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 第477章 寮南州-海产
那个小老头就好像是给计一舟发布任务的Npc,这边闹了这么一出再招人就容易多了。
不过目前还是有一些人处于观望态度,这就太正常了,就算是在宁家村不也有人从刚开始就一直观望嘛。
闹了一通,王山他们简单地招了一些人。
计一舟让王山挑了几个熟练工负责蚝油那边,带着王山以及王山的亲戚把另外几条生产线也打开了。
虾酱和鱼露的制作过程比较长,计一舟先带着王山的家人把这两样东西做一遍,之后等待发酵那些他肯定不会在这边待着了,就让王山他们自己负责。
首先就是虾酱。
虾酱的活虾处理不用像生蚝那样需要提前让其吐沙,只需要把打捞上来的虾第一时间用海水冲洗干净,然后用竹筛沥干。
海虾体内外渗透压已与海水平衡,用淡水冲洗会引发虾体细胞破裂,释放过多组织液,损失鲜味物质,甚至可能会造成细菌感染超标。
好在他们工坊离海边也不远,来回运送海水也方便。
把冲洗干净的虾摊晒两个时辰,让紫外线杀菌并蒸发部分水分。
之后的操作也简单。
往大缸底下铺一层粗盐,盐上边放一层虾,之后就按一层虾一层盐码放,顶部用干净的大鹅卵石压住。
这一步还挺费盐的,好在粗盐本身就没有精盐贵,而且前不久宁元昭才把寮南的盐价打下来,工坊里边用盐量虽然大,但是现在也能承受。
带着他们做了这么一干虾酱之后,计一舟拍了拍手上的盐粒,“之后你们就每日午时掀开盖子搅拌一下,连续搅拌一个月,注意观察酱缸里边的泡泡。”
虾酱发酵时缸里的泡泡呈现出四个时期。
初期也就是发酵前三四天,缸里会有一些非常密集的小小气泡;
旺盛期的时候酱缸里的气泡就会形成大气泡集群;
过渡期气泡开始减少变小;
成熟期基本上就没什么气泡了,只有搅拌的时候边沿会产生零星气泡,并且会在短时间内炸掉。
这一个月也是观察虾酱状态最好的时期。
如果酱缸里边的气泡特别大并且非常快就炸了,那就是盐度不足,需要补充盐分;
要是没有气泡产生或许就是温度不够,这时候就需要给酱缸加温了。
不过寮南这边不存在温度不够的情况,这边温度一直都很高。
“如果出现了灰色泡沫,就要立即撇除泡沫并且往酱缸里加一些高度数的白酒,白酒我给你们留了一些在仓库,你们用我给你们的酒,别用你们当地的酒。”
计一舟把这些可能会发生的状况以及应对措施都讲了一遍,湖泽背的高度数白酒也是宁家村的蒸馏酒,比寮南本地的酒度数高很多。
“等……二十一天后,往酱缸里加一些捣碎的红曲米,之后就保护好放着发酵就好了。”计一舟说完看向王山:“记住了吗?”
王山看向他娘,“娘你记住了吗?
