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太子爷美色撩人!她闪婚了 第532章 番外苏念悠(3)
小悠宝刚满两岁,就成了济生堂药房里的常客。
每天一大早,医馆刚开门,小家伙就拽着外公的衣服,“外公,看药药!”
苏怀山牵着她的小手来到药房,拉开当归的抽屉,拿出一片药材,“悠宝看,这叫当归。”
“归归!”小悠宝奶声奶气地跟着念,伸出小手指小心翼翼地碰了碰,立刻缩回手笑起来,“软软的!”
这时时珩走进来,正好看见女儿踮着脚尖,使劲想够柜台上的枸杞罐子,赶紧上前扶住她,“我们悠宝又在跟外公学认药啊?”
“爸爸看!红果果!”小悠宝兴奋地指着玻璃罐里红艳艳的枸杞。
苏怀山满脸骄傲,“这孩子记性可好了,昨天刚教她认枸杞,今天就记住了。”
时珩蹲下身,看着女儿趴在柜台上,小手指点着罐子里的枸杞数数,“一颗、两颗、三颗……”
心里又惊讶又好笑。
别人家两岁孩子还在认小猫小狗,他家闺女倒好,已经认识十几种药材了。
晚上写童话的时候,时珩的脑海里全是一个个药材的模样:
红艳艳的枸杞,带着花纹的黄芪片,卷卷的金银花……
他突然灵机一动,在稿纸上写下:《红果果的旅行》
“念念,你看这样行不行?”
时珩把写了两段的草稿递给苏念念。
“我写一只叫‘归归’的小兔子,带着红果果去探望生病的小鹿,路上遇到了会散发香味的‘黄爷爷’(黄芪),还有开着小喇叭花的‘银银’(金银花)。”
苏念念读着草稿笑了,“这样既有趣,又能让孩子记住药材名,悠宝肯定喜欢。”
果然,第二天晚上给悠宝讲故事时,她一听“红果果”就拍着小手喊:“枸杞!外公的!”
讲到“黄爷爷”的根须能帮小兔子过河,她突然站起来,跑到客厅的玻璃柜旁,指着里面的一罐子黄芪片说:“这个!黄爷爷!”
时珩又惊又喜,把她抱起来亲了亲,“悠宝真厉害,这都认出来了!”
从那以后,时珩的童话集里多了很多带着药香的故事。
他写《薄荷小风车》,说薄荷叶子被风一吹,就变成会转的小风车,能吹散夏天的热气。
写《陈皮小灯笼》,说橘子皮晒干后会变成小灯笼,挂在树上能照亮小动物的路。
每次写完新故事,他都先讲给小悠宝听。
小家伙成了最严格的“审稿人”,要是哪个药材的名字没讲清楚,她就会皱着小眉头说:“不对!外公不是这样说的!”
有天下午,苏怀山在药房整理药材,忽然发现小悠宝不见了。
他急得往柜台外跑,却看见孙女正站在药房外,拿着片甘草递给一位抓药的老奶奶,“奶奶,甜!”
老奶奶被逗笑了,“这小娃娃还知道甘草甜啊?”
苏怀山走过去,笑着解释,“她天天跟着我,听得多了就记住了。”
他摸了摸悠宝的头,“甘草能调和百味,就像悠宝能让大家开心一样。”
小悠宝似懂非懂,又拿起一颗胖大海递给外公,“泡!变大!”
苏怀山眼睛一亮,立刻找出个玻璃杯,放了颗胖大海进去,倒上热水。
小悠宝站在旁边,瞪大眼睛看着胖大海慢慢膨胀开来,惊喜地拍手,“开花啦!像小海绵!”
那天晚上,时珩的新故事《会变大的小胖子》诞生了。
故事里的胖大海是个害羞的小胖子,一遇到热水就会变魔术,展开成一朵软软的花,还能帮嗓子不舒服的小松鼠唱歌。
悠宝听故事的时候,手里正攥着颗没泡的胖大海,听到“变魔术”时,就把胖大海往自己的小水杯里丢,溅得满脸水珠也不管,只顾着喊:“变!变!”
苏念念来到书房时,正好赶上时珩给悠宝讲新写的《蒲公英和苍耳子》。
她靠在门框上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你这童话集快成中医药启蒙教材了。出版社那边听说你加这些内容,说要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来审订呢。”
“审订什么?”小悠宝从时珩怀里探出头,“悠宝都认识!”
