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389章 洛阳二三事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389章 洛阳二三事

    一转眼,四月步入中旬。

    司隶有不少变化,雪早已化完,一月前,天子举行耕籍礼,满宠调集备倭兵下田相助百姓耕种,曹邵领着司州军也参与进来,田地里十分热闹。

    鸿都门学重启,烧掉不少钱,早在两个月前便向八州招募贤才。

    在文、医学院开学不久,刘辩在此基础上又开展武学院。

    三大学院的学生构成很有意思,文学院几乎都是士族子弟,医学院清一色的洛阳百姓之子,武学院二者皆有。

    刘辩闲来无事,巡视着鸿都门,先来到文学院,学堂中传来郎朗读书声,刘辩站在窗边看,看到个熟悉的小家伙。

    身旁的郭嘉顺着他视线看了过去,笑道:

    “诸葛均入学还是太常蔡邕派人去请的,孔明在其中没少规劝。”

    对这个兄控刘辩印象颇深。

    来此上学会让诸葛均暂时离开诸葛亮身边,舍不得是正常的。

    至于诸葛亮,有名师上私教,虽也有入学名额,但很少有时间能到这里上课。

    刘辩又注意到一人,位置挺靠前,读书还挺认真。

    位置靠前意味着此人出身不俗,家族是士族翘楚。

    文学院的老师吧,按家世来安排座位,虽有失公允,但这点小问题,刘辩就懒得去纠正了。

    能将鸿都门学顺利办起来就挺好了,非要去深究,里面类似的事情多了去了,折腾到最后大家都心累,还影响教学质量。

    “此人是谁?朕记得之前朕在学子们面前讲话时,他就处在最前方。”

    郭嘉注意到那人,拱手回道:“曹家公子曹丕,尚不满入学年龄,此子却已经背熟四书五经,抄录下来无一错字,太常颇为喜爱,特许入学。”

    原来是他。

    这个时代的人会早熟些,可曹丕才四五岁,说句神童不过分。

    曹操生的儿子真是个个有特点。

    说到特点……

    刘辩迟疑一番,低声吩咐道:“派人去查查,看看他是否作弊。”

    郭嘉诧异的看着天子,点头应下。

    接着,郭嘉又为刘辩介绍了些人,指着角落的一人道:“那人是孙家孙权。”

    刘辩看去,一个卷发碧眼的小孩。

    孙权的位置居然靠角落。

    按理来说,孙家也算是本朝的顶尖家族。

    一门两侯,还手握军队实权,不至于被如此对待。

    郭嘉摇头:“具体事臣也不清楚,陛下若是好奇,臣差人去问问太常。”

    刘辩停顿了一下,摆手道:

    “太常诸事繁忙,就不劳烦他了。”

    刚开学正是忙碌的时候,乱七八糟的事还是别打扰人家了。

    刘辩观看一段时间后,前往武学院。

    武学院主要教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人武艺,其二是统御技能。

    少年们正在空地上持着木棍相互较量,一名粗袍中年在场中游走教学。

    此处地形开阔,刘辩本想要低调,却低调不下去。

    “是天子!天子来了!”

    围观少年兴奋的高呼起来,纷纷丢掉木棍,围过来行礼。

    刘辩哭笑不得,却没有制止,等礼毕,他微笑着开口:“小卿们平身吧。”

    小卿的称呼,让人群中的徐盛眼睛微亮,这似乎是他和天子间的某种羁绊,立刻就挤了出来,迫不及待的说:

    “陛下,小臣练的可好了,王师说小臣日后有名将之风。”

    看他这副求夸奖的表情,刘辩忍不住笑了,点头:“加油,拿个武学院状元,朕重重有赏。”

    “谢陛下!”

    徐盛高兴的合不拢嘴,就好似武学院第一已经被他收入囊中。

    不过还真有可能,191年这个时间点,北方八州符合入学年龄的小将不多。

    195-200年时间段倒是有一批优秀的将领出生,等他们入学,徐盛早就独当一面了。

    不过仍然有不少人朝徐盛投入不满的目光。

    其中几人刘辩有印象,又是老曹家的孩子。

    夏侯尚、曹真、夏侯充、夏侯楙、曹彬、夏侯杰。

    文武两开花了属于是。

    看他们的眼神,很不满徐盛出风头,这样也好,有竞争才有成长。

    刚才负责教学的老师也过来行礼。

    “臣参见陛下。”

    刘辩脸上笑容瞬间消失,严肃的上前将其托起,“王师不必多礼,武学院多亏王师操劳,有王师在,朕心甚安。”

    面前的不是别人,乃是剑术大师王越。

    刘辩如此严肃的原因很简单,此人是先帝的剑术老师。

    桓灵二帝期间,他还担任虎贲将军。

    先帝一朝的帝师,刘辩自然要郑重。

    王越连忙道:“陛下言重了,为君分忧是臣本职所在。”

    刘辩收回手,好奇的向四周张望,问:“其他学子呢?”

    王越解释:“一部分在同童渊学习枪术,另一部分在学习统御课程。”

    刘辩放心了。

    童渊是枪术大师,他门下弟子有名的不少。

    比如北地枪王张绣,比如赵云,再比如张任。

    刘辩决定不耽误他们上课了,转了一圈后就回去了。

    医学院他过去顺带看了两眼,并未在其中耗费太多精力。

    又是一连几日过去,宫内闲暇,各州较为平静。

    中小军事大将军府就处理完毕,中小奏疏尚书台又全部批复妥当。

    刘辩闲了没两天就坐不住了,打算给自己找点事做。

    找个时间去弘农看看?

    当初亲征离开那里时,自己答应过伤残老兵要回去看望他们。

    正思考着要不要跟众卿商议,他们主动找上门来。

    鲍信来报信:“陛下,三公九卿于朱雀门外求见。”

    怕是又出大事了。

    “宣!”

    不多时,群臣鱼贯而入,先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

    刘辩老样子,吩咐道:

    “给众卿赐座。”

    “谢陛下。”

    昭宁年君臣气氛融洽,政治清明,群臣只要踏踏实实的,都能得到礼遇。

    朝廷决策的大小事,天子也会主动与臣子们商量,美其名曰,和士卿共治天下。

    实际上刘辩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有人反对也没用。

    跟他们商量主要是让他们有些参与感。

    等众臣坐下后,刘辩率先开口:“可是凉州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