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第311章 商议回礼
热门推荐:
都末世了,人生躺平系统才来?
盗墓:江湖神棍强娶张家族长
四合院:傻子开局,征服全院
刚下山就被女神骗去同居了
正道斩仙记
天机九盘:我在诸天模拟成圣
谍云重重
不会点兵,但我依然是大汉战神
鬼作家
因而赵夫人才会头回上门就自个儿当起媒人,能成,就当场走流程;不成,便带儿子打道回府。
她早盘问过儿子,摸透了姜家的顾虑,心里早盘算周全 —— 这儿媳妇,说啥也得定下。要说这母子俩真是像,行事都这般雷厉风行。
眼看亲事有了谱,赵夫人也不绕弯子,当即掏出大儿子的庚帖,双手递给姜阿奶:“姐姐,这是我家英儿的生辰八字。”
姜阿奶瞟了眼身旁的刘氏,见小儿媳悄悄点头,便伸手接了过来。
这庚帖一换,婚事就算定了大半,只待找个先生合合八字,若合得来,再上门行大定礼。
事儿办得差不多,赵夫人便要告辞:“姐姐,改日我再登门叨扰!”
夏朝有个老规矩:大定礼没行之前,不能留亲家吃饭。
送走赵夫人一行,芳霏忍不住问阿奶:“咋不留他们用完午食再走?”
姜阿奶叹道:“不知道为啥,祖辈传下来的规矩,照着做就是了。”
赵夫人的马车 “咯吱咯吱” 出了姜家村,车轮子碾过土路,瞧着比来时轻快不少 —— 许是卸下了见面礼的重负,又或是赵夫人母子总算了了心愿,连车帘里飘出的笑声都亮堂些。
姜家老宅关了院门,把外头街坊的议论声挡在门外。
芳霏瞅着院里扑棱翅膀的大雁,又看了看那十二口木箱,拉着姜阿奶的袖子问:“阿奶,我能开开箱子瞧瞧不?”
“你这丫头,想瞧就瞧,还能拦着你?” 姜阿奶嘴上嗔怪,眼里却带着笑。
转而又叹了口气,“往日里哪见过这阵仗?头回上门就送这么多礼,咱们平常人家,顶多带两份糕点意思意思。”
王氏指着绑红绸的大雁,帮腔道:“娘您看,连大雁都先送来了……”
“听说是赵大公子特意去南方猎的呢,想来是真对小姑上了心。” 锦华在旁搭话。
王氏伸手戳了戳她额头:“没大没小的,什么‘上不上心’,也不知害臊!”
锦华吐了吐舌头,转头问芳霏:“我这叫啥来着?”
“畅所欲言,做自己的主人!” 芳霏顺口接话,手里已经掀开第一口箱子,“呀,这箱是芙蓉斋的细点!”
又打开另一口,里头码着各色细棉布,叠得方方正正。芳霏眼睛一亮:“赵夫人可真体贴!”
王氏凑过去一看,箱子里的布料分得分明:男娃子穿的青色,女娃子的杏色、粉色,妇人用的靛蓝、酱紫,男子的藏青、月牙白,还有耐脏的灰色……样样都合家里人员。
她捏起一匹粉色料子,指尖抚过光滑的布面,转头对姜阿奶道:“娘,赵夫人是真用了心的!”
姜阿奶笑着点头,倒不是贪这些礼贵重,是瞧着赵家这份周到,心里熨帖。“单看眼下对长乐的这份看重,这门亲,怕是真没选错。”
“呀!这箱竟是满当当的丝线!”芳霏刚掀开另一口箱盖,就惊呼起来。
这话刚落,王氏、刘氏和锦华——姜家绣坊的三位当家人,立马都凑了过来。
锦华在衣襟上蹭了蹭手,小心翼翼捏出一梭子,递到刘氏跟前:“三婶,您瞧,是上等的好丝!”
刘氏伸手摸了摸,指尖触到那滑腻的光泽,忙道:“锦华,仔细些放好!”
