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如何拯救德意志 > 第201章 东线终结

如何拯救德意志 第201章 东线终结

    “终于结束了!”

    东部战线结束了。

    随着这一消息迅速传遍战场,那些原本面带倦容、满心盼望着俄罗斯早日投降的东部战线官兵们,仿佛都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欢呼声顿时如同雷鸣一般响彻。

    “哇呼!”

    士兵们纷纷欢呼起来,兴奋地跳跃着,将头上的钢盔高高地抛向空中,仿佛要把这些日子以来的压抑和疲惫都一并抛去。

    当然,尽管东部战线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战争并未真正画上句号。

    法国等同盟国仍然存在,它们与德国之间的战斗还在继续,不过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对于那些东部战线的士兵们来说,这也并不重要,他们只是单纯地为这场胜利而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很快就能回家了!

    “终于能看到战争的尽头了。”

    “马肯森将军,那我们现在要去法国吗?”

    “不,我们要去意大利。”

    马肯森将军微笑着摇了摇头。与此同时,就在士兵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军官们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太久。

    军官们一边与士兵们举杯共饮,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享受胜利的喜悦,一边又迅速将精力投入到下一场战斗的准备中。毕竟他们都知道,现在就是乘胜追击的时刻。

    “俄罗斯投降了!俄罗斯投降了!”

    “解放万岁!”

    “活该!该死的伊凡佬!”

    远处,听到俄罗斯投降的消息后,准备独立的波兰-立陶宛、波罗的海地区(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乌克兰,以及顺势独立的高加索三国,也都纷纷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当然,除了高加索三国外,其他国家早已在事实上独立,但正式获得国际承认,意义仍大不相同。

    “俄罗斯投降了,东欧诸国和各民族都获得了解放。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要求独立?”

    “别忘了,俄罗斯曾将我们的儿子强行拖上战场。现在,是时候回到俄罗斯统治之前的时代了!”

    这股独立的热潮,很快蔓延至仍受俄国统治的中亚地区。

    再加上,当时的中亚局势正因俄国的强征穆斯林入伍而变得空前紧张,反俄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高涨。

    而新上台的俄国统治者,布尔什维克更是否定宗教,因此中亚人民都认为,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恐怕将面临更加严酷的打压。

    “俄国人滚出去!”

    “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人,全体突厥同胞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守护我们的宗教、文化和民族!”

    就这样,很快,从费尔干纳盆地开始,一场席卷整个突厥斯坦(turkestan,即俄国统治下的中亚地区)的反俄独立运动,巴斯玛奇运动(Бacma?чecтвo)正式爆发。

    “哦?中亚也刮起了独立的风暴?”

    而我们无处不在的大英帝国,自然不会错过这场良机。从“大博弈”时期起,英国就一直觊觎中亚,而现在,它终于有机会将这片土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与尚无余力插手中亚的德国不同,英国早已掌控了波斯,而波斯正是通往中亚的最佳跳板。

    “这可真是一道美味的佳肴啊。”

    “怪盗”威尔士亲王再度潜入黑暗。

    “英国,又是英国!这该死的反动帝国主义杂种!”

    而在俄国,面对临时政府的残余势力、科尔尼洛夫率领的军阀、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等四面八方的敌人,布尔什维克已焦头烂额。如今,中亚战火再起,让列宁和苏维埃人民委员会觉得自己的寿命正被被一点点吞噬。

    但这,就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东部战线结束了。

    俄国的战争也结束了。

    可俄国,距离真正的和平,依然遥不可及。

    ......

    “现在已经完全是春天了呢,约阿希姆王子。”

    “嗯,这个时候乌克兰的油菜花应该开得正盛吧?说不定我们还能赶在花落之前去看看呢。”

    就在俄罗斯投降,全世界都为之沸腾的时刻,奥尔加·尼古拉耶夫娜·罗曼诺娃依旧像往常一样,脸颊微微泛红,看着笑容温暖的约阿希姆,不禁回以一抹微笑。

    当然,在前往乌克兰之前,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先和约阿希姆完成婚礼。

    “最近尼基叔叔是不是忙着照顾牛群,几乎腾不出时间?”

    “是啊,他还说,等以后去了丹麦,想自己制作牛奶和奶酪呢。”

    相比起皇帝的身份,父亲更像个农夫,这让奥尔加既觉得有些失落,又有种说不清的复杂感。

    “不过这也算是好事,至少在婚礼之前,他还能留在德国。”

    “是啊,等我们去了乌克兰,恐怕就很难再见到父亲和母亲了。”

    当初与汉斯会谈时,奥尔加曾一度忐忑不安,生怕自己言语太过轻率,但汉斯似乎并未放在心上,反而只是把她当成政治上的“新人”来看待,依然按照约定,开始着手说服乌克兰的临时政府,乌克兰中央拉达(paдa,议会)。

    “嗯,把德国的约阿希姆王子立为乌克兰国王,然后让奥尔加皇女与其成婚?这倒是个不错的想法。”

    出乎意料的是,乌克兰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央拉达的领导人,米哈伊洛·格鲁舍夫斯基(mnxanлocepг?noвnчГpyшeв)对此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虽然他本人并不支持君主制,但既然乌克兰是在德国的帮助下独立的,那么像波兰、芬兰那样成为王国,也并非不可接受的事实。

    那么,刚刚建立的乌克兰王国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正统性。

    与波兰等其他国家不同,乌克兰才刚刚迈出独立国家的第一步,因此,它在各方面的正统性都十分脆弱。此外乌克兰不仅有乌克兰人,还有哥萨克人、俄罗斯人、克里米亚鞑靼人、犹太人等多个民族,因此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将这些群体团结在一起的象征。

    而罗曼诺夫皇女,正是填补这一空缺的最佳人选。

    再说了,既然要迎娶一位外国王族,与其选择一个陌生人,倒不如让一位熟悉的面孔坐上王后之位。

    当然,这一切也不是毫无条件的。

    “不过,沙皇与皇后必须永远不得踏足乌克兰。”

    如果说奥尔加皇女还能引起一些同情的话,那她的父母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奥尔加接受了格鲁舍夫斯基的条件,这一点,她早有心理准备。

    但即便如此,她成为乌克兰王后的过程,也并不算一帆风顺。

    “约阿希姆王子成为乌克兰国王?开什么玩笑!”

