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256章 汉末名医们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256章 汉末名医们

    第256章 汉末名医们

    有说自己会调制符水,一碗下去药到病除的。

    有说自己能与亡灵沟通,碗里加上米和水,插筷子不倒,第二日大病必退。

    甚至还有说病灶都在皮肉下面,需要切开皮肉,割去坏肉,便可恢复如初。

    当册子送到荀彧面前时,看得他忍不住摇头。

    治病的法子真是千奇百怪。

    他不是专业的,判断不出这些人里面,哪些是真有本事真能治病的。

    好在其中有个熟悉的名字。

    张仲景!

    治疗兖州瘟病有大功的人。

    如果有此人协助,对于安排那些郎中就好办多了。

    荀彧当即进宫,向天子禀告了此事。

    刘辩正好处理奏疏有些乏了,见他来了,下令赐座,又着人端来一些水果。

    有桃子,还有葡萄。

    葡萄是个罕见的新鲜玩意儿,百姓可吃不上,张骞当年从西域带回来的。

    发展到现在,中原依旧少有种植,大多都供应宫内了。

    看荀彧的表情,估计没吃过这东西,最多只是听了些传闻。

    可不妨碍荀彧连连推辞。

    刘辩无奈摇头,扭头吩咐道:

    “杨修,去挑些上好的葡萄,送到荀令君府上去。”

    葡萄吃起来容易吧唧嘴,而且还要吐皮,荀彧会害羞,倒在刘辩的预料当中。

    他就没什么顾忌了,吃着葡萄,旁边还有宫女双手捧着托盘站在一旁,收集葡萄皮。

    刘辩已经完全适应了天子的生活。

    荀彧心中受到触动,说:“臣此生难报陛下恩情。”

    不单单是葡萄的事。

    “哈哈,那就好好干,哦对了,百官写了些奏疏,让朕选个丞相出来,卿有何意见?”

    荀彧思索片刻,迟疑着说道:

    “陛下尚且年轻,而且文治武功,为何要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刘辩惊讶的看着他,又忍不住想说一句,知他者荀彧也。

    天子大权在握才适用于现在的局面。

    他不需要丞相辅政,或者来压制百官。

    说实话,光一个王允天天叭叭够他头疼了。

    丞相更完蛋,不仅能叭叭,还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

    并不是说他要学老朱不设丞相了,而是现在没必要。

    正如荀彧所说,他还年轻,精力充沛,况且他的很多想法天马行空,脑子里的理念都超越了这个时代,若不能加强集权,必会受到很大阻力。

    刘辩揶揄的看着荀彧,故意取笑道;

    “荀令君应当清楚,朕若要拜相,卿为朕之首选。”

    荀彧当即站起身一拜,“臣才疏智浅,不堪如此大用。”

    刘辩没了恶趣味,还是曹操好玩,荀彧一点也不经逗。

    再说下去,估计对方要列举许多才能胜他数倍的人物了。

    “好了,先坐下,朕开个玩笑,奏疏朕驳回去了,荀令君不妨说说,你来找朕是为了何事?”

    刘辩将葡萄皮往旁边吐,宫女及时的接好。

    荀彧整理了下语言,这才说道:

    “各地名医皆由当地太守县令安排,今日逐步抵达洛阳。”

    刘辩一听,来了兴趣,“好事啊。”

    他有很多想法。

    宫中少府是有太医令的,不过都是半吊子,一群小黄门懂点医术罢了。

    小病小灾还好,人家翻翻医书,熬煮些草药,能治的就给治了。

    稍微复杂点的病状就束手无策。

    比如朱儁卢植。

    刘辩觉得没必要,反正少府现在不缺男人,再塞些医生也无妨,不如寻些真正有本事的名医,以备不时之需。

    但荀彧的表情颇为古怪尴尬。

    刘辩很少见到他这样,于是问道:“怎么了?”

    “臣不懂医术,不知该如何辨别安排这些人。”

    “所以你来找朕?难道朕懂?”

    “非也,臣来向陛下举荐一人。”

    “何人?”

    “张仲景。”

    刘辩松了口气,此人治疗瘟病有功,一州数百万人因为他得以幸免于难,之前自己就许诺过他,待到兖州瘟病消失,给他封个曲乡侯。

    如今正好他来了,刘辩仅仅只是思考片刻,便道:

    “拟个诏,诏他为太医令,因治瘟有功加封曲乡侯,那些名医着张仲景挑选,一并拉入少府。”

    张仲景就是后世人们常说,放在古代要封侯的那种人。

    刘辩还有更深层次的计划,他打算有钱了开个医学院之类的东西。

    让名医传承自己的医术。

    其实他还可以开文学院和武学院。

    不过武学院还好说,文学院他现在万万不敢碰。

    一个没闹好,比死了袁隗那日还严重。

    至于医学院,或许没什么阻力。

    这年头谁不惜命呢?

    惜命的同时,士人对郎中又不咋重视。

    从医再厉害又能如何?始终要被人吆来喝去,手中没有半点权利。

    还是干家里的老本行实在,哪家子弟要是去从医,会被当成不学好。

    要建医学院,好好说说,搞不好还能拉来一些士人的投资。

    刘辩将这件事记下心来。

    跟荀彧聊了一阵,事情安排的差不多,对方留下一份统计的名单就退去了。

    对于那份名单,刘辩刚处理完奏疏还乏着,没心情看。

    听曲儿去。

    ……

    太医令归少府管,于是由郭嘉去宣旨。

    驿馆内,各地郎中们羡慕的看着领旨的张仲景。

    他们见到了什么?

    一个同样和他们是郎中的人物,居然被封侯了。

    “此人是谁?居然能得到如此殊荣?”

    “你没听说吗?叫张仲景,压制了兖州瘟病的那个。”

    “原来是他啊。”

    不少郎中恍然大悟,也有些后悔,后悔自己没有早点过去兖州。

    擅长沟通亡灵治病的郎中深感遗憾,后悔万分道:

    “若是我能早几个月收到消息过去,今日被封侯的就是我了。”

    众人叹息,略有同感。

    如此热闹的气氛中,有间屋子紧闭着。

    里面的人始终没出来,他将自己一直关在里面,捎上了门,以防止别人推门而入。

    他在里面干什么呢?

    桌上有些血腥,一只被掏空身体的老鼠还在气若游丝的挣扎。

    桌前有名老者,大概四十五,胡子早已花白,他放下小刀,擦干净手,拿出册子记录。

    仔细看他册子上的内容,让人头皮发麻。

    写的是哪些部位取下来后,老鼠并不会立刻死亡,而哪些部位一旦取掉,几息就会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