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如何拯救德意志 > 第249章 爆爆爆

如何拯救德意志 第249章 爆爆爆

    1915年4月28日。

    在英属印度帝国孟买的一座广场上,成千上万名印度人聚集在一起,一名印度人登上了演讲台。

    他的名字是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d Gandhi)。

    那年,他四十六岁,后来被尊称为“圣雄”。

    “过去,欧洲战争爆发时,我以英王招募官的身份,大声疾呼支持战争,支持英国。我鼓励印度的年轻人响应征召,奔赴欧洲战场。”

    彼时的甘地,虽还未被冠以“圣雄”的头衔,却早已因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树立的声望、以及在南非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真理永恒”(Satyagraha)而名扬天下。

    敬仰他、尊重他的印度青年,也纷纷响应他的征兵号召。

    “而我这样做,并非为了个人的私利,仅仅是为了一个目标——英国承诺的印度自治。”

    无论是西线战场、波斯战场,还是巴勒斯坦战场,被征召而去的印度士兵,正是因为相信这个承诺,才甘愿在异国他乡流血牺牲。

    他们为了英国,在他国的战争中抛洒热血。

    “可英国并没有信守与印度的约定。”

    战争结束后,虽然在柏林召开了和平会议,也签订了桑苏西条约,但英国却始终未向印度兑现自治承诺,甚至连“自治”二字都闭口不提。

    当然,也许英国人意识到再不做点什么,印度人的怨气便会难以压制,于是象征性地推出了一些改革。

    由时任印度总督切姆斯福德子爵弗雷德里克·特西格(Frederic John hesiger)和印度事务大臣埃德温·蒙塔古(Edwin Samuel montagu)推动的“蒙塔古-切姆斯福德改革案”应运而生。

    这项改革赋予了部分印度人原本只有白人享有的投票权,也让印度人得以进入此前完全由白人把持的政府与议会。

    对英国而言,这是“巨大的让步”(当然,这是英国人的自我认知)。

    但这改革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首先,所谓的投票权,只授予了占全印度人口约10%的富人和权贵;而政府和议会的核心职位和多数席位,仍然牢牢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最为恶劣的是,英国还刻意安排在印度政府中任职的印度人,主要来自占人口少数的穆斯林与锡克教徒,而非占大多数的印度教徒。

    原因无他——分而治之。

    你他妈在耍我们吧!

    别废话了,把你们承诺的自治权还回来!

    印度人彻底爆发了。

    为了承诺中的自治,他们在他国战场浴血奋战,结果换来的却是英国的背叛与羞辱,怎能不怒?

    “印度的同胞们,不要再接受英国的统治!不要再对他们俯首称臣!让我们像真正坚持真理(Satyagraha)的人那样,不诉诸暴力,而以坚定的信念对抗英国!”

    “呜哇啊啊啊——!”

    就连一直相信英国承诺的甘地,也愤怒了。

    若英国信守承诺,甘地或许只会被历史记为一位自治主义者,而非独立斗士。但英国并没有那样做。

    正是因此,甘地觉醒,真正成为了“圣雄”,高举非暴力(Ahimsa)与真理永恒(Satyagraha)的大旗,站在了印度独立运动的最前线。

    “英国人,离开印度吧!”

    “我们再也不会做你们的奴隶!我们将重新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印度独立万岁!”

    战时沉寂的反英运动,在全国各地随着民众的怒火而爆发式增长。

    这正是英国多年来对殖民地信口开河、背信弃义所种下的苦果。

    “这些低贱的土着竟敢!我们才刚给了他们投票权,还允许他们参与政府,他们竟恩将仇报?!”

    “绝不能坐视不管!”

    当然,如同他们从未被良知困扰过一样,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政府对这些动静毫不在意。

    他们甚至无法理解自己哪里做错了,反倒愤怒地将反抗视为对“英国恩赐”的背叛。

    “瞄准——开火!”

    哒哒哒哒!

