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 第427章 九阙都-侍讲学士
宁元昭把这本农书取名为《小麦增产三法》,在家里印刷出来一本后看过这本书的效果。
但是这本书现在还不能直接拿出去售卖,因为最后边附的计一舟的研究手稿现在还没有呈上御前,不能直接就这么把这本书放出来。
要把这本书放出来,最快也要等来年这一年的冬小麦收获之后才行。
这一年年底,白附子再次来到都城的时候,计一舟让他可以从都城开始开分店了。
庄子上的温室系统已经成熟,供都城周边冬天的蔬菜是可以的。
同时也让刘二把都城这边蔬菜的种子流通出去,之后就可以慢慢调整正常时间里蔬菜的价格了。
他的那些土地全部种菜也不太行,慢慢交给大众去种蔬菜他也能轻松一点。
这些种子本来就是要慢慢放出去的,他都在都城这么几年了,再把着蔬菜的种子也没有必要。
过完年,都城的人一日比一日多,这时候计一舟才突然反应过来,问宁元昭:“今年是不是又要春闱了?”
宁元昭从一堆资料当中抬起头,“是啊,你现在才反应过来吗?”
“我又不怎么出门,平时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干,注意那些事情做什么?”计一舟说。
他也很忙的好不好,这两天才刚去庄子上看了看葡萄的情况。
“是要春闱了,今年安山书院有几个考生,前些日子来府上拜访过你不记得了吗?”宁元昭问。
“是吗?”计一舟摇摇头,“不记得了。”
毕竟他很忙。
“那你有没有看看他们的学问如何?”计一舟开始八卦。
“我看好的只有两个,但是他们具体能走到哪一步还是要看他们自己。”宁元昭回忆了一下那两人的情况。
“那这样下去不行啊。”计一舟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什么?”
计一舟叹了口气,“今年又是这么多新科进士,那你的压力很大呀。”
宁元昭笑笑,“我能有什么压力,进士最高也不多从编修开始做起,又影响不到我什么。”
“我的宝啊~”计一舟恨铁不成钢,“你都三年没有升职了,你不应该有危机感吗?”
“可我刚上任一年就升职了,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事情。”宁元昭无欲无求。
“你们那一批同年升职的可不止你一个!”计一舟强调。
“那……”宁元昭看着计一舟:“计大人是不是嫌弃我了?”
“啧。”计一舟指了指宁元昭:“你别找事儿啊。”
升职这个事情确实不是宁元昭想升就能升的,之前修书已经给他们升职过了,他在这边着急也没什么用。
“是谁在找事啊?”宁元昭把计一舟扯到自己腿上坐着,“你让我把《四季农蔬》编出来,你不给我帮忙就算了,还要怪我升职慢。”
计一舟把那些蔬菜种子让那个人放出去之后,就让宁元昭顺带着把关于这些蔬菜还有新种的种植方法写出来。
宁元昭在翰林院的四书也开始准备修整了。回到家还要自己一个人编《四季农蔬》,忙得都没时间想别的了。
“那你快写吧。”计一舟给他限定了一个时间,“二月前必须弄完,行吗?”
“……”宁元昭咬咬牙,“行。”
三月底就要开始会试了,这本书早点编出来早点上架,到时候人们买了种子也好有地方打听怎么种植。
他准备把书印刷好了之后让掌柜和小二也看看具体方法,让他们学会了之后开一场“新品蔬菜种植技术交流大会”,让庄子上的长工也参与进来。
到了二月底计一舟一刻也不耽搁的就把宁元昭弄出来的《四季农蔬》给印刷上架了。
这本书在书店里也算是小小地引起了一阵轰动,更大的就没有了。
因为上边知道后把书给弄走了,换到了官方书店印刷售卖。
在这之后,计一舟期待了好久的宁元昭升职也终于来了。
宁元昭如今也算是翰林院的老油条了,早上掐着时间到了自己的工位。
到了工位也没有开始干活,就坐在他们几个俢四书五经的专门办公室里发呆。
《四季农蔬》终于弄好了,宁元昭不由得松了一口大气,晚上睡得就沉了一些。
早上起来的时候久违地感到了困意,这会儿还没有缓过劲儿来呢。
又等了一会儿,刘云开他们也跟尚大人一起前后脚到了。
哥几个闲聊了一会儿,看了看今天的修书进度二话不说开始忙了起来。
才刚把所有能用的书找出来分类好,宫里的圣旨就到了。
……翰林院侍讲宁元昭,学贯古今,才优文翰。兹以勤勉着述,编撰《四季农蔬》一书,于农事种植之道,阐发精微,裨益民生,实有补于王化,允协朕劝课农桑之至意。
着即升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秩从五品,仍充经筵讲官。尔其益励勤恪,赞襄文治,用光典册,以负朕简畀之厚望……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宁元昭一直到接完了圣旨,刘云开他们恭喜的时候人都还是懵的。
可能还是没睡醒。
这难道就是计一舟催着他快些修书的原因?
