尚臣这话,王兴是惊讶的。
“这都已经八月了,纵然本将军不懂农事也知道,这不是种植的好时节,地里头的作物都是有季节的,现在种下去,虽然能发长苗,但种地为的是收成。”
“这次太后让你运回来的,不是一般的种子,而是太后从外藩好容易弄过来,又经过改良优化之之后的良种。水稻这个季节确实不适合种了,郑州地界不适合种两季的水稻,但玉米番薯土豆这些完全没有问题。”
“这些一样是主粮,一样能能填饱肚子,而且产量高,让百姓们不至于饿死,只要度过了眼下的难关,以后等着郑州老百姓的,都是好日子。”
关于祁国良种的事情,王兴是隐约听说过一些的,只以为有夸大的成分,当时心里有些不以为然。
现在又听得徐尚臣这么说,心中惊异。
“原来本将军从前听闻的都是真的,你们祁国的良种产量当真有这么高?”
若是如此,那就太惊人了。
“当然,若不然太后为什么大费周章的,还要从祁国让人把种子送来,粮食的产量不一样,地里收成不仅仅只是翻倍,你看看我们现在祁国的百姓,哪里还缺粮食吃?”
“若是如此,莫说是折损三分之二的兄弟们,便是要了本将军这条命都值得。难怪那伙人拼了命一样的抢良种,反而连粮食都放在了后头,我现在算是明白了。”
牵扯到那不明身份和手段诡异的一伙人,徐尚臣也跟王兴一起进了宫。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太后必然会传唤,与其等着太后传唤进宫,不如他自己先进宫,省的太后等。
说来,他有几日为了种地还有各种民生之事,都有几日没进宫了,实在是每日忙的无法分身。
太后体谅他辛苦忙碌,事情都自己处理了。
见徐尚臣陪着他一起进宫,王大将军自然乐意。
这位徐大人,是祁国皇上的智囊,脑子管用,见识也比一般人多。
想到那枚古怪的令牌,王兴眸色深了深
这一路的事情,徐尚臣不清楚,姜明珠却是了如指掌
为了怕王兴大意,她另外还安排了人以防万一。
在押运粮食上,她不是不信任王兴,只是考虑到一些其他的因素,还是留了后手,这也是她一贯的做事风格。
却没想到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这一次的事情倒还真的不怪王兴。
王兴得了她的叮嘱,一路上确实小心行事,没有大意疏忽,会着道,怪不得王兴。
“臣有愧于太后!”
王兴一进宫就跪在地上请罪,半点没提路上的艰辛。
姜明珠连忙扶起王兴,看着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纵然有不少短处,但却是个爱护百姓的好将军,就这一点,比其他的都重要。
“这次的事情哀家都知道,王将军,怪不得你,你已经尽力了!若是换了旁人,粮食和良种怕都已经被劫走。虽然将士们牺牲不少,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一批良种会让郑州百姓的日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路,你辛苦了!”
听得姜明珠这话,王兴愧疚的脸上更多了痛苦之色,这时候也不压抑了,将那次在苍山遭遇的最诡异的事情,全都跟倒豆子一样倒出来。
“太后,臣确实是个大老粗,但这次出发前,太后您格外叮嘱,这又是太后您给臣的第一个差事,臣想办好,所以比往日又多了一百二十分的小心,可哪里想到,我们还是中了计……”
姜明珠仔细的看着王兴递上来的那块令牌,看了过后递给徐尚臣。
“这令牌的材质,臣竟然看不出来是怎么做的,似玉非玉,似金非金,却异常的坚韧,水火不侵。”
不说这令牌上的图案,光是这令牌的材质就很不简单。
“徐大人,你有没有觉得这令牌上的图案,让人有种熟悉的感觉。”
徐尚辰这时候目光也落在令牌的图案上。
“确实让臣有些熟悉感,这像是一个古文字,又像是一个图案,给人一种诡异至极的感觉。”
“诡异就对了。当日离水村那个山洞里,那祭坛上,就有和这一样的图案,只是当时山洞昏暗,看不太真切,但因为那诡异的感觉,哀家还是记住了。”
“就是那个图案没错,虽然在一些纹路上有些微的不同,但中心的图案却是没错的。当初臣就没能查到那个图案是出自何处,代表什么意义,没想到同样图案的令牌又出现了。”
“哀家之前曾猜测他们是燕后的人,但现在仔细想想,这不太像燕后的手笔。或许燕后参与进离水村那件事情,但那个祭坛,还有这次的那伙人,或许这件事情背后的主使者另有他人,而且隐藏的很深。”
燕后是什么人?这人尚且能藏在燕后的身后,已经不是不简单三个字能形容概括的了。
“有这样的人,一直在背后搅弄风云,实在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还是得早日把这个人揪出来才好。”
“可不是,哀家一定会把这恶心的东西揪出来,挫骨扬灰了!”
