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 第411章 新政开始
建宁四年的春天,迎来了非比寻常的热闹。
司农卿袁逢亲撰的《“神农麦”育种纪要及推广方略》,在少府匠人日夜赶工下,化作数千份图文并茂的简册,由驿骑快马加鞭,飞驰向大汉十三州。
随册同行的,还有天子刘宏措辞严厉的诏书:各州郡务必全力配合“劝农使”,推广新麦、新法,凡有懈怠阻挠者,严惩不贷!
诏书所至,地方震动。
原本对洛阳新政将信将疑、甚至心存抵触的州牧郡守,在看到诏书末尾那枚鲜红的传国玉玺印记,以及附册中袁逢那令人瞠目的亩产记录之后,无不悚然动容。
二百四十斤的单亩产量,放在过去的时候或许算不得什么。
可在近几十年来,随着天灾不断、气候降低,粮食逐年减产的情况下,这袁逢弄出来的良种,的确无异于天降祥瑞了。
加之天子意志已决,谁还敢逆势而为?
一时间,各地官仓纷纷敞开,以近乎“半赐半贷”的方式,将司农寺调配的首批“神农麦”良种分发下去。
田间地头,那群身穿天蓝色官袍的“劝农使”身影愈发忙碌。
他们不再仅仅是讲解新农具、新方法,更肩负着监督良种播种、记录生长情况、解答疑难的重任。
这些年轻的学子,脸庞被春日的阳光晒得微黑,嗓音因反复宣讲而略带沙哑,但眼中的光芒却比天上的朝阳更为炽热。
然而,正如王潜所预见的那样,丰收的曙光尚未完全升起,新政之下的阴影,却已然开始蔓延。
冀州,巨鹿郡。
郡治廮陶城外,最大的地主田氏庄园内,家主田畴正阴沉着脸,听着管事汇报。
“家主,据各县回报,那些贱户得了‘神农麦’种,又听了劝农使的鬼话,一个个全都开始不安分了!
就连往年租子都拖拖拉拉的佃户们,也于今年开春竟主动要求多租田,说什么有“神种在,不欠收”的鬼话!
更可气的是,郡里按朝廷旨意,严令我等不得在此时节催逼旧债,以免耽误春耕……”
“岂有此理!”
田畴重重一拍案几,怒声道:“朝廷这是要断我等的根吗?那‘神农麦’若真如传言般高产,今秋粮价必跌!
狗屁的粮贱伤农,那伤的,分明就是我们这些坐拥良田的人!
还有什么佃户减租?那些泥腿子倒是得了朝廷的恩惠,可我们呢?”
他的眼中闪烁着精明而冷酷的光:“去,告诉下面的人,今年的租子,按往年旧例加收一成!
至于理由嘛……就说为防粮贱,弥补我等损失!
朝廷既然不让明着催,那就暗地里放风,于秋后算总账!
另外,派人去盯着那些得了良种的散户,特别是那些家里劳力不足、田亩又少的……等到他们青黄不接,急需用钱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吧?”
“是,家主!小的明白!”
管事心领神会,躬身退了出去。
荆州,南阳郡。
“大汉商行”名下的新式农庄内,此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筒车提水,沟渠纵横,麦豆套种,桑麻成行。
庄头指挥若定,庄户干劲十足。
然而,就在距离农庄不远的几个传统村落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几个老农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田里稀疏的旧麦苗,再看看远处农庄那一片片墨绿茁壮的新麦,眼中满是羡慕与忧虑。
“唉,听说那‘神农麦’一亩能打两百多斤!咱这老麦种,累死累活也就一百出头……”
“可那良种金贵啊,官府贷种,秋后要还的,万一……万一收成不好,或者粮价跌了,拿什么还?”