王山他娘点点头,“#¥@#%&*”
王山看向计一舟,“记住了,我娘说这跟家里腌菜也差不多。”
计一舟笑笑,“确实也差不多,就是同一批做的数量特别多。”
之后计一舟又带着他们把鱼露给过了一遍。
鱼露的做法其实跟虾酱差不了太多,前期都是一层盐一层鱼的摆放方法发酵。
只不过虾酱只需要搅拌发酵一个月,之后就可以放着等他自己继续发酵。
鱼露前期要搅拌三个月,之后密封静置六个月,一年后用纱布过滤中层清液,这便是首道原浆。
剩下的残渣加饱和盐水继续浸泡一个月,就得到了二道鱼露。
鱼露的制作周期非常长,计一舟不知道大庆有多少人能接受这种味道,工坊的生产线安排得不是特别多,生怕做得太多了没什么人接受这个味道然后卖不出去。
鱼露和虾酱都要慢慢来,现在能立马见到成效的就是蚝油。
计一舟让王山把做出来的第一批蚝油拿去分给了附近大大小小的酒楼,让他们先试试水。
如果寮南这边的反应还不错的话,他就可以安排王山去找一个商队把蚝油往外销售了。
这边的产业没有白附子插手,商队就不用白附子的人了,全权让王山自己安排。
出门运送货物的商队也能拿到工钱,就在寮南成立他们自己的商队也能给这些本地土着多一些工作的机会。
不过目前他们工坊里边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要组成一个商队有些不划算。
还是要增加生产线,做蚝油的同时把别的海产品一起加工出来。
计一舟在工坊这边待了小半个月,跟王家一家人研究了好一些可以加工成干货的海产。
除了计一舟本来就打算做的干海参、干鲍鱼、鱿鱼干、虾干之外,一群人还研究出了其他多种可能。
这些可能全都在计一舟挑灯夜读查找资料验证之后,得到了肯定。
目前把这些产品按照整鱼、鱼块、内脏例如鱼鳔和鱼籽、贝类、腹足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类、藻类以及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分成了好几个小的加工线,刚好把工坊给塞得满满当当。
有时候王山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计一舟也会去前边帮着收海产。
他们这边的海产价格相比较市面上会少那么一两文,但是胜在稳定,不管多少他们都收,这就让许多原先就愁着鱼打多了卖不出去的渔民好过了很多。
计一舟还碰上了两回徐大安的儿子,两兄弟来送海货的时候见到计一舟还笑笑惊讶了一番。
计一舟见他们送来的几乎都是鱼,还跟说了一下海菜他们也收。
没想到这两兄弟确实无奈地摆了摆手,“海菜打捞上来的都不大好,一些冲上岸的海菜也被别人捡走了,家里都觉得还是鱼比较划算,后边就不怎么要海菜了。”
计一舟寻思也是,海菜的价格他们给的低,有些数量多的他们都是一文钱两斤在收,同样的重量还是鱼类比较赚钱,这些渔民就不会要那些占重量的海菜了。
那些上岸的疍户计一舟也见过,他们之前一直以捕鱼为生,现在上了岸一时半会儿指望不上田地,只能重操旧业。
还好他们这个不管离哪个海村都挺近的,不然这些疍户估计短时间内都打听不到有这么个门路。
在工坊这边待的时间也够久了,计一舟看王山也能很好地把工坊经营下去,他也就放心地躺平当咸鱼了。
准备回家却先等来了一队人马。
不过目前还是有一些人处于观望态度,这就太正常了,就算是在宁家村不也有人从刚开始就一直观望嘛。
闹了一通,王山他们简单地招了一些人。
计一舟让王山挑了几个熟练工负责蚝油那边,带着王山以及王山的亲戚把另外几条生产线也打开了。
虾酱和鱼露的制作过程比较长,计一舟先带着王山的家人把这两样东西做一遍,之后等待发酵那些他肯定不会在这边待着了,就让王山他们自己负责。
首先就是虾酱。
虾酱的活虾处理不用像生蚝那样需要提前让其吐沙,只需要把打捞上来的虾第一时间用海水冲洗干净,然后用竹筛沥干。
海虾体内外渗透压已与海水平衡,用淡水冲洗会引发虾体细胞破裂,释放过多组织液,损失鲜味物质,甚至可能会造成细菌感染超标。
好在他们工坊离海边也不远,来回运送海水也方便。
把冲洗干净的虾摊晒两个时辰,让紫外线杀菌并蒸发部分水分。
之后的操作也简单。
往大缸底下铺一层粗盐,盐上边放一层虾,之后就按一层虾一层盐码放,顶部用干净的大鹅卵石压住。
这一步还挺费盐的,好在粗盐本身就没有精盐贵,而且前不久宁元昭才把寮南的盐价打下来,工坊里边用盐量虽然大,但是现在也能承受。
带着他们做了这么一干虾酱之后,计一舟拍了拍手上的盐粒,“之后你们就每日午时掀开盖子搅拌一下,连续搅拌一个月,注意观察酱缸里边的泡泡。”
虾酱发酵时缸里的泡泡呈现出四个时期。
初期也就是发酵前三四天,缸里会有一些非常密集的小小气泡;
旺盛期的时候酱缸里的气泡就会形成大气泡集群;
过渡期气泡开始减少变小;
成熟期基本上就没什么气泡了,只有搅拌的时候边沿会产生零星气泡,并且会在短时间内炸掉。
这一个月也是观察虾酱状态最好的时期。
如果酱缸里边的气泡特别大并且非常快就炸了,那就是盐度不足,需要补充盐分;
要是没有气泡产生或许就是温度不够,这时候就需要给酱缸加温了。
不过寮南这边不存在温度不够的情况,这边温度一直都很高。
“如果出现了灰色泡沫,就要立即撇除泡沫并且往酱缸里加一些高度数的白酒,白酒我给你们留了一些在仓库,你们用我给你们的酒,别用你们当地的酒。”
计一舟把这些可能会发生的状况以及应对措施都讲了一遍,湖泽背的高度数白酒也是宁家村的蒸馏酒,比寮南本地的酒度数高很多。
“等……二十一天后,往酱缸里加一些捣碎的红曲米,之后就保护好放着发酵就好了。”计一舟说完看向王山:“记住了吗?”
