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妖小桂 第452章 漫长旅途
热门推荐:
我在古代传福音,开局就有活水泉
光极街
万天记
我,十世好人,是个反派
入狱十年,谁还见义勇为啊
魔幻手机之我是王天霸
和离后发家,极品前夫哭晕在茅厕
万岁爷不好了,六阿哥他又捣蛋了
大唐:开局发老婆,我赚大了
车轮碾过蜀郡边界最后一块界碑,将那片饱含热泪与深情的土地,连同震天的祝福声浪,渐渐抛在了身后。官道蜿蜒向前,如同一条褪色的旧布带,勉强铺展在劫后余生的山川之间。虽经府衙征发民夫日夜抢修,勉强通了车马,但那路况,终究是粗砺不堪。坑洼如老人脸上的深皱,碎石似散落的獠牙,裸露的黄土在秋阳下蒸腾着干燥的尘土。马车行在上面,颠簸起伏,如同怒涛中的一叶小舟,吱嘎作响,仿佛下一刻便要散了架。道旁,堆积如小山的石块与湿泥尚未清理干净,显见修路之役远未终结。几处尤为险峻、山体曾被地动撕裂、裸露出狰狞岩骨的山坡下,新立了醒目的木牌,朱漆大字警示着“山石易落,速行勿停”。
小桂撩开车帘,目光掠过那些警示牌,落在远处陡坡上新近张挂起的一片片深褐色巨网上。那网由坚韧的藤条混合粗麻编织而成,网格紧密,如同巨兽的鳞甲,牢牢钉死在裸露的岩壁与尚存植被的山体上,兜住了许多松动的顽石。“是莫涵在工部提的法子,”莫珺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不止于此。他还力主,凡曾遭山崩泥流之地,须广植根系深扎之木——松、柏、青冈之类,以固土石。更严令各州府,此类山头,严禁樵采。便是枯木,也需报官勘验,伐一株,须在左近补栽三株新苗,方得许可。此令已颁行受灾各郡。” 小桂点头,轻叹道:“这是长远之计。山如人之脊梁,草木如人之毛发。脊梁伤了,毛发再枯,便是雪上加霜。涵儿此举,是治本。”
车厢内,先前被蜀郡父老深情厚谊塞得几无立锥之地的窘迫,此刻已荡然无存。小桂素手轻扬,如拂去微尘,车内堆积如山的各色“心意”——沾着草屑的鸡蛋篮、带着湿泥的蔬菜袋、捆扎结实的山禽野味、焦香犹存的油纸烧饼、那罐浓烈霸道的家酿辣酱,乃至红艳艳的干椒串、风干的苞谷棒……顷刻间消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过。小桂随即闭目凝神,意念沉入那方独属于她的玄奥之地。在那片静谧的空间里,她如同最勤勉的库房总管,心念微动,物品便各归其位:禽肉悬于阴凉通风处,蔬菜码放整齐,鸡蛋归筐,辣酱稳置,干货分类,布鞋鞋垫叠好……原本拥挤不堪的车厢,瞬间重获了呼吸的空间,甚至能容人勉强躺卧。
旅途的劳顿,便在这方寸之间的腾挪里,得以稍缓。两人轮流替换着赶车与歇息。纵有那玄妙空间可作休憩之所,然行路在外,最忌孤身犯险。一人赶车,长路寂寥,秋阳暖人,极易生出困倦,一个恍惚便是车毁人伤。故而更多时候,是两人并肩坐在车辕上。莫珺执鞭控缰,小桂便倚在他身侧,望着不断后退的山峦田野,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说蜀郡医馆那些学徒的悟性,说假肢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巧思,说京城里优优和暖暖此刻或许正在做什么,说路边一丛开得倔强的野菊,或是一只倏忽掠过的山雀……话语如溪流,潺潺淌过漫长的路途,驱散了困意,也温热了彼此的心。若实在倦极需躺下,也是和衣而卧于车厢内,耳畔是单调的车轮声与马蹄声,神经却如弓弦微绷,外界稍有异动——一块滚落的碎石、一声突兀的鸟鸣,甚至车辙陷入深坑的颠簸,两人都会瞬间警醒,相互扶持。
纵有万般小心,有些路段依旧险恶得令人心惊。尤其是一段穿过谷底的官道,地动时被泥流反复冲刷,虽经清理,路面却如被巨犁深耕过,沟壑纵横,软泥淤积。车轮行至此处,极易深陷泥淖,任凭健马如何奋力,车身也只是徒劳地摇晃呻吟,越陷越深。
“劳驾!劳驾!”莫珺不得不勒住马,扬声呼唤。不远处山坡上,几间简陋的茅屋升起袅袅炊烟。闻声出来的汉子,皮肤黧黑,裤腿高挽,沾满泥浆,一看便是常与土地打交道的农人。看清陷住的是马车,汉子二话不说,回头吆喝几声,又唤来三四个同样粗手大脚的村邻。他们扛着锄头、铁锹,抱着大捆新割下的、带着韧性的长草和树枝,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烂泥过来。
