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 第299章 安山县-讲解文章
刚收假,还有些住得远的学子没回书院,学舍里边空了几个座位。
宁元昭和陈意安在学舍碰到了,四黑眼圈相对。
“你昨晚也写文章了?”陈意安问。
“嗯。”宁元昭脸不红也红不起来,心不狂跳的淡定扯谎。
“那你昨天下午还那么淡定。”陈意安说:“早知道你也没写我就不用那么着急了。”
“不是……算了,跟你说不清。”宁元昭盘腿坐下,把自己的文章找出来,等夫子来查阅。
早上第一节是他们自己背文章,读经义,巩固之前所学的时间。
夫子这时候在学舍坐着等有问题的学子上去请教问题。
刚收假他就多了一件事,那就是给学生批改作业。
斋长把所有人的文章收上去交给夫子,夫子会先把他们的文章都看一遍,分出可以夸奖的、无功无过的、需要大骂的,过了早读的时间再开始给学子们讲。
夫子看文章时面上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直到他把文章都看完之后,拿着戒尺敲了敲身前的案几。
“好了都别自己背了,我来讲讲你们的文章,你们自己也注意着,别人好的地方要学,差的地方要改。”夫子的声音不大,却足够让人震颤。
课上点评什么的最可怕了,要是写得好夫子夸奖也就罢了,这写得不好就得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挨骂。
都是要脸的人,有时候挨骂比打他们一顿还难受。
众人放下书本,端正坐好等着夫子点评。
只见夫子拿起一叠纸,皱着眉头看起来十分不悦,“好文章放在后头给你们洗洗耳朵,先来听听这些毫无看头的东西……”
甲中班的人成绩排名都很靠前,写的文章差也差不到什么地方去,只不过比上不足罢了。
夫子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引经据典地将一些人骂得头都抬不起来。
什么“对答流于表面”“缺乏仁德根基”“态度不端”全部往人头上安,骂的好些学生脸红的都快要滴出血来。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态度不端”的陈意安。
他昨晚上连夜赶出来,写了些什么狗屎他自己心里清楚,就连字迹都已经变得不堪入目,他早就做好了被骂的心理准备。
他也清楚夫子不是真的想骂人,实在是爱之深责之切。
宁元昭听夫子骂人听着听着走了神,想到计一舟之前跟他讲的他毕业时导师是怎么给他点评的就觉得夫子实在温柔。
这要是被计一舟听到他们夫子骂人,肯定要一脸不解地说一句:“就这?”
计一舟当年改毕业论文的时候,他的导师给他的评语包括不限于:
“这段写得很好,下次不要再写了。”
“你的脑子真是光滑得一条沟都没有,能写这么多字还是挺厉害的。”
“你是提交错了文件,把草稿交上来了吗?”
“冒昧问一下,你的行间距调这么宽是为了让你的文章看起来多一些,还是准备留着让我跑步把我累死就没人批评你的文章了?”
“中文是你的母语吗?”
“看完这段好像吃了没煮熟的菌子。”
“可以把我的名字从你的致谢上删掉吗?”
“……”
宁元昭当时听计一舟说完都愣了,还以为计一舟在原来的时候一直被人欺负,心疼了好久。
“礼辨尊卑,法定民心,三王1时制度详备,社会井然。后世礼法衰微,玉泽2后上下僭越,秩序荡然,先王之道熄。岂可坐视礼崩而莫之救欤?抑当藉今之才而重建之乎?3”
夫子面色不虞,把他出的题目大声地重复了一遍,非常生气地问:“问礼法这么简单的策论你们都能写成这个样子,真到了乡试你们准备怎么办?”
夫子气的胡子都翘了起来,底下的学生低着头大气不敢出。
等夫子把这一堆“狗屁不通”的文章给骂了个遍,才捡起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开始讲解。
夫子讲这些文章的时候都说得很详细,把里边的好句子都挑出来夸奖一番,有不足的也当下就提了自己的建议。
宁元昭的文章一直到了最后才被夫子提起。
刚刚点评了几篇还不错的文章,夫子的神情看起来也没有那么严肃了。
在座的各位都是秀才,讲文章的时候也不会讲得非常精细,只会讲文章写得好的地方。
“此文破题最妙处,正在‘循道依法’四字!看似平实,实则暗藏《荀子·礼论》‘礼者,法之大分’之精义。而承题‘求道集众智,立法顺人情’,分明是从《尚书·洪范》‘谋及庶人’与《孟子·离娄》‘徒善不足为政’两处化出,却如盐入水,不着痕迹。”
夫子将第二段读完,把戒尺重重一拍,惊得满堂学子正襟危坐:
“尔等且看这句‘礼有数与义之别’,这才是通篇文胆!恰似《礼记·仲尼燕居》‘制度在礼,文为在礼’一句劈作两半,左边钉着子产‘天道远,人道迩’的实学筋骨,右边悬着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的经义皮相。文章自此便如庖丁解牛,以三代礼法为刀俎,将玉、泽之弊剖得肝胆毕现!”