    英国的愤怒,最终化作了对印度各地反英抗议的血腥镇压。

    但即使是在枪弹威胁之下,印度人民的抵抗却越来越激烈,王冠上的明珠——印度,也随之动摇不安。

    “英国必须履行诺言,给予埃及独立!”

    “履行承诺!”

    但英国的因果报应,并不止于印度。

    当初英国为了让埃及人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也对埃及苏丹国许下了独立承诺,但战争结束后却反悔了。

    不但没有兑现承诺,反而谋划将保护国地位的埃及变为彻底的殖民地。

    这让埃及人愤怒不已,最终酿成后来被称为“埃及革命”的全国性反英起义。

    “如今英国无暇顾及阿富汗,是我们争取独立的最好机会!”

    “是的,阿米尔陛下!”

    与此同时,曾是亲英派的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第十三代君主哈比布拉·汗(habibullah Khan),也因不满英国的干涉而开始行动。

    他看准英国在大战中元气大伤的机会,准备发动第三次英阿战争,重获国家独立。

    对英国来说,这是最可怕的噩梦。

    而更加不幸的是,连英国本土的眼皮底下,也燃起了独立的烈焰。

    “必须在英国恢复元气之前行动!”

    “我完全同意!为了实现独立,我们新芬党(Sinn Féin)必须在今年的议会选举中赢得爱尔兰大多数席位!”

    “说得对!没错!”

    尽管复活节起义遭到血腥镇压,但爱尔兰人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争取独立的信念。

    他们正计划借即将到来的十一月大选之机,宣布独立。

    若英国得知这一计划,只怕真会气得当场吐血。

    就这样,劳合·乔治所梦想延续的“英式和平”,开始在黄昏中走向衰落。

    而这一切,英国既无权责怪别人,也没有资格。

    因为,这全是他们亲手种下的恶果。

    ......

    “哈,真安静,安静得可怕。”

    就在英国被接二连三爆发的殖民地独立要求搞得焦头烂额之时,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军远征军终于回到了祖国。

    然而,他们所期盼的盛大凯旋仪式并未出现,甚至连一群真正的欢迎人群都没有。

    只有象征性地列队行进、象征性地鼓掌的一些人敷衍了事地出现在街道两旁。

    对于那些奉命而战、历经艰辛归来的美军士兵来说,这样的场面无疑令人心寒。

    “操,这到底算什么狗屁玩意?既然要我们这么灰头土脸地回来,那还搞什么游行?”

    巴顿粗鲁的抱怨声让一众军官与士兵频频点头。即使不想承认,心里也都清楚他的感受。所有人都忍不住将不满的目光投向站在高台上俯视他们的那些政客。

    这一切,都是因为威尔逊。

    正是因为威尔逊的一系列丑闻和胡来,美军远征军也被连带泼上了脏水。

    如今的美国人已经开始认为,这场战争本身就是威尔逊出于一己私欲而发动的(甚至还有人严肃地讨论,莫里塔尼亚号的沉没是不是威尔逊自导自演的阴谋)。在这种舆论浪潮中,美军远征军自然也难逃指责。

    若是政府还能像样地运转也还罢了,但众所周知,威尔逊在辞职之前几乎成了半个废人,结果总统职权只能由托马斯·R·马歇尔暂代,而马歇尔自己都已经自顾不暇。

    美军远征军如今在国民眼中成了被威尔逊利用的可怜虫,是一群被战争拖累、让人只想尽快遗忘的存在。

    而那些为了让美国赢得这场大战、为了守护美国所信奉的自由价值而付出巨大牺牲的士兵,如今却成了毫无存在感的影子,自然令人心灰意冷。

    “哈......这就是我在战壕里拼命搏杀的代价吗?”

    比任何人都更痛恨威尔逊的麦克阿瑟,此刻也难掩满脸的失望与愤怒。

    实际上,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并未真正遭受损失。

    尽管因为威尔逊而名誉受损,但借助战争物资的销售与债券的发行,美国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也正是凭借这份基础,美国终于得以跻身此前仅属于欧洲列强的行列。

    可为何,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这份荣耀?

