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甜的要命 第85章 销售费用是回扣吗
一
2006年的夏天,格外漫长。农历闰七月,火热的夏天延长了30来天。
“一诺”建材厂的瓦和包装箱也是生意红火,颍州粮食局的顾科长半个月前开车来看过志平的瓦厂生产情况,感觉跟环湖瓦厂一样的手工操作,一个小媳妇一把泥刀地在台子上挥舞。
但当他看到志平推荐的机制瓦样块时,厚薄均匀,颜色匀称,他就很有兴趣,说要带回去给领导看,准备这个夏天就大规模的用机制瓦了。他还悄悄地告诉志平今年财政拨款改建平方大库,主要在皖北的产粮大县颍州。
志平听得热血沸腾,不住的点头称是。临上车时,顾科长绕到车后面跟志平说“环湖都来过好几次了,他都顶了回去,按规矩来嘛!”
顾科长特地把规矩两个字一字一句顿出来。志平当然明白按规矩办事,便跟顾科长握手时用劲捏了一下,仿佛完全会意。
“一诺”建材厂的包装箱业务也非常稳定,或许前一个供应商做了这么多年,感觉这业务就是个鸡肋,跟厂里合作也一直磕磕绊绊。本来业务量就不大,现在蛋糕再切去一块,也就想着顺手把欠款结了,不再做这个厂业务了。
志平却觉得此时瓦厂打开了粮食局的市场,再把包装箱业务全部吃进来,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志平再去找机械厂供应科长时,就显得洒脱自如。对于客户提的任何意见,一个字都不带反驳,全盘接受。回去后再想办法能改多少是多少,但一定要跟客户及时沟通。给客户的印象是在努力改进。
现在志平觉得做事不能太踏实,一定让别人知道你在做。这时志平发现自己改变了很多,他变得自信了。陈小月的出轨是他遭受办厂失败的打击之后,更大的一记猛击。回忆起来,那些日子都是暗无天日的昏昏沉沉,但现在一步一步都走出来了。
现在志平住在桥头的办公室里,电信拉了网线,可以在家上网冲浪。他早上交代完车站的今日事务,就坐在电脑前泡一杯六安瓜片茶,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种自得和富足的豪情。
颍州县粮食局,他已然布置好了稳妥的供货办法,就等顾科长电话通知了。
很快,志平接到顾科长的电话,他告诉志平先送1000张瓦到李庄粮站,这笔账可以先付掉,再来签今年的合同。志平连忙在电话里答应着,挂了电话后就去仓库看瓦的总数,还好够了!
志平又打刘师傅的电话,让他再叫一辆大货车过来,这样两辆车就可以拉1000张瓦了,看看时间快中午11点了,等下午那辆车到位的时候再把搬运工叫来,上完1000张瓦天也快黑了吧?
那就连夜送货到目的地后,找个宾馆住下来,明天天一亮就可以卸货,上午就能卸完货的话,志平就可以去粮食局签合同了
志平如此安排,自己都觉得很赞。他让父亲骑车去镇上火车站通知搬运工。
关大伯在安排工人准备上瓦工具,下午车一来就组织上瓦,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上瓦的时候父亲一直在旁边,非常仔细的盯着瓦数据,他生怕多上了一张瓦。天黑下来的时候,他用手电筒对着一朵朵早已码放整齐的瓦堆,一遍遍的计数,然后用小本子记下来,最后再汇总一遍。他最后同样是把出库数的相加,然后跟今天总的库存相比,最后他才满意的说,没错了没错了。
父亲来来回回折腾所花费的时间也真不是常人能承受的呢!