“先生娘子莫急,这鬼地方,三天两头陷车!”为首的汉子咧嘴一笑,露出被旱烟熏黄的牙齿,声音洪亮,“俺们给它垫巴垫巴!” 他们动作麻利,先用铁锹铲去轮边最稀软的烂泥,再迅速将带来的长草、树枝密密地铺在车轮前方和下方的泥坑里,形成一层坚韧的“筋骨”,最后奋力将较为干硬的土块碎石填塞夯实。汗水顺着他们古铜色的脸颊脖颈滚落,混入泥中。小桂和莫珺过意不去,掏出些铜钱要酬谢,汉子们却连连摆手推拒:“使不得使不得!顺把手的事儿!前些日子地动,要不是官道上运粮运药的车马没断过,俺们村早饿死人了!垫个路算啥?” 几番推让,见他们执意不收,莫珺只得深深作揖谢过。众人合力一推,车轮终于碾过那层草筋土骨,挣扎着脱离了泥潭。这番耽搁,又耗去了小半日光景。
马车重新驶上稍显硬实的路面,速度却快不起来。小桂倚着车窗,目光投向道旁。深秋时节,万物凋敝,唯有野草,显现出惊人的生命力。那些被车轮反复碾压过的草茎,匍匐在地,叶片破损,汁液染绿了车辙。可就在那深深的辙印边缘,甚至就在被碾入泥中的地方,新的嫩芽已悄然萌发,带着一种近乎蛮横的绿意,倔强地指向天空。牛羊啃噬过的坡地,不过几日,又覆上一层茸茸的新绿。
“你看,”小桂轻声对身旁的莫珺说,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粗糙的车窗木框,“这些野草,像不像咱们一路遇见的百姓?”她的声音带着一种悠远的叹息,“被车轮碾过,被牲畜啃食,被风雨摧折,甚至被野火烧成一片焦土……可只要根还在土里埋着,只要给一丝阳光,几滴雨水,转瞬之间,又是满目青翠,蓬蓬勃勃,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那股子劲儿,挡都挡不住。”
莫珺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看着那在萧瑟秋风中依然摇曳生姿的野草,心中亦有所感,接口道:“是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乐天此句,道尽了这草芥的魂灵。想来正是这看似卑微却坚韧无匹的生之力,才使得这人间烟火,能在千灾百难之后,依旧顽强地延续了数千年,生生不息。”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提及时光流转与生命演化,小桂的思绪不由得飘得更远。她曾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对着篝火,向莫珺描绘过一个比任何上古传说都要恢弘、都要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个关于这方天地本身的故事。那时,她眼眸映着跳动的火焰,声音低沉而充满魔力:
“夫君可知,在极其久远、久远到连盘古开天都只是后来传说的岁月里,我们脚下这片大地,最初……什么都没有。没有山川河流,没有飞禽走兽,甚至没有一丝活气。只有滚烫的岩石和无尽的混沌。后来,天地初分,温度渐凉,无尽的大雨下了不知多少万年,汇聚成浩瀚无边的原始海洋……就在那幽深冰冷的海水之中,在电闪雷鸣的造化之下,最最微小的、如同尘埃般的‘活物’——我们称之为‘元胞’的东西,悄然诞生了。它们小到看不见,却是后来一切生命的源头。”
莫珺当时听得入神,连手中拨弄篝火的树枝都忘了动作。
“再后来,”小桂的声音如同在吟诵一部洪荒史诗,“海洋里出现了模样古怪的小虫,背甲分作三叶,在远古的泥沙上缓缓爬行(三叶虫)。又过了亿万载,海水孕育出披鳞带甲的鱼群,它们穿梭于珊瑚丛林,是那时海洋的主宰。然而,天地再变,沧海或成桑田,大片海域干涸。那些困在浅滩泥沼里的鱼,为了活命,鳍渐渐变得强壮,竟化作了能在泥地里爬行的脚爪!更有一些,鳍翼伸展,竟搏击着稀薄的空气,飞上了天空,成了最早的飞鸟(始祖鸟)……陆地上,更出现了身躯庞大如山岳、吼声震裂大地的巨兽(恐龙),它们统治大地天空海洋,长达亿万年之久。”
“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小桂的语调带着一丝苍凉,“一场席卷全球的酷寒降临(冰河时期),万物凋零。那些不可一世的巨兽,终究抵不过彻骨的严寒,骸骨埋入地层,成了今日我们偶尔能见的‘龙骨’。严寒退去,大地回暖,新的生灵开始繁衍,有披着长毛、巨牙如戟的猛犸行走于冰原(猛犸象),也有更多奇异的鸟兽奔走于林莽……生命的形式,越来越繁复多样。”