这次出去没能回来的那将士们,纵然不是和她从祁国带来的将士们感情上有些不同,可现在也是祁国将士,姜明珠也没想到会折损这么大。
那些将士们拼死也要护住粮食和良种,为了郑州的百姓,这样的精神又怎么让人不感动。
“王大将军,这次去押运粮食没能回来的将士们,身后他们的家小一定要安顿好。除了抚恤的银两,他们有其他困难也要尽量解决,他们这次的牺牲是为了郑州的百姓,咱们不能让牺牲的将士们地下不能安息。”
王大将军原本是想着自己安排好,这些都是跟着他的弟兄,亏了谁,他也不会让他们吃亏。
没想到太后第一件就提起来。
从前那位皇上,素来只问他仗打的怎么样,却从来不关心将士们的伤亡,更别说安顿那些牺牲将士们的家小。
他每次去兵部,少不得要遭到刁难。
国库空虚,兵部拿不出来,有些时候,甚至是他自己掏银子补贴。
“是,臣一定会安排好。”
王兴面露感激,替那些牺牲的将士叩谢。
虽然太后只是一句话,未必会真的做什么,但就这一句话,也让他心里舒坦不少。
最起码那些牺牲的将士不是白白牺牲,还有人记得他们。
王兴还要去处理后续的事情,进宫之后说明情况,又急匆匆的出宫了。
徐尚辰没有急着离开,一来是这段时间的事情得向太后禀报,另外一些律令上的修改,需要太后的首肯。
到底郑州和祁国其他地方不同,不能完全照着祁国的来,他思索再三,根据各方的意见,做出来一些修改。
姜明珠听闻,没有立刻就答应,反而是仔细的听了。
律令的设定不比其他,哪怕只是一些小的改动,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尤其是在现在,郑州的一切规矩秩序都在重新制定,想要改容易,但一旦确定下来,轻易是不能再动的。
徐尚辰能看到姜明珠脸上的疲惫之色,饶是如此,哪怕只是一微小的细节,也仔细的过问了,而且说到了点子上。
就这一点,怕是皇上都未必能做到这样。
姜明珠见徐尚辰这个表情。
“哀家不是不信任你,只是律令的设定不比其他,关乎的是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仔细斟酌,且考虑到实际的问题,毕竟律令一旦确定,修改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臣明白,只是感动于太后您为百姓做的这许多事情。不管是朝中的官员还是百姓,许多人只看到了太后您狠辣的一面,却不知道太后您为了黎民百姓背后的付出。”
姜明珠闻言愣了愣,徐大人现在对她的评价是越来越高,比从前的尊敬更多了几分敬重和钦佩。
“徐大人你就莫要这般夸哀家,哀家可不喜欢被戴高帽子。”
“太后您总是这般,明明做了这么许多,却不肯让人知道。”
“哀家只是不喜欢听那些阿谀奉承的话。何况哀家当真不是那般忧国忧民,眼下是没法子,皇帝不在,哀家想偷懒也偷不了,总不能看着那些百姓活活饿死,哀家再心狠,也不至于如此。”
徐尚辰听着这话,倒也没再说什么,太后的脾气,更喜欢实实在在的做事,不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更怕人夸她,这性子真是……
两人一讨论就是半天,徐尚辰想到一些事情,即刻就要安排下去,急匆匆的出了宫。
不过走之前,徐尚辰没忘了叮嘱太监总管。
“我看着太后的脸色不大好,应当是这些日子太过操劳。”
“可不是,外头都道太后是铁血手段,可咱们这些做奴才的,只看到了太后为了郑州的百姓日夜操劳,人都瘦了一圈了,杂家看着心里都怪不是滋味儿。谁还能说太后不好,杂家都要豁出去拼命。”
太监总管眼眶有些发红:“从前宫人们,还胆战心惊,生怕太后责罚。可这些日子,大家只有对太后的心疼,真怕太后把身子给累坏了。”
“太后的性子本大人知道,有时候忙起来,根本不听劝,谁也没法子,不是你们的过错,本大人也会多劝着太后。但在太后的饮食起居上,公公 你要多费些心。”
“大人不叮嘱,咱家也是这么做的,如今只盼着一切安定下来,太后也能松快几天,好好歇歇。”
徐尚辰看得出太监总管是真心实意的话。
看到这样的太后,谁能不感动,回头还是让英国公夫人进宫来,太后听得进英国公夫人的话。
秦国,摄政王府
“她倒是好能耐,这么快把郑州收入囊中。”
“谁也没想到祁国太后会这么做,原本是祁国的危局,可祁国太后愣是凭着计谋,让情势逆转。危局解了,祁国太后本应当回到祁国京城,哪知道祁国太后不安常理出牌,居然忽然去袭击郑国,带兵一路打到郑国国度。郑国国君也没想到,匆匆忙忙派人到我们秦国和燕国求援,可惜还是晚了。郑国国度被祁国太后拿下,一切成了定局。”
朔风说这话的时候有感叹,也有钦佩。
吞并郑国,秦国何尝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因为顾忌燕国,迟迟没能动手,在等待时机,结果这天大的好处被祁国太后给捡去了。
说来谁能甘心。
但成了定局的事情,就算不甘心也没法子。
朔风这么说着看向自家王爷。
“主上,您似乎一点都不意外?”
“她的性子,本王还是知道一些,若只是解边关之危,根本不用把英国公留下,何况还有上官惊鸿,也一同留在边关,必然是在谋划是什么。只不过本王没想到她的野心和胆子这么大,一口把郑国都给吞了,可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