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花妖小桂 > 第454章 人间烟火天伦

花妖小桂 第454章 人间烟火天伦

    中秋家宴的余温尚未散去,厅内弥漫着酒菜的香气与融融的暖意。仆妇们撤下杯盘,奉上清茶。小桂与莫珺相视一笑,心意相通。

    “爹、娘,”莫珺起身,声音温和却带着归家游子的郑重,“大姐、二姐,姐夫们,还有孩子们,”他目光扫过满堂至亲,“此番蜀郡之行,虽艰辛,却也见识了些风物。我与小桂备了些薄礼,聊表心意,也愿这蜀地之物,能为家中添几分新鲜趣味。”

    说罢,小桂素手微抬,动作自然流畅,仿佛只是理了理衣袖。几个大小不一、包裹得体的礼盒便凭空出现在她手边的空几上。众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皆知这位二少奶奶身负玄妙之处,只是目光中更多了几分期待。

    小桂先取过两个最是古朴雅致的锦盒,亲自奉到主位的莫离与子璐面前。

    “父亲,”小桂将稍显厚重的长盒递给公公莫离,盒盖打开,里面并非金银珠玉,而是一柄精心缩制的青铜“巴蜀柳叶剑”模型。剑身线条流畅,带着蜀地特有的古朴纹饰,虽为模型,却隐隐透着一股沙场饮血的锋锐之气。剑格处,还镶嵌着一小块取自蜀郡古战场遗址、带着岁月侵蚀痕迹的黑色燧石。“此剑仿古蜀武士所佩,形制独特。这块燧石,取自锦官城外古垒,想着父亲戎马一生,或喜此物,置于案头,或可遥想金戈铁马,蜀地雄风。”

    莫离虎目一亮,伸出布满老茧的大手,珍重地抚过那冰冷的青铜剑身和粗粝的燧石,仿佛触碰到了久远的战鼓烽烟。他朗声大笑,声震屋瓦:“哈哈哈!好!好一个‘巴蜀柳叶’!此物甚合吾心!比那些花哨玩意儿强百倍!珺儿,小桂,你们有心了!” 那份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赞赏,溢于言表。

    小桂又将另一个略扁的锦盒奉给子璐。盒内是几卷用素缎仔细包裹的、略显陈旧的线装书册,书页泛黄,墨迹古朴,透着一股淡淡的药草清香。封面上是娟秀的蜀地古字:《南川瘴疠方志辑要》、《蜀本草拾遗手札》。另有一个小巧的青瓷药瓶,瓶身贴着红笺:“蜀椒茱萸温络油”。“母亲,”小桂声音温婉,“这是我们在蜀郡旧书肆偶然觅得的几本医家杂记手稿,虽非名典,但其中记载了不少蜀地特有的草药和针对湿热痹症的民间验方,或可一观。这瓶温络油,是按一蜀中老妪所授方子调配,取其辛热透达之性,于阴雨天揉按关节,或可缓解沉滞之感。”

    子璐小心翼翼地接过书卷,指尖拂过那承载着古老智慧的字迹,又拿起药瓶轻嗅了一下,那熟悉的、带着穿透力的辛香让她眉目舒展。她看向小桂的目光充满了赞许与深深的欣慰,如同看到自己精心培育的幼苗已然成材:“好孩子!这份礼,送到为娘心坎里去了!这手稿弥足珍贵,这油也正合用。你们夫妻,真是有心了。” 她的话语温柔而肯定,是对儿媳医术眼光的最高认可。

    接着,小桂将两个色彩最为绚丽饱满的锦包分别递给长姐星儿和二姐莫琳。

    “大姐,二姐,”小桂含笑,“蜀地织锦闻名天下,这两匹料子,是我们在锦里精心挑选的。”

    星儿的锦包一打开,一匹流光溢彩的“芙蓉鲤鱼”锦便跃然眼前。大朵大朵盛放的芙蓉花以金线勾勒,花瓣饱满,色泽由深粉渐变至娇嫩,其间数尾活泼灵动的金色鲤鱼穿梭嬉戏,水波粼粼,充满勃勃生机与富贵喜气。“哎呀!这花色鲜亮!这鲤鱼活灵活现的!”星儿眼睛发亮,忍不住将锦缎抖开一角,对着灯光细看那繁复精美的纹样,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喜爱,“这料子做件褙子或是裁条马面裙,定是极出彩的!谢谢小弟!谢谢小桂!这礼我太喜欢了!” 她性格直率,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莫琳的锦缎则是更为清雅的“雨打青荷”纹。浅碧的底色如同雨后初晴的湖面,墨绿的荷叶舒卷有致,其间点缀着含苞待放的粉荷与欲滴的水珠,意境空灵,素净中透着雅致。莫琳轻抚着那细腻丝滑的缎面,感受着清凉的触感,眼中流露出真心的欢喜:“这花色清雅脱俗,如同画上去的一般。蜀锦果然名不虚传。小弟,小桂,费心了,姐姐很喜欢。” 她的感谢含蓄而真诚,符合其一贯的性子。

    最后,小桂又拿出了几个小包裹,里面是给两位姐夫的精巧竹雕笔筒,给孩子们的各色蜀地风味蜜饯果脯、憨态可掬的泥塑玩具等。一时间,厅内充满了拆看礼物的惊喜赞叹、孩子们满足的欢笑声以及彼此道谢的温情话语。

