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 > 第448章 间奏·龙脊背

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 第448章 间奏·龙脊背

    “你这里收不收拓本?”

    伴随着这句问话,金万堂踏入吴山居的大门。

    不得不说,比起几十年前,吴山居装潢更好看了。年轻人审美更跟得上时代。就这个店面的样子,确实很唬人。

    吴邪正在看他爷爷的笔记。听见有人上门做生意,立刻合上笔记本。

    他自认在这一行还算有天赋,一看金万堂这糟老头一样的形象,总觉得只是随便问问。

    于是敷衍的说:“收,不过价钱不高。”

    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你没好东西就滚吧,别耽误大爷看书。

    今年收成不好,他这小店眼看没指望。生意不好,来个客人又不像是有进项的,吴邪也有些耐不住了。

    金万堂并不恼怒,他很有耐性的在店里走了一圈,看着柜台里的藏品。

    卖相都不错,有真有假,假的居多。开古董店的常态,尤其是这种开在旅游景点的古董店。平时就赚点游客钱,大头还得是那些暗地里见不得光的交易。

    吴邪会鉴定古董,这让他在真正的古董交易行当里有一定的名气。有些土夫子为了货能脱手,会专门联系吴邪这一类人。

    他目前干的这一行,有点类似于掮客。或者说,中间商。

    吴邪看他逛来逛去,懒得计较。刚想喊王盟出来招待招待人,别一直坐着。就听见老头说:“那我想打听一下。”

    “这里有没有战国帛书的拓本?”

    说到这里,他还犹嫌不足。补充必须是五十年前长沙土夫子盗出来又被一个美国人骗走的那一篇。

    “你都说让美国人骗走了,我哪里还有?”吴邪藏不住事,本来就耐不住,一生气,脸上就带出来了。“而且这玩意儿都是去市场里淘,哪有指定一本去找的?怎么可能找得到?”

    事情到这里,其实已经没什么好讲的了。一般的客人听见老板这样说,早就该甩袖子离开。

    但金万堂还带着任务。

    来吴山居前,他先去见了一个名叫老痒的人。在老痒那里,他借吴家的名义问他要到了信物。

    老痒本名解子扬,原本是解家子弟。可惜解家倾轧严重,早多少年就不在杭州。当年解九来到杭州求助吴老狗,临行前,就有准备留在杭州发展的解家人。

    解子扬就是如此。

    金万堂问他:“三爷和花爷应该已经跟你知会过,东西准备好了吗?”

    老痒将那只手表交给金万堂,并说:“事情我办了,希望两位爷答应我的事不会食言。”

    金万堂笑着说:“我一定带到。”

    这场谈话非常简短。被狱警带走时,老痒回头看了一眼金万堂。金万堂以为他是在担心自己办不成事,还让他放心。

    多年以后,他反而品出另一层意思。或许当时的解子扬,是在怜悯即将接收信物的吴邪。

    当金万堂拿出那只表时,吴邪脸色巨变。在他的记忆里,此时的老痒还在蹲局子。这只表是当年老痒在东北混饭吃的时候他初恋情人送的礼物。

    这玩意儿他一直宝贝着,现在肯交给糟老头,估计真有点东西在里面。

    两人拉扯半天,金万堂这才打住,说出正事。“那你好歹帮我看看真假吧?”

    “这东西揣在怀里烫手,我等得了我那朋友等不得。现在心里有个底,也好计划后路啊。”

    吴邪看他那样,估计真觉得自己淘到大货了。这人一口京片子,分明是常驻北京的淘沙人。为着一个破拓本专门来南方找自己,真是闲出屁。

    眼见拉扯不过,金万堂才说他真正想找的人是吴老狗。吴邪登时就不好了,直接让王盟送客。战国帛书案牵连甚广,这人一看就心怀不轨。

    吴邪只想让他赶紧走。要是老爷子那些事挖出来,整个吴家吃不了兜着走。

    金万堂又和他好一顿说,这才劝住吴邪,将拓本复印件交给他。

    吴邪只能耐着性子去看,最后结果就是:这玩意儿是个汉代假货,赝品类古董。

    金万堂又问他,这是不是当年被美国人骗走的那一份。

    吴邪这回真没招儿了。

    这人说来说去就绕着战国帛书案不撒手,分明是个混不吝。就像狗屎粘上了甩不走。

    他只好再次真诚的告诉金万堂自己也不知道,毕竟都骗走多少年了。他爷爷自己都没看清那东西长什么样呢。

    本来以为这人还要纠缠,金万堂却只是再次强调自己不是倒斗的,与他打过招呼头也不回的走了。

    吴邪低头,这才发现那个大金牙老头没把这份拓本复印件拿走。

    至此,金万堂便暂时谢幕了。

    他出了店门,走出去老远,混进人堆里才打电话给吴三省。“三爷,事情办成了。”

    过了两三秒,电话挂断。金万堂大摇大摆走在路上,消失在人群中。

    接下来的事,就不是他能参与的了。

    傍晚时分,夜幕降临。

    吴邪正和王盟收拾店里,他关好门后,正准备回家洗洗睡,这时一条短信忽然发来。

    “九点鸡眼黄沙。”

    紧接着又是一条。

    “龙脊背,速来。”

    〈第六卷·间奏·北方故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