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第470章 答应
热门推荐:
高甜来袭,莲花楼里的两个剑神
猪妖教师:疯批校花女校长
不要跟我谈奋斗
纽约1990
潜蛟破穹
全修真界的恋爱脑都被我重创了
听闻涂山有个客卿叫摩拉克斯
开局拜师盘古正适合暗中布局
诡棺神墟
跟着王府长史走进小楼里逛了一遍,谢当的眼睛都有些不大够用。
这房子外表就已经够精美的了,里头的家具摆设也是极为精致雅观,且非常实用,他打算等回到承德之后,也把自家的房子照这样搞一搞。
“谢大人,这房子如何?”
“好!看得小人都心痒痒的,只可惜,小人买不起。”
说这话的时候,谢当的眼睛还停留在那落地窗后的茶桌上。
那茶桌修得可真精巧,在上面泼得水,都直接流到下水道中去了,他一个不大喜欢喝茶的老爷们儿都觉得新奇。
要不待会儿问问情况,看看能不能拉回去一张。
这桌子总不至于这么贵吧?
谢当心里头琢磨着。
“如果谢大人答应带上徒弟出国勘测矿场,这套小院就是您的了,除此之外,王爷还支付您一千两的安家费,你出国之后,在外头的吃穿用度朝廷全包,每个月十两银子的俸禄会按时按点的送到你的妻儿手上。”
“要是您不幸遭遇了劫难……您的妻儿每个月也能拿到二两银子的抚恤金,最低年限为十年。”
长史的声音里满是诱惑。
他知道,对于这些底层官吏来说,与他们讲什么家国大义都是徒劳的,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果然,他的话音刚落,谢当的眼神立马就亮得跟三更时的烛火一般,
“大人说得可是真的?”
一千两银子的安家费,再加上这套小院,要是答应了,他立刻就能获得价值超过两千两的宅院和银钱,他干了半辈子的勘探,到现在也才攒下两百多两银子。
加上在承德的土地宅院,他的家产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八百两银子。
现在只要他点点头,就能立刻获得这么大笔财产,要说不心动,谢当都觉得自己在自欺欺人。
“那当然,本官怎敢在这上头骗你,说实话,要不是本官不擅长这方面的技巧,本官都想报名出国了。”
长史咂吧了一下嘴,语气中带着十足的羡慕。
他没涨俸禄之前,一年的俸禄也才一百三十两,加上禄米,平均一个月也才十三四两左右。
他可是一个三品官,谢当才几品?
七品末流小官而已。
这俸禄着实不低了。
不过他也就是嘴上说说,真让他出国,去一个不知底细的蛮夷之地,他也是不情愿的。
即便条件再翻一倍,他也不会去。
京城中的基础设施完备,吃喝玩乐的地方应有尽有,出了大清,蛮夷之地能有这么高的生活水平?
怕不是连饭都吃不饱。
长史心中只有对出国的抗拒,但面上仍旧不遗余力的劝说着,
“谢大人瞧瞧这小院,这房子!若非本官需要时刻等候王爷的吩咐,本官都想在这置办一套了!”
眼瞅着谢当脸上已经泛起几分挣扎,长史决定再加大点力道,他指着外头车棚里的自行车,
“看到外头那辆自行车了吗?只要你点头,也是你的!这小院里的一切全都是你的。”
“还有,这附近日后会修建一所学院,届时你家子孙年岁到了,住在此地的住户都能进书院读书!”
此言一出,谢当终于下定决心,
“我去!”
他努力钻营讨好上头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家中妻儿老小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吗?
如今机会就摆在眼前,就算不幸死在外面,他也认了!
长史大喜,当即便带他去了衙门签订契书。
随后客客套套的将谢当送回了城郊。
谢当当晚便入住了小院,住了一夜,等他翌日起床洗漱完,心里那点犹豫和后悔也尽数散去了。
他现在只想尽快将自己的妻儿老小都接到京城来,让他们也享受享受这房子的好处……
等谢当把自己家中亲眷都安顿好之后,便心怀忐忑的跟随队伍出发了。
他的身边跟着十二个人,都是从各地官学之中紧急挑选出来的学子,这些人年过二十了都还没考上秀才,读书的天赋一般,但也想给家中亲眷铺路,便打着跟谢当一样的主意,决定放手一搏。
除了谢当带着的人之外,还有个工部主事也带着二十多号工匠,跟着他们一起去往那个陌生的国家。
毕竟谢当的技能是勘测和采矿,采集出来的矿石还要锻造成钢铁,才能运送回大清,那工部主事就是过去修建炼钢厂的。
谢当不是头一次来港口这样的地方,但看着码头上停靠着的巨大轮船,他的心中仍被巨大的震惊充斥。
他十年前来此地的时候,那时的轮船体积已经让他非常震撼了,没想到这世上居然还有比那些船还大的船舶。
身边的学子们也都震惊的合不拢嘴,
“哇……”
“好大的船!”
“这船一次能拉好几千人吧?”
“这辈子能够看到如此壮观的场景,就算是现在死了也值!”
“这就是大海,这就是港口啊!之前只听说过,今日一见,果真不凡!”
谢当听着身边学子的讨论,深深的吐出了一口气。
他现在心中的自豪感、优越感,以及对大清的归属感都已经达到了顶峰。
等到他被人牵引着,走上了最靠近码头的那艘轮船,站在船头上,闻着咸湿的海风,看着远方海面上如同万国来朝的船只之时,他飘忽不定的心脏突然就安稳了下来。
他何其有幸,生在这个如此强大的国家!
