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如何拯救德意志 > 第183章 机智的监狱生活

如何拯救德意志 第183章 机智的监狱生活

    第183章 机智的监狱生活

    叮——叮——叮——叮!

    清晨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天降临了。

    因戈尔施塔特战俘营,如往常一般,又迎来了平凡而残酷的一天。

    “起床!起床!”

    “都别睡了,快起来!”

    狱卒们用镇压棍狠狠敲打着铁栏,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床上的战俘们无奈地呻吟着,一个个翻身而起。

    战俘的日子极其严苛。

    恶劣的生活条件,每天强制的苦役,冷酷无情的德国狱卒——这一切都是他们的日常。

    当然,这种待遇仅限于普通士兵,对于那些有身份的军官而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只要肯发誓不再逃跑,哪怕会被监视,他们甚至能获得外出的机会。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不甘屈服的军官不断尝试逃离战俘营,想要重返祖国战场。而在这群不屈者之中,便有一位年轻的法军上尉——夏尔·戴高乐。

    只不过,他现在正像一条狗一样被抓回来,再次被押进战俘营。

    “哟哟哟,这不是戴高乐吗?不是听说你逃跑了吗?”

    “肯定又被抓回来了。说真的,就他那大个子,能躲过巡逻兵才有鬼。”

    “哈哈,让,你的钱拿来吧。”

    “可恶......是我不该相信那个傻大个。”

    一旁的法军军官们窃窃私语着,脸上的表情各异。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扼腕叹息,还有人心疼自己刚刚输掉的赌注。

    而昨夜还怀揣着圣诞奇迹、大肆幻想着绝妙逃亡的戴高乐,此刻垂头丧气地叹了口气。

    失败了,又失败了。

    明明以为这次一定能成功,终于能够重返祖国......

    “都怪我这该死的身高!”

    自从圣西尔军校时期起,他那196厘米的巨大身躯便是被同僚调侃的对象,如今更是成了逃亡道路上的致命阻碍。

    想隐藏?根本不可能。远远望去,他比任何人都醒目。

    想乔装成平民?呵,他连合适的衣服都找不到。

    此刻,戴高乐对自己那继承自荷兰血统的高大身材前所未有地愤恨。

    “振作点,夏尔。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对啊,迟早有一天会成功的。而且这次至少没被关禁闭,不是吗?”

    看到戴高乐颓丧的模样,他的两名狱友兼同谋安慰着他。其中一人是未来将追随戴高乐投身自由法国的乔治·卡特鲁(Gees catroux)中校,而另一人,则是他的狱友兼逃亡伙伴,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mnxanл hnkoлaeвnч tyxaчeв)。

    确实,按理说,戴高乐应该因逃亡失败而被关进禁闭室。

    但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圣诞节。

    狱长大概是心情不错,难得展现了一丝基督徒的“仁慈”,并未将这两个惯犯送进禁闭室。当然,他也撂下了狠话——“这是最后一次,下次别想有这种好事!”

    “......这次失败了,但下一次,我一定会回到祖国,再次与德军战斗!”

    “这种话我已经听了不下五次了。”

    “呵呵,恐怕以后还会继续增加。”

    图哈切夫斯基忍不住嗤笑。他可不认为戴高乐能成功,至少,在这场战争结束前,他那高得离谱的身高足以让所有逃亡计划化为泡影。

    说实话,他甚至觉得如果自己单独行动,反而更容易成功。

    不过最近,他对回国的念头也有些动摇了。考虑到祖国的局势,或许在这里等一等,另谋出路会更好......

    “不过,我倒觉得你们没逃出去,未必是坏事。”

    “哦?你这话什么意思?”

