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13章 鎏金吗?我看着不像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第13章 鎏金吗?我看着不像

    “嗡…………”

    一声悠长的的回音连绵不绝、从对面的一处客房传进了常顺的耳朵里。

    听这声音,应该是铜钵、铜磬之类的物件发出来的。

    先前在那处售卖时光记忆老设备物品的房间,常顺把望远镜买了下来,花了500块钱。

    望远镜是民国时期的,也算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品。

    毕竟通过它,能够看出民国时期、德国的制作工艺以及当年对于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虽然它的精度、倍数没有现代的一些科技类望远镜看的远,但并不比一般的普通望远镜差。

    常顺目前所在的房间,是一处售卖瓷器的房间,这处房间“高档瓷器”不少,有十多件“元青花”、几十件明清时期的“官窑”。

    宋代着名窑口——“官、定、汝、哥、钧”,这里也很多。

    可谓是“价值连城”,随便一件,要是真品的话,在“北上广深”买一套房子,不在话下。

    不过很可惜,它们的卖相虽然很好,但也仅仅只是卖相好。

    听见声音,常顺也不打算在这里多看了,直接向对面的房间走去。

    没过多久,他就走进了房间,也看清了里面的情况。

    这处客房,里面摆放出来售卖的物件以铜器类杂件、钱币为主。

    里面算上老板,一共有四人。

    有一人正在看着床上摆放着的铜钱、一人看着其它位置摆放的杂件、还有两人站在床头柜旁。

    站在床头柜旁的一人,看着是位老者,年龄60多岁,手里拿着一个约摸20公分左右的短木棍。

    这老者用木棍又敲击了一下其中最大的一个铜磬,“嗡”响声又传了出来。

    常顺观察了一下两个床头柜,面上放着的铜钵、铜磬有6个,另外还有一些铜铃。

    它们的大小、年代都不同。

    其中的一个铜钵,金光闪闪,看着像金的一样,表面还刻着文字。

    “老板,这个铜磬多少钱?”

    余音过后,站在床头柜旁的那位老者问价道。

    他指的是最大的那个铜磬。

    铜磬最大肚径估计有25公分、高度也有约20公分。

    老板就是他旁边的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

    听到问价,他开口说道:

    “1000!”

    “这个是扶桑国那边制作的吧,1000有些贵了,年份也不久,500倒是可以玩玩,500能不能卖?”

    老者还价道。

    “500肯定卖不了,虽然是扶桑国的,但我买过来也不便宜,扶桑国那边的人虽然不咋滴,但人家的技术还是很好的。

    制作出来的物件,经久耐用,这些从进口的汽车就能看出来。你真心想要,再加200,给700块钱拿去。”

    老板想了想,回道。

    “这个有经文的呢?”

    老者把那个金光闪闪的钵拿到了手里,又问价道。

    这个要小很多,最大肚径也就15公分左右,高度大概也只有10公分。

    它应该是铜的、不可能是真金,要是金的,就这一个钵盂,恐怕有五六斤重,价格都能过百万。

    而目前类似这种金光闪闪的物件,比如说一些地摊售卖的项链等,其实也是铜的,里面添加的有其它金属,为合金材质。

    “这个更贵!它是鎏金的,要3000块钱!”

    “鎏金吗?我看着不像。这个年份也不久,3000值不了。

    如果真是鎏金,年份又能到民国,5000我都要!”

    听了老板的报价,老者又道。

    “如果你想要年份久的,那就选这两个中间的一个!”

    老板说着,挑了两个出来。

    这两个也是铜钵,其大小,跟有经文的那个差不多。

    “嗡…………”

    “嗡…………”

    老者分别敲击了一下,试了它们的声音。

    “你说说价格?”

    余音过后,老者问道。

    “这个紫铜的,年份是清朝时期,2000元。

    那个黄铜的,年份民国时期,1200元。”

    老板略微思索了片刻,然后说道。

    “这两个老货,我还是不想要,这个有经文的,我之前在外面的地摊上逛,以前也看见过,价格很便宜,不是鎏金、是合金。

    另外它们都是用模具制作的,并非手工,你说的3000,除非遇到冤大头、外行人,不然没人会花那么多钱购买!”

    “那你说说你能出多少钱?”

    听了老者说的话,老板问道。

    “算了,我还是看看铃铛。”

    老者并没有说价,他又拿起铜铃开始看了起来。

    常顺拿出手机,搜索了一下铜磬、铜钵两种物品在网站上售卖的行情。

    拍卖网站,老货的价格通常都在几百块钱以内。

    而普通网站,商品里面几十块钱一个的居多。

    古玩市场或者古玩地摊,类似这种铜钵、铜磬之类的物品,很多售卖铜器杂件的摊位也都有售卖,并不稀奇。

    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新货,其价格通常也不贵。

    根据重量,一般也都是几十块钱到几百块钱之间。

    那种有经文的,如果真是鎏金、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价格两三千倒也值。

    只是现在这个年代,又有几人会用手工去打制这类物品。

    又过了一会儿,之前在床前看钱币的顾客挑选好了钱币,走过来跟老板交谈,一番讨价还价,购买了几枚铜钱。

    而那位在房间里面看着杂件的人却是没有购买东西,他看了不久就离开了。

    也有其它顾客走进了房间,他们有停留选购物品的,也有看了两眼就转身离开的。

    老者在那些铃铛里面挑选了一遍,最终选择了一个清朝时期的铜铃。

    这个铜铃是药师铃,圆环形,伸一根指头在铃铛的中间摇动发出声音的那种。

    药师铃品相很好,声音听起来也很响亮。

    不过这种声音,跟之前的铜磬、铜钵又不一样。

    除此之外,老者还购买了一个铜砝码、一个铜板凳佛。

    铜砝码是明朝时期的“砖形”,也就是长方形砝码。

    古代的重量跟现在不一样,基本上采用的“半斤八两”质。

    板凳佛是唐朝时期的,很小很模糊,但这样的物品,依然有很多人收藏。

    常顺没有购买东西,这里的一些钱币、铜器杂件,他自己经手的太多,并不感兴趣。

    甚至他自己留存没有售卖的物品,数量都不比这里的少。

    现在不论是逛这样的古玩房交会还是古玩地摊,他都是惜缘随缘购买东西。

    买不买得到无所谓,毕竟这年头科技发达,不像曾经,想真正的捡漏已经成为过去。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买东西,看看,增长一些知识、见闻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