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456章 尚书台新规矩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456章 尚书台新规矩

    一声诸公,把除刘虞外的人喊激动了。

    平日里大伙脑袋再怎么灵光,可他们都年轻。

    眨眼间他们成九卿了,大汉金字塔塔尖的人物。

    人生从未有哪次感觉如今日般美妙。

    荀彧的后半句话又让他们严肃起来。

    没错,大家虽身份尊贵了,但还兼了尚书台尚书的职位。

    而荀彧不仅是尚书令,还是辅臣中的首辅。

    大家今后在尚书台办差,没有规矩乱糟糟的可不行。

    荀彧沉吟一阵后,说道:“尚书台离崇德殿近,为了避免诸公来回奔走,这样,每日退朝之后,诸公先到此办差,待到正午后带着奏疏各自回到府衙执行。”

    “我倒是没问题……”

    刘虞率先表态,他日常需要处理的事不多,此刻开了玩笑:

    “不知首辅大人管饭吗?”

    荀彧微微一愣,随即笑道:“在下稍后便让人去多准备些厨子。”

    玩笑事说完,荀彧看向其他几人,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众人摇头,并无意见。

    荀彧松口气,又继续定规矩,“尚书台处理奏疏不是胡乱处理,千石以下官吏所呈送奏疏,我等要当日进行批复。千石以上,比二千石以下官吏所书,我等需持赤色笔在尾部抒写意见,再交由天子批复。两千石以上,必须当日送往章德殿,次日正午前取回,诸位可有异议?”

    “异议倒是没有,不过有一事好奇。”

    说话的是杨修,光禄勋的职位代表他以后管的是举荐人才这块。

    荀彧和善的说道:“不知好奇哪里?”

    杨修看着他,问道:“若同一份奏疏,我等的处理意见不同呢?”

    以前的尚书台荀彧一个人想怎么写怎么写,以后尚书台可不止一个人。

    荀彧沉吟一阵后,说道:“此事在下尚未经历过,这样吧,意见不同者便将不同的提议写下。其他人着重向天子分析两项不同提议所带来的弊端及益处,并在支持意见后署名。不知诸公以为如何?”

    向天子分析利弊是臣子的本分。

    署名则是能让天子清晰知道,九卿对某件事的态度。

    荀彧没在尚书台玩一言堂,而是充分给予九卿尊重,并给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提议。

    当然,荀彧更清楚天子拔高尚书台的目的,还明白将他称为首辅的含义。

    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在下还有一事需要向诸公说明,诸公虽兼着尚书台尚书,提案权和否决权,在在下这里。”

    众人面面相觑,大致明白了荀彧的意思。

    比如朝廷需要尚书台处理太后属官,尚书台的尚书们可以坐在一起讨论。

    但不管如何讨论,尚书台最终交出的答卷,是由荀彧来决定。

    他可以给面子顺从大多数人,亦可以选择毫无顾忌。

    当然,荀彧若选择不顾及,奏疏交到天子那了,九卿可以选择回到各府弹劾,但天子一旦批复荀彧奏疏就必须执行。

    至于推行下去有没有阻力,就是后话了。

    大家伙其实心里都明白,在九卿兼尚书台尚书的那一刻,尚书台的地位就被拔高到凌驾九卿之上。

    不过好在他们并不是被压成了下属,大家进入这里是在决策,而不是成一个下人被荀彧使唤。

    所以倒没什么好不能接受的。

    荀彧见他们都支持,便道:“诸公都答应,那便将其制成章程,等到其他人回来,便由在下提案,统一送往章德殿。”

    众人点头,规矩便定下了。

    荀彧没浪费时间,带着大家办公。

    在尚书台办公和回去各府办公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这里,他们要做的是对天下汇聚来的奏疏做决策,而回去后,则是带着官吏们忙活各府的事。

    廷尉要审理犯人,大司农要应付要钱要粮的官吏……

    然后就是写写奏疏给天子建议些啥。

    做决策这种事,让大家有种新奇的体验,干起活来倒是快。

    遇到值得讨论之事,大家便静下心来交流意见。

    比如这时,田丰就遇到一则奏疏。

    秩万石的上疏。

    “诸位。”田丰开口先将众人目光吸引过来,然后道:“太尉上的疏,说是洛阳官吏缺口有上百人,建议天子即刻昭告各州各举孝廉。”

    举孝廉的事早上天子明确了先暂停,这封奏疏应该是之前积压的。

    刘虞看向杨修,说道:“这事光禄勋先拿个意见吧?”

    杨修噎住一脸尴尬,他爹的上疏当儿子的在这讨论……

    哪里怪怪的。

    ……

    北宫。

    刘辩带着唐皇后,向太庙方向而去。

    唐皇后的怀里还抱着睡正香的刘韶。

    两人身后跟着宫女、奶娘,大鸿胪戏志才也在其中。

    行进的队伍略显沉默,刘辩心里始终高兴不起来,见唐皇后抱着孩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刘辩还是主动说话了。

    “朕主要是去看看母后。”

    后面跟着的戏志才赶紧捂住耳朵。

    郭嘉则是用恶狠狠的眼神示意其他下人,最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唐皇后叹口气,“永安宫那地方,会把人待疯。”

    “朕会找个机会将母后接出来。”刘辩态度认真。

    虽然何太后出来后,史官依旧会乱写,士人的敌视不会消失,出来后估计也只能待在宫里的高墙内,一切庆典都与她不相干。

    没办法,谁让木已成舟。

    不过也好,关于太后拥有小朝廷,并可以随时插手大朝廷的制度,刘辩决心整改已经很久。

    趁着这次机会,过两日上朝时,他要向天下人宣布他的愤怒,要一鼓作气禁止后宫干政。

    后宫是后宫,朝廷是朝廷。

    “对了。”

    刘辩停下脚步,转身看向唐皇后,转移话题的笑道:

    “说件高兴事,朕将卿父召回来当执金吾,过段时间在章德殿办个家宴,一家人聚一聚。”

    唐皇后跟着停下,听到他的话鼻子一酸,自从入宫后,她就没和父亲再见过,说不想念是假的。

    她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再见的。

    刘辩亲政逐渐掌握权柄,只要她稍稍吹吹枕边风就能将唐瑁调到京师来。

    此外,她还可以以自己名义给九卿下旨,可她都没有。

    唐皇后深吸两口气,摇头道:“妾父的能力妾最清楚不过,至多当一郡之守,陛下任命其为并州刺史已经是委以重任,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