    戴高乐挑了挑眉,疑惑地看向卡特鲁。

    “今天的午餐是特供。”

    卡特鲁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他虽不像约瑟夫·霞飞那样是一位美食家,但毕竟也是法国人,对美食和葡萄酒仍然充满热爱。

    然而,当他怀揣着期待走进食堂后——

    “操。”

    眼前的“圣诞特供”瞬间粉碎了他的期待,甚至让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灰败。

    “今天的午餐,是热腾腾的菠萝披萨!庆贺感恩吧~这由外交部长汉斯·冯·乔侯爵慷慨赠送的美食,希望各位能好好享用。”

    “......昨天,我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逃出这该死的战俘营。”

    戴高乐嘴唇微微颤抖,眼神空洞,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懊悔。

    更让人愤怒的是,那位亲爱的汉斯·冯·乔侯爵甚至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真心认为这道该死的“美食”是一种“善意”。

    整个欧洲都知道,这位自幼便是报纸头条常客的传奇贵族,其饮食口味有多么......匪夷所思。

    “唔,我觉得挺好吃的。”

    “呵呵,图哈切夫斯基,如果你敢当着那些意大利军官的面说出这句话,我会亲自授予你‘欧洲最勇敢的男人’称号。”

    闻言,图哈切夫斯基瞥向食堂另一侧,那里坐着一群刚刚被俘的意大利军官。

    “妈妈咪呀!”

    “这是战争罪!这种恶行,必须送上军事法庭!”

    “居然敢把这种亵渎神明的玩意称作‘披萨’?我是那不勒斯人,我宁愿死,也不会吃它!”

    看到意大利人眼中燃烧的愤怒之火,图哈切夫斯基毫不犹豫地把目光收了回来。

    “......抱歉,那份荣誉还是交给他们吧。喂,波兰佬,倒杯水来。”

    应声跑来的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hcтahтnh kohcтahтnhoвnч pokoccoв)急忙递上一杯水,却被图哈切夫斯基皱眉训斥。

    “怎么是冷水?温水加冷水各一半的道理不懂?”

    “对、对不起,上尉......”

    “啧,波兰佬果然靠不住。”

    图哈切夫斯基不耐烦地挥手让他滚。

    戴高乐和卡特鲁见状,忍不住皱眉。作为共和派,他们对于这种贵族式的傲慢实在难以苟同。

    “米哈伊尔,适可而止吧。”

    “戴高乐,你管得太宽了。”

    “可他也是我们的战友啊。”

    “不,他是波兰人,是个背叛者。”

    他从小便厌恶波兰人,因为他的祖先,曾在波兰-立陶宛的入侵中失去了领地。

    至于罗科索夫斯基,我们那位未来的苏军元帅,此刻也正委屈地嘟囔着——

    “该死,我明明是俄罗斯人......”

    ......

    罗科索夫斯基的战俘营生活可谓是异常凄惨。

    在东部大攻势中被俘已是足够令人抑郁的事,更糟糕的是,他还被分配到了军官食堂工作。在那儿,他不仅要面对一群俄罗斯军官的百般刁难,还得忍受其中一名贵族上尉对他的霸凌。

    那名上尉在罗科索夫斯基看来简直就像个疯子,因为他既非伊斯兰教徒,也非东正教徒,反而狂热信仰某种古老的斯拉夫神只,在他眼中,凡是不符合他所谓标准的人和事物都应当遭受惩罚。

    而可怜的罗科索夫斯基仅仅因为身上流淌着波兰人的血液,便成为了这名疯狂上尉肆意欺凌的对象。

    当然,从血统上来说,罗科索夫斯基的父亲确实是波兰人。

    他的出生地也是华沙。

    但他的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还是俄罗斯帝国的公职人员,而罗科索夫斯基本人,在俄罗斯度过的岁月也远比在波兰的要长得多。

    他甚至已经不记得自己在波兰度过的幼年时光了。

    可俄罗斯军官们依旧每天变着法子羞辱他,硬是把他当成波兰人看待,久而久之,就连其他俄罗斯战俘也开始对他敬而远之。

    罗科索夫斯基几乎委屈得要疯了。

    “好了好了,休息时间结束了。在看守找麻烦之前,赶紧起来干活。”

    在这白人战俘遍布的因戈尔施塔特战俘营里,唯一的有色人种,一名华人管理者的催促下,罗科索夫斯基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拖着疲惫的身子站起来。

    这些华人因为有他们的同乡汉斯·冯·乔这个靠山,所以深受德国看守的优待,不仅活得舒坦,甚至还爬到了管理战俘的中层职位。而在原本的历史中,他们本该被困死在这座战俘营里,最终化作一抔黄土。

    相比之下,罗科索夫斯基的处境......简直还不如战俘营里的一条狗。

    “波兰佬!动作快点!你腿瘸了吗?!”

