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青春甜的要命 > 第83章 凶信

青春甜的要命 第83章 凶信

    一

    吴镇在天长做了最后一笔业务时,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奶奶去世了,吴镇一下子惊呆了,难过的直掉眼泪。父亲在电话那头安慰吴镇:“不用难过,明天赶回来就好,大伯姑妈都通知过了,现在有人帮忙,别着急,平安开车回来就好。”

    吴镇心里万分悲伤,他不明白奶奶怎么就去世了,上次还听医生还说她腿伤恢复得很好,能活100岁呢!

    吴镇想到手头工作也已经交代完毕,黄静和妈还在巢州家里。他便给黄静电话,黄静也是哀伤的声音说,刚刚上午电话打来了,他们都准备回去。吴镇让他们等一下,他两三个小时高速就到家了,让黄静和妈妈把东西收拾好,等他到了一起走。挂了电话,吴镇拿着衣服往行李箱里一塞就匆匆走了。

    临走前他回头望了一眼这间小屋,什么时候回来呢?也许再不回来了,忽然想到以前那乱糟糟的事,他心情沉重的朝汽车走去。

    这时他眼前浮现的是奶奶坚毅的神态,小时候他和哥哥两人走到累得不想走的时候,奶奶总是严厉的告诉他们,不走就待在这山里,晚上等狼来叼走。想到被狼叼走,那点困乏就不算什么了,等到下了山,沿着沙石路往村里方向慢慢走的时候,沿路已经看到一点两点灯光时,兄弟俩跟在奶奶后面也是不害怕了,到村口看到小村夜阑人静,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那些乞讨的时光在吴镇的心里像放电影一样,一遍一遍的放过无数次。

    这种艰难岁月里的锤炼也让他以后格外坚强。他眼下的处境,别人看来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那已经是风光不再,他的未来永远是不确定,努力就精彩,放弃就平庸。

    他路过服务区都没休息,一直开到巢州下高速,当他赶到西郊供电局时,才看到黄静父亲也在屋里等他。

    老黄握住吴镇的手说:“一路很累吧,吃口饭我们再过去。”

    吴镇坐下来吃饭时,问怎么这么快呢?上次他回去的时候精神还好。

    “哎,回去见一面吧?”老黄仿佛有些话不好说,吴镇也没追问,只简单的拨拉两碗饭,喝口水就下楼了。

    回到上午村时,天已经黑下来了,原来空寂的山村突然多了很多人,吴镇把车停在村口的空地上往家去,刚下车就见三叔的儿子拿了几条白布扎巾,让吴镇一家戴上。

    吴镇一戴上白布时就心潮翻涌,又要落泪了。强子过来拍拍吴镇说:“都安排好了,回去给奶奶磕个头吧?”

    我正在收起情绪,沿着熟悉的小路,一步一步沉重的往回走。

    吴镇第一次经历亲人离世,对繁杂的仪式的好奇掩盖了悲伤的心情。

    家里的院子里早已围了许多人,都是村里的长辈和吴姓的族人,吴镇领着一家人进来时,大家纷纷让开。奶奶躺在堂屋的板床上,穿好衣服,带着黑绒帽。吴镇走过去时,父亲拿着它绕着灵床走了一圈。

    吴镇看到奶奶面容消瘦,彻白,绒帽下露出几丝白发,奶奶双眼紧闭,仿佛对这个世上留下的子女不想看一眼。

    吴镇一点也不想哭,她看到小姑妈在门口哀哀地哭,累在地上休息。大伯也在给每一个来吊唁的人跪谢,他心里便想到小姑妈是最刻薄寡情的自私,现在却表现的最深情。

    吴镇走出屋子,在院子里无目的的走,他并不知道接下来还要有什么事,感觉现在脑子里也清醒多了,只安静的坐在一边,这时他才听到村里几个长辈在说奶奶是吃了半包老鼠药和一根油条走的。

    吴镇尽量控制着心情,他内心觉得无比悲凉,奶奶一生坚强,到老了,也不愿意拖累任何一个人,就那样干脆决绝了。

    天黑透了,除了远在新疆服兵役的吴晨不能回来,亲戚们都陆续到齐了,大家都十分疲劳,坐在那里说着奶奶一生的经历。那是在讲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有时还会哈哈大笑起来,大伯也会过来补充哪个地方说错了,哪些年代不准确,像是在修一份家史。

    奶奶幼年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后来长大成人被带到山里的上吴村,奶奶从江南被人带来时走到村口,才知道要嫁在这里。她惊恐地以为要嫁给大户人家做小妾了,寻死觅活,极力挣扎。媒人拉住高高大大的剃头匠,说老吴家大侄子人就这模样,三间小瓦房大喜的日子老是哭滋滋的,算什么呢?

