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不会穿 > 第462章 皆大欢喜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不会穿 第462章 皆大欢喜

    温院正神色凝重,再次探查林青青的腕脉,眉头已然皱成了一个核桃。

    指下脉象沉涩紊乱,似有淤阻之兆,绝非先天不足,倒像是,后天为人所害。

    他不动声色地加重了指力,果然在寸关尺三处都探到了异常,这分明是被人用药物伤了神智。

    “温院正,舍妹的病不要紧吧?”顾晨见他神色不对,不由紧张起来。

    温院正收回手,字斟句酌的说道::这位姑娘这病症确实有些棘手,若是先天不足,反倒好调理。可如今这脉象……“他沉吟片刻才说道,”像是被人用药物损了神窍。”

    顾晨眼睛一亮,期待地问道:“院正所言甚是,如此,你是有医治的办法了?”

    温院正捋着胡须摇头,嗟叹一声:“世子过于高看下官了,这毒已入脑络,最好的情况也就是维持现状,最坏……”他看了眼懵清澈明亮的林青青,没再说下去。

    小姑娘的面相看着很机灵也很容易相处,但是她这样灿烂的笑容还能维持多久呢?

    皇上在一旁听得真切,脸色阴沉如水:“那就只能任由病情发展了吗?”

    虽然当着病人的面,讨论难以医治的病情有些残忍,但是林青青自己也是知道这些情况的。

    所以,伤害不大。

    温院正连忙拱手:“皇上,当务之急是先稳住林小姐的病情。老臣这就开个方子,虽不能根治,但可延缓毒性蔓延。日后如果遇到绝世神医,或许还有转机。”

    他做不到的事情,别人未必做不到。

    顾晨眼中闪过一抹几不可察的笑意。

    这老头儿,可太会说话了。

    皇上可不知道,宁古塔就住着一个愿意为青青赴汤蹈火的小神医呢!

    青青的病能不能好,好到什么程度,那都是她自己说了算的。

    他不介意妹妹是个傻子,但是他舍不得让她一生都戴着一张假面具生活。

    青青,最向往的就是自由,随心所欲。

    与此同时,皇上眼中也是精光一闪。

    林青青于江山社稷有功,如果放任她的病情不管,是他苛待功臣了。

    也会因为此举寒了忠臣之心。

    但是一想到林青青制造出来的武器能令敌人退避三舍,他欣慰的同时,心中又未免滋生出几分担忧来。

    如果她被其他势力所利用,这天下必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忘了好,忘了好啊!

    如此,天下可安。

    连太医院院正都没有把握治好的病,别的大夫更是无能为力了。

    至于什么神医,那只是活在传闻里的人物,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

    “既然如此,温太医就尽心给安宁郡主医治吧!只要能治好她的病,就是要搜集全天下最名贵的药材,朕也会派人去做。”皇上非常大气地吩咐。

    温院正不由多看了林青青几眼,能让皇上和睿王府的世子也如此在意的人,必然有过人之处的。

    “是,皇上,微臣尽力而为。”温院正不敢大包大揽。

    “安宁郡主,不如你留在京城几年,也好安心养病。”皇上很温和的语气征询林青青的意见。

    “不,我要回宁古塔。”林青青毫不犹豫的,一口拒绝了皇上的“好意。”

    “繁华的京城还比不上苦寒之地的宁古塔?”皇上轻笑一声。

    只是,笑意不达眼底。

    “我要回去种田,我想让天下人都吃饱饭,我舍不得那么广袤的土地白白浪费了,”林青青很直白也很真诚的说道。

    皇上闻言微微一怔,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

    殿内檀香袅袅,他望着眼前这个眼神清亮的姑娘,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微服私访时,在灾民中看到的那些渴望的眼神。

    “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皇上轻轻重复了一遍,语气中的锐利渐渐软化。

    多么朴素的志向啊!

    可是,从古至今,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还从来没有人能够做到。

    林青青眼睛像夜空中突然被点亮的星辰,她笑道:“能让百姓吃饱饭,比打胜仗更让人心安。”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皇上心中的烦躁就这么神奇的消失了。

    他点头笑道:“早点儿回去,朕等着吃你种出来的粮食呢!”

    “那陛下可要准备好大碗。”林青青笑得眉眼弯弯,“宁古塔的黑土最养庄稼,保管让您吃上最香的米饭。”

    “好,咱们一言为定。”皇上发自内心地笑了。

    顾晨看着林青青雀跃的神情,长舒一口气。

    这才是,皆大欢喜了。

    “你们,都是好孩子。”皇上的目光逐一在他们几人身上扫过。

    原来君臣之间是可以这样赤诚相待的。

    皇上望着眼前这群年轻人,忽然觉得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都变得轻快了几分。

    他不由幻想起来,多年以后……

    殿外秋阳正好,照得他龙书案上粗陶碗边缘的金色稻穗纹样闪闪发亮。

    那是林青青特意从宁古塔带给他的。

    随之而来的,还有宁古塔的第一批新米运抵京城。

    那日正逢大雪,林青青却亲自押着粮车进宫。

    马车在雪地上轧出深深的辙痕,就像她这一路走来的足迹。

    “陛下尝尝,这是用黑土种出来的第一茬米。”她鼻尖还带着冻红的痕迹,却笑得比殿内的炭盆还暖。

    皇上接过米袋时,一粒金黄的稻谷从缝隙间漏出,正好落在他掌心。

    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还是太子时,老师说过的话:“治国之道,不过就是让百姓碗里有粮,心里有盼。”

    窗外雪落无声,殿内米香四溢。

    “皇上,臣的玉璧……”顾晨的声音打断了皇上美好的幻想。

    不过,他却没有生气。

    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他不该一味猜忌,还要给臣民们足够的信任,还有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

    皇上望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忽然觉得手中的茶盏格外沉重。

    茶汤里映出他这些年来日渐疲惫的面容——那层层防备,道道猜疑,原来比岁月更催人老。

    “拿去吧!”皇上的语气里满是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