    为何那些大腹便便的政客与资本家笑逐颜开,而真正缔造这一切的军人却连笑容都无法挤出来?

    难道,就像所有人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因为威尔逊吗?

    “不,不是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威尔逊就能背锅了事的问题。

    即便没有威尔逊,依旧是军人出力流血,政客与财阀坐收甜果,最终的结果不会有任何不同。

    结论只有一个。

    这个国家,美国,出了问题。

    “可就算说出口,也只会被冷漠以对吧。”

    无论是芬斯顿、潘兴,还是经常在总部与他对立的马歇尔,甚至是那个脑袋一根筋的巴顿,他们都不会理解他。

    只有他,麦克阿瑟,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登上更高的位置。”

    去到一个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不需要得到任何人认可的地方。

    然后,在未来,亲手改变这个国家。

    麦克阿瑟如此下定决心,紧紧握住了拳头。

    ......

    “看起来唐宁街和白宫那边有些混乱呢,加藤先生。”

    “是啊,而换句话说说,这也意味着是我们大日本帝国的机会,首相阁下。”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彼岸的日本,也正因战时特需而迎来经济繁荣的巅峰期,帝国扩张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这场阴谋的主谋,正是当时的大日本帝国内阁总理大臣、在大战期间执掌政权的大隈重信,以及外务大臣加藤高明。

    众所周知,在柏林和会中,日本本想将整个印度支那据为己有,但在英国和美国的牵制下,最终只得满足于完全占领如今的越南地区。

    而当初阻挠日本的英美两国,如今却各自焦头烂额。

    英国因其殖民统治所累,印度等地纷纷爆发不可忽视的动荡和骚乱。

    美国则是在威尔逊总统闯下大祸、半身不遂之后,连带整个白宫也如同瘫痪一般,陷入混乱。

    “我们绝不能错过这天赐良机,首相阁下。虽然无法推翻柏林和会与桑苏西条约的既定成果,但至少该在别的地方补偿回来,不是吗?”

    “我也赞同,不过是在哪个方向?若是指沿海边疆区的话,绝对不行。”

    那地方是德意志帝国的乔侯爵,不,现在是公爵了,为了牵制苏维埃俄国而着重布局的战略要地,若贸然插手,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对于并不愿放弃沿海边疆区的陆军来说,这无异于是个沉痛的消息,但说实话,大隈根本不在乎。

    毕竟他与曾是陆军实权人物的山县有朋向来水火不容,至今都与陆军派系格格不入。

    “呵呵,不必担心。我说的并不是沿海边疆区,而是——”

    ......

    ......

    在此次柏林和会中,日本......懂得都懂......

    “所以加藤先生的意思,是趁此机会......”

    加藤如同给出标准答案般点了点头。

    既然是协商嘛,怎么协商,跟谁协商,那就有说法了。

    更何况,要是放任不管,对日本来说也并非什么好事。

    ......

    “当然,我也清楚,这在很多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风险。”

    毕竟,日本在大战时期好歹也是站在协约国阵线。

    可现在战争才刚结束多久,日本就要这样?

    这种行为不仅会引起日本国内的反对,也必然会招致国际社会的反弹。

    “但现在最有可能跳出来阻止我们的英国和美国,注意力都不在这儿。为了大日本帝国的未来,我们绝不能错失良机!”

    “我也同意。......我们绝不能放弃。海军那边应该也会乐见其成。”

    随着大隈的赞许,加藤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事实上,大隈重信无论在公私层面都极为亲英,甚至不顾英国撤回参战请求,依旧半推半就地让日本参与大战,其外交风格之强硬、扩张倾向之鲜明,从这一点便可见一斑。

    “加藤先生,去拟定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吧。等朝鲜与安南的合并完成后,立刻开始行动。”

    “是,首相阁下。”

    加藤对着大隈首相深深鞠了一躬,几乎成九十度角。

    必须在英美回过神来之前尽快出手。

    只要没有他们从中作梗,日本或许还真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