“是啊,听说北边冀州那边的大户,已经在放风要加租子了,咱们这边,恐怕也快了……”
“朝廷是好意,可……这心里总是不踏实啊,种了一辈子地,从没像今年这么……悬乎。”
老农们的忧虑,正是千千万万小农的缩影。
新技术的红利尚未完全显现,旧有剥削的阴影和新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已如春寒料峭,将人们心头的喜悦压了下去。
洛阳,德阳殿。
气氛庄严肃穆。
刘宏端坐在御座之上,年轻的脸上带着超越同龄人的凝重。
三公九卿、司农卿袁逢、少府卿以及负责修订律令的廷尉等重臣济济一堂,唯独少了王潜。
自从大婚之后,王潜便更少参与朝政议事了。
一来,磨砺刘宏理政的能力!
二来,则是王潜也有了隐匿幕后的心思了。
如今,他的声望越来越高,隐隐竟有着压过天子的势头,非常有必要降低一下存在感了。
他到不是担心会影响到他与刘宏之间的师徒关系,而是想着日后更加长远的事情。
“诸公!”
刘宏缓缓扫望众人一眼,沉声道:“今日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议定并颁行“常平仓”扩建及“粮储调节”新策!”
少府卿首先出列,呈上早已拟定的条陈:
“陛下,臣等奉旨拟议,新策要点有三:
其一,于各州郡治所、交通枢纽、产粮大县增设常平仓,由国库拨专款,少府及司农寺协同督建、管理,确保仓储容量足以吸纳丰年余粮,应对灾年短缺。
其二,**由司农寺根据各地当年预估产量及往年粮价,划定‘丰年’、‘平年’、‘歉年’标准。丰年时,常平仓以略高于市价收购余粮,防止谷贱伤农;歉年或粮价异常飞涨时,以低于市价开仓平粜,抑制豪强囤积居奇,保障民生。
其三,凡有商贾、大户恶意囤粮,散布谣言哄抬或打压粮价,阻碍常平仓籴粜者,廷尉、御史台可依新律严查重处,轻则罚没家产,重则流放边陲!”
话音刚落,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崔烈,有异议。”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四世三公的崔氏家主身上。
崔烈须发皆白,仪态雍容,缓缓出列道:
“少府所议,看似周全,然细究之下,隐患重重!
其一,耗资靡费,扩建仓储,遍及州郡,需征发民夫,耗费钱粮巨万!
国库近年虽有商税增益,然北击鲜卑、兴修水利、开办学院,处处需钱,岂能再为此虚耗?
其二,丰年官府高价收粮,看似利农,实则挤压民间粮商生存,扰乱市井自然之道!粮商无利可图,谁还肯贩运周转?此乃杀鸡取卵!
其三,各地常平仓,权柄尽归地方官吏及少府、司农寺属员。
籴粜之间,差价巨大,此乃硕鼠温床,恐新政未行,贪墨已起,徒耗国帑而肥硕鼠。
其四,粮价涨跌,自有供需之理,官府强行干预,恐遭天谴,反致更大灾殃!”
崔烈之言,句句诛心,直指新政核心的痛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
殿内不少出身世家或思想守旧的官员,纷纷颔首,低声附和。
殿内空气骤然变得凝重了起来。
袁逢脸色微变,正欲出列反驳,却被御座上的刘宏打断。
“崔卿所虑,不无道理。”
众人一惊,看向御座上的少年天子。
只见刘宏神色平静,眉眼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只听刘宏继续说道:
“说起耗资靡费,不知北击鲜卑之时,所耗几何?然其利在千秋,保我北疆十年太平。
兴农固本,乃社稷根基,其利更胜拓土,些许仓储之费,岂能吝啬?国库不足,少府内帑可补!”
“至于与民争利?”
“争的是囤积居奇、盘剥黎庶之‘豪民’的利!保的是辛勤耕作、以血汗换口粮之‘小民’的利!此‘民’非彼‘民’,朕还是分得清的!”
刘宏目光如炬,直视崔烈:“至于贪腐……崔司徒提醒得好,此乃新政成败之关键!廷尉、御史大夫听旨!”
“臣在!” 廷尉与御史大夫凛然出列。
刘宏肃容道:“新策颁行之日,即成立‘粮储监察司’,直属御史台,并选品性刚正、不避权贵之干员充任,专司监察各地常平仓籴粜、仓储之事!
凡有贪墨、渎职、勾结豪强、欺压农人者,无论其官居何位,身出何门,一经查实,立斩不赦,家产抄没充公!”