姜阿奶看着那五颜六色的丝线,忍不住问:“芳霏啊,这一箱,得值多少银钱?”实在是礼太重了,她心里都有些发沉。
“阿奶,就这一箱丝线,少说也值百两银子。”
姜阿奶手里虽也有积蓄,见过些场面,听了这话还是忍不住张大了嘴:“这就十二口箱子呢!若都这般金贵,加起来就有一千二百两了!”
“这才是头回上门的见面礼,传出去,人家不说咱图富贵,反倒要轻看长乐了——好像她是奔着钱财嫁过去似的。”
“娘,您别慌。”刘氏伸手拍了拍姜阿奶的手背,“等咱们回帖时,把这份礼还回去就是了。”
“是该好好合计合计,回些啥才妥当。”姜阿奶点点头,眉头还是没松开。
刘氏朝着西厢房扬声喊:“长乐,长乐——” 转头又对姜阿奶说:“这事儿,得问问丫头自己的意思。”
姜长乐在屋里应着:“哎,三嫂,这就来!”红着脸掀帘出来,头都不敢抬。
刘氏开门见山:“院里这些礼你也瞧见了,心里有啥主意?”
这时芳霏已经把十二口箱子全打开了,里头摆得满满当当:山珍干货、坛装的酒水、一摞摞书册、上好的笔墨纸砚……甚至还有整箱的精盐,没一样是虚礼,全是姜家能用得上的实在东西。
这份礼送得实在贴心,样样都往人的心坎里去。
仔细算下来虽值千两,却都是寻常人家能用得上的,可见是怕姜家受不起,特意斟酌过的。
姜小姑挨个儿看过箱子里的东西,先前对赵启英那三分感动,不知不觉就翻了倍,成了六分。
她红着脸开口:“娘,大嫂,二嫂,我屋里有套快绣好的女子成衣,尺寸跟赵家那位小姐差不离,稍改改就能穿,或许能当回礼。”
“小姑说的,可是那套‘竹林听风’?”芳霏问道。
“正是。”姜小姑点头,“眼下就快绣完了。芳霏,你那边的首饰,备得如何了?”
“凭那师徒俩的性子,准保早做好了!”芳霏笑道,“明儿个劳烦阿爷跟我去取一趟便是。”
可不是嘛!那师徒俩是出了名的较真。
每次拿到芳霏画的图样,老师傅就跟得了宝贝似的,立马精神抖擞;那徒弟更甚,手里的活计不做完,饭都顾不上吃,十足的两个“魔怔人“。
“可单送这一套衣衫首饰,会不会太轻了?”王氏有些犯嘀咕,看向众人。
芳霏眼睛一转:“娘,你们年前做的那几款新样子的编织包,都成了吗?”
“早做好了,就等着年后开了春批量做呢。”刘氏脑中一过,看向芳霏:“你是说,先拿这些当回礼?”
“娘觉得妥当不?”芳霏笑着反问——这还得她这位“掌事的”拿主意。
“有何不妥?”刘氏当即拍板,“这几款就不量产了,当孤品送。回头我在上面绣上编号,更显稀罕。” 说着,她笑盈盈看向芳霏,“只是……”
“明白!”芳霏眨眨眼,“我脑子里的新样子多着呢,回头再画几款出来,委屈三朵花婶子上工后加把劲赶出来就是。”
“你这鬼丫头!”刘氏笑着点了点她的额头。
“不过这些还不够。”芳霏又道,“咱们预留的各款丝绸包,每样取一件添进去。”
她想起何家姐妹说过,赵家那位小姐和她们一样,最爱收集这些“汪汪队”包,这份礼定能讨她欢心。
“除此之外,再加个碧水阁的金色会员名额,如何?”
刘氏在心里算了算,点头道:“这么一来,价值就相当了。”
事情有了章程,姜阿奶这才松了口气——占人便宜总让她心里不舒坦,更怕旁人因此轻看了长乐。
芳霏边盖箱盖边念叨:“阿爷和爹咋还不回?这些东西得搬到屋里去呢!”
话音刚落,院门外就传来姜老爹的声音:“老婆子,开门!”