这事儿计一舟还真不知道,他就是着急有一本种植教科书让人好好种蔬菜。
他要早知道这样宁元昭能升职,他早就让宁元昭编各种各样的书了好吗?
要不是自己出去看完葡萄藤回来的路上有人恭喜他,他怎么都想不到宁元昭这就能上朝了?
在家终于等到宁元昭回来,计一舟便开始在他身上摸来摸去,“东西呢?”
“什么东西?”宁元昭按住计一舟的手。
“圣旨!”
“在车上,等会儿刘二就拿来了。”宁元昭说。
“你就这么对待圣旨啊,不怕掉脑袋?”计一舟问。
“我刚刚也忘了,进了门刘二‘恭喜恭喜’的时候才想起来。”宁元昭无辜。
“编书这么有用?那我现在把《小麦增产三法》给发了。”计一舟激动。
宁元昭拽住他,“别别别,你现在的实验数据还没出来,现在发什么书?况且,哪有人这么短时间里连升两级的?”
“也对,等我先把小麦收了再说吧。”计一舟冷静下来,“不过你现在也很厉害了。”
宁元昭原先是侍讲,因为侍讲本来就有负责修书的职责,给他这个职位主要是为了方便他留在翰林院修书。
现在没想到他直接升职成了侍讲学士,而不是侍读学士。
别看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只有一字之差,这里边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侍读学士侧重“读”,主要职责是整理、校勘典籍,为皇帝或太子讲解经史着作,或参与编纂图书,比如修撰实录、国史那些。
侍讲学士侧重“讲”,主要职责是阐释经义、分析政事,为皇帝或太子讲解治国之道、分析经典内涵,内容更偏向政治实践。
用后世的职位做比方的话,侍讲学士类似“政策研究室主任”或“高层智库顾问”,侍读学士就类似“国家图书馆馆长”或“文献研究专家”。
侍讲学士因涉及政治阐释,更接近决策层,晋升机会较多。
侍读学士偏重学术,地位稍逊,但仍是清要之职。
这说明什么?
说明宁元昭正在逐步接近中心决策圈啊。
但是这本书现在还不能直接拿出去售卖,因为最后边附的计一舟的研究手稿现在还没有呈上御前,不能直接就这么把这本书放出来。
要把这本书放出来,最快也要等来年这一年的冬小麦收获之后才行。
这一年年底,白附子再次来到都城的时候,计一舟让他可以从都城开始开分店了。
庄子上的温室系统已经成熟,供都城周边冬天的蔬菜是可以的。
同时也让刘二把都城这边蔬菜的种子流通出去,之后就可以慢慢调整正常时间里蔬菜的价格了。
他的那些土地全部种菜也不太行,慢慢交给大众去种蔬菜他也能轻松一点。
这些种子本来就是要慢慢放出去的,他都在都城这么几年了,再把着蔬菜的种子也没有必要。
过完年,都城的人一日比一日多,这时候计一舟才突然反应过来,问宁元昭:“今年是不是又要春闱了?”
宁元昭从一堆资料当中抬起头,“是啊,你现在才反应过来吗?”
“我又不怎么出门,平时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干,注意那些事情做什么?”计一舟说。
他也很忙的好不好,这两天才刚去庄子上看了看葡萄的情况。
“是要春闱了,今年安山书院有几个考生,前些日子来府上拜访过你不记得了吗?”宁元昭问。
“是吗?”计一舟摇摇头,“不记得了。”
毕竟他很忙。
“那你有没有看看他们的学问如何?”计一舟开始八卦。
“我看好的只有两个,但是他们具体能走到哪一步还是要看他们自己。”宁元昭回忆了一下那两人的情况。
“那这样下去不行啊。”计一舟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什么?”
计一舟叹了口气,“今年又是这么多新科进士,那你的压力很大呀。”
宁元昭笑笑,“我能有什么压力,进士最高也不多从编修开始做起,又影响不到我什么。”
“我的宝啊~”计一舟恨铁不成钢,“你都三年没有升职了,你不应该有危机感吗?”
“可我刚上任一年就升职了,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事情。”宁元昭无欲无求。
“你们那一批同年升职的可不止你一个!”计一舟强调。
“那……”宁元昭看着计一舟:“计大人是不是嫌弃我了?”