刘宏的话语带着森然寒意,让殿内温度骤降,尤其那句“无论其官居何位,身出何门”,更是让崔烈等世家重臣心头一凛。
若是换做之前的话,他还真不敢如此大动干戈。
可如今不一样了。
大汉学院内的学员们,在经过并州一番下乡历练之后,如今已然脱胎换骨,全都成为了后续储备人才。
说句不好听的,那些学员们还盼着刘宏能够借新政大开杀戒呢。
毕竟,只有那些旧有官吏死了,他们这些学员才有机会上位。
“至于所谓的天道……”
刘宏的声音缓和下来:“若坐视黎庶饥寒交迫、任由豪强敲骨吸髓是天意的,那朕,便要做这逆天改命之人!
王师教导,‘知行合一’,富农强国,护佑万民,方是顺应天心!
这‘常平’二字,求的便是天下粮仓丰盈,百姓常得平安!此策,朕意已决!”
年轻的刘宏站起身,龙袍无风自动,一股无形的威压笼罩大殿:
“着少府、司农寺、廷尉、御史台,三日内完善细则,用印明发天下!
自即日起,凡有敢阻挠常平仓建设、籴粜新政,或借机盘剥农人者,即以抗旨、祸国论处!”
“吾皇圣明!”
袁逢激动得声音发颤,第一个拜伏下去。
紧接着,支持新政的官员们纷纷高呼跪拜,声震殿宇。
崔烈等持异议者,脸色变幻,最终也只能随着众人躬身行礼,将满腹的疑虑与不甘,强行压了下去。
天子以如此雷霆万钧之势推行此策,更辅以最酷烈的反贪手段,其决心之大,手腕之硬,远超他们预料!
帝师府。
王潜听着刘宏略带兴奋地复述朝堂上的交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刘宏的成长速度,比他预想的还要快。
那份果决、那份对“民”的清晰界定、那份以铁腕反贪护航新政的魄力,已初具一代雄主的风范。
“做得很好啊!”
王潜满是赞许的看向刘宏:“不过,崔烈所言,却也并非全无道理。
尤其是贪腐之患,更需警惕,那‘粮储监察司’的权柄必须独立,人选更要慎之又慎。
可考虑从学院历届考评最优、且出身相对清白的法科学子中选拔,加以严训,再辅以锦衣卫暗中监察,双管齐下,方能使新政平稳推行。”
“徒儿明白!”
刘宏重重点头:“师父,常平仓新政已发,冀州甄家、南阳农庄的‘立体农法’也在推行,袁公的‘神农麦’更是长势喜人……
可徒儿总觉得,那些地方豪强,不会就此甘心,他们明面上不敢抗旨,暗地里……”
“暗流涌动,是必然的。”
王潜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在春风里摇曳的新竹,“新政触动了土地的控制权和粮食的定价权。
他们不会坐以待毙,甄家减租两成是邀买人心,也是以退为进,博取新政支持者的美名,方便其在其他领域攫取更大利益。
而如巨鹿田氏之流,加租、放贷、伺机兼并,才是他们的本性。”
王潜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所以,我们不仅要筑起‘常平仓’这道堤坝,更要磨快手中的刀。廷尉的新律、御史台的监察、学院的舆论、还有……”
他顿了顿,沉声道:“让李儒去吧,让他带着锦衣卫,去把那些家的勾当,全都翻出来,新政的推行,总是需要几块足够分量的垫脚石才行!”
刘宏眼中寒光一闪:“师父是说……杀鸡儆猴?”
“不!”
王潜转过身,凝声道:“真要儆猴,光靠杀几鸡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一头足够肥硕、足够嚣张、撞在新政枪口上的‘豺’!
让天下豪强都看清楚,与国争利、与民为敌的下场!”
在过去的时候,为了维持天下的稳定,王潜一直都是使用拉一批、压一批的办法,并以让利的方式,斡旋于各个势力之间。
如今,时机已然成熟,自然也就不必再向之前一样畏首畏尾了。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
在如今外部暂时安稳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完成新政的改革。
如此一来的话,必然也少不得一个人头滚滚了!