芳霏拉开门,故意嗔道:“阿爷,你们可算回了!我们这儿都商议完了。”
“还不是你里正爷爷,拉着我和你爹问赵家的底细,一说就没个完。”
姜老爹笑着解释,脸上红光满面,显然是在外头听了不少奉承话。
姜长业这时才留意到芳霏的话,问道:“闺女,你们商议啥大事了?”
她早盘问过儿子,摸透了姜家的顾虑,心里早盘算周全 —— 这儿媳妇,说啥也得定下。要说这母子俩真是像,行事都这般雷厉风行。
眼看亲事有了谱,赵夫人也不绕弯子,当即掏出大儿子的庚帖,双手递给姜阿奶:“姐姐,这是我家英儿的生辰八字。”
姜阿奶瞟了眼身旁的刘氏,见小儿媳悄悄点头,便伸手接了过来。
这庚帖一换,婚事就算定了大半,只待找个先生合合八字,若合得来,再上门行大定礼。
事儿办得差不多,赵夫人便要告辞:“姐姐,改日我再登门叨扰!”
夏朝有个老规矩:大定礼没行之前,不能留亲家吃饭。
送走赵夫人一行,芳霏忍不住问阿奶:“咋不留他们用完午食再走?”
姜阿奶叹道:“不知道为啥,祖辈传下来的规矩,照着做就是了。”
赵夫人的马车 “咯吱咯吱” 出了姜家村,车轮子碾过土路,瞧着比来时轻快不少 —— 许是卸下了见面礼的重负,又或是赵夫人母子总算了了心愿,连车帘里飘出的笑声都亮堂些。
姜家老宅关了院门,把外头街坊的议论声挡在门外。
芳霏瞅着院里扑棱翅膀的大雁,又看了看那十二口木箱,拉着姜阿奶的袖子问:“阿奶,我能开开箱子瞧瞧不?”
“你这丫头,想瞧就瞧,还能拦着你?” 姜阿奶嘴上嗔怪,眼里却带着笑。
转而又叹了口气,“往日里哪见过这阵仗?头回上门就送这么多礼,咱们平常人家,顶多带两份糕点意思意思。”
王氏指着绑红绸的大雁,帮腔道:“娘您看,连大雁都先送来了……”
“听说是赵大公子特意去南方猎的呢,想来是真对小姑上了心。” 锦华在旁搭话。
王氏伸手戳了戳她额头:“没大没小的,什么‘上不上心’,也不知害臊!”
锦华吐了吐舌头,转头问芳霏:“我这叫啥来着?”
“畅所欲言,做自己的主人!” 芳霏顺口接话,手里已经掀开第一口箱子,“呀,这箱是芙蓉斋的细点!”
又打开另一口,里头码着各色细棉布,叠得方方正正。芳霏眼睛一亮:“赵夫人可真体贴!”
王氏凑过去一看,箱子里的布料分得分明:男娃子穿的青色,女娃子的杏色、粉色,妇人用的靛蓝、酱紫,男子的藏青、月牙白,还有耐脏的灰色……样样都合家里人员。
她捏起一匹粉色料子,指尖抚过光滑的布面,转头对姜阿奶道:“娘,赵夫人是真用了心的!”
姜阿奶笑着点头,倒不是贪这些礼贵重,是瞧着赵家这份周到,心里熨帖。“单看眼下对长乐的这份看重,这门亲,怕是真没选错。”
“呀!这箱竟是满当当的丝线!”芳霏刚掀开另一口箱盖,就惊呼起来。
这话刚落,王氏、刘氏和锦华——姜家绣坊的三位当家人,立马都凑了过来。
锦华在衣襟上蹭了蹭手,小心翼翼捏出一梭子,递到刘氏跟前:“三婶,您瞧,是上等的好丝!”
刘氏伸手摸了摸,指尖触到那滑腻的光泽,忙道:“锦华,仔细些放好!”
姜阿奶看着那五颜六色的丝线,忍不住问:“芳霏啊,这一箱,得值多少银钱?”实在是礼太重了,她心里都有些发沉。
“阿奶,就这一箱丝线,少说也值百两银子。”
姜阿奶手里虽也有积蓄,见过些场面,听了这话还是忍不住张大了嘴:“这就十二口箱子呢!若都这般金贵,加起来就有一千二百两了!”
