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 > 章171:继承者

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 章171:继承者

    张居正补充一点:“郑玄年事已高,说不定什么时候便会驾鹤西去。”

    “主公最好令其推举一可信之人,造势继承其大儒名声。如此一来,哪怕其身死,您依旧可享受他的名声红利。”

    “可信之人任此职,您可借助此人举荐人才,掌握一部分任命官员的权力。”

    郑玄的财产,可以用名人效应来概括。

    因为他是大儒,全天下的人都要给他个面子,才有名声财产、政治财产这种说法。

    可以认为,郑玄啥时候死,娶郑智的红利啥时候结束。

    所以需要一个继承人,“完全”继承郑玄的学问,将名人效应传承下去。

    张居正的算盘相当精明,乱世当中,刘备任免官员相对自由,可一旦发展到帝国阶段,刘备必须要走东汉察举的老路子。

    现在设立一个有足够声望举荐人才的亲信,日后刘备在任免官员方面不至于完全受限于世家。

    翌日清晨,一名老者悄无声息地进入堂中。

    他一直等到刘备做完手中的事务,才开口说道:“玄德。”

    “郑师!”

    刘备匆忙起身,向郑玄行礼:“备不知老师到来,失了礼数,还请老师恕罪。”

    哪怕在乱世,这些繁枝末节都相当重要,不然保不齐就会被哪个有心之人拽出来大做文章,留到后世甚至会成为一大黑点。

    郑玄怔怔地看着刘备,忽的生出唏嘘感。

    刘备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上位者的气势,让人不禁高看一眼。

    没想到啊,当初在众弟子中学问一般的刘备,反倒成长为最有才能之人。

    郑玄收回心思,微笑着摇头,示意刘备坐下,一副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做派。

    刘备坐在席上,明知故问:“不知郑师所来为何?”

    事先和张居正沟通过,刘备对郑玄的来因一清二楚,只不过打开话题罢了。

    郑玄收起笑容,眸中流露着痛楚:“我年近七十,曾有数子,有的死于战乱,有的死于疾病,到现在只剩一个女儿。”

    “我一身学问,却无人可继承。仅剩的这个女儿,聪慧非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唯独没有夫婿。”

    “我已年老,不知有几岁可活。仅一女儿难以侍奉,所以想为其讨一名品德高尚的夫君,视作亲子,日后好继承我一身绝学呐!”

    刘备可没功夫搞儒学,于是与郑玄打起太极:“郑师只管放心,备这就起草文书,请全天下士人入青州,供老师挑选。”

    郑玄蹙眉反对:“天下纷乱,你的文书怕是传不了多远,等天下的士人都聚集来,智儿说不定已双十之龄,某再多番考量,智儿不知何时才能嫁出去。我能不能活到那时候,还是两说。”

    刘备急忙说道:“老师福如东海,必定长寿,万不可如此说话。倘若您感到身体不适,可去寻安道全,其医术过人,寻常疾病,药到病除。”

    郑玄呵呵笑道:“人们不说,我还不知道吗?孔子曰:‘六十而耳顺’,我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不管是顺耳的还是逆耳的,都能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

    好,切入正题。

    刘备问道:“那、老师可是有人选?”

    郑玄点头,手指刘备,目光坚定:“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便是你刘玄德!”

    刘备立刻跪倒,惶恐万分:“老师知晓备学业不精,古今道理尚不能通晓,怎能继承您的学问啊?”

    翻译:老师我做不到引领儒学发展,需要您举荐一人。

    作为郑玄推出的继承人,在儒林中天然地具有领导者的身份,这个人必须有超然的学问。

    刘备毕竟是一个君主,治国理政尚且学不全,哪来的多余功夫研究儒学。

    儒学保护统治者,可统治者一般不具有统领儒学发展的实力。

    如果有的话,袁家哪能发展成现在这般庞然大物。

    袁家有经书的注释权,备受世人推崇,政治文化两开花。

    对于士人来说,他们想入朝为官,首先必须拜读某大儒门下,于是就有袁家门客满天下的说法。

    毫无疑问,当下的袁家在稳固东汉统治方面发挥着反作用。

    全天下的官都受过袁家的好,包庇袁家、为袁家服务,这天下姓袁还是姓刘?

    这种情况仅仅适用于东汉前后几百年的这段时间,随着科技发展、世家衰微,普通人读书的门路越来越宽,到清朝时普通地主便能为孩子请来教书先生,供其科举。

    刘备无暇深究儒学,他当不了领导者。

    但刘备肯定不会放弃送上门的红利,拒绝的深层含义是要求郑玄再推出一个领导者。

    这个人将代替刘备成为儒林领导者。

    趁着东汉原有的权力体系尚未完全崩溃,即成为大儒门生对天下士人还有着绝对吸引力,将文人墨客尽可能多地聚集到手下,这才是刘备该做的。

    郑玄抚须,眸中流露出笑意:“可我门下学生大多没有什么官位,职位低微,恐怕同样不能继承我的学问。”

    “不知老师认为何人能力足以继承您的学问,备自会向京城举荐其人。”刘备询问。

    郑玄摆手拒绝:“兵荒马乱的,万不可让他们出青州。我看平原便是一风水宝地,正适合发扬文风。”

    “那,备便奏请朝廷,额外设立一经学从事,专门负责讲学,如此老师可满意?”刘备说道。

    刘备直接开出所能给的最高官位。

    说是奏请,使者派出去装装样子就行,使者前脚离开平原,刘备后脚便能设立。

    反正就一个讲学的官,设不设都不影响世家相互举荐,没必要抓着这点不放。

    郑玄没料到刘备大气到给出这么高的官职,呵呵笑出声:“好好好!玄德真是贤徒。既如此,为师便举荐一人,名为宋濂,北海人,虚心好学刻苦努力,可为天下士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