1000张瓦全部上完后已是晚上八点多了,父亲去街上买了两只烤鸭和一堆猪蹄。早已放在冰箱里的啤酒全部拿出来,司机,上瓦工人,志平,父亲大伙都纷纷围拢在烤鸭附近。除了司机每个人手拿着一瓶冰啤酒放松,仰头倒灌的啤酒咕咚咕咚下去时,这时候大伙像是干完活的农夫席地而坐,天南海北的说着曾经志得意满的故事。
没一会,两只烤鸭只剩下一堆皮和骨头,数十只空啤酒瓶凌乱地散放在地上,只有两个开车的驾驶员点酒未沾,扒拉下米饭,就坐在驾驶室内,正看着志平给去李庄的路线图。驾驶员对方圆几百里的地名都十分熟悉,翻开地图册,找到了李庄粮站便立马划出走105省道,上肥东高速走绕城西三环,然后转合蚌高速在颍州下,再走50公里就是了。
志平看到刘师傅如此行云流水,就觉得自己在行军打仗,志在必得了!
坐在第一辆车里摇下车门,对着喝啤酒,满脸通红的父亲说,明天下午就回来,明天上午按日常计划进行,只要不停产做瓦就好了,其他一切事情都由他来想办法。父亲连连挥手:“是的哦是的哦,放心去吧!”
驾驶员一摁喇叭,嘟一声就上路了,雪白的灯光在黑夜里照成一片,货车上了大路,飞驰而去。
第二天卸完货,李会计便开了一张收货单,志平开了发票,然后就坐车去县城找顾科长了。
中午,顾科长在饭店里请志平吃完饭后,又回到单位关上门。顾科长很快签好字,让他去找刚刚吃饭的那位戴眼镜的胖子,再签个字,下午等会计上班就可以去财务上拿钱了。志平很快办妥,然后回到办公室跟顾科长签了今年的合同。
老顾坐在那里,四平八稳的模样,他告诉志平“跟环湖合作了这么多年,现在决定用你的瓦,主要是价格便宜两元一张,但我们还是给你们这个价格,你自己想办法怎么处理这两块钱差价的事,这是第一。第二点,你的瓦质量一定要有保证,只能比环湖好,不能比环湖差,否则下次就没有机会了,我们可不想做一锤子买卖,毕竟采购你们家产品,也是我做主建议的。”
志平满怀感激之情,顾科长说完这些话又慎重的问志平,如果质量没问题,我们现在签合同了,今年先签两万张,到时我会指定的具体粮站。你是让底下接收接收单位开张入库清单,然后拿票过来结账。
“没问题。”
志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想,这能算问题吗?有问题,那也是生产跟不上。他签了合同就马不停蹄去唐山市场给找稳定的机制瓦供应商了。
签完合同,志平去财务结了账,拿着货款去银行办了一张农行卡,然后又回到顾科长的办公室交给顾科长。
志平昂首阔步迈出粮食局大院,他怀里揣着那份合同,两万多瓦啦!按照保守估计每块五元利润,那这张合同值十万了。
哎呀,他想到那一年生病后,自己一辈子的规划就是挣个十万元,在老家的镇上开个便利店,然后指望着店铺,每天百十块的进账就可以了此残生了。
志平想到那时的理想,惆怅不已,虽然那时的梦想如一豆微光,但也曾照亮过他病重的人生呢!
坐在回程的汽车上,他一路盘算着刚才进去送卡的一刹那。志平认为自己做得相当出色,他没有说把钱送钱给顾客长,而是改成销售费用,也确实如此,他销售需要费用支出的。只不过他的销售费用是顾科长帮他打点关系。老顾一再强调质量有保证,那很显然他内心是愿意接受费用的,但是不能有任何产品质量差错,否则就是剧终了!
志平又想到自己去唐山采购机制瓦的质量,如果是跟环湖一样坚固耐用,那他花点销售费用不是很正常的吗?销售产生费用,这是天经地义的呀,只凭如此一想,心里坦然许多了!