“啧。”计一舟指了指宁元昭:“你别找事儿啊。”
升职这个事情确实不是宁元昭想升就能升的,之前修书已经给他们升职过了,他在这边着急也没什么用。
“是谁在找事啊?”宁元昭把计一舟扯到自己腿上坐着,“你让我把《四季农蔬》编出来,你不给我帮忙就算了,还要怪我升职慢。”
计一舟把那些蔬菜种子让那个人放出去之后,就让宁元昭顺带着把关于这些蔬菜还有新种的种植方法写出来。
宁元昭在翰林院的四书也开始准备修整了。回到家还要自己一个人编《四季农蔬》,忙得都没时间想别的了。
“那你快写吧。”计一舟给他限定了一个时间,“二月前必须弄完,行吗?”
“……”宁元昭咬咬牙,“行。”
三月底就要开始会试了,这本书早点编出来早点上架,到时候人们买了种子也好有地方打听怎么种植。
他准备把书印刷好了之后让掌柜和小二也看看具体方法,让他们学会了之后开一场“新品蔬菜种植技术交流大会”,让庄子上的长工也参与进来。
到了二月底计一舟一刻也不耽搁的就把宁元昭弄出来的《四季农蔬》给印刷上架了。
这本书在书店里也算是小小地引起了一阵轰动,更大的就没有了。
因为上边知道后把书给弄走了,换到了官方书店印刷售卖。
在这之后,计一舟期待了好久的宁元昭升职也终于来了。
宁元昭如今也算是翰林院的老油条了,早上掐着时间到了自己的工位。
到了工位也没有开始干活,就坐在他们几个俢四书五经的专门办公室里发呆。
《四季农蔬》终于弄好了,宁元昭不由得松了一口大气,晚上睡得就沉了一些。
早上起来的时候久违地感到了困意,这会儿还没有缓过劲儿来呢。
又等了一会儿,刘云开他们也跟尚大人一起前后脚到了。
哥几个闲聊了一会儿,看了看今天的修书进度二话不说开始忙了起来。
才刚把所有能用的书找出来分类好,宫里的圣旨就到了。
……翰林院侍讲宁元昭,学贯古今,才优文翰。兹以勤勉着述,编撰《四季农蔬》一书,于农事种植之道,阐发精微,裨益民生,实有补于王化,允协朕劝课农桑之至意。
着即升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秩从五品,仍充经筵讲官。尔其益励勤恪,赞襄文治,用光典册,以负朕简畀之厚望……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宁元昭一直到接完了圣旨,刘云开他们恭喜的时候人都还是懵的。
可能还是没睡醒。
这难道就是计一舟催着他快些修书的原因?
这事儿计一舟还真不知道,他就是着急有一本种植教科书让人好好种蔬菜。
他要早知道这样宁元昭能升职,他早就让宁元昭编各种各样的书了好吗?
要不是自己出去看完葡萄藤回来的路上有人恭喜他,他怎么都想不到宁元昭这就能上朝了?
在家终于等到宁元昭回来,计一舟便开始在他身上摸来摸去,“东西呢?”
“什么东西?”宁元昭按住计一舟的手。
“圣旨!”
“在车上,等会儿刘二就拿来了。”宁元昭说。
“你就这么对待圣旨啊,不怕掉脑袋?”计一舟问。
“我刚刚也忘了,进了门刘二‘恭喜恭喜’的时候才想起来。”宁元昭无辜。
“编书这么有用?那我现在把《小麦增产三法》给发了。”计一舟激动。
宁元昭拽住他,“别别别,你现在的实验数据还没出来,现在发什么书?况且,哪有人这么短时间里连升两级的?”
“也对,等我先把小麦收了再说吧。”计一舟冷静下来,“不过你现在也很厉害了。”
宁元昭原先是侍讲,因为侍讲本来就有负责修书的职责,给他这个职位主要是为了方便他留在翰林院修书。
现在没想到他直接升职成了侍讲学士,而不是侍读学士。
别看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只有一字之差,这里边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侍读学士侧重“读”,主要职责是整理、校勘典籍,为皇帝或太子讲解经史着作,或参与编纂图书,比如修撰实录、国史那些。
侍讲学士侧重“讲”,主要职责是阐释经义、分析政事,为皇帝或太子讲解治国之道、分析经典内涵,内容更偏向政治实践。
用后世的职位做比方的话,侍讲学士类似“政策研究室主任”或“高层智库顾问”,侍读学士就类似“国家图书馆馆长”或“文献研究专家”。
侍讲学士因涉及政治阐释,更接近决策层,晋升机会较多。
侍读学士偏重学术,地位稍逊,但仍是清要之职。
这说明什么?
说明宁元昭正在逐步接近中心决策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