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 第368章 九阙都-会试
德安四十三年三月十九,会试第一场开考,热热闹闹的九阙都一时间安静了不少,陷入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当中。
会试由礼部主持,文礼殿大学士崔洛兼任主考官。
十九、二十二、二十五三天三场考试,中间也只能留在考棚不能出来,跟秋闱确实差的不太多。
不过现在天气冷,计一舟给他们准备的感冒药比之前还要多,感冒灵更是让他们每场考完都喝一份预防着。
这一回他们还带了些小铜锅进考场,让他们热些姜汤自己喝着暖暖身子。
这回不用泡面,他们能煮一下土豆粉或者计一舟囤的挂面。
徐修和他们以为是计一舟自己做出来的,也没有问来源,只乐呵呵地想:这一回吃得应该会好一些。
都城贡院的号舍倒是比启中的强了点,但不多。
把自己的号舍仔仔细细擦干净之后,宁元昭把他的小铜锅拿出来热着水,也不是为了喝,更多的是想用来暖暖手。
这里真的太冷了,不暖一暖手都会冻到没知觉,写不好字印象分就没了,很容易被放到后边。
正经考试的时候宁元昭也不怎么喝水,顶多把煮面的汤喝掉补充水分,就是怕自己的卷子被盖了屎戳子。
会试第一场试考四书义两道,五经义四道。
这对宁元昭来说问题不大,平时怎么答的现在还是怎么答, 而且第一场的题通常都会是最简单的。
崔洛是主考不是巡考,老神在在地坐在位置上,刚开考他也不用费什么心,时间过半才会开始严格。
为了不让学子紧张,他坐得很是平稳,停留在一个学子身上的目光不会超过十个数。
趁着刚进来不久,大家都是精神最好的,都抓紧时间埋头苦写。
第一天的时候贡院情况还算良好,到第二天就不太行了,有些正儿八经的文弱书生早就受不住了,咳儿咳儿咔咔在号舍里咳嗽起来。
宁元昭听着都觉得揪心,他们好像快要死掉了一样。
不过他要不是因为平时就会锻炼,考试前计一舟又格外注意这些,命令他们加大锻炼力度,再加上他进来就喝了姜汤和感冒灵,可能也扛不住大冷天的光溜溜检查。
第二天和第三天大家不能出去,还要继续在考舍里面待着。
第二场考考论、判、诏诰等应用文体,学子可以在考舍先打个草稿,提前构思策论或应用文的框架,以节省下一场正式考试的时间。
考试需要消耗的体能巨大,考试中间的间隔日大家也可以抓紧时间睡觉、调整状态,尽量恢复精力。
贡院内有水井或水缸供取水,这时候大家也能稍微清一下自己,但贡院卫生条件极差,考生只能简单擦洗。
这个时候又得非常矛盾的庆幸温度不高,不会像秋闱那样,整个考试热烘烘的,所有人身上都闷出一身汗,时间一久人都会发酸发臭。
进贡院不能带书,这两天待的也实在无聊,宁元昭就多问巡考官要了些纸张,把贡院里面的见闻以及其他考生的状态记录下来,打发时间的同时也可以带出去给计一舟看。
由于考舍封闭环境,有些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差得很,间隔日这两天居然还疯了两个,精神崩溃的嗷嗷大哭,果断地选择弃考。
宁元昭摇头,都走到这一步了居然还能因为压力大导致崩溃,实在是不应该。
惋惜归惋惜,宁元昭还是提笔把这件事添油加醋地写上去了,回去让一舟看看自己有多厉害。
时间越往后越磨人,这时学子的身体状况越差,精神状态也都不是很好,就连巡考官都有些精神萎靡了。
这回考试没有遇到之前他们写过差不多内容的题,但之前那么长一段时间被计一舟压着进行的题海战术确实有用。
拿到题目后稍微读两遍就能知道其中深意,再动笔的时候速度就很快,题目理解得快,就能给他们争取到更多打草稿的机会,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会完美很多。
