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445章 难有善终
热门推荐:
激荡 1981,农村也疯狂
疯魔姐姐是个控制狂
花重锦官城之飘香万里
末法时代修魂录
九零,我那功成名就的爹找来了
天灾之主的逆袭
修仙:我不是卷,只是勤奋一点点
大明:历经六朝,终成大将军王!
这啥家庭?末世有猫还囤货千亿
正教导着刘协知识,宫女找过来,行了礼,低着头道:
“陛下,皇后提醒您该喝药了。”
刘辩只好暂时放刘协自己参悟。
他来到侧殿,在唐皇后的服侍下喝药。
他知道皇后有很多话想问。
尤其是关于刘协的。
在汤勺递到自己嘴边的时候,刘辩没有张嘴,而是叹气道:
“经过这次大病,朕想清楚一件事,朕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益、扬、交大患未除,朕不希望有旷日大战。”
袁术狼子野心,朝廷的意思刘辩已经知道了。
给其封个侯拿捏住,名义上刘辩再兴大汉,各州归于一统。
可是这不是他想要的。
袁术成了侯好拿捏是不错,但他不好对人家动手。
还是将扬州握在自己手里,大力发展水稻,同时将扬州打造为鱼米之乡……
可打的话又容易陷入进去,其次统帅人选不好寻。
朱儁、皇甫嵩太老了,跑一趟南方水土不服容易出事。
刘备水战不咋行,而且打出夷陵之败就不好了,还是将其往益州派比较妥当。
此外的曹操也不怎么行,水战同样是短板。
那么就剩下孙坚、袁绍了。
挑完统帅,刘辩思考亲征可行性。
他并不亲临前线,而是在荆州、豫州之类的地方待着,方便当机立断的处理奏疏。
不然来往书信极为不易,除非他放开手脚赐予统帅一切权力。
亲征的话哪怕远离前线,依旧会有危险。
当然也可以不亲征,自己留在洛阳干改革之事。
亦有风险,早在刚继位时刘辩就考虑过,有些事自己一旦提出来,曾经的忠臣义士可能都会拔刀相向。
又不能因为风险就不去做。
这年头医疗手段不怎么样,自己还是做些准备的好。
刘辩思考一阵后,突然问道:“皇后认为,我大汉之倾颓,首要之恶在哪?”
唐皇后怔住,天子很少跟她聊政事。
“妾的心只装的下陛下,朝廷的事妾不清楚,但要妾说的话……主少国疑、宦官外戚轮番干政,致使民不聊生。”
“说的好啊。”
刘辩将唐皇后拉入自己的怀里,突如其来之下,汤药差点撒出去。
“陛下身体还没好呢。”
唐皇后想起身,被刘辩抱住,正色道:“朕和你说几句心里话。”
感受到刘辩灼热的胸膛,唐皇后的动作平静下来,静静聆听着刘辩接下来的说辞。
“朕昏迷的时候就在想,要是朕真的驾崩了该怎么办……”
刘辩眼瞧着皇后要插嘴,抢先道:“先听朕说完。”
“一开始朕想,没事,朕还有嫡子在。朕虽在位时间不长,但肃清了朝堂,新君纵使继位有些波折,但朕相信朕留下的大臣,更信皇后的贤良。”
“但是这件事越想越不对,连皇后都能看出,主少国疑是我后汉颓废之因,难道还要继续重演?”
他刘辩何尝不是东汉幼儿园的一员。
接下来他还要留下一个连话都不会说,幼儿园大门都进不去新君。
汉室能兴吗?
而且,他希望自己种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可没了自己教导,皇子韶又怎能体会他的用意。
于是刘辩就有了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想法。
唐皇后很聪明,已经听出了刘辩的意思,声音幽幽传来:“陛下是觉得,若自己不幸……可由刘协继位?”