夫子背着手,手上还拿着戒尺,边说便在学舍转悠。
“再看这第三段‘因俗制礼’四字,虽说看着寻常,却是把《周礼·大司徒》‘十二教’的竹简生生嚼碎了,和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米浆咽下去,最后吐出‘器械异制’这般金石之言!都是一起学的,为何你们悟不出这等‘以俗教安’的活学问。”
“看看末尾那句‘知节制而不失欢欣’!左边踩着《乐记》‘乐者为同’的台阶,右边扶着《孟子》‘养心寡欲’的阑干,中间偏偏开出一条‘不溺物欲’的新路——这哪里是写文章?分明是给礼法重铸了一具‘文质彬彬’的肉身!”
“你们总说礼法无趣,写不出什么新花样,可此文哪一句不是从六经血脉里泵出来的活水?‘荆、玄、珉’三代之喻,比那些死背《三礼注疏》的强出百倍!尔等记住,真学问不在獭祭鱼,而在能如这般……”
夫子转了一圈走到书案旁,拿起纸张抖了抖:“以《春秋》决狱,以《周礼》铸钱,以《乐经》调律,这才是圣人‘从先进’的真章法!”4
“尔等也莫嫌老夫说得多。”他看着底下的学生:“他日若有人问‘礼崩乐坏如何救’,你们便把这文章第三段‘文质损益’四个字牢牢记下,也够你们受用一辈子了。”
该夸的夸完就该说不足之处了,只是宁元昭这文章写得大错处挑不出几个,最后也只是叮嘱了一番:
“末句‘三代之治可复,圣人之道永彰’稍显空泛。若能如贾谊《治安策》 5般,以‘臣谨陈某某事’收束,则更显务实。”
宁元昭舔了舔唇,扶着书案起身行礼,“学生谨遵夫子教诲。”
夫子看着自己的得意之徒,欣慰地点了点头,“礼法也问过不少遍,往常那些殿试文章也讲了许多,还写得这般不好。”
作业完成得不好当然是有惩罚的:“除了最后这七人,其余人全部重写,写不出来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书读得少了,不要一天净想着那些话本子!”
宁元昭垂头,眼皮都不好意思抬。
最近书院里盛行的话本子还是他写出来的。
宁元昭和陈意安在学舍碰到了,四黑眼圈相对。
“你昨晚也写文章了?”陈意安问。
“嗯。”宁元昭脸不红也红不起来,心不狂跳的淡定扯谎。
“那你昨天下午还那么淡定。”陈意安说:“早知道你也没写我就不用那么着急了。”
“不是……算了,跟你说不清。”宁元昭盘腿坐下,把自己的文章找出来,等夫子来查阅。
早上第一节是他们自己背文章,读经义,巩固之前所学的时间。
夫子这时候在学舍坐着等有问题的学子上去请教问题。
刚收假他就多了一件事,那就是给学生批改作业。
斋长把所有人的文章收上去交给夫子,夫子会先把他们的文章都看一遍,分出可以夸奖的、无功无过的、需要大骂的,过了早读的时间再开始给学子们讲。
夫子看文章时面上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直到他把文章都看完之后,拿着戒尺敲了敲身前的案几。
“好了都别自己背了,我来讲讲你们的文章,你们自己也注意着,别人好的地方要学,差的地方要改。”夫子的声音不大,却足够让人震颤。
课上点评什么的最可怕了,要是写得好夫子夸奖也就罢了,这写得不好就得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挨骂。
都是要脸的人,有时候挨骂比打他们一顿还难受。
众人放下书本,端正坐好等着夫子点评。
只见夫子拿起一叠纸,皱着眉头看起来十分不悦,“好文章放在后头给你们洗洗耳朵,先来听听这些毫无看头的东西……”
甲中班的人成绩排名都很靠前,写的文章差也差不到什么地方去,只不过比上不足罢了。
夫子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引经据典地将一些人骂得头都抬不起来。
什么“对答流于表面”“缺乏仁德根基”“态度不端”全部往人头上安,骂的好些学生脸红的都快要滴出血来。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态度不端”的陈意安。
他昨晚上连夜赶出来,写了些什么狗屎他自己心里清楚,就连字迹都已经变得不堪入目,他早就做好了被骂的心理准备。
他也清楚夫子不是真的想骂人,实在是爱之深责之切。
宁元昭听夫子骂人听着听着走了神,想到计一舟之前跟他讲的他毕业时导师是怎么给他点评的就觉得夫子实在温柔。
这要是被计一舟听到他们夫子骂人,肯定要一脸不解地说一句:“就这?”