    “对、对不起,上尉阁下!”

    到了晚餐时间,图哈切夫斯基的折磨时间又到了。

    这个家伙,自己是个不用干活的军官,却不知为什么总是一肚子火。

    听说他和一个叫戴高乐还是戴戈尔的法国军官时不时就策划越狱,真希望他哪天直接成功逃跑,永远滚出这个鬼地方。

    这样的话,自己的日子或许还能好过点。

    “喂,罗科索夫斯基!”

    劳累了一天,他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就被一个看守叫住了。

    什么事?自己应该没做什么惹德国人不高兴的事情吧?

    “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好消息?”

    “最近,波兰军队正在从俄军战俘中招募波兰裔士兵。”

    “哈。”

    “有兴趣的话,为什么不去试试呢?这可是个摆脱战俘身份,恢复自由的机会。”

    “......我是俄罗斯人。”

    罗科索夫斯基这样回答道,但与以往不同,他的语气中少了几分坚定,多了几分动摇。

    毕竟,每天都被人骂作“波兰佬”,他自己都快要被洗脑了,连自己到底是谁都要开始怀疑了。

    “拜托,俄罗斯帝国这艘船已经沉了。就算你回去,又有谁会欢迎你?还不是和在这里一样,被人当作波兰人看待,受尽歧视?”

    “这......”

    “况且,他们现在缺少军官和士官,去的话待遇会很不错。虽然这不是个简单的决定,但比起回到那个即将化为废墟的俄罗斯,不如在一个全新的祖国重新开始,得到真正的认可,不是更好吗?”

    或许是出于同情,看守语重心长地劝着他,希望他能为自己找条出路。

    罗科索夫斯基低下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思。

    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就连在这战俘营里,他哪怕声嘶力竭地喊着自己是俄罗斯人,依旧被当成波兰人对待。出去之后,情况只会更糟。

    既然如此,干脆......真的成为波兰人或许还更轻松一些。

    至少,在波兰,没有人会再骂他“波兰佬”了。

    ......

    随着圣诞节带来的短暂和平结束,1914年的朝阳重新升起。

    战线上,枪声与炮火再次响彻天地;与此同时,在英国,正如所有人预料的那样,阿斯奎斯首相宣布辞职,大卫·劳合·乔治通过与保守党的联合执政,成功登上战时首相之位。

    “呼,刚当上总理,事情就已经堆积如山了。”

    成为唐宁街10号的新主人后,劳合·乔治望着堆满桌面的公文,叹了口气,露出一丝苦笑。

    他必须尽快推动新的军需法案,以整顿导致弹药危机的军工体系;同时,那场只知堆积尸骸的加里波利战役,也需要尽快收尾。

    此刻的他,即便有十个身体,也不够应付的。

    所幸,那位引发英国史上最惨痛失策的麻烦人物——丘吉尔,此刻已经被他安排到了兰开斯特公爵领副大法官的虚职上,唐宁街总算清净了些许,这算是个难得的安慰。

    “格雷大臣,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会谈地点确定了吗?”

    “目前,各方意见趋向于布拉格。”

    与原本的历史不同,这一次,爱德华·格雷选择抛弃阿斯奎斯,转而支持劳合·乔治,因此得以继续担任外交大臣。听到他的回复,劳合·乔治微微颔首。

    战争已经进入后半程,关于战后安排的谈判已是势在必行。

    其实,相关讨论早已酝酿多时,只是因英国政局动荡一再拖延,直到新年才正式提上日程。

    “这场会谈,我们英国恐怕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毕竟,如今的英国,已然欠了德国不少债务。

    “即便如此,我们也得尽力争取。而且,还有不少事务需要听取德国的意见。”

    听了格雷的回应,劳合·乔治将目光移向地图。

    他的双眼,正紧盯着巴勒斯坦与阿拉伯半岛。

    ——————

    求爱发电支持,求免费礼物支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