与谢当等人一样的队伍足足有十七个,这些队伍分散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给大清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钢铁,以及其他的金属矿产。
甚至这些队伍之中,有些学子跟随家中长辈学到了些种地的精髓,在他们当地也开始开垦土地,教当地人种植农作物,单是依靠收租,就在当地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
那些收来的粮食,他们吃不掉,最终也被海上运输队,运回了大清,这些算是意外之喜,而且那些粮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清的粮食压力。
这房子外表就已经够精美的了,里头的家具摆设也是极为精致雅观,且非常实用,他打算等回到承德之后,也把自家的房子照这样搞一搞。
“谢大人,这房子如何?”
“好!看得小人都心痒痒的,只可惜,小人买不起。”
说这话的时候,谢当的眼睛还停留在那落地窗后的茶桌上。
那茶桌修得可真精巧,在上面泼得水,都直接流到下水道中去了,他一个不大喜欢喝茶的老爷们儿都觉得新奇。
要不待会儿问问情况,看看能不能拉回去一张。
这桌子总不至于这么贵吧?
谢当心里头琢磨着。
“如果谢大人答应带上徒弟出国勘测矿场,这套小院就是您的了,除此之外,王爷还支付您一千两的安家费,你出国之后,在外头的吃穿用度朝廷全包,每个月十两银子的俸禄会按时按点的送到你的妻儿手上。”
“要是您不幸遭遇了劫难……您的妻儿每个月也能拿到二两银子的抚恤金,最低年限为十年。”
长史的声音里满是诱惑。
他知道,对于这些底层官吏来说,与他们讲什么家国大义都是徒劳的,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果然,他的话音刚落,谢当的眼神立马就亮得跟三更时的烛火一般,
“大人说得可是真的?”
一千两银子的安家费,再加上这套小院,要是答应了,他立刻就能获得价值超过两千两的宅院和银钱,他干了半辈子的勘探,到现在也才攒下两百多两银子。
加上在承德的土地宅院,他的家产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八百两银子。
现在只要他点点头,就能立刻获得这么大笔财产,要说不心动,谢当都觉得自己在自欺欺人。
“那当然,本官怎敢在这上头骗你,说实话,要不是本官不擅长这方面的技巧,本官都想报名出国了。”
长史咂吧了一下嘴,语气中带着十足的羡慕。
他没涨俸禄之前,一年的俸禄也才一百三十两,加上禄米,平均一个月也才十三四两左右。
他可是一个三品官,谢当才几品?
七品末流小官而已。
这俸禄着实不低了。
不过他也就是嘴上说说,真让他出国,去一个不知底细的蛮夷之地,他也是不情愿的。
即便条件再翻一倍,他也不会去。
京城中的基础设施完备,吃喝玩乐的地方应有尽有,出了大清,蛮夷之地能有这么高的生活水平?
怕不是连饭都吃不饱。
长史心中只有对出国的抗拒,但面上仍旧不遗余力的劝说着,
“谢大人瞧瞧这小院,这房子!若非本官需要时刻等候王爷的吩咐,本官都想在这置办一套了!”
眼瞅着谢当脸上已经泛起几分挣扎,长史决定再加大点力道,他指着外头车棚里的自行车,
“看到外头那辆自行车了吗?只要你点头,也是你的!这小院里的一切全都是你的。”
“还有,这附近日后会修建一所学院,届时你家子孙年岁到了,住在此地的住户都能进书院读书!”
此言一出,谢当终于下定决心,
“我去!”
他努力钻营讨好上头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家中妻儿老小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吗?
如今机会就摆在眼前,就算不幸死在外面,他也认了!
长史大喜,当即便带他去了衙门签订契书。
随后客客套套的将谢当送回了城郊。
谢当当晚便入住了小院,住了一夜,等他翌日起床洗漱完,心里那点犹豫和后悔也尽数散去了。
他现在只想尽快将自己的妻儿老小都接到京城来,让他们也享受享受这房子的好处……
等谢当把自己家中亲眷都安顿好之后,便心怀忐忑的跟随队伍出发了。
他的身边跟着十二个人,都是从各地官学之中紧急挑选出来的学子,这些人年过二十了都还没考上秀才,读书的天赋一般,但也想给家中亲眷铺路,便打着跟谢当一样的主意,决定放手一搏。
除了谢当带着的人之外,还有个工部主事也带着二十多号工匠,跟着他们一起去往那个陌生的国家。
毕竟谢当的技能是勘测和采矿,采集出来的矿石还要锻造成钢铁,才能运送回大清,那工部主事就是过去修建炼钢厂的。
谢当不是头一次来港口这样的地方,但看着码头上停靠着的巨大轮船,他的心中仍被巨大的震惊充斥。
他十年前来此地的时候,那时的轮船体积已经让他非常震撼了,没想到这世上居然还有比那些船还大的船舶。
身边的学子们也都震惊的合不拢嘴,
“哇……”
“好大的船!”
“这船一次能拉好几千人吧?”
“这辈子能够看到如此壮观的场景,就算是现在死了也值!”
“这就是大海,这就是港口啊!之前只听说过,今日一见,果真不凡!”
谢当听着身边学子的讨论,深深的吐出了一口气。
他现在心中的自豪感、优越感,以及对大清的归属感都已经达到了顶峰。
等到他被人牵引着,走上了最靠近码头的那艘轮船,站在船头上,闻着咸湿的海风,看着远方海面上如同万国来朝的船只之时,他飘忽不定的心脏突然就安稳了下来。
他何其有幸,生在这个如此强大的国家!
与谢当等人一样的队伍足足有十七个,这些队伍分散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给大清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钢铁,以及其他的金属矿产。
甚至这些队伍之中,有些学子跟随家中长辈学到了些种地的精髓,在他们当地也开始开垦土地,教当地人种植农作物,单是依靠收租,就在当地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
那些收来的粮食,他们吃不掉,最终也被海上运输队,运回了大清,这些算是意外之喜,而且那些粮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清的粮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