司农卿袁逢亲撰的《“神农麦”育种纪要及推广方略》,在少府匠人日夜赶工下,化作数千份图文并茂的简册,由驿骑快马加鞭,飞驰向大汉十三州。
随册同行的,还有天子刘宏措辞严厉的诏书:各州郡务必全力配合“劝农使”,推广新麦、新法,凡有懈怠阻挠者,严惩不贷!
诏书所至,地方震动。
原本对洛阳新政将信将疑、甚至心存抵触的州牧郡守,在看到诏书末尾那枚鲜红的传国玉玺印记,以及附册中袁逢那令人瞠目的亩产记录之后,无不悚然动容。
二百四十斤的单亩产量,放在过去的时候或许算不得什么。
可在近几十年来,随着天灾不断、气候降低,粮食逐年减产的情况下,这袁逢弄出来的良种,的确无异于天降祥瑞了。
加之天子意志已决,谁还敢逆势而为?
一时间,各地官仓纷纷敞开,以近乎“半赐半贷”的方式,将司农寺调配的首批“神农麦”良种分发下去。
田间地头,那群身穿天蓝色官袍的“劝农使”身影愈发忙碌。
他们不再仅仅是讲解新农具、新方法,更肩负着监督良种播种、记录生长情况、解答疑难的重任。
这些年轻的学子,脸庞被春日的阳光晒得微黑,嗓音因反复宣讲而略带沙哑,但眼中的光芒却比天上的朝阳更为炽热。
然而,正如王潜所预见的那样,丰收的曙光尚未完全升起,新政之下的阴影,却已然开始蔓延。
冀州,巨鹿郡。
郡治廮陶城外,最大的地主田氏庄园内,家主田畴正阴沉着脸,听着管事汇报。
“家主,据各县回报,那些贱户得了‘神农麦’种,又听了劝农使的鬼话,一个个全都开始不安分了!
就连往年租子都拖拖拉拉的佃户们,也于今年开春竟主动要求多租田,说什么有“神种在,不欠收”的鬼话!
更可气的是,郡里按朝廷旨意,严令我等不得在此时节催逼旧债,以免耽误春耕……”
“岂有此理!”
田畴重重一拍案几,怒声道:“朝廷这是要断我等的根吗?那‘神农麦’若真如传言般高产,今秋粮价必跌!
狗屁的粮贱伤农,那伤的,分明就是我们这些坐拥良田的人!
还有什么佃户减租?那些泥腿子倒是得了朝廷的恩惠,可我们呢?”
他的眼中闪烁着精明而冷酷的光:“去,告诉下面的人,今年的租子,按往年旧例加收一成!
至于理由嘛……就说为防粮贱,弥补我等损失!
朝廷既然不让明着催,那就暗地里放风,于秋后算总账!
另外,派人去盯着那些得了良种的散户,特别是那些家里劳力不足、田亩又少的……等到他们青黄不接,急需用钱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吧?”
“是,家主!小的明白!”
管事心领神会,躬身退了出去。
荆州,南阳郡。
“大汉商行”名下的新式农庄内,此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筒车提水,沟渠纵横,麦豆套种,桑麻成行。
庄头指挥若定,庄户干劲十足。
然而,就在距离农庄不远的几个传统村落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几个老农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田里稀疏的旧麦苗,再看看远处农庄那一片片墨绿茁壮的新麦,眼中满是羡慕与忧虑。
“唉,听说那‘神农麦’一亩能打两百多斤!咱这老麦种,累死累活也就一百出头……”
“可那良种金贵啊,官府贷种,秋后要还的,万一……万一收成不好,或者粮价跌了,拿什么还?”
“是啊,听说北边冀州那边的大户,已经在放风要加租子了,咱们这边,恐怕也快了……”
“朝廷是好意,可……这心里总是不踏实啊,种了一辈子地,从没像今年这么……悬乎。”
老农们的忧虑,正是千千万万小农的缩影。
新技术的红利尚未完全显现,旧有剥削的阴影和新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已如春寒料峭,将人们心头的喜悦压了下去。
洛阳,德阳殿。
气氛庄严肃穆。
刘宏端坐在御座之上,年轻的脸上带着超越同龄人的凝重。
三公九卿、司农卿袁逢、少府卿以及负责修订律令的廷尉等重臣济济一堂,唯独少了王潜。
自从大婚之后,王潜便更少参与朝政议事了。
一来,磨砺刘宏理政的能力!