在答题期间有许多学子都因为身体或者精神原因提前离场,只要离开了贡院大门,就算是弃考,今年的榜就与他们无缘了。
徐修和在考场一边写一边默默祈祷:再多走一些人吧。
虽然这样想不是君子所为,但入目所见皆是对手,他就默默地在心里想一想,还是可以的。
宁元昭没有他那样多的想法,只聚精会神地作答,在他没有正式誊抄自己的文章之前,时间对他来说都非常紧张。
最后一场考经史时务策论五道,今年的五题总结核心内容就是政要、求贤、隐退、明王革命和帝王之道。1
这五道题就有些难度了。
政要问如何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平衡民生、吏治、军事、经济;求贤问如何识别选拔任用人才,避免任人唯亲。
就连最后一题的帝王之道也只是考察理想清楚的治国哲学,这三题仔细想想,也还算好答题。
但隐退问官员何时该退,如何退,以及权力平稳过渡的相关内容,甚至可能涉及当今是否该退的问题;明王革命问改朝换代的正当性,稍微答不好很有可能会触犯到当今的威严。
这两题不仅要答得好,还得答得讨巧,以儒家为框架,以历史为佐证,以现实为落脚点,谨慎措辞并且展现治国才能才有可能从众多学子当中脱颖而出。
这五道题跟他们之前练习过的所有题相比,都算得上是顶级难度。
宁元昭叹了口气,默默为徐修和祈祷,但愿这段时间抱的佛脚能够有用。
徐修和理解内容的速度比他们所有人都要慢一些,所以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把计一舟给他们的状元卷看完的人。
他所理解的那些内容跟其他大多数学子比起来足够用了,只是这次的题确实难,不知道他能不能行。
只是考场之上容不得宁元昭多想,他还得完成自己的试卷。
结构框架他都不用打草稿,先前的题海战术已经让他非常熟悉策文的结构。
只提笔思索了片刻,他便直接在草稿纸上写下他的初稿。
会试由礼部主持,文礼殿大学士崔洛兼任主考官。
十九、二十二、二十五三天三场考试,中间也只能留在考棚不能出来,跟秋闱确实差的不太多。
不过现在天气冷,计一舟给他们准备的感冒药比之前还要多,感冒灵更是让他们每场考完都喝一份预防着。
这一回他们还带了些小铜锅进考场,让他们热些姜汤自己喝着暖暖身子。
这回不用泡面,他们能煮一下土豆粉或者计一舟囤的挂面。
徐修和他们以为是计一舟自己做出来的,也没有问来源,只乐呵呵地想:这一回吃得应该会好一些。
都城贡院的号舍倒是比启中的强了点,但不多。
把自己的号舍仔仔细细擦干净之后,宁元昭把他的小铜锅拿出来热着水,也不是为了喝,更多的是想用来暖暖手。
这里真的太冷了,不暖一暖手都会冻到没知觉,写不好字印象分就没了,很容易被放到后边。
正经考试的时候宁元昭也不怎么喝水,顶多把煮面的汤喝掉补充水分,就是怕自己的卷子被盖了屎戳子。
会试第一场试考四书义两道,五经义四道。
这对宁元昭来说问题不大,平时怎么答的现在还是怎么答, 而且第一场的题通常都会是最简单的。
崔洛是主考不是巡考,老神在在地坐在位置上,刚开考他也不用费什么心,时间过半才会开始严格。
为了不让学子紧张,他坐得很是平稳,停留在一个学子身上的目光不会超过十个数。
趁着刚进来不久,大家都是精神最好的,都抓紧时间埋头苦写。
第一天的时候贡院情况还算良好,到第二天就不太行了,有些正儿八经的文弱书生早就受不住了,咳儿咳儿咔咔在号舍里咳嗽起来。
宁元昭听着都觉得揪心,他们好像快要死掉了一样。
不过他要不是因为平时就会锻炼,考试前计一舟又格外注意这些,命令他们加大锻炼力度,再加上他进来就喝了姜汤和感冒灵,可能也扛不住大冷天的光溜溜检查。