她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直到某一天,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一种善于在树冠间攀援跳跃的猿猴,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尝试着更多地在地面活动。它们学会了用石头砸开坚果,用木棒挖掘块茎……一代又一代,它们的脊梁渐渐挺直,前肢彻底解放,成了可以灵巧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手。它们褪去了大部分毛发,学会了用兽皮御寒,用火烤熟食物……它们开始用简单的音节交流,在岩壁上刻画所见……这便是‘原始之人’的初现。”
“再后来,”小桂的声音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悠远,“人群聚集,依血缘而居。最初,是女子掌家,知母不知父(母系氏族);而后,气力与耕作渐重,男子成为主导(父系氏族)……刀耕火种,筑城立邦,部落征伐融合,贤者制定礼法……夏商周秦汉,一朝又一朝,便如那原上之草,枯荣更替,绵延至今。而我们,不过是这浩瀚长河中,极其微小的一滴水珠罢了。”
彼时,莫珺听得如痴如醉,篝火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跃,映照出无尽的震撼与神往。他久久无言,最终只化作一声悠长的、发自肺腑的喟叹:“不可思议……当真不可思议!这天地造化之奇,万物演化之妙,远胜任何神魔志怪!夫人所言,直如亲历万古洪荒,令人……心驰神摇!” 那晚之后,他看待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乃至自身所处的朝代兴衰,都仿佛多了一层难以言喻的辽阔与通透。
此刻,马车依旧在颠簸的官道上行驶,道旁的野草在秋风中起伏。莫珺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转头凝视着小桂沉静的侧脸。阳光透过车窗,在她细腻的肌肤上投下柔和的光影。他心中再次涌起那股熟悉的、混杂着无限爱意与深深敬畏的暖流。他的妻子,不仅拥有起死回生的仁心圣手,她的胸中,更装着一条奔涌不息、贯穿了无尽时光的生命长河。能与她并肩同行于这短暂而又厚重的尘世旅途,是他莫珺此生最大的幸事。他悄悄伸出手,在颠簸的车厢里,稳稳地覆在了小桂微凉的手背上。小桂没有回头,只是唇角微微弯起一个柔和的弧度,手指轻轻翻转,与他十指相扣。车轮滚滚,载着他们,也载着对生命的领悟与对彼此的深情,向着家的方向,坚定地驶去。
小桂撩开车帘,目光掠过那些警示牌,落在远处陡坡上新近张挂起的一片片深褐色巨网上。那网由坚韧的藤条混合粗麻编织而成,网格紧密,如同巨兽的鳞甲,牢牢钉死在裸露的岩壁与尚存植被的山体上,兜住了许多松动的顽石。“是莫涵在工部提的法子,”莫珺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不止于此。他还力主,凡曾遭山崩泥流之地,须广植根系深扎之木——松、柏、青冈之类,以固土石。更严令各州府,此类山头,严禁樵采。便是枯木,也需报官勘验,伐一株,须在左近补栽三株新苗,方得许可。此令已颁行受灾各郡。” 小桂点头,轻叹道:“这是长远之计。山如人之脊梁,草木如人之毛发。脊梁伤了,毛发再枯,便是雪上加霜。涵儿此举,是治本。”
车厢内,先前被蜀郡父老深情厚谊塞得几无立锥之地的窘迫,此刻已荡然无存。小桂素手轻扬,如拂去微尘,车内堆积如山的各色“心意”——沾着草屑的鸡蛋篮、带着湿泥的蔬菜袋、捆扎结实的山禽野味、焦香犹存的油纸烧饼、那罐浓烈霸道的家酿辣酱,乃至红艳艳的干椒串、风干的苞谷棒……顷刻间消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过。小桂随即闭目凝神,意念沉入那方独属于她的玄奥之地。在那片静谧的空间里,她如同最勤勉的库房总管,心念微动,物品便各归其位:禽肉悬于阴凉通风处,蔬菜码放整齐,鸡蛋归筐,辣酱稳置,干货分类,布鞋鞋垫叠好……原本拥挤不堪的车厢,瞬间重获了呼吸的空间,甚至能容人勉强躺卧。