汽车在一路向前飞奔,志平在想着以后如何稳住颍州粮食市场,心里激动难安。
志平回到厂里见母亲也过来了。夏季农田的活做完,只剩下到秋天收割水稻了。但厂里的事情却每天都有,单单是做瓦的包装袋,每天拆开来的袋子就有几十条纸。
志平以前从来不过问,都是收垃圾的顺带着拿走,但现在母亲过来,每天都整理各种垃圾,说是比在家里种地挣得多,志平便得意洋洋。
他自豪的告诉母亲,又签了两万张合同,下一步就是要找优质的货源了。
母亲固然开心,但她想到工人自己做,那利润不是更大一点吗?志平没办法,他心里固然清楚,如果大量招工人扩大规模,把外面的台子全部利用起来。但这种突击式的产品质量没法保证,生产商的每一步是十分劳心劳力的,与其这样还不如一门心思找一个优质的供货商,只赚销售的钱,生产的钱归厂家赚,未必不比既生产又销售强。
二
志平接到顾科长指定的一批货送到临淮关粮站时,志平便动身去往唐山了,一个简单的行李箱,两件夏季换洗衣服倒也轻快。
在北京转车,火车开往秦皇岛方向,一站就到了。
北方的夏季,没有南方多雨水灵,永远是一副缺水的干巴巴模样。
志平在唐山下车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便找了个家庭旅馆住下来。老板娘说一口卷舌拖音的唐山话,老板也很健谈,从人人皆知的唐山大地震开始说起,然后说到工业城市的光荣历史,说到现在的地抗震纪念馆,唐山人那时拒绝过国际援助,唐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志平忽然想到自己就是唐山地震第二年出生的,他总觉得自己冥冥之中和唐山涅盘重生的精神有关。他现在不也是经历过磨难而不放弃菱镁行业吗?不仅仅坚持了做瓦,还有包装箱。至于婚姻,他觉得自己瓦走上正轨后,一定能把小月接回来的,那不也算是凤凰涅盘了吗?他依然在心中对小月报以真诚的情感。
住下来后,他想去外面转转,但车站附近除了满耳都是唐山方言。他走过几条路,普遍感受是没有高楼,才恍然,这是一个被地震摧毁成废墟的城市,向东望去,夜色中的抗震纪念碑高高耸立。
夏日的晚云掩映下的纪念碑,透出一种孤傲,倔强和肃穆的气氛,志平远远看去,他想等白天有空的时候再仔细参观。回到住处,志平又跟健谈的老板打听如何去玉田?老板非常热情,不仅告诉他明天一早去哪里坐车,说下次再从安徽过来,可以直接到北京八王坟附近,有汽车直接去唐山,也有直接去玉田的,比在坐火车还方便呢!
志平感觉大哥非常热情,就连声道谢。
“那不是我们的唐山有难时,全国人民都来帮助吗?唐山欠全国人民的恩情了。当年地震后,几万孤儿都被上海,江浙那边抱养走了,多大的恩情呢?”
志平才知道这个悲情城市也是感恩的城市,远远不止是凤凰涅盘,躺下来的时候,志平像是在睡在巢州的一个小饭小旅馆里那样踏实,一觉到天亮。
第二天志平爬起来满怀感恩的离开小旅馆,走到一处早点摊。一家老小三口,在忙着做早点。老妇人和一个年轻的女人竟然在说巢州方言。
这让志平很惊讶,买了豆浆油条,才问他们是哪里人。
“和县的。”
“我们巢州人呢?”
“哎呦,老乡!”仿佛是千里之外的乡亲,也格外让志平动容。志平喝稀饭时就问老板怎么过来开店呢?老板娘说几年前来北京,生意不太好,就跟着熟人过来了,这里能做火车站和学校的生意,所以一来就舍不得走,一待都快五年了。
和县人在全国各地做小吃生意,实在太多了,他们像是随风而去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就扎根下来。
当老板娘说做了几年生意在唐山买房了,这让志平相当惊讶,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呀。吃完早饭,志平跟老乡客客气气的告别。早点摊上的人多,老乡无暇说话。
志平最后望向那个忙碌的摊位,像是告别亲人一般。志平想着老乡的孩子长大后,就是唐山人了,也不会回到那个长江边上的西埠小镇了。西埠顾名思义,县城西边的小集镇,一个普通平凡的名字和那个普通的早餐铺老板一样,淹没在芸芸众生中。
志平在去往玉田的车上接到上海大姐的电话,说明天来沪接晓月回家。
志平便说在唐山没法回来。
“那你打点路费过来,还有在这里一个多月的吃喝费用,是你老婆养我养哦……”
志平没再听下去,让她把账号发来,他下车就给大姐打了1000块钱,让晓月自己坐车回来。
2006年的夏天,格外漫长。农历闰七月,火热的夏天延长了30来天。
“一诺”建材厂的瓦和包装箱也是生意红火,颍州粮食局的顾科长半个月前开车来看过志平的瓦厂生产情况,感觉跟环湖瓦厂一样的手工操作,一个小媳妇一把泥刀地在台子上挥舞。
但当他看到志平推荐的机制瓦样块时,厚薄均匀,颜色匀称,他就很有兴趣,说要带回去给领导看,准备这个夏天就大规模的用机制瓦了。他还悄悄地告诉志平今年财政拨款改建平方大库,主要在皖北的产粮大县颍州。
志平听得热血沸腾,不住的点头称是。临上车时,顾科长绕到车后面跟志平说“环湖都来过好几次了,他都顶了回去,按规矩来嘛!”