“是。”
刘辩坦然点头,直勾勾的看着她的眼睛,“朕在弘农刚醒来时头痛欲裂,朕在想我们这一脉是不是伤了天和。当时若郎中说朕的病治不了,朕会留下密诏昭告心腹,以荀彧为丞相,刘备、朱儁、卢植、皇甫嵩等为辅政大臣,拥刘协为帝。”
刘协继位不会有外戚专政的可能。
刘辩在弘农昏迷时做了许多梦。
前半部分是现实,后半部分是未来。
梦到自己幼年与刘协共嬉戏于董太后前,却因上一辈的事不得相见。
宫廷变故,两人出逃,甩开追兵,找到崔家。
他被吓傻,刘协从中介绍身份,承担本该他这个哥哥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后崔家人下跪,刘协带着他躲入其中。
他被废的那一刻,抱着刘协痛哭。
刘协登基,密遣宦官给自己送糕点。
他被李儒毒死前,叮嘱唐皇后,改头换面远离深宫,唐皇后哀歌归家终身未嫁,后被李傕劫掳,因唐姬美貌想强占。
刘协得知消息悲痛万分,下诏迎回皇嫂,并将其妥善安置。
后来刘协成了傀儡,有几次倒是拿出了帝王威仪。
长安大雨连下二十日,洪灾威胁都城,朝中乱象频发,百官指责是史官过失,一日下狱数百人,要求治罪。
刘协不从,道:天道遥远,事验难明,况且灾异应政而到,虽然能够预见,又岂能保证万无一失?而要归咎于史官,更加说明我失于恩德。
将罪责归于自己,赦免官吏。
洪灾之后,长安旱灾又至,每日饿死者不可胜数。刘协下令卖马,又开仓赈灾。
侍御史在里面贪墨,刘协有所怀疑,略施小计证实侍御史作弊,将其追责,并制定新的规矩,自己亲自在场监督,确保百姓能喝到粥。
长安城中饥民得到了救济……
各种类似的事件揉搓在一起,足以证明刘协的贤名不是空虚来风。
也怪不得先帝喜爱。
所以刘辩才有那个大胆的想法。
皇子韶还小,无法接自己的衣钵和思想。
而自己要是教导刘协一番,万一自己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他留下的班底,足以让刘协继续前进,做个中兴之主。
以刘协的性格,不至于对自己的后代赶尽杀绝。
比如旱灾里面贪墨的侍御史,被刘协揭穿之后,别人建议杀之,刘协不忍,只将其惩处。
汉室宗亲的素质还是不错的。
刘虞、刘岱、阳安长公主、刘繇、刘备、刘协,都是理想主义者。
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刘协活的久!
东汉幼儿园的诅咒在他身上不灵。
刘辩望着将头埋进自己胸膛的唐皇后,低声道:
“大臣们劝朕催促刘协就藩,但朕要将他留在洛阳十年,十年内若朕有什么三长两短,皇后真为韶儿考虑,就找出朕床下遗诏,带着韶儿去弘农做弘农王。”
“若是十年过去,刘协行了冠礼,朕会送他就藩。今日朕说的话只有你和朕知,届时韶儿也十岁了,朕会立他为太子,并为他铺路,其他皇子哪怕更贤,朕也不会动摇,朕可以发誓。”
怕唐皇后依旧不死心,刘辩提醒一句,“幼主继位,难有善终。”
“陛下,皇后提醒您该喝药了。”
刘辩只好暂时放刘协自己参悟。
他来到侧殿,在唐皇后的服侍下喝药。
他知道皇后有很多话想问。
尤其是关于刘协的。
在汤勺递到自己嘴边的时候,刘辩没有张嘴,而是叹气道:
“经过这次大病,朕想清楚一件事,朕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益、扬、交大患未除,朕不希望有旷日大战。”
袁术狼子野心,朝廷的意思刘辩已经知道了。
给其封个侯拿捏住,名义上刘辩再兴大汉,各州归于一统。
可是这不是他想要的。
袁术成了侯好拿捏是不错,但他不好对人家动手。
还是将扬州握在自己手里,大力发展水稻,同时将扬州打造为鱼米之乡……
可打的话又容易陷入进去,其次统帅人选不好寻。
朱儁、皇甫嵩太老了,跑一趟南方水土不服容易出事。
刘备水战不咋行,而且打出夷陵之败就不好了,还是将其往益州派比较妥当。
此外的曹操也不怎么行,水战同样是短板。
那么就剩下孙坚、袁绍了。
挑完统帅,刘辩思考亲征可行性。
他并不亲临前线,而是在荆州、豫州之类的地方待着,方便当机立断的处理奏疏。
不然来往书信极为不易,除非他放开手脚赐予统帅一切权力。
亲征的话哪怕远离前线,依旧会有危险。
当然也可以不亲征,自己留在洛阳干改革之事。
亦有风险,早在刚继位时刘辩就考虑过,有些事自己一旦提出来,曾经的忠臣义士可能都会拔刀相向。
又不能因为风险就不去做。
这年头医疗手段不怎么样,自己还是做些准备的好。
刘辩思考一阵后,突然问道:“皇后认为,我大汉之倾颓,首要之恶在哪?”