旅途的劳顿,便在这方寸之间的腾挪里,得以稍缓。两人轮流替换着赶车与歇息。纵有那玄妙空间可作休憩之所,然行路在外,最忌孤身犯险。一人赶车,长路寂寥,秋阳暖人,极易生出困倦,一个恍惚便是车毁人伤。故而更多时候,是两人并肩坐在车辕上。莫珺执鞭控缰,小桂便倚在他身侧,望着不断后退的山峦田野,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说蜀郡医馆那些学徒的悟性,说假肢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巧思,说京城里优优和暖暖此刻或许正在做什么,说路边一丛开得倔强的野菊,或是一只倏忽掠过的山雀……话语如溪流,潺潺淌过漫长的路途,驱散了困意,也温热了彼此的心。若实在倦极需躺下,也是和衣而卧于车厢内,耳畔是单调的车轮声与马蹄声,神经却如弓弦微绷,外界稍有异动——一块滚落的碎石、一声突兀的鸟鸣,甚至车辙陷入深坑的颠簸,两人都会瞬间警醒,相互扶持。
纵有万般小心,有些路段依旧险恶得令人心惊。尤其是一段穿过谷底的官道,地动时被泥流反复冲刷,虽经清理,路面却如被巨犁深耕过,沟壑纵横,软泥淤积。车轮行至此处,极易深陷泥淖,任凭健马如何奋力,车身也只是徒劳地摇晃呻吟,越陷越深。
“劳驾!劳驾!”莫珺不得不勒住马,扬声呼唤。不远处山坡上,几间简陋的茅屋升起袅袅炊烟。闻声出来的汉子,皮肤黧黑,裤腿高挽,沾满泥浆,一看便是常与土地打交道的农人。看清陷住的是马车,汉子二话不说,回头吆喝几声,又唤来三四个同样粗手大脚的村邻。他们扛着锄头、铁锹,抱着大捆新割下的、带着韧性的长草和树枝,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烂泥过来。
“先生娘子莫急,这鬼地方,三天两头陷车!”为首的汉子咧嘴一笑,露出被旱烟熏黄的牙齿,声音洪亮,“俺们给它垫巴垫巴!” 他们动作麻利,先用铁锹铲去轮边最稀软的烂泥,再迅速将带来的长草、树枝密密地铺在车轮前方和下方的泥坑里,形成一层坚韧的“筋骨”,最后奋力将较为干硬的土块碎石填塞夯实。汗水顺着他们古铜色的脸颊脖颈滚落,混入泥中。小桂和莫珺过意不去,掏出些铜钱要酬谢,汉子们却连连摆手推拒:“使不得使不得!顺把手的事儿!前些日子地动,要不是官道上运粮运药的车马没断过,俺们村早饿死人了!垫个路算啥?” 几番推让,见他们执意不收,莫珺只得深深作揖谢过。众人合力一推,车轮终于碾过那层草筋土骨,挣扎着脱离了泥潭。这番耽搁,又耗去了小半日光景。
马车重新驶上稍显硬实的路面,速度却快不起来。小桂倚着车窗,目光投向道旁。深秋时节,万物凋敝,唯有野草,显现出惊人的生命力。那些被车轮反复碾压过的草茎,匍匐在地,叶片破损,汁液染绿了车辙。可就在那深深的辙印边缘,甚至就在被碾入泥中的地方,新的嫩芽已悄然萌发,带着一种近乎蛮横的绿意,倔强地指向天空。牛羊啃噬过的坡地,不过几日,又覆上一层茸茸的新绿。
“你看,”小桂轻声对身旁的莫珺说,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粗糙的车窗木框,“这些野草,像不像咱们一路遇见的百姓?”她的声音带着一种悠远的叹息,“被车轮碾过,被牲畜啃食,被风雨摧折,甚至被野火烧成一片焦土……可只要根还在土里埋着,只要给一丝阳光,几滴雨水,转瞬之间,又是满目青翠,蓬蓬勃勃,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那股子劲儿,挡都挡不住。”
莫珺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看着那在萧瑟秋风中依然摇曳生姿的野草,心中亦有所感,接口道:“是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乐天此句,道尽了这草芥的魂灵。想来正是这看似卑微却坚韧无匹的生之力,才使得这人间烟火,能在千灾百难之后,依旧顽强地延续了数千年,生生不息。”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提及时光流转与生命演化,小桂的思绪不由得飘得更远。她曾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对着篝火,向莫珺描绘过一个比任何上古传说都要恢弘、都要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个关于这方天地本身的故事。那时,她眼眸映着跳动的火焰,声音低沉而充满魔力:
