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见女郎多妩媚 > 第285章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我见女郎多妩媚 第285章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谢钟情和萧妤一同苦口婆心地劝慰着伤心欲绝的李韵颜,希望她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李韵颜身旁的宫女们也纷纷附和,衷心期盼她能打起精神,不要再整日郁郁寡欢、消沉度日。

    尽管众人费尽口舌,说得口干舌燥,但李韵颜依旧无动于衷,一副病恹恹、仿佛已经看透生死的模样。

    谢钟情不得不佩服,李韵颜真的对新帝痴情,即便新帝对她并无多少情意,但她依旧爱他深入骨髓,或许,是少时春心萌动的执念吧。

    谢钟情与萧妤在李韵颜宫里待到傍晚才离开,好在离开前,李韵颜精神好了点。

    知道女儿状态不好,陇西李氏的人也进宫劝女儿看开。

    轮番下来,李韵颜也渐渐将希望寄托到肚子里的孩子上,没那么伤心了。

    元安公主的尸体上被福康公主下了剧毒,这剧毒不仅毒死了新帝,还连累了那些起初不知情而接触到尸体的士兵,他们如今也都命丧黄泉。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触碰一下元安公主的尸首,恨不得离得远远的。

    崔太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昏迷后,终于艰难地苏醒过来,她想抚摸一下自己那可怜的儿女的遗体,然而现实是,她甚至无法靠近他们一步。

    只能远远地望着自己的一双儿女,他们的身体已经不成人形,静静地躺在灵堂上,孤寂而悲凉。

    崔太后的心如刀绞,双目浑浊,哭声悲痛欲绝,让人闻之心碎。

    “福康!都是福康这个恶毒的女人!予定要将她碎尸万段,千刀万剐!”太后怒不可遏。

    她对福康公主的恨意已到达了极点,恨不得立刻将她抽筋剥皮,饮其血,啖其肉,以泄心头之恨!

    然而,在这无尽的愤怒和悔恨之中,崔太后也深深地自责着。

    如果她能更好地教导元安,如果女儿没去招惹福康,没与其结下如此深的仇怨,或许自己的一双儿女就不会惨死了。

    她后悔,她痛恨自己的无能和无知,为什么当初没有想到这些呢?

    在办完了儿女的葬礼之后,崔太后已心如死灰,万念俱灭,她对这个世界再无半点留恋,唯一支撑着她继续活下去的,便是为自己的儿女报仇雪恨!

    她毫不犹豫下令崔氏全力追杀福康公主,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让这个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

    而谢钟情在得知这一切后,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感叹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倘若元安少嚣张跋扈些,新帝与太后都不会被连累至此,可叹可叹。

    所以说,孩子还是要好好教养啊 ,熊孩子尽会给人惹是生非。

    新帝登基不足三月猝然驾崩,万幸他还有个儿子,否则其他藩王又该蠢蠢欲动,奋起夺位了。

    一众大臣拥立晋廉长子为帝,皇后李韵颜也光荣晋升为太后,抱着抱养的幼子垂帘听政。

    谢钟情不禁慨叹,想李韵颜年少之时,一心追寻真爱,不惜嫁入皇宫,却被困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被那深宫吞噬了身上的灵气,昔日的灵动温柔的女郎已不复存在。

    然,她亦是幸运的,丈夫早逝,她得以大权在握,成为这天下最为尊贵的女人,得失之间,命运的天平似乎总是如此微妙。

    建康城中一片繁忙,拥立个只有几个月大的稚儿登基,这事让世家们欣喜若狂。

    一个半大的孩子对朝政一窍不通,而太后李韵颜也才刚开始接触朝中事务,这对于那些世家来说,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瓜分权力,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先还担心新帝对付世家呢,结果新帝屁股都没坐热,人就死了,世家不必再担忧了。

    如此一来,即使皇帝长大后想要夺回朝政大权,恐怕也会面临重重困难。

    毕竟,朝政大事都已被各个世家大臣们牢牢掌控,想要从他们手中夺回权力谈何容易。

    在这动荡的局势中,谢司徒和谢环也不例外,他们最近早出晚归,忙碌得晕头转向。

    而谢钟情则只需要安心养胎即可,其他的事情,苏氏根本舍不得让她操劳。

    然而,就在幼帝登基之后,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原本应该是喜庆的时刻,建康城却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原因无他,胡人趁着大晋内乱之际,竟真南下了!

    一直以来,鲜卑人就时不时地劫掠大晋边境,但匈奴自从与大晋和亲之后,便没再与大晋产生过什么大冲突。

    福康公主的事情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匈奴王庭,匈奴人得知和亲的公主竟是假的,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极大的侮辱和欺骗。

    匈奴单于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他表示无法容忍这样的欺骗,于是决然挥师南下,誓言要让大晋给他们一个交代。

    此时的大晋,内部的叛乱尚未平息,外部又面临着鲜卑与匈奴的入侵,可谓是内忧外患,处境艰难。

    谢钟情心急如焚,她对丈夫的安危忧心忡忡,以至于嘴巴都起了燎泡。

    苏氏也是愁容满面,整日忧心得食不下咽,她不停地捻着菩提珠串,口中喃喃念着阿弥陀佛,愿佛祖能保佑大晋度过这场危机。

    就在这内忧外患之际,前线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庾危意想要停战,这无疑是一个转机。

    庾危意一直在保卫大晋,与鲜卑交战多年,如今自己反倒将大晋陷入危难,他心中其实也是痛苦矛盾的。

    然而,他父亲庾征却并不赞同,坚持要继续战斗,他觉得事已至此,不成功便成仁!

    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可是,南有晋擎骁率领的大军势不可挡,北有鲜卑趁机偷袭,庾征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终,他不得不派遣自己的儿子庾危意北上抵御胡人。

    而在匈奴那边,负责抵御的则是琅琊王氏的骠骑大将军,他还带着自己的儿子王五郎王钦一同出征。

    一时间,在这严寒的时节,华夏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而又有多少人在这场战乱中失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