第二天和第三天大家不能出去,还要继续在考舍里面待着。
第二场考考论、判、诏诰等应用文体,学子可以在考舍先打个草稿,提前构思策论或应用文的框架,以节省下一场正式考试的时间。
考试需要消耗的体能巨大,考试中间的间隔日大家也可以抓紧时间睡觉、调整状态,尽量恢复精力。
贡院内有水井或水缸供取水,这时候大家也能稍微清一下自己,但贡院卫生条件极差,考生只能简单擦洗。
这个时候又得非常矛盾的庆幸温度不高,不会像秋闱那样,整个考试热烘烘的,所有人身上都闷出一身汗,时间一久人都会发酸发臭。
进贡院不能带书,这两天待的也实在无聊,宁元昭就多问巡考官要了些纸张,把贡院里面的见闻以及其他考生的状态记录下来,打发时间的同时也可以带出去给计一舟看。
由于考舍封闭环境,有些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差得很,间隔日这两天居然还疯了两个,精神崩溃的嗷嗷大哭,果断地选择弃考。
宁元昭摇头,都走到这一步了居然还能因为压力大导致崩溃,实在是不应该。
惋惜归惋惜,宁元昭还是提笔把这件事添油加醋地写上去了,回去让一舟看看自己有多厉害。
时间越往后越磨人,这时学子的身体状况越差,精神状态也都不是很好,就连巡考官都有些精神萎靡了。
这回考试没有遇到之前他们写过差不多内容的题,但之前那么长一段时间被计一舟压着进行的题海战术确实有用。
拿到题目后稍微读两遍就能知道其中深意,再动笔的时候速度就很快,题目理解得快,就能给他们争取到更多打草稿的机会,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会完美很多。
在答题期间有许多学子都因为身体或者精神原因提前离场,只要离开了贡院大门,就算是弃考,今年的榜就与他们无缘了。
徐修和在考场一边写一边默默祈祷:再多走一些人吧。
虽然这样想不是君子所为,但入目所见皆是对手,他就默默地在心里想一想,还是可以的。
宁元昭没有他那样多的想法,只聚精会神地作答,在他没有正式誊抄自己的文章之前,时间对他来说都非常紧张。
最后一场考经史时务策论五道,今年的五题总结核心内容就是政要、求贤、隐退、明王革命和帝王之道。1
这五道题就有些难度了。
政要问如何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平衡民生、吏治、军事、经济;求贤问如何识别选拔任用人才,避免任人唯亲。
就连最后一题的帝王之道也只是考察理想清楚的治国哲学,这三题仔细想想,也还算好答题。
但隐退问官员何时该退,如何退,以及权力平稳过渡的相关内容,甚至可能涉及当今是否该退的问题;明王革命问改朝换代的正当性,稍微答不好很有可能会触犯到当今的威严。
这两题不仅要答得好,还得答得讨巧,以儒家为框架,以历史为佐证,以现实为落脚点,谨慎措辞并且展现治国才能才有可能从众多学子当中脱颖而出。
这五道题跟他们之前练习过的所有题相比,都算得上是顶级难度。
宁元昭叹了口气,默默为徐修和祈祷,但愿这段时间抱的佛脚能够有用。
徐修和理解内容的速度比他们所有人都要慢一些,所以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把计一舟给他们的状元卷看完的人。
他所理解的那些内容跟其他大多数学子比起来足够用了,只是这次的题确实难,不知道他能不能行。
只是考场之上容不得宁元昭多想,他还得完成自己的试卷。
结构框架他都不用打草稿,先前的题海战术已经让他非常熟悉策文的结构。
只提笔思索了片刻,他便直接在草稿纸上写下他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