    奶奶惊讶地盯着眼前的小伙子,白静脸庞面带羞涩,就一下子止住哭声,收住眼泪的同时,脸上也有了丝不好意思的红色。

    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二八方龄倔强到不认命的女孩,一个是玉树临风,一把剃头刀走四方的匠人。因为喜欢才收起眼泪,走在一起,也正是因为走在一起,后来才有流不尽的眼泪。奶奶在退无可退的时候才变得像个女汉子。

    过了一年后,奶奶没怀上孩子,于是闲言碎语说蛮子不干净啦,怀不上了。奶奶一句话也不辩解,拉上爷爷去长江边的芜湖码头给南来北往的行人剃头。

    每天繁忙的码头上总有两个年轻的身影在摆着剃头摊子,男人熟练地给顾客理发,女人忙前忙后的帮着烧开水递毛巾。

    风尘仆仆的过客很享受这对年轻人的好手艺和舒服贴心的热毛巾,夫唱妇随一天下来女人数着箱子里的零钱,一脸的满足。那个租来的房子里简单的只有一张床,一床被子,还有就是晚上带回来的一包零食。

    早上起来的奶奶总要扫出一大堆果皮瓜子壳,那段岁月该是奶奶一辈子最浓情蜜意的幸福时光吧?

    直到怀上姑妈,奶奶才挺着肚子带着爷爷离开码头。

    回到上吴村有了第一个女儿,后面是排着队出生的儿子,贫寒的农家,因为孩子的降临而更加负担不起。芜湖码头也去过两次,但是孩子尚小,又因为收入微薄而放弃。那段码头的幸福时光,终成了回不去的梦。

    49年解放,连年战乱终于结束,人们对土地的渴望无比热切,奶奶和爷爷开始守着几亩薄田和四邻八乡的剃头生意度日,只是没想到爷爷染上了赌博。

    这个刚刚够吃的小家开始急速下滑到无底深渊,奶奶恨爷爷的不争气,更恨痛恨那些无行无业的游手好闲之人。每天盯着爷爷口袋里那几块养家糊口的钱。

    腊月里的一天,爷爷收账一夜没回来。天才蒙蒙亮,奶奶矮小的身影便出现在昨天爷爷收账的村子里,终于问清楚剃头匠在那家阁楼上。奶奶一个人爬上阁楼,一把抓住男人的衣领往下拖。男人躲在四处漏风的阁楼上,冻了一夜,突然女人出现在面前吓得他鼻涕也滴到女人的手上,那时奶奶心里不只生气,而是失望到悲凉。像当初爱爷爷的时的那份浓烈,现在失望透顶,也就恨他一生离不开赌桌。爷爷60年代遇上被当地人称为“艰巨”的三年自然灾害,终于饿死在家里。

    “真的,”父亲插话说:“我那时候已经七岁了,满山里逮青蛙,烤熟了吃,竟然活了下来。能记得是剃头匠的父亲被竹床抬出去时,长长的乌黑头发有一缕头发从竹床上滑下来,随着竹床的颤动,一晃一晃。这就是七岁的父亲对爷爷最深刻的记忆了。

    从此奶奶一手带大的姑妈,大叔,大伯,父亲,小姑,她支撑着这个捉襟见肘的庄户人家。

    奶奶姓卜,却没有名字。嫁过来后随爷爷叫。吴仆氏。小时候他只听过村里的花奶奶喊起奶奶的名字,她固执地以为只有那个佝偻着腰,满头白发,一脸皱纹的才是奶奶,其他老年人应该有他家的老年人才叫奶奶。

    奶奶不会做针线活缝缝补补做鞋裁衣的活都是凡老姑子或者邻居,她只会关注家里每年养的那头年猪该开支到哪里。每年秋后的粮食如何干饭稀饭的平衡才能满足一家老小捉襟见肘的日子。

    “艰巨”那三年,处处都有饿死人,也是生死历练的艰巨过后,奶奶眼里就没有过不去的日子了。正是这种超越苦难的精神,深深的影响了吴城吴镇兄弟,他和弟弟在奶奶的护佑下慢慢长大。

    吴镇看着躺在木板上的人,忽然心生一种虚幻的感觉,奶奶一辈子历经坎坷不屈服,却遇到那样的爷爷。

    晚年和两个孙儿相依为命,按说她现在该享福了,但她看到自己摔倒后就成了家里的一个负担,小儿子常常整夜不归,大孙子当兵不能回来尽孝,二孙孙子回来一趟也像是蜻蜓点水。她就觉得自己是老而无用的累赘了,吴镇觉得奶奶最后一步走的如此决绝,一定是认为自己瘫在床上,行动不便,又不能拖累儿孙,只有一仰头吞下苦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