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 第319章 那本册子

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第319章 那本册子

    “你这丫头!” 赵夫人脸上漾着宠溺的笑,指尖轻轻点了点女儿的额角。

    门口传来赵启英朗爽的声音:“娘,都妥当了!”

    “那就走!” 赵夫人将手边的红木箱仔细扣好,转头叮嘱:“秀儿,这些物件儿好生收起来。”

    “哎,知道了娘!” 赵明秀顾不得抬头,嘴上却应得脆声。

    见自家女儿还在对着一只只灵巧可爱“汪汪队”狗狗的丝绸包翻来覆去地瞧,赵夫人笑着摇了摇头,扶着身旁王嬷嬷的手臂,对赵启英道:“咱们走吧!。”

    这边赵家上下喜气洋洋,只盼着早些将新媳妇迎进门,却不知青州城外,一辆描金绘彩的华丽马车里,正坐着位挑帘向外张望的京中贵女。

    她望着州城那圈略显斑驳的城墙,砖缝里还嵌着些风霜侵蚀的痕迹,眉尖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眼中飞快掠过一丝鄙夷。

    随即 “啪” 地放下车帘,声音淡淡听不出情绪:“走吧。”

    马车轱辘再次转动起来,贴身丫鬟从暗格里捧出螺钿妆盒与菱花镜,柔声请示:“小姐,让奴婢给您补补妆?”

    “嗯。” 谢明珞漫应一声,目光落在镜中自己精致的妆容上,不知在想些什么。

    马车缓缓驶入青州城门时,恰与赵家马车擦身而过,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发出交错的声响,却谁也没留意谁。

    城中碧水阁四楼,马盈盈快步找到正临窗查看陈设的芳霏,压低声音道:“东家,何府又遣人来请了。”

    芳霏指尖划过窗棂上的雕花,头也没回:“回了吧。今儿家里有喜事,懒得应付那人。”

    “是。” 马盈盈应声下楼,回到姜家宴会铺,见何府的柳儿还在等着,便客气道:“柳儿姑娘,实在对不住,今儿怕是抽不开身。您也知道,我们东家手里的营生多,实在分身乏术。”

    拒绝的话不必说得太透,柳儿已是满脸了然,心里轻轻叹了口气,强笑着:“既如此,那我先回府复命了。”

    看着柳儿略显落寞的背影消失在街角,马盈盈忍不住轻声感慨:“说到底,还是得跟对了人,日子才能有奔头啊。”

    这话刚落,旁边正记账的女伙计就笑着接话:“可不是嘛!咱们能跟着东家,才是天大的福气呢!”

    “是啊。” 马盈盈望着铺外往来的人流,眼里漾起暖意。

    若不是遇上芳霏,她如今还不知在哪个角落里挣扎求生呢。

    这人活一世,有的爱往闹市里闯,凭着本事挣出一片天地;有的偏喜在乡野间安身,却也能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惠及千里之外。

    前者,大抵就是芳霏这般;后者,倒像极了如意。

    此时姜家小院里,正迎来位县衙来的客人——正是姜长盛的同僚,劝农官李吏。

    他手里捏着支小毛笔,一边飞快记下如意说的农门知识,一边凝神细想。

    遇有不懂处,便立刻开口发问,一脸求知的热切。

    如意被频频打断,也不觉得失礼,反倒打心底里欣赏眼前这人。

    只听李吏问:“如意姑娘,选种的道理咱们都懂,可为何要‘浸种’呢?”

    “李叔,这‘浸种’啊,一来能提高新苗成活率,二来还能把孬种子挑出去。”

    说着,如意把先前种水稻时的法子细细讲了一遍。

    “好!这法子实在好!”李吏猛地一拍手,“这么说,不光是小麦,谷子、水稻都能用这法子增产?”

    “正是如此。”难得遇上投契的,如意又说起异地换种的好处,听得李吏茅塞顿开——从前种庄稼全看老天爷脸色,竟不知还有这许多改良的门道。

    接下来,两人又就深耕晒垡、小麦施肥的时节细细攀谈,自然多是李吏问,如意答。

    一旁陪着的姜长盛,自小也跟着老爹种田,却是头回听说种庄稼有这许多讲究,听得直咋舌。

    看向大侄女的眼神里,满是欣赏与骄傲。

    一番探讨足有一个时辰,李吏带着满肚子收获,满意地回了县衙。

    张桂枝从外头回来,见堂屋里只有如意在写字,不见旁人,便问:“如意啊,不是说有客人来?怎不见人影?”

    “舅母,人刚走。”

    “呀,这就走了!”张桂枝道,“作坊那边忙得脱不开身,我才刚抽闲回来,还想着做几道菜款待呢。”

    “不打紧,舅母您先歇歇。”如意见她额上沁着汗,忙劝道。

    张桂枝坐下喝了口茶,又问:“听说来的是县衙的官吏?”

    “是呢,跟他说了些种春小麦的法子。”

    “哦,就是你先前让他大伯带去的那本册子?”

    “正是。”

    这事要从初五姜长盛上衙说起。

    眼看大地回春,如意把先前写的春小麦改良种植法子,让他捎去了县衙。

    两位张大人虽不精农耕,却也知道这法子若传开,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张主簿当即抄了一份,让亲信快马寄往京中。

    那掌管农务的李吏看过册子,眼里直冒光,忙请示:“大人,属下有些地方弄不明白,能不能去问问如意姑娘?”

    张主簿想起自家闺女念叨的“大师姐伤还没好,得静养”,便回道:“再等些日子吧。”这才拖到今日。

    再说回眼前,张桂枝见如意说两句又低头写字,忍不住劝:“你伤还没好利索,别这般劳累,仔细胳膊上的刀口。”

    如意摸了摸胳膊——结痂已掉了大半,那还有什么未愈合的刀口。

    只是来自家人的关爱,总得接着呀。

    “晓得了舅母,就写一小会儿。”她笑道,“把刚才说的记下,不然回头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