王山看向他娘,“娘你记住了吗?
王山他娘点点头,“#¥@#%&*”
王山看向计一舟,“记住了,我娘说这跟家里腌菜也差不多。”
计一舟笑笑,“确实也差不多,就是同一批做的数量特别多。”
之后计一舟又带着他们把鱼露给过了一遍。
鱼露的做法其实跟虾酱差不了太多,前期都是一层盐一层鱼的摆放方法发酵。
只不过虾酱只需要搅拌发酵一个月,之后就可以放着等他自己继续发酵。
鱼露前期要搅拌三个月,之后密封静置六个月,一年后用纱布过滤中层清液,这便是首道原浆。
剩下的残渣加饱和盐水继续浸泡一个月,就得到了二道鱼露。
鱼露的制作周期非常长,计一舟不知道大庆有多少人能接受这种味道,工坊的生产线安排得不是特别多,生怕做得太多了没什么人接受这个味道然后卖不出去。
鱼露和虾酱都要慢慢来,现在能立马见到成效的就是蚝油。
计一舟让王山把做出来的第一批蚝油拿去分给了附近大大小小的酒楼,让他们先试试水。
如果寮南这边的反应还不错的话,他就可以安排王山去找一个商队把蚝油往外销售了。
这边的产业没有白附子插手,商队就不用白附子的人了,全权让王山自己安排。
出门运送货物的商队也能拿到工钱,就在寮南成立他们自己的商队也能给这些本地土着多一些工作的机会。
不过目前他们工坊里边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要组成一个商队有些不划算。
还是要增加生产线,做蚝油的同时把别的海产品一起加工出来。
计一舟在工坊这边待了小半个月,跟王家一家人研究了好一些可以加工成干货的海产。
除了计一舟本来就打算做的干海参、干鲍鱼、鱿鱼干、虾干之外,一群人还研究出了其他多种可能。
这些可能全都在计一舟挑灯夜读查找资料验证之后,得到了肯定。
目前把这些产品按照整鱼、鱼块、内脏例如鱼鳔和鱼籽、贝类、腹足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类、藻类以及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分成了好几个小的加工线,刚好把工坊给塞得满满当当。
有时候王山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计一舟也会去前边帮着收海产。
他们这边的海产价格相比较市面上会少那么一两文,但是胜在稳定,不管多少他们都收,这就让许多原先就愁着鱼打多了卖不出去的渔民好过了很多。
计一舟还碰上了两回徐大安的儿子,两兄弟来送海货的时候见到计一舟还笑笑惊讶了一番。
计一舟见他们送来的几乎都是鱼,还跟说了一下海菜他们也收。
没想到这两兄弟确实无奈地摆了摆手,“海菜打捞上来的都不大好,一些冲上岸的海菜也被别人捡走了,家里都觉得还是鱼比较划算,后边就不怎么要海菜了。”
计一舟寻思也是,海菜的价格他们给的低,有些数量多的他们都是一文钱两斤在收,同样的重量还是鱼类比较赚钱,这些渔民就不会要那些占重量的海菜了。
那些上岸的疍户计一舟也见过,他们之前一直以捕鱼为生,现在上了岸一时半会儿指望不上田地,只能重操旧业。
还好他们这个不管离哪个海村都挺近的,不然这些疍户估计短时间内都打听不到有这么个门路。
在工坊这边待的时间也够久了,计一舟看王山也能很好地把工坊经营下去,他也就放心地躺平当咸鱼了。
准备回家却先等来了一队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