顾科长特地把规矩两个字一字一句顿出来。志平当然明白按规矩办事,便跟顾科长握手时用劲捏了一下,仿佛完全会意。
“一诺”建材厂的包装箱业务也非常稳定,或许前一个供应商做了这么多年,感觉这业务就是个鸡肋,跟厂里合作也一直磕磕绊绊。本来业务量就不大,现在蛋糕再切去一块,也就想着顺手把欠款结了,不再做这个厂业务了。
志平却觉得此时瓦厂打开了粮食局的市场,再把包装箱业务全部吃进来,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志平再去找机械厂供应科长时,就显得洒脱自如。对于客户提的任何意见,一个字都不带反驳,全盘接受。回去后再想办法能改多少是多少,但一定要跟客户及时沟通。给客户的印象是在努力改进。
现在志平觉得做事不能太踏实,一定让别人知道你在做。这时志平发现自己改变了很多,他变得自信了。陈小月的出轨是他遭受办厂失败的打击之后,更大的一记猛击。回忆起来,那些日子都是暗无天日的昏昏沉沉,但现在一步一步都走出来了。
现在志平住在桥头的办公室里,电信拉了网线,可以在家上网冲浪。他早上交代完车站的今日事务,就坐在电脑前泡一杯六安瓜片茶,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种自得和富足的豪情。
颍州县粮食局,他已然布置好了稳妥的供货办法,就等顾科长电话通知了。
很快,志平接到顾科长的电话,他告诉志平先送1000张瓦到李庄粮站,这笔账可以先付掉,再来签今年的合同。志平连忙在电话里答应着,挂了电话后就去仓库看瓦的总数,还好够了!
志平又打刘师傅的电话,让他再叫一辆大货车过来,这样两辆车就可以拉1000张瓦了,看看时间快中午11点了,等下午那辆车到位的时候再把搬运工叫来,上完1000张瓦天也快黑了吧?
那就连夜送货到目的地后,找个宾馆住下来,明天天一亮就可以卸货,上午就能卸完货的话,志平就可以去粮食局签合同了
志平如此安排,自己都觉得很赞。他让父亲骑车去镇上火车站通知搬运工。
关大伯在安排工人准备上瓦工具,下午车一来就组织上瓦,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上瓦的时候父亲一直在旁边,非常仔细的盯着瓦数据,他生怕多上了一张瓦。天黑下来的时候,他用手电筒对着一朵朵早已码放整齐的瓦堆,一遍遍的计数,然后用小本子记下来,最后再汇总一遍。他最后同样是把出库数的相加,然后跟今天总的库存相比,最后他才满意的说,没错了没错了。
父亲来来回回折腾所花费的时间也真不是常人能承受的呢!
1000张瓦全部上完后已是晚上八点多了,父亲去街上买了两只烤鸭和一堆猪蹄。早已放在冰箱里的啤酒全部拿出来,司机,上瓦工人,志平,父亲大伙都纷纷围拢在烤鸭附近。除了司机每个人手拿着一瓶冰啤酒放松,仰头倒灌的啤酒咕咚咕咚下去时,这时候大伙像是干完活的农夫席地而坐,天南海北的说着曾经志得意满的故事。
没一会,两只烤鸭只剩下一堆皮和骨头,数十只空啤酒瓶凌乱地散放在地上,只有两个开车的驾驶员点酒未沾,扒拉下米饭,就坐在驾驶室内,正看着志平给去李庄的路线图。驾驶员对方圆几百里的地名都十分熟悉,翻开地图册,找到了李庄粮站便立马划出走105省道,上肥东高速走绕城西三环,然后转合蚌高速在颍州下,再走50公里就是了。
志平看到刘师傅如此行云流水,就觉得自己在行军打仗,志在必得了!