计一舟当年改毕业论文的时候,他的导师给他的评语包括不限于:
“这段写得很好,下次不要再写了。”
“你的脑子真是光滑得一条沟都没有,能写这么多字还是挺厉害的。”
“你是提交错了文件,把草稿交上来了吗?”
“冒昧问一下,你的行间距调这么宽是为了让你的文章看起来多一些,还是准备留着让我跑步把我累死就没人批评你的文章了?”
“中文是你的母语吗?”
“看完这段好像吃了没煮熟的菌子。”
“可以把我的名字从你的致谢上删掉吗?”
“……”
宁元昭当时听计一舟说完都愣了,还以为计一舟在原来的时候一直被人欺负,心疼了好久。
“礼辨尊卑,法定民心,三王1时制度详备,社会井然。后世礼法衰微,玉泽2后上下僭越,秩序荡然,先王之道熄。岂可坐视礼崩而莫之救欤?抑当藉今之才而重建之乎?3”
夫子面色不虞,把他出的题目大声地重复了一遍,非常生气地问:“问礼法这么简单的策论你们都能写成这个样子,真到了乡试你们准备怎么办?”
夫子气的胡子都翘了起来,底下的学生低着头大气不敢出。
等夫子把这一堆“狗屁不通”的文章给骂了个遍,才捡起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开始讲解。
夫子讲这些文章的时候都说得很详细,把里边的好句子都挑出来夸奖一番,有不足的也当下就提了自己的建议。
宁元昭的文章一直到了最后才被夫子提起。
刚刚点评了几篇还不错的文章,夫子的神情看起来也没有那么严肃了。
在座的各位都是秀才,讲文章的时候也不会讲得非常精细,只会讲文章写得好的地方。
“此文破题最妙处,正在‘循道依法’四字!看似平实,实则暗藏《荀子·礼论》‘礼者,法之大分’之精义。而承题‘求道集众智,立法顺人情’,分明是从《尚书·洪范》‘谋及庶人’与《孟子·离娄》‘徒善不足为政’两处化出,却如盐入水,不着痕迹。”
夫子将第二段读完,把戒尺重重一拍,惊得满堂学子正襟危坐:
“尔等且看这句‘礼有数与义之别’,这才是通篇文胆!恰似《礼记·仲尼燕居》‘制度在礼,文为在礼’一句劈作两半,左边钉着子产‘天道远,人道迩’的实学筋骨,右边悬着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的经义皮相。文章自此便如庖丁解牛,以三代礼法为刀俎,将玉、泽之弊剖得肝胆毕现!”
夫子背着手,手上还拿着戒尺,边说便在学舍转悠。
“再看这第三段‘因俗制礼’四字,虽说看着寻常,却是把《周礼·大司徒》‘十二教’的竹简生生嚼碎了,和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米浆咽下去,最后吐出‘器械异制’这般金石之言!都是一起学的,为何你们悟不出这等‘以俗教安’的活学问。”
“看看末尾那句‘知节制而不失欢欣’!左边踩着《乐记》‘乐者为同’的台阶,右边扶着《孟子》‘养心寡欲’的阑干,中间偏偏开出一条‘不溺物欲’的新路——这哪里是写文章?分明是给礼法重铸了一具‘文质彬彬’的肉身!”
“你们总说礼法无趣,写不出什么新花样,可此文哪一句不是从六经血脉里泵出来的活水?‘荆、玄、珉’三代之喻,比那些死背《三礼注疏》的强出百倍!尔等记住,真学问不在獭祭鱼,而在能如这般……”
夫子转了一圈走到书案旁,拿起纸张抖了抖:“以《春秋》决狱,以《周礼》铸钱,以《乐经》调律,这才是圣人‘从先进’的真章法!”4
“尔等也莫嫌老夫说得多。”他看着底下的学生:“他日若有人问‘礼崩乐坏如何救’,你们便把这文章第三段‘文质损益’四个字牢牢记下,也够你们受用一辈子了。”
该夸的夸完就该说不足之处了,只是宁元昭这文章写得大错处挑不出几个,最后也只是叮嘱了一番:
“末句‘三代之治可复,圣人之道永彰’稍显空泛。若能如贾谊《治安策》 5般,以‘臣谨陈某某事’收束,则更显务实。”
宁元昭舔了舔唇,扶着书案起身行礼,“学生谨遵夫子教诲。”
夫子看着自己的得意之徒,欣慰地点了点头,“礼法也问过不少遍,往常那些殿试文章也讲了许多,还写得这般不好。”
作业完成得不好当然是有惩罚的:“除了最后这七人,其余人全部重写,写不出来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书读得少了,不要一天净想着那些话本子!”
宁元昭垂头,眼皮都不好意思抬。
最近书院里盛行的话本子还是他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