“夫君可知,在极其久远、久远到连盘古开天都只是后来传说的岁月里,我们脚下这片大地,最初……什么都没有。没有山川河流,没有飞禽走兽,甚至没有一丝活气。只有滚烫的岩石和无尽的混沌。后来,天地初分,温度渐凉,无尽的大雨下了不知多少万年,汇聚成浩瀚无边的原始海洋……就在那幽深冰冷的海水之中,在电闪雷鸣的造化之下,最最微小的、如同尘埃般的‘活物’——我们称之为‘元胞’的东西,悄然诞生了。它们小到看不见,却是后来一切生命的源头。”
莫珺当时听得入神,连手中拨弄篝火的树枝都忘了动作。
“再后来,”小桂的声音如同在吟诵一部洪荒史诗,“海洋里出现了模样古怪的小虫,背甲分作三叶,在远古的泥沙上缓缓爬行(三叶虫)。又过了亿万载,海水孕育出披鳞带甲的鱼群,它们穿梭于珊瑚丛林,是那时海洋的主宰。然而,天地再变,沧海或成桑田,大片海域干涸。那些困在浅滩泥沼里的鱼,为了活命,鳍渐渐变得强壮,竟化作了能在泥地里爬行的脚爪!更有一些,鳍翼伸展,竟搏击着稀薄的空气,飞上了天空,成了最早的飞鸟(始祖鸟)……陆地上,更出现了身躯庞大如山岳、吼声震裂大地的巨兽(恐龙),它们统治大地天空海洋,长达亿万年之久。”
“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小桂的语调带着一丝苍凉,“一场席卷全球的酷寒降临(冰河时期),万物凋零。那些不可一世的巨兽,终究抵不过彻骨的严寒,骸骨埋入地层,成了今日我们偶尔能见的‘龙骨’。严寒退去,大地回暖,新的生灵开始繁衍,有披着长毛、巨牙如戟的猛犸行走于冰原(猛犸象),也有更多奇异的鸟兽奔走于林莽……生命的形式,越来越繁复多样。”
她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直到某一天,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一种善于在树冠间攀援跳跃的猿猴,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尝试着更多地在地面活动。它们学会了用石头砸开坚果,用木棒挖掘块茎……一代又一代,它们的脊梁渐渐挺直,前肢彻底解放,成了可以灵巧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手。它们褪去了大部分毛发,学会了用兽皮御寒,用火烤熟食物……它们开始用简单的音节交流,在岩壁上刻画所见……这便是‘原始之人’的初现。”
“再后来,”小桂的声音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悠远,“人群聚集,依血缘而居。最初,是女子掌家,知母不知父(母系氏族);而后,气力与耕作渐重,男子成为主导(父系氏族)……刀耕火种,筑城立邦,部落征伐融合,贤者制定礼法……夏商周秦汉,一朝又一朝,便如那原上之草,枯荣更替,绵延至今。而我们,不过是这浩瀚长河中,极其微小的一滴水珠罢了。”
彼时,莫珺听得如痴如醉,篝火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跃,映照出无尽的震撼与神往。他久久无言,最终只化作一声悠长的、发自肺腑的喟叹:“不可思议……当真不可思议!这天地造化之奇,万物演化之妙,远胜任何神魔志怪!夫人所言,直如亲历万古洪荒,令人……心驰神摇!” 那晚之后,他看待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乃至自身所处的朝代兴衰,都仿佛多了一层难以言喻的辽阔与通透。
此刻,马车依旧在颠簸的官道上行驶,道旁的野草在秋风中起伏。莫珺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转头凝视着小桂沉静的侧脸。阳光透过车窗,在她细腻的肌肤上投下柔和的光影。他心中再次涌起那股熟悉的、混杂着无限爱意与深深敬畏的暖流。他的妻子,不仅拥有起死回生的仁心圣手,她的胸中,更装着一条奔涌不息、贯穿了无尽时光的生命长河。能与她并肩同行于这短暂而又厚重的尘世旅途,是他莫珺此生最大的幸事。他悄悄伸出手,在颠簸的车厢里,稳稳地覆在了小桂微凉的手背上。小桂没有回头,只是唇角微微弯起一个柔和的弧度,手指轻轻翻转,与他十指相扣。车轮滚滚,载着他们,也载着对生命的领悟与对彼此的深情,向着家的方向,坚定地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