坐在第一辆车里摇下车门,对着喝啤酒,满脸通红的父亲说,明天下午就回来,明天上午按日常计划进行,只要不停产做瓦就好了,其他一切事情都由他来想办法。父亲连连挥手:“是的哦是的哦,放心去吧!”
驾驶员一摁喇叭,嘟一声就上路了,雪白的灯光在黑夜里照成一片,货车上了大路,飞驰而去。
第二天卸完货,李会计便开了一张收货单,志平开了发票,然后就坐车去县城找顾科长了。
中午,顾科长在饭店里请志平吃完饭后,又回到单位关上门。顾科长很快签好字,让他去找刚刚吃饭的那位戴眼镜的胖子,再签个字,下午等会计上班就可以去财务上拿钱了。志平很快办妥,然后回到办公室跟顾科长签了今年的合同。
老顾坐在那里,四平八稳的模样,他告诉志平“跟环湖合作了这么多年,现在决定用你的瓦,主要是价格便宜两元一张,但我们还是给你们这个价格,你自己想办法怎么处理这两块钱差价的事,这是第一。第二点,你的瓦质量一定要有保证,只能比环湖好,不能比环湖差,否则下次就没有机会了,我们可不想做一锤子买卖,毕竟采购你们家产品,也是我做主建议的。”
志平满怀感激之情,顾科长说完这些话又慎重的问志平,如果质量没问题,我们现在签合同了,今年先签两万张,到时我会指定的具体粮站。你是让底下接收接收单位开张入库清单,然后拿票过来结账。
“没问题。”
志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想,这能算问题吗?有问题,那也是生产跟不上。他签了合同就马不停蹄去唐山市场给找稳定的机制瓦供应商了。
签完合同,志平去财务结了账,拿着货款去银行办了一张农行卡,然后又回到顾科长的办公室交给顾科长。
志平昂首阔步迈出粮食局大院,他怀里揣着那份合同,两万多瓦啦!按照保守估计每块五元利润,那这张合同值十万了。
哎呀,他想到那一年生病后,自己一辈子的规划就是挣个十万元,在老家的镇上开个便利店,然后指望着店铺,每天百十块的进账就可以了此残生了。
志平想到那时的理想,惆怅不已,虽然那时的梦想如一豆微光,但也曾照亮过他病重的人生呢!
坐在回程的汽车上,他一路盘算着刚才进去送卡的一刹那。志平认为自己做得相当出色,他没有说把钱送钱给顾客长,而是改成销售费用,也确实如此,他销售需要费用支出的。只不过他的销售费用是顾科长帮他打点关系。老顾一再强调质量有保证,那很显然他内心是愿意接受费用的,但是不能有任何产品质量差错,否则就是剧终了!
志平又想到自己去唐山采购机制瓦的质量,如果是跟环湖一样坚固耐用,那他花点销售费用不是很正常的吗?销售产生费用,这是天经地义的呀,只凭如此一想,心里坦然许多了!
