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 第401章 九阙都-常嬷嬷
书店的生意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鼻嘎大的一间铺子随时都有客人在里边儿。
计一舟看了两天情况就没再去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站一天有些累。
宁元昭去上班后,刘二带了个老嬷嬷到计一舟面前。
“大人,这是常嬷嬷,宁大人给小姐寻来的教习。”刘二恭敬、规矩地说道。
这个常嬷嬷计一舟知道,宁元昭跟他讲过,是从前教导过公主的老嬷嬷,崔洛去找皇上要的。
原本常嬷嬷都在家准备享受天伦之乐了,又被皇上给召回来了。
计一舟连忙放下画册,让常嬷嬷坐下,“让嬷嬷跑这么一趟,辛苦了。”
常嬷嬷欠身坐下,双手规矩地叠放在膝上,眼角带着几分慈祥的笑意,“大人折煞老奴了。老奴在家中也无事,得圣恩来照看小姐的礼仪教养,是老奴的福气。”
不管这老嬷嬷是教小宝什么的,只要教了,那就是老师。
计一舟向来尊重老师,并且这还是小宝的老师,他便更加尊重了。
“有嬷嬷这样的老人教导,是她的福气。只是小妹性子顽劣,怕是会给嬷嬷添麻烦。”计一舟说道。
常嬷嬷笑着摇头,“大人言重了。小姐年纪尚小,活泼些也是常理。老奴定当尽心,不负所托。”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乱七八糟的脚步声,小宝带着三只黑冲了过来,“哥,哥哥说今天来教我的嬷嬷就来啦,是真的吗?”
计一舟招了招手,“快进来见过常嬷嬷。”
屋内有外人在,三只黑不会主动进屋,就整整齐齐地在门外坐着。
小宝进门前冲他们挥了挥手,“去玩儿吧。”三只黑立马就各自散开跑掉了。
小宝野惯了,从小也没个约束,做不来大家小姐那一副做派,撒着欢儿就蹦进来了,站到计一舟旁边打量着常嬷嬷。
嬷嬷眼中闪过一丝慈爱,“小姐生得真是灵秀。”
那当然了,她哥就长得好看,她又能差到哪里去。
计一舟笑笑,在小宝后背上拍了拍,“行礼。”
没约束归没约束,该知道的礼仪小宝还是知道,像模像样地对着常嬷嬷行了一礼,“见过嬷嬷。”
常嬷嬷笑着扶起她,“好孩子,不必多礼。”
计一舟看着这一幕心中稍安,不管小宝能学到什么,她现在这个年纪身边确实应该要有个女性长辈跟着教导了。
王婶儿还有桃仁杏仁懂得规矩也不多,顶多教一教茯苓一些女孩子的常识,来教小宝就够呛了。
身处于都城之中,小宝不可能还像原先在宁家村那样,整天疯疯癫癫的满山跑。
有些礼仪,小宝可以不用,但是不能不会。
“常嬷嬷,是这样的……”计一舟搓搓手:
“外子师兄家还有两个姑娘,一个跟小宝差不多大,还有一个明年也十二了先前一直生长于村野,有些规矩也是不懂的,能不能劳烦嬷嬷将她们一起带着?”