她从沙发上滑下来,跑到特意为她准备的药箱边,一样样往外掏。
“这个是蒲公英,吹一吹会飞;这个是苍耳子,会粘在小刺猬身上……”
陈芳端着水果走进来惊讶地说:“两岁孩子能认这么多?”
苏念念笑着说:“每天在药房泡着,耳濡目染的。前几天路过药店,她还指着人家的柜台里说有板蓝根呢。”
时珩看着女儿认真的小模样,忽然觉得,这些带着药香的童话,或许不只是写给悠宝的。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认识这些草木,要是能通过故事让他们知道,不起眼的植物里藏着这么多智慧和温暖,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那天晚上,时珩更新了“守夜人”的微博,发了一段悠宝在药房认药材的视频,但是没有露脸。
配文:“我的小徒弟教会我,草木有灵,故事也能带着药香。《守夜人童话集·草木篇》正在路上。”
评论区很快热闹起来:
【哇!这是什么神仙启蒙!两岁就认药材了】
【求《红果果的旅行》完整版!想讲给我家娃听】
【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实名期待守夜人老师的科普童话!】
苏怀山戴着老花镜,翻看着手机上的评论,笑得合不拢嘴,“我们悠宝还帮外公的济生堂做宣传了呢。”
小悠宝趴在桌上,正拿着铅笔在纸上画药材。
她画的枸杞是一串小红圈,黄芪是几根歪歪扭扭的小棍子,旁边还画了个举着药锄的小人,说是“外公”。
“外公,画!”她举着画纸给苏怀山看。
苏怀山接过画,小心翼翼地抚平,“好,外公把它贴在药房的墙上,让来抓药的叔叔阿姨都看看我们悠宝画的药材。”
时珩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自己写《红果果的旅行》结尾时,特意加了一句:
【最好的药,是爷爷的耐心,爸爸的故事,和宝宝的笑声。】
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
济生堂的药香里,藏着女儿的笑声,藏着岳父的慈爱,也藏着他笔下那些带着草木气息的童话。
这些温暖的碎片拼在一起,就是最动人的日子。
他拿起笔,在新故事的草稿上写下:
苍耳子粘在小刺猬的背上,不是调皮,是想跟着它去看看远方的朋友……
每天一大早,医馆刚开门,小家伙就拽着外公的衣服,“外公,看药药!”
苏怀山牵着她的小手来到药房,拉开当归的抽屉,拿出一片药材,“悠宝看,这叫当归。”
“归归!”小悠宝奶声奶气地跟着念,伸出小手指小心翼翼地碰了碰,立刻缩回手笑起来,“软软的!”
这时时珩走进来,正好看见女儿踮着脚尖,使劲想够柜台上的枸杞罐子,赶紧上前扶住她,“我们悠宝又在跟外公学认药啊?”
“爸爸看!红果果!”小悠宝兴奋地指着玻璃罐里红艳艳的枸杞。
苏怀山满脸骄傲,“这孩子记性可好了,昨天刚教她认枸杞,今天就记住了。”
时珩蹲下身,看着女儿趴在柜台上,小手指点着罐子里的枸杞数数,“一颗、两颗、三颗……”
心里又惊讶又好笑。
别人家两岁孩子还在认小猫小狗,他家闺女倒好,已经认识十几种药材了。
晚上写童话的时候,时珩的脑海里全是一个个药材的模样:
红艳艳的枸杞,带着花纹的黄芪片,卷卷的金银花……
他突然灵机一动,在稿纸上写下:《红果果的旅行》
“念念,你看这样行不行?”
时珩把写了两段的草稿递给苏念念。
“我写一只叫‘归归’的小兔子,带着红果果去探望生病的小鹿,路上遇到了会散发香味的‘黄爷爷’(黄芪),还有开着小喇叭花的‘银银’(金银花)。”
苏念念读着草稿笑了,“这样既有趣,又能让孩子记住药材名,悠宝肯定喜欢。”
果然,第二天晚上给悠宝讲故事时,她一听“红果果”就拍着小手喊:“枸杞!外公的!”
讲到“黄爷爷”的根须能帮小兔子过河,她突然站起来,跑到客厅的玻璃柜旁,指着里面的一罐子黄芪片说:“这个!黄爷爷!”
时珩又惊又喜,把她抱起来亲了亲,“悠宝真厉害,这都认出来了!”