二来,则是王潜也有了隐匿幕后的心思了。
如今,他的声望越来越高,隐隐竟有着压过天子的势头,非常有必要降低一下存在感了。
他到不是担心会影响到他与刘宏之间的师徒关系,而是想着日后更加长远的事情。
“诸公!”
刘宏缓缓扫望众人一眼,沉声道:“今日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议定并颁行“常平仓”扩建及“粮储调节”新策!”
少府卿首先出列,呈上早已拟定的条陈:
“陛下,臣等奉旨拟议,新策要点有三:
其一,于各州郡治所、交通枢纽、产粮大县增设常平仓,由国库拨专款,少府及司农寺协同督建、管理,确保仓储容量足以吸纳丰年余粮,应对灾年短缺。
其二,**由司农寺根据各地当年预估产量及往年粮价,划定‘丰年’、‘平年’、‘歉年’标准。丰年时,常平仓以略高于市价收购余粮,防止谷贱伤农;歉年或粮价异常飞涨时,以低于市价开仓平粜,抑制豪强囤积居奇,保障民生。
其三,凡有商贾、大户恶意囤粮,散布谣言哄抬或打压粮价,阻碍常平仓籴粜者,廷尉、御史台可依新律严查重处,轻则罚没家产,重则流放边陲!”
话音刚落,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崔烈,有异议。”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四世三公的崔氏家主身上。
崔烈须发皆白,仪态雍容,缓缓出列道:
“少府所议,看似周全,然细究之下,隐患重重!
其一,耗资靡费,扩建仓储,遍及州郡,需征发民夫,耗费钱粮巨万!
国库近年虽有商税增益,然北击鲜卑、兴修水利、开办学院,处处需钱,岂能再为此虚耗?
其二,丰年官府高价收粮,看似利农,实则挤压民间粮商生存,扰乱市井自然之道!粮商无利可图,谁还肯贩运周转?此乃杀鸡取卵!
其三,各地常平仓,权柄尽归地方官吏及少府、司农寺属员。
籴粜之间,差价巨大,此乃硕鼠温床,恐新政未行,贪墨已起,徒耗国帑而肥硕鼠。
其四,粮价涨跌,自有供需之理,官府强行干预,恐遭天谴,反致更大灾殃!”
崔烈之言,句句诛心,直指新政核心的痛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
殿内不少出身世家或思想守旧的官员,纷纷颔首,低声附和。
殿内空气骤然变得凝重了起来。
袁逢脸色微变,正欲出列反驳,却被御座上的刘宏打断。
“崔卿所虑,不无道理。”
众人一惊,看向御座上的少年天子。
只见刘宏神色平静,眉眼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只听刘宏继续说道:
“说起耗资靡费,不知北击鲜卑之时,所耗几何?然其利在千秋,保我北疆十年太平。
兴农固本,乃社稷根基,其利更胜拓土,些许仓储之费,岂能吝啬?国库不足,少府内帑可补!”
“至于与民争利?”
“争的是囤积居奇、盘剥黎庶之‘豪民’的利!保的是辛勤耕作、以血汗换口粮之‘小民’的利!此‘民’非彼‘民’,朕还是分得清的!”
刘宏目光如炬,直视崔烈:“至于贪腐……崔司徒提醒得好,此乃新政成败之关键!廷尉、御史大夫听旨!”
“臣在!” 廷尉与御史大夫凛然出列。
刘宏肃容道:“新策颁行之日,即成立‘粮储监察司’,直属御史台,并选品性刚正、不避权贵之干员充任,专司监察各地常平仓籴粜、仓储之事!
凡有贪墨、渎职、勾结豪强、欺压农人者,无论其官居何位,身出何门,一经查实,立斩不赦,家产抄没充公!”