唐皇后怔住,天子很少跟她聊政事。
“妾的心只装的下陛下,朝廷的事妾不清楚,但要妾说的话……主少国疑、宦官外戚轮番干政,致使民不聊生。”
“说的好啊。”
刘辩将唐皇后拉入自己的怀里,突如其来之下,汤药差点撒出去。
“陛下身体还没好呢。”
唐皇后想起身,被刘辩抱住,正色道:“朕和你说几句心里话。”
感受到刘辩灼热的胸膛,唐皇后的动作平静下来,静静聆听着刘辩接下来的说辞。
“朕昏迷的时候就在想,要是朕真的驾崩了该怎么办……”
刘辩眼瞧着皇后要插嘴,抢先道:“先听朕说完。”
“一开始朕想,没事,朕还有嫡子在。朕虽在位时间不长,但肃清了朝堂,新君纵使继位有些波折,但朕相信朕留下的大臣,更信皇后的贤良。”
“但是这件事越想越不对,连皇后都能看出,主少国疑是我后汉颓废之因,难道还要继续重演?”
他刘辩何尝不是东汉幼儿园的一员。
接下来他还要留下一个连话都不会说,幼儿园大门都进不去新君。
汉室能兴吗?
而且,他希望自己种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可没了自己教导,皇子韶又怎能体会他的用意。
于是刘辩就有了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想法。
唐皇后很聪明,已经听出了刘辩的意思,声音幽幽传来:“陛下是觉得,若自己不幸……可由刘协继位?”
“是。”
刘辩坦然点头,直勾勾的看着她的眼睛,“朕在弘农刚醒来时头痛欲裂,朕在想我们这一脉是不是伤了天和。当时若郎中说朕的病治不了,朕会留下密诏昭告心腹,以荀彧为丞相,刘备、朱儁、卢植、皇甫嵩等为辅政大臣,拥刘协为帝。”
刘协继位不会有外戚专政的可能。
刘辩在弘农昏迷时做了许多梦。
前半部分是现实,后半部分是未来。
梦到自己幼年与刘协共嬉戏于董太后前,却因上一辈的事不得相见。
宫廷变故,两人出逃,甩开追兵,找到崔家。
他被吓傻,刘协从中介绍身份,承担本该他这个哥哥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后崔家人下跪,刘协带着他躲入其中。
他被废的那一刻,抱着刘协痛哭。
刘协登基,密遣宦官给自己送糕点。
他被李儒毒死前,叮嘱唐皇后,改头换面远离深宫,唐皇后哀歌归家终身未嫁,后被李傕劫掳,因唐姬美貌想强占。
刘协得知消息悲痛万分,下诏迎回皇嫂,并将其妥善安置。
后来刘协成了傀儡,有几次倒是拿出了帝王威仪。
长安大雨连下二十日,洪灾威胁都城,朝中乱象频发,百官指责是史官过失,一日下狱数百人,要求治罪。
刘协不从,道:天道遥远,事验难明,况且灾异应政而到,虽然能够预见,又岂能保证万无一失?而要归咎于史官,更加说明我失于恩德。
将罪责归于自己,赦免官吏。
洪灾之后,长安旱灾又至,每日饿死者不可胜数。刘协下令卖马,又开仓赈灾。
侍御史在里面贪墨,刘协有所怀疑,略施小计证实侍御史作弊,将其追责,并制定新的规矩,自己亲自在场监督,确保百姓能喝到粥。
长安城中饥民得到了救济……
各种类似的事件揉搓在一起,足以证明刘协的贤名不是空虚来风。
也怪不得先帝喜爱。
所以刘辩才有那个大胆的想法。
皇子韶还小,无法接自己的衣钵和思想。
而自己要是教导刘协一番,万一自己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他留下的班底,足以让刘协继续前进,做个中兴之主。
以刘协的性格,不至于对自己的后代赶尽杀绝。
比如旱灾里面贪墨的侍御史,被刘协揭穿之后,别人建议杀之,刘协不忍,只将其惩处。
汉室宗亲的素质还是不错的。
刘虞、刘岱、阳安长公主、刘繇、刘备、刘协,都是理想主义者。
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刘协活的久!
东汉幼儿园的诅咒在他身上不灵。
刘辩望着将头埋进自己胸膛的唐皇后,低声道:
“大臣们劝朕催促刘协就藩,但朕要将他留在洛阳十年,十年内若朕有什么三长两短,皇后真为韶儿考虑,就找出朕床下遗诏,带着韶儿去弘农做弘农王。”
“若是十年过去,刘协行了冠礼,朕会送他就藩。今日朕说的话只有你和朕知,届时韶儿也十岁了,朕会立他为太子,并为他铺路,其他皇子哪怕更贤,朕也不会动摇,朕可以发誓。”
怕唐皇后依旧不死心,刘辩提醒一句,“幼主继位,难有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