汽车在一路向前飞奔,志平在想着以后如何稳住颍州粮食市场,心里激动难安。
志平回到厂里见母亲也过来了。夏季农田的活做完,只剩下到秋天收割水稻了。但厂里的事情却每天都有,单单是做瓦的包装袋,每天拆开来的袋子就有几十条纸。
志平以前从来不过问,都是收垃圾的顺带着拿走,但现在母亲过来,每天都整理各种垃圾,说是比在家里种地挣得多,志平便得意洋洋。
他自豪的告诉母亲,又签了两万张合同,下一步就是要找优质的货源了。
母亲固然开心,但她想到工人自己做,那利润不是更大一点吗?志平没办法,他心里固然清楚,如果大量招工人扩大规模,把外面的台子全部利用起来。但这种突击式的产品质量没法保证,生产商的每一步是十分劳心劳力的,与其这样还不如一门心思找一个优质的供货商,只赚销售的钱,生产的钱归厂家赚,未必不比既生产又销售强。
二
志平接到顾科长指定的一批货送到临淮关粮站时,志平便动身去往唐山了,一个简单的行李箱,两件夏季换洗衣服倒也轻快。
在北京转车,火车开往秦皇岛方向,一站就到了。
北方的夏季,没有南方多雨水灵,永远是一副缺水的干巴巴模样。
志平在唐山下车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便找了个家庭旅馆住下来。老板娘说一口卷舌拖音的唐山话,老板也很健谈,从人人皆知的唐山大地震开始说起,然后说到工业城市的光荣历史,说到现在的地抗震纪念馆,唐山人那时拒绝过国际援助,唐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志平忽然想到自己就是唐山地震第二年出生的,他总觉得自己冥冥之中和唐山涅盘重生的精神有关。他现在不也是经历过磨难而不放弃菱镁行业吗?不仅仅坚持了做瓦,还有包装箱。至于婚姻,他觉得自己瓦走上正轨后,一定能把小月接回来的,那不也算是凤凰涅盘了吗?他依然在心中对小月报以真诚的情感。
住下来后,他想去外面转转,但车站附近除了满耳都是唐山方言。他走过几条路,普遍感受是没有高楼,才恍然,这是一个被地震摧毁成废墟的城市,向东望去,夜色中的抗震纪念碑高高耸立。
夏日的晚云掩映下的纪念碑,透出一种孤傲,倔强和肃穆的气氛,志平远远看去,他想等白天有空的时候再仔细参观。回到住处,志平又跟健谈的老板打听如何去玉田?老板非常热情,不仅告诉他明天一早去哪里坐车,说下次再从安徽过来,可以直接到北京八王坟附近,有汽车直接去唐山,也有直接去玉田的,比在坐火车还方便呢!
志平感觉大哥非常热情,就连声道谢。
“那不是我们的唐山有难时,全国人民都来帮助吗?唐山欠全国人民的恩情了。当年地震后,几万孤儿都被上海,江浙那边抱养走了,多大的恩情呢?”
志平才知道这个悲情城市也是感恩的城市,远远不止是凤凰涅盘,躺下来的时候,志平像是在睡在巢州的一个小饭小旅馆里那样踏实,一觉到天亮。
第二天志平爬起来满怀感恩的离开小旅馆,走到一处早点摊。一家老小三口,在忙着做早点。老妇人和一个年轻的女人竟然在说巢州方言。
这让志平很惊讶,买了豆浆油条,才问他们是哪里人。
“和县的。”
“我们巢州人呢?”
“哎呦,老乡!”仿佛是千里之外的乡亲,也格外让志平动容。志平喝稀饭时就问老板怎么过来开店呢?老板娘说几年前来北京,生意不太好,就跟着熟人过来了,这里能做火车站和学校的生意,所以一来就舍不得走,一待都快五年了。
和县人在全国各地做小吃生意,实在太多了,他们像是随风而去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就扎根下来。
当老板娘说做了几年生意在唐山买房了,这让志平相当惊讶,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呀。吃完早饭,志平跟老乡客客气气的告别。早点摊上的人多,老乡无暇说话。
志平最后望向那个忙碌的摊位,像是告别亲人一般。志平想着老乡的孩子长大后,就是唐山人了,也不会回到那个长江边上的西埠小镇了。西埠顾名思义,县城西边的小集镇,一个普通平凡的名字和那个普通的早餐铺老板一样,淹没在芸芸众生中。
志平在去往玉田的车上接到上海大姐的电话,说明天来沪接晓月回家。
志平便说在唐山没法回来。
“那你打点路费过来,还有在这里一个多月的吃喝费用,是你老婆养我养哦……”
志平没再听下去,让她把账号发来,他下车就给大姐打了1000块钱,让晓月自己坐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