刘宏的话语带着森然寒意,让殿内温度骤降,尤其那句“无论其官居何位,身出何门”,更是让崔烈等世家重臣心头一凛。
若是换做之前的话,他还真不敢如此大动干戈。
可如今不一样了。
大汉学院内的学员们,在经过并州一番下乡历练之后,如今已然脱胎换骨,全都成为了后续储备人才。
说句不好听的,那些学员们还盼着刘宏能够借新政大开杀戒呢。
毕竟,只有那些旧有官吏死了,他们这些学员才有机会上位。
“至于所谓的天道……”
刘宏的声音缓和下来:“若坐视黎庶饥寒交迫、任由豪强敲骨吸髓是天意的,那朕,便要做这逆天改命之人!
王师教导,‘知行合一’,富农强国,护佑万民,方是顺应天心!
这‘常平’二字,求的便是天下粮仓丰盈,百姓常得平安!此策,朕意已决!”
年轻的刘宏站起身,龙袍无风自动,一股无形的威压笼罩大殿:
“着少府、司农寺、廷尉、御史台,三日内完善细则,用印明发天下!
自即日起,凡有敢阻挠常平仓建设、籴粜新政,或借机盘剥农人者,即以抗旨、祸国论处!”
“吾皇圣明!”
袁逢激动得声音发颤,第一个拜伏下去。
紧接着,支持新政的官员们纷纷高呼跪拜,声震殿宇。
崔烈等持异议者,脸色变幻,最终也只能随着众人躬身行礼,将满腹的疑虑与不甘,强行压了下去。
天子以如此雷霆万钧之势推行此策,更辅以最酷烈的反贪手段,其决心之大,手腕之硬,远超他们预料!
帝师府。
王潜听着刘宏略带兴奋地复述朝堂上的交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刘宏的成长速度,比他预想的还要快。
那份果决、那份对“民”的清晰界定、那份以铁腕反贪护航新政的魄力,已初具一代雄主的风范。
“做得很好啊!”
王潜满是赞许的看向刘宏:“不过,崔烈所言,却也并非全无道理。
尤其是贪腐之患,更需警惕,那‘粮储监察司’的权柄必须独立,人选更要慎之又慎。
可考虑从学院历届考评最优、且出身相对清白的法科学子中选拔,加以严训,再辅以锦衣卫暗中监察,双管齐下,方能使新政平稳推行。”
“徒儿明白!”
刘宏重重点头:“师父,常平仓新政已发,冀州甄家、南阳农庄的‘立体农法’也在推行,袁公的‘神农麦’更是长势喜人……
可徒儿总觉得,那些地方豪强,不会就此甘心,他们明面上不敢抗旨,暗地里……”
“暗流涌动,是必然的。”
王潜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在春风里摇曳的新竹,“新政触动了土地的控制权和粮食的定价权。
他们不会坐以待毙,甄家减租两成是邀买人心,也是以退为进,博取新政支持者的美名,方便其在其他领域攫取更大利益。
而如巨鹿田氏之流,加租、放贷、伺机兼并,才是他们的本性。”
王潜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所以,我们不仅要筑起‘常平仓’这道堤坝,更要磨快手中的刀。廷尉的新律、御史台的监察、学院的舆论、还有……”
他顿了顿,沉声道:“让李儒去吧,让他带着锦衣卫,去把那些家的勾当,全都翻出来,新政的推行,总是需要几块足够分量的垫脚石才行!”
刘宏眼中寒光一闪:“师父是说……杀鸡儆猴?”
“不!”
王潜转过身,凝声道:“真要儆猴,光靠杀几鸡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一头足够肥硕、足够嚣张、撞在新政枪口上的‘豺’!
让天下豪强都看清楚,与国争利、与民为敌的下场!”
在过去的时候,为了维持天下的稳定,王潜一直都是使用拉一批、压一批的办法,并以让利的方式,斡旋于各个势力之间。
如今,时机已然成熟,自然也就不必再向之前一样畏首畏尾了。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
在如今外部暂时安稳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完成新政的改革。
如此一来的话,必然也少不得一个人头滚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