    看着满堂至亲手捧心仪之物,脸上洋溢的笑容,听着那一声声真诚的“有心了”、“很喜欢”,小桂与莫珺相视一笑,心中暖意融融。千里迢迢带回的,不仅是蜀地的物产,更是他们对这个温暖大家庭的深切眷恋与心意。这份劫后余生的团圆与分享的喜悦,比任何礼物都更加珍贵。烛光摇曳,将这一室的和乐温馨,映照得分外动人。

    厅堂内的欢声笑语如同袅袅的茶香,渐渐沉淀在秋夜的静谧里。窗外的月色已悄然爬上了中天,清辉透过雕花的窗棂,在光洁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疏影。直到更漏声声,提示着夜深,莫府上下才带着满心的暖意与微醺的满足,陆续起身,互道了安好,各自散去,回归属于自己院落的那一方安宁。

    小桂与莫珺也起身告辞。莫珺俯身,动作轻柔而稳健地将已在祖母子璐怀中睡得小脸酡红、呼吸均匀的女儿暖暖抱起。那小小身子软软地依偎在父亲宽阔的胸膛前,带着奶香的温热气息拂过莫珺的颈侧。小桂则细心地为同样困得眼皮打架、却还强撑着牵着母亲衣角的儿子优优披上带来的薄斗篷,然后才将他稳稳抱起。优优的小脑袋立刻信赖地靠在了母亲馨香的肩窝,几乎是瞬间就沉入了梦乡。

    夫妻二人并肩,踏着月色浸润的石板路,穿过几重静谧的庭院,向着自己灯火温馨的小院走去。怀中的孩子温热而沉实,那份属于生命的重量,踏实地传递到臂弯里,是任何奇珍异宝都无法比拟的归家之礼。

    月光如水,将三人的身影温柔拉长。莫珺侧头,借着清辉看着臂弯里女儿酣睡如小兽般的恬静侧颜,又看看妻子怀中儿子那毫无防备的睡态,低沉的声音里含着笑意,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小家伙们,分量都见长了。抱在怀里,沉甸甸的。” 那沉甸甸的,是时光悄然流逝的痕迹,也是生命茁壮成长的喜悦。

    “嗯,”小桂轻声应和,将怀中优优往上托了托,让他的小脑袋枕得更舒服些,“蜀郡两月,他们定是又蹿了高,也壮实了些。只是……”她语气微转,带着为人母的思虑,“筋骨尚嫩,还需好生调养强健才是。”

    “正是此理。”莫珺颔首,目光沉静而坚定,那份山野修行磨砺出的沉稳气度在月色下愈发清晰,“明日我便开始安排。晨起吐纳,舒展筋骨,再循序渐进授些强基固本的拳脚功夫。强健其体魄,方能铸其根基,少受病邪侵扰。” 他的话语平和,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那是父亲对儿女未来的长远筹谋。

    小桂闻言,侧眸看他,唇角弯起温柔的弧度,带着一丝促狭:“夫君教导,自是最好不过。只是……莫要心软才好。习武之事,贵在坚持,可容不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她深知丈夫对儿女的宠爱,故有此言。

    莫珺低笑一声,那笑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带着了然与承诺:“夫人放心。玉不琢不成器。此事关乎孩子们长远康健,我心中有数,断不会徇私放纵。该严时必严,该练时必练。” 他望向小桂的目光,是夫妻间无需言明的信任与默契。

    说话间,已回到他们的小院。守门的婆子无声地行礼开门。卧房内,灯火已由值夜的丫鬟细心挑亮,暖黄的光晕驱散了秋夜的微寒。两人径直走入内室,先将怀中睡得香甜的孩子轻轻放在那张宽大舒适的拔步床上。

    动作是极致的轻柔。小桂先为暖暖解开外衫的盘扣,莫珺则小心翼翼地褪去优优脚上柔软的小靴。两人配合无间,如同演练过千百遍。接着,用温热的、拧得半干的软巾,如同对待最珍贵的瓷器般,细细地、一点一点地擦拭孩子们柔嫩的脸颊和小手。温热的湿意拂过,带走些许尘埃,也带来安眠的舒适。暖暖在睡梦中无意识地咂了咂嘴,优优则舒服地蹭了蹭柔软的枕头。最后,拉过轻薄暖和的锦被,仔细地为两个孩子掖好被角,确保每一处都妥帖温暖。

    做完这一切,夫妻二人才直起身,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满足与安宁。莫珺抬手,轻轻一挥,一道柔和的气劲拂过,桌上跳跃的烛火便悄无声息地熄灭,只余下窗外清冷的月光,温柔地洒落进来,为室内蒙上一层静谧的银纱。

    回到他们自己的卧房,简单的洗漱也带着归家后的松弛。温热的水流洗去最后一丝疲惫,换上洁净柔软的寝衣。当身体终于陷入那张无比熟悉、带着阳光晒过后特有干燥暖香的大床时,两人几乎是同时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这张床,承载了太多属于他们的私密记忆与安心时刻。

    莫珺长臂一伸,将小桂温软的身子拥入怀中。小桂也自然而然地寻了个最舒适的位置,将脸颊贴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听着那沉稳有力的心跳。没有多余的话语,奔波月余的辛劳、蜀郡救灾的沉重、归家团圆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所有的情绪都在此刻沉淀下来,化作无边的宁静与深深的倦意。窗外秋虫低鸣,月影西移。在这熟悉得刻入骨髓的气息与怀抱里,两人紧绷的心弦彻底放松,几乎是须臾之间,便一同沉入了黑甜无梦的安眠之中。只有彼此交缠的呼吸,在寂静的室内,奏响着最安稳的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