这个嬷嬷不好请,要不是宁元昭求到了崔洛那边,崔洛又去找了皇帝,还真没办法能请到曾经教导过公主的嬷嬷。
计一舟看向常嬷嬷,语气带着商量:“束修方面,定不会亏待。”
常嬷嬷神色从容,“大人客气了,教导小姐们规矩是老奴的本分,多两个姑娘做伴,小姐们互相督促,学起来也快些。”
小宝在一旁听着,暗暗高兴,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能插嘴。
计一舟笑着点了点头,“那就有劳嬷嬷了,只是几个丫头先前从未正经学过礼仪,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嬷嬷多担待。”
常嬷嬷含笑点头:“大人放心,乡野间长大的孩子,性子淳朴,规矩虽欠缺些,但往往更懂进退。”
两人相谈也算欢,常嬷嬷刚到府上,行李还没收拾,计一舟便让人带着常嬷嬷先住下,教导之事从明日开始。
安排好常嬷嬷这边,计一舟让人去陈家和刘家送了口信,让他们明儿一早就把两个姑娘送过来。
他在家杵着也没什么用,干脆跑去偏院帮着印刷《九州志》了。
宁元昭不在翰林院写小孩儿书之后,就花了很多时间和刘云开一起把那些重复性高的书都找出来整理了一番。
宁元昭做的这些事情尚司和另外两位俢撰都知道,只不过前者无所谓宁元昭做什么,只要他不耽搁《国书》的进度就行。
那两位俢撰也不怎么掺和宁元昭的事情,只要他不叫自己帮忙就好了,一整个摸鱼摸的飞起,甚至有时候还劝宁元昭不要做这些无用功。
用计一舟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只要互相之间不要打扰到对方就可以了。
刘云开从另一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宁元昭的下属,他给宁元昭帮忙也算是光明正大。
就他们两个人来折腾,要做的事情还是蛮多的。
修书,就是整理、修整书籍。
先辈留下来的书籍、古卷放得久了就得搬出来检查破损并且晒太阳,有缺失的部分就得一一补上,书面损坏严重的,就得把书拆下来,将损坏严重的部分重新抄写了补上去。
这还是他们这些俢撰、编修、检讨平日里做得最多的一件事。
不过这种简单的事情一般在检讨那边就能结束,再往上的官员就起到一个“检查”的作用。
大部分时间他们不是在摸鱼就是在想办法摸鱼。
毕竟算得上“国企”,哪怕十年就能编完的《国书》他们非要磨蹭到二十年上边也没办法说他们什么。
编书嘛,自然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查资料了,不然出错了怎么办?
宁元昭和刘云开在做的事情就是比平常修书更加复杂的整理合集。
就跟他们先前备考的时候,计一舟让他们整理高频考点和历年考题一样,要把那些内容相似的内容全都整理出来,单独成册。
翰林院这些书里,好多书的内容重复率都能到达夸张地百分之八十。
这对于有钱人家来说不算什么,可能就是一顿饭的银钱,换作贫寒学子,买到内容相似的两本书回去,那真是要气死人的。
宁元昭说不上喜不喜欢整理书籍,反正这些年已经习惯了。
给他们自己整理考试题目,给计一舟整理各种技能知识点。
现在有刘云开帮忙,两人干得也还算顺利。
计一舟看了两天情况就没再去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站一天有些累。
宁元昭去上班后,刘二带了个老嬷嬷到计一舟面前。
“大人,这是常嬷嬷,宁大人给小姐寻来的教习。”刘二恭敬、规矩地说道。
这个常嬷嬷计一舟知道,宁元昭跟他讲过,是从前教导过公主的老嬷嬷,崔洛去找皇上要的。
原本常嬷嬷都在家准备享受天伦之乐了,又被皇上给召回来了。
计一舟连忙放下画册,让常嬷嬷坐下,“让嬷嬷跑这么一趟,辛苦了。”
常嬷嬷欠身坐下,双手规矩地叠放在膝上,眼角带着几分慈祥的笑意,“大人折煞老奴了。老奴在家中也无事,得圣恩来照看小姐的礼仪教养,是老奴的福气。”
不管这老嬷嬷是教小宝什么的,只要教了,那就是老师。
计一舟向来尊重老师,并且这还是小宝的老师,他便更加尊重了。
“有嬷嬷这样的老人教导,是她的福气。只是小妹性子顽劣,怕是会给嬷嬷添麻烦。”计一舟说道。
常嬷嬷笑着摇头,“大人言重了。小姐年纪尚小,活泼些也是常理。老奴定当尽心,不负所托。”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乱七八糟的脚步声,小宝带着三只黑冲了过来,“哥,哥哥说今天来教我的嬷嬷就来啦,是真的吗?”