从那以后,时珩的童话集里多了很多带着药香的故事。
他写《薄荷小风车》,说薄荷叶子被风一吹,就变成会转的小风车,能吹散夏天的热气。
写《陈皮小灯笼》,说橘子皮晒干后会变成小灯笼,挂在树上能照亮小动物的路。
每次写完新故事,他都先讲给小悠宝听。
小家伙成了最严格的“审稿人”,要是哪个药材的名字没讲清楚,她就会皱着小眉头说:“不对!外公不是这样说的!”
有天下午,苏怀山在药房整理药材,忽然发现小悠宝不见了。
他急得往柜台外跑,却看见孙女正站在药房外,拿着片甘草递给一位抓药的老奶奶,“奶奶,甜!”
老奶奶被逗笑了,“这小娃娃还知道甘草甜啊?”
苏怀山走过去,笑着解释,“她天天跟着我,听得多了就记住了。”
他摸了摸悠宝的头,“甘草能调和百味,就像悠宝能让大家开心一样。”
小悠宝似懂非懂,又拿起一颗胖大海递给外公,“泡!变大!”
苏怀山眼睛一亮,立刻找出个玻璃杯,放了颗胖大海进去,倒上热水。
小悠宝站在旁边,瞪大眼睛看着胖大海慢慢膨胀开来,惊喜地拍手,“开花啦!像小海绵!”
那天晚上,时珩的新故事《会变大的小胖子》诞生了。
故事里的胖大海是个害羞的小胖子,一遇到热水就会变魔术,展开成一朵软软的花,还能帮嗓子不舒服的小松鼠唱歌。
悠宝听故事的时候,手里正攥着颗没泡的胖大海,听到“变魔术”时,就把胖大海往自己的小水杯里丢,溅得满脸水珠也不管,只顾着喊:“变!变!”
苏念念来到书房时,正好赶上时珩给悠宝讲新写的《蒲公英和苍耳子》。
她靠在门框上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你这童话集快成中医药启蒙教材了。出版社那边听说你加这些内容,说要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来审订呢。”
“审订什么?”小悠宝从时珩怀里探出头,“悠宝都认识!”
她从沙发上滑下来,跑到特意为她准备的药箱边,一样样往外掏。
“这个是蒲公英,吹一吹会飞;这个是苍耳子,会粘在小刺猬身上……”
陈芳端着水果走进来惊讶地说:“两岁孩子能认这么多?”
苏念念笑着说:“每天在药房泡着,耳濡目染的。前几天路过药店,她还指着人家的柜台里说有板蓝根呢。”
时珩看着女儿认真的小模样,忽然觉得,这些带着药香的童话,或许不只是写给悠宝的。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认识这些草木,要是能通过故事让他们知道,不起眼的植物里藏着这么多智慧和温暖,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那天晚上,时珩更新了“守夜人”的微博,发了一段悠宝在药房认药材的视频,但是没有露脸。
配文:“我的小徒弟教会我,草木有灵,故事也能带着药香。《守夜人童话集·草木篇》正在路上。”
评论区很快热闹起来:
【哇!这是什么神仙启蒙!两岁就认药材了】
【求《红果果的旅行》完整版!想讲给我家娃听】
【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实名期待守夜人老师的科普童话!】
苏怀山戴着老花镜,翻看着手机上的评论,笑得合不拢嘴,“我们悠宝还帮外公的济生堂做宣传了呢。”
小悠宝趴在桌上,正拿着铅笔在纸上画药材。
她画的枸杞是一串小红圈,黄芪是几根歪歪扭扭的小棍子,旁边还画了个举着药锄的小人,说是“外公”。
“外公,画!”她举着画纸给苏怀山看。
苏怀山接过画,小心翼翼地抚平,“好,外公把它贴在药房的墙上,让来抓药的叔叔阿姨都看看我们悠宝画的药材。”
时珩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自己写《红果果的旅行》结尾时,特意加了一句:
【最好的药,是爷爷的耐心,爸爸的故事,和宝宝的笑声。】
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
济生堂的药香里,藏着女儿的笑声,藏着岳父的慈爱,也藏着他笔下那些带着草木气息的童话。
这些温暖的碎片拼在一起,就是最动人的日子。
他拿起笔,在新故事的草稿上写下:
苍耳子粘在小刺猬的背上,不是调皮,是想跟着它去看看远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