“这才是头回上门的见面礼,传出去,人家不说咱图富贵,反倒要轻看长乐了——好像她是奔着钱财嫁过去似的。”
“娘,您别慌。”刘氏伸手拍了拍姜阿奶的手背,“等咱们回帖时,把这份礼还回去就是了。”
“是该好好合计合计,回些啥才妥当。”姜阿奶点点头,眉头还是没松开。
刘氏朝着西厢房扬声喊:“长乐,长乐——” 转头又对姜阿奶说:“这事儿,得问问丫头自己的意思。”
姜长乐在屋里应着:“哎,三嫂,这就来!”红着脸掀帘出来,头都不敢抬。
刘氏开门见山:“院里这些礼你也瞧见了,心里有啥主意?”
这时芳霏已经把十二口箱子全打开了,里头摆得满满当当:山珍干货、坛装的酒水、一摞摞书册、上好的笔墨纸砚……甚至还有整箱的精盐,没一样是虚礼,全是姜家能用得上的实在东西。
这份礼送得实在贴心,样样都往人的心坎里去。
仔细算下来虽值千两,却都是寻常人家能用得上的,可见是怕姜家受不起,特意斟酌过的。
姜小姑挨个儿看过箱子里的东西,先前对赵启英那三分感动,不知不觉就翻了倍,成了六分。
她红着脸开口:“娘,大嫂,二嫂,我屋里有套快绣好的女子成衣,尺寸跟赵家那位小姐差不离,稍改改就能穿,或许能当回礼。”
“小姑说的,可是那套‘竹林听风’?”芳霏问道。
“正是。”姜小姑点头,“眼下就快绣完了。芳霏,你那边的首饰,备得如何了?”
“凭那师徒俩的性子,准保早做好了!”芳霏笑道,“明儿个劳烦阿爷跟我去取一趟便是。”
可不是嘛!那师徒俩是出了名的较真。
每次拿到芳霏画的图样,老师傅就跟得了宝贝似的,立马精神抖擞;那徒弟更甚,手里的活计不做完,饭都顾不上吃,十足的两个“魔怔人“。
“可单送这一套衣衫首饰,会不会太轻了?”王氏有些犯嘀咕,看向众人。
芳霏眼睛一转:“娘,你们年前做的那几款新样子的编织包,都成了吗?”
“早做好了,就等着年后开了春批量做呢。”刘氏脑中一过,看向芳霏:“你是说,先拿这些当回礼?”
“娘觉得妥当不?”芳霏笑着反问——这还得她这位“掌事的”拿主意。
“有何不妥?”刘氏当即拍板,“这几款就不量产了,当孤品送。回头我在上面绣上编号,更显稀罕。” 说着,她笑盈盈看向芳霏,“只是……”
“明白!”芳霏眨眨眼,“我脑子里的新样子多着呢,回头再画几款出来,委屈三朵花婶子上工后加把劲赶出来就是。”
“你这鬼丫头!”刘氏笑着点了点她的额头。
“不过这些还不够。”芳霏又道,“咱们预留的各款丝绸包,每样取一件添进去。”
她想起何家姐妹说过,赵家那位小姐和她们一样,最爱收集这些“汪汪队”包,这份礼定能讨她欢心。
“除此之外,再加个碧水阁的金色会员名额,如何?”
刘氏在心里算了算,点头道:“这么一来,价值就相当了。”
事情有了章程,姜阿奶这才松了口气——占人便宜总让她心里不舒坦,更怕旁人因此轻看了长乐。
芳霏边盖箱盖边念叨:“阿爷和爹咋还不回?这些东西得搬到屋里去呢!”
话音刚落,院门外就传来姜老爹的声音:“老婆子,开门!”
芳霏拉开门,故意嗔道:“阿爷,你们可算回了!我们这儿都商议完了。”
“还不是你里正爷爷,拉着我和你爹问赵家的底细,一说就没个完。”
姜老爹笑着解释,脸上红光满面,显然是在外头听了不少奉承话。
姜长业这时才留意到芳霏的话,问道:“闺女,你们商议啥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