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537章 别人的人生,也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第537章 别人的人生,也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老家回到沪市,处理完桃子的事情,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

    20号这天下午,五点左右,常顺在伍角场附近的拆迁区,一处棚户区、人搬走了的八十年代盖的房子里面“闲逛”。

    刚进门,就发现客厅的一面墙上写着两行字: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字是用毛笔写的,直接写在了墙面上,并不是写在纸上贴到墙面那种。

    这样的诗句,之前在拆迁区,他看见过,另外在一些佛教经书上面,他同样看见过。

    “九品莲花为父母”,应该是一种人生遗憾,提醒其他人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与其相处。

    很多东西,只有在失去之后,永远无法得到时才知道珍惜,才知道有多重要。

    但失去就是失去,像时间一样,无法逆转。

    曾经的经历,到了一定年龄,特别是过了不惑之年,常顺对此深有感触。

    当然,这种感触也只对人生中经历过磨难、受过挫折,对父母有过亏欠的人有效。

    那些生活一帆风顺,过得好的人,可能不会有多大的感触。

    现在看见,他一忽然间又想到了前世。

    那时的自己,在外漂泊,年龄越大,越觉得亏欠父母太多。

    单身的他,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而每次回去,都能够明显感受到父母的衰老。

    对于父母,分多聚少,亏欠了太多。

    单从这两行字迹来看,这户人家必然有人是信佛之人。

    另外信佛之人肯定也是对其父母有过亏欠之人,还很有遗憾的那种。

    往对面另外一面墙上看去,常顺又看见面上贴着的有一幅画像。

    这幅画是印刷画,面上印的是西方三圣。

    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居于中间位置,大势至菩萨在左方,观音菩萨在右方。

    在这份印刷画像的旁边,又写有字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关于这些,去寺庙烧香时,在那些经书中,常顺同样看见过。

    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佛、那些经书的了解可能认为是迷信。

    但只有真正切身了解过的人,才能明白那些并非迷信,而是智慧。

    这些,从另外一些佛学名句包括诗句就能看出来,举个例子,就拿两首诗来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当然,说到这里,也跟人的经历有关。

    佛经、包括佛教,本来就是受过真正苦难的人所写、所创立。

    艰难险阻、受尽磨难才能取得真经。

    至少他自己是这样理解的。

    另外在古代,那些出家之人,大多数是真正的看破了红尘。

    他们有真正的求佛正道之心。

    跟现代出家人打着佛的名义,大多数人是为了搞钱、搞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商业化有很大的不同。

    看了一会儿,他开始在房子里面寻找起来。

    客厅里有一个老柜子,柜子面上放着一些瓶瓶罐罐。

    没看见佛像、香炉,应该是房主搬迁时把它们带走了。

    常顺在柜子里面以及抽屉都查看了一遍,只找到了一个有些残了的糕点模具、一个老印泥盒以及一串手串。

    糕点模具依然是木头材质,木头很一般,雕刻的是“莲花”图案。

    老印泥盒,“工字牌”,沪市汽枪厂出品,看上去是六七十年代。

    印泥盒有点沉,里面应该还有印泥,可能是因为时间久了,打不开。

    手串是菩提子手串。

    在他找东西,拿着印泥盒看时,虹乔古玩市场那边开店的刘老板打了电话。

    对方告诉他,说月底29号、30号,那边将举行一次夏季古玩交流会,让他有时间的话,可以过去看看。

    29号、30号是周末。

    而一般情况,搞活动都是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那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

    除了告诉他这件事情,对方又问了他最近的一些情况。

    主要还是问他有没有弄到东西,想从他的手里购买物品。

    东西自然是有的,他也打算抽个时间处理一些。

    两人聊了不久就都挂了电话。

    客厅寻找完,常顺又走进了卧室,把其它地方都找了一遍。

    在这些地方,他又找到了两本经书、一个笔记本、一块小砚台、一个茶杯、一块茶饼以及一份手写的《心经》。

    两本经书,一本是《无量寿经》、一本是《父母恩重难报经》。

    佛教书籍,其实都是免费的,书面上写的有,随缘赠阅,免费结缘。

    这些去过一些寺庙的人,在看到那些书籍时,都清楚。

    笔记本,并非是笔记本电脑,就是记事本。

    常顺拿着翻看了一下,里面记录的内容都是对人生的忏悔。

    其主要内容,是忏悔年轻时候过于好色,贪图享受,女人太多,以至于导致身心受到尘世的严重污染,变得不干净、不健康。

    与其父母相聚太少,当有一天其父母因为意外同时离开人世之后,其突然明悟。

    但“子欲孝则亲不待”,想回报父母的恩情,已经无法做到,只能留下一生的遗憾。

    别人的人生,也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小砚台正方形,边长约10公分,正面挖成了莲花形,莲花中间位置有一个“佛”字。

    它的材质是青石,很普通的石料。

    茶杯是个紫砂杯,面上以前原本应该是没有图案字迹的,不过被人人为雕刻了一个“佛”字。

    从茶杯的包浆看,年份不早,应该是八十年代。

    茶饼,面上写着“普洱茶”,看其年份,也是八十年代。

    手写的《心经》,看着是近几年才写的,跟之前的字迹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请的那位高僧所写,字写的很好。

    装过裱,不过装裱部分有些残缺。

    期间在一间卧室,他还看见墙上同样写着一些字迹——莫生气: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拆迁区的住户,千家万户,总会有一些特别的人。

    在寻找物品时,常顺除了找东西,同时也在学习、在经历,感受不同家庭,不同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