    突如其来的反对声,竟然是来自哈布斯堡家族。

    “威廉,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我比约阿希姆王子更热爱乌克兰,更理解乌克兰人民!比起他,没有人比我更适合成为乌克兰的国王!”

    发出反对声音的,是奥匈帝国海军大将,卡尔·斯特凡·冯·奥地利(Erzherzog Karl Stephan Eugen Viktor Felix maria von?sterreich)大公的幼子,威廉·弗朗茨(wilhelm Franz Joseph Karl)。

    他与父亲及长兄卡尔·阿尔布雷希特(Karl Albreikolaus Leo Gratianus)不同,他们沉迷于波兰,并认同波兰的文化,而他则被乌克兰深深吸引,甚至一直梦想着成为乌克兰的国王。

    甚至,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乌克兰名字,瓦西里·瓦什瓦尼(ВaльВnшnвahnn),如此投入的他,当得知乌克兰国王的人选竟然不是自己,自然难以忍受。

    这让奥尔加一时有些慌乱,毕竟她的未婚夫突然成了哈布斯堡家族争夺王位的竞争者......

    但是——

    “这件事,你们不必担心。”

    汉斯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争论便迅速平息。

    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让威廉·弗朗茨成为乌克兰的国王。哪怕现在哈布斯堡家族已经势微,但终究是可能成为霍亨索伦家族竞争对手的存在,他可没兴趣助长对方的势力。

    “威廉,很抱歉,但你必须放弃乌克兰王位。”

    “陛下......!”

    对威廉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但无论是从外交还是军事角度来看,奥匈帝国都不得不依赖德国,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支持威廉的野心。

    毕竟,如果没有德国,奥匈帝国恐怕早已在战争中四分五裂,又何谈胜利?

    最终,威廉·弗朗茨只能咽下苦涩的泪水,放弃对乌克兰王位的争夺,而奥尔加则暗自松了口气。

    “真希望能早日启程前往乌克兰。”

    “哈哈哈,我也是。”

    约阿希姆王子挠了挠头,似乎连想象都觉得开心。

    奥尔加看着未婚夫可爱的模样,不禁笑了笑,随后望向东方。

    那里,正是她未来的新祖国,

    乌克兰。

    ......

    “俄罗斯向德国投降了。”

    与此同时,在法国人听闻长期盟友俄罗斯最终退出战争的消息后,脸上也浮现出了叹息与绝望的神色。

    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东部战线的终结对法国意味着什么。

    “再过不久,部署在东部战线的百万德军就会涌向西线。”

    “必须调动北非的部队回防本土!反正德军看起来也没有继续推进利比亚的打算,而那些在利比亚战败的意大利佬,也都为了活命逃回了本国!”

    “可我们不能完全放弃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毫无防备。况且他们只要派遣运输舰队,埋伏在港口外海的U型潜艇随时都会将它们击沉!”

    “现在不是谈北非的时候!据情报显示,美军已经开始横渡大西洋。”

    “这就是为什么我当初反对无限制潜艇战!现在该怎么办?”

    “什么意思?你是说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

    “够了!”

    会议室宛如菜市场般吵闹不堪,直到总统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愤怒地大声呵斥,原本几乎要抓住彼此衣领的法国政客们才停下争吵,陷入沉默。

    “此刻德军正涌向西线,而我们却在内斗?拜托,现在该集中对付唯一的敌人!法国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

    比起外敌,更可怕的往往是内部的敌人。

    正因如此,法国政府在不到一年内就已经两次更迭,而如今,看起来第三次更替也迫在眉睫。

    重新启动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参战的亚历山大·里博政权,如今也几乎要被赶下台。

    更糟糕的是,就在4月24日,当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谈判正在进行时,法国支持的爱尔兰复活节起义却被英国残酷镇压,彻底失败。

    如今,法国手中只剩下最后一张牌。

    “尼维尔总司令即将发起攻势。这场攻势关乎法国的命运,现在所有人都必须集中精力应对。俄罗斯投降了,但法国尚未倒下!”

    “可我们真的能信任尼维尔吗?菲利普·贝当等高级将领已经指出,他的进攻计划过于激进。”

    “现在已经无法取消攻势了!我们没有时间可浪费!在东部战线的德军全面投入西线之前,我们必须尽快扭转战局!”

    更何况,厌战的法国民众和前线士兵都寄希望于尼维尔攻势,期待它能为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带来一丝曙光。

    距离进攻发起已不足数日,在这个节骨眼上,法国政府不能背弃这份期待。

    “而且,尼维尔已经承诺,如果战况不利,他将在48小时内叫停攻势。所以,现在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总司令。”

    在这样的时刻,政府必须给予军队信任。

    如果彼此之间只有猜忌,最终引发的内乱才是最可怕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况且,如果攻势进展不顺,正如尼维尔所言,48小时后取消便是。

    毕竟,在区区两天之内,战局也不至于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至少,看起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