计一舟招了招手,“快进来见过常嬷嬷。”
屋内有外人在,三只黑不会主动进屋,就整整齐齐地在门外坐着。
小宝进门前冲他们挥了挥手,“去玩儿吧。”三只黑立马就各自散开跑掉了。
小宝野惯了,从小也没个约束,做不来大家小姐那一副做派,撒着欢儿就蹦进来了,站到计一舟旁边打量着常嬷嬷。
嬷嬷眼中闪过一丝慈爱,“小姐生得真是灵秀。”
那当然了,她哥就长得好看,她又能差到哪里去。
计一舟笑笑,在小宝后背上拍了拍,“行礼。”
没约束归没约束,该知道的礼仪小宝还是知道,像模像样地对着常嬷嬷行了一礼,“见过嬷嬷。”
常嬷嬷笑着扶起她,“好孩子,不必多礼。”
计一舟看着这一幕心中稍安,不管小宝能学到什么,她现在这个年纪身边确实应该要有个女性长辈跟着教导了。
王婶儿还有桃仁杏仁懂得规矩也不多,顶多教一教茯苓一些女孩子的常识,来教小宝就够呛了。
身处于都城之中,小宝不可能还像原先在宁家村那样,整天疯疯癫癫的满山跑。
有些礼仪,小宝可以不用,但是不能不会。
“常嬷嬷,是这样的……”计一舟搓搓手:
“外子师兄家还有两个姑娘,一个跟小宝差不多大,还有一个明年也十二了先前一直生长于村野,有些规矩也是不懂的,能不能劳烦嬷嬷将她们一起带着?”
这个嬷嬷不好请,要不是宁元昭求到了崔洛那边,崔洛又去找了皇帝,还真没办法能请到曾经教导过公主的嬷嬷。
计一舟看向常嬷嬷,语气带着商量:“束修方面,定不会亏待。”
常嬷嬷神色从容,“大人客气了,教导小姐们规矩是老奴的本分,多两个姑娘做伴,小姐们互相督促,学起来也快些。”
小宝在一旁听着,暗暗高兴,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能插嘴。
计一舟笑着点了点头,“那就有劳嬷嬷了,只是几个丫头先前从未正经学过礼仪,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嬷嬷多担待。”
常嬷嬷含笑点头:“大人放心,乡野间长大的孩子,性子淳朴,规矩虽欠缺些,但往往更懂进退。”
两人相谈也算欢,常嬷嬷刚到府上,行李还没收拾,计一舟便让人带着常嬷嬷先住下,教导之事从明日开始。
安排好常嬷嬷这边,计一舟让人去陈家和刘家送了口信,让他们明儿一早就把两个姑娘送过来。
他在家杵着也没什么用,干脆跑去偏院帮着印刷《九州志》了。
宁元昭不在翰林院写小孩儿书之后,就花了很多时间和刘云开一起把那些重复性高的书都找出来整理了一番。
宁元昭做的这些事情尚司和另外两位俢撰都知道,只不过前者无所谓宁元昭做什么,只要他不耽搁《国书》的进度就行。
那两位俢撰也不怎么掺和宁元昭的事情,只要他不叫自己帮忙就好了,一整个摸鱼摸的飞起,甚至有时候还劝宁元昭不要做这些无用功。
用计一舟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只要互相之间不要打扰到对方就可以了。
刘云开从另一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宁元昭的下属,他给宁元昭帮忙也算是光明正大。
就他们两个人来折腾,要做的事情还是蛮多的。
修书,就是整理、修整书籍。
先辈留下来的书籍、古卷放得久了就得搬出来检查破损并且晒太阳,有缺失的部分就得一一补上,书面损坏严重的,就得把书拆下来,将损坏严重的部分重新抄写了补上去。
这还是他们这些俢撰、编修、检讨平日里做得最多的一件事。
不过这种简单的事情一般在检讨那边就能结束,再往上的官员就起到一个“检查”的作用。
大部分时间他们不是在摸鱼就是在想办法摸鱼。
毕竟算得上“国企”,哪怕十年就能编完的《国书》他们非要磨蹭到二十年上边也没办法说他们什么。
编书嘛,自然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查资料了,不然出错了怎么办?
宁元昭和刘云开在做的事情就是比平常修书更加复杂的整理合集。
就跟他们先前备考的时候,计一舟让他们整理高频考点和历年考题一样,要把那些内容相似的内容全都整理出来,单独成册。
翰林院这些书里,好多书的内容重复率都能到达夸张地百分之八十。
这对于有钱人家来说不算什么,可能就是一顿饭的银钱,换作贫寒学子,买到内容相似的两本书回去,那真是要气死人的。
宁元昭说不上喜不喜欢整理书籍,反正这些年已经习惯了。
给他们自己整理考试题目,给计一舟整理各种技能知识点。
现在有刘云开帮忙,两人干得也还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