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423章 把它拿回去肯定还能用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第423章 把它拿回去肯定还能用

    到了洞口前,在头灯的照射下,他发现前方大概十几米的位置,通道被红砖水泥封住了。

    这情况应该是住在上面的住户知道了防空洞的存在,把通道堵上的。

    至于为啥不占据整个防空洞,那肯定是想到了地下的空间不是他们家的。

    谁都不可能占据这么大的地下空间。

    所以才封锁住了通道,把房子占地面积之下的部分房间占据着就可以了。

    常顺又看了一眼通道内的房间口,一共有六个房间。

    没有迟疑,他走入通道挨着把每个房间都查找了一遍。

    房间里的情况,跟进来时看见的那几处房间情况差不多。

    找过之后,他又找出来了一个墨斗、一套弹棉花的工具以及几个老线筒。

    墨斗同样是民国时期,它的形状是半个葫芦形,表面雕刻有蝙蝠、铜钱纹饰。

    弹棉花的工具,有弹棉花专用弓、弹锤、押板组成。

    材质很普通,但作为民俗老物件,还是比较少见的品种。

    老线筒,是塑料的,长度约12公分,里面有一个专门绕线同时又能储存针具的容器。

    线筒面上有伟人图像、语录。

    语录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离开通道被堵的洞口,常顺进入了第三个洞口。

    这里倒是比较深,通道所见之处,并没有再次被堵上。

    从头灯照射的情况看,通道的尽头距离他现在的通道口、站立的位置,估计有五六十米远。

    当头灯扫射到最近的一处房间,他发现墙面上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很显然,里面应该是医务室。

    常顺直接向着这处房间走去。

    到了门口,在头灯的照射下,他发现靠近进门处大概两米远的地方有一个书桌。

    书桌是实木书桌,黑乎乎的,很有年代感,上面有一个老热水瓶,一个黄釉茶杯以及一把红陶老茶壶。

    左方贴近墙面的位置有一排老实木柜子,房子的最里面,有一个用马凳、木板支撑起来的单人床铺。

    两个担架竖着靠在床铺旁边的墙面上。

    另外一面墙的墙边,放着两张长条椅,椅子是那种六七十年代实木椅子,卫生所用的那种。

    只是看了一眼,他就感觉这里面的东西不少。

    常顺先走到书桌前,把热水瓶拿到手里看了起来。

    这个水瓶,外壳是塑料的,表面条形沟壑相间,外盖也是塑料的,瓶塞是木头,底部有龙凤图案,十分美观。

    热水瓶看上去很厚实,它的制作年份,应该是五十年代。

    那个年代的人,制作出来的东西,真材实料。

    把它拿回去肯定还能用。

    当然,过去半个世纪的东西,这物件是一件很不错的怀旧民俗收藏品。

    常顺打算一会儿把它带出去。

    茶杯、茶壶很普通,拆迁区有很多一模一样的,他自然不会拿走。

    书桌的两个抽屉,已经被别人打开了。

    看了下,里面有一些老报纸,几本书,两个听诊器,几个药瓶,一本单据以及两卷白纱布。

    老报纸是七二年,书有:

    《常见病医疗手册》《常用中草药手册》、《赤脚医生手册》、《农村医疗普及手册》、《上海常用中草药》。

    单据是诊疗记录单。

    因为时间长了加上受潮的关系,这些书籍、报纸里面的纸张,基本上连在了一起,算是全都废掉了。

    两个听诊器,一个是西医用的那种管状听诊器,另外一个是中医所用木式听诊器。

    中医听诊器,材质是黄杨木的,长度约20公分。

    对于中医所用的木制听诊器,如果不是收古玩或者研究医疗器械的人,一般人就算看见了,也未必认识。

    药瓶有“碘酒”药瓶以及几个注射药瓶等。

    它们都是空的。

    这些药瓶,拆迁区也能找到,并不特殊,他都没要。

    常顺只是把两个听诊器拿出来放到了塑料袋里。

    离开书桌,他又去柜子那边寻找了起来。

    首先,他还是先看了一遍柜子木头的材质,都很普通。

    柜子的柜门、抽屉,同样被打开过。

    有的柜门、抽屉里面有东西,有的却没有。

    在里面全部看完后,他找出来了5盒玻璃注射器、两个镊子、一个止血钳、十几包老口罩、一些老纱布以及两个铁壳老手电筒。

    老口罩跟现在的有些差别,是棉的,面上的说明写着消毒洗涤后可以重复使用。

    这也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注重节约。

    柜子、抽屉里面也有一些药瓶、“碘酒”瓶、几个大玻璃瓶等,这些跟外面拆迁区的那些差不多,他同样没拿。

    走到床铺前看了会儿,常顺忽然间感觉还是以前的人条件艰苦。

    不过艰苦归艰苦,但那个年代的人淳朴、善良、团结。

    床板、马凳的材质同样普通。

    两个担架,面上的布是黄色的,他用手触摸了一下,很厚实。

    又用手试着用力戳了几下,并没有任何的破损。

    布很结实,肯定还能够使用。

    这个应该也有收藏价值,但想到不方便携带、运输,比较占地方,他也不打算拿走。

    两个长条椅,也是那个年代的特色。

    曾经的卫生所,那些赤脚医生的诊所,都有这类椅子。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物品已经越来越少了。

    离开这处房间,他又去对面的房间看了起来。

    这里是一个储物室,从墙上的“盐”字就能看出来。

    不过里面肯定是没盐的,就剩下了一些坛坛罐罐。

    这些坛子、罐子,同样是马口窑。

    常顺挨着看了一遍,没有特别、题材图案好看的。

    从这个房间出来之后,他又挨着一间间房子,把这个通道内的所有其它房间都查看了一遍。

    在这些房间里,他又找出来了几样民俗物品,比如说一个民国时期的绿釉“酒”罐、一对木制烛台架、一个肥皂盒、两双木底鞋子。

    绿釉酒罐,高约一尺,最大肚径约20公分。

    罐子的表面有“酒”字、花卉图案。

    木制烛台架,双层盘口形,高度约15公分,面上刻有“囍”字图案,年份民国时期。

    肥皂盒是塑料的,盒子的表面印有楼房、桥梁、花卉图案。

    底部有字——沪市塑料十二厂。

    木底鞋子,面上是麻绳编织而成,这个应该也是当做凉鞋,洗澡的时候用的。

    通道最后面的两间房,是澡堂、卫生间。

    肥皂盒、木底鞋子就是在“澡堂”发现的。

    寻找完这处通道内的各处房间,常顺就带上找到的物件又回到了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