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第410章 行政基础测试和策论
热门推荐:
不一样的中医
兽世:疯批雌性被五个兽夫缠上了
闺蜜齐穿九零,一起当军嫂
异道卦师
末世饥寒交迫,我却顿顿吃到撑
卧底回来后被病娇抱回家了
快穿:主神大人他蓄谋已久
凡人仙帝修仙传
她这么老实,怎会海我
正月十五日。
青州,益都,文庙。
此时的文庙外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前来赶考的读书人一个个神情紧张,拿着之前年节时候在县衙中报名给的名帖,有序地站在门前,等着检查。
名帖之上,写着保人是谁,考生姓名,年龄,籍贯,祖籍,父祖履历,个人特征!
他们一个个都是身着长衫,手中紧握着书卷,趁着还有时间,赶紧多看两眼。
“哎,若是考中,咱们说不得也是梁山元勋,之后也有站在朝堂上的一天!”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小声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眼中闪烁着光芒。
“是啊,梁山那位姜郎君,如今开府之后,广纳贤才,若能高中,得了一官半职,也算是能光宗耀祖了!”
负责检查的士兵们神情严肃,仔细地查验着每个读书人的身份和所带之物。
“把书卷写上名字,留在外面,放心,丢不了!包里的东西要逐一检查。除了笔墨砚台之外,其余的一律不许带进去!”一名士兵大声说道,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众人。
读书人们纷纷配合着检查。
看那些兵丁把水囊和炊饼都取了出来,其中一位年长的读书人微微皱眉,满脸不满地说道:“怎么?连我们吃的东西也不许带进去?”
“一共就两场考试,上午一场,下午一场,一顿不吃也不成?”那负责查验的兵丁毫不客气地回应。
“只有两场?这么草率?”另一位年轻书生也忍不住出声,眼神中满是疑惑与担忧。
有老书生皱眉道:“之前科考都是三场,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这梁山考试只有两场,如何能写的完?”
“一场一个时辰!”那兵丁一指边上的公告,语气强硬地说道,“你等难道没看考试公告?”
“一个时辰?这能考出什么来?我等做文章,乃是慢工出细活!时间太短!”年长的读书人依旧不依不饶,脸上的愁容更甚,“如此仓促,只怕难以将胸中所学尽数施展。”
“如此才能看出你等水平!”兵丁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不要再耽搁时间,“要考就赶紧进去,若是后悔,便赶紧离开,少了你一个,也许别人就能中榜了!”
“想也别想!”那人立即激动道,“俺之前苦读多年,今日终于能考功名,谁也不许拦我!”
读书人们虽心有不满,但也不敢违抗,只能无奈地收起不满的情绪,依次进入考场。
只要能考试做官,这些读书人便是趋之若鹜!
进入考场后,他们看着摆放整齐的考桌,心中的紧张感更甚,许多考生按照自己考号找到座位,一坐好,便立即闭目凝神,回忆自己所学!
“罢了罢了,既来之则安之。且看这题目如何,若能对我胃口,一个时辰或许也能写出佳作。”年长的读书人暗自思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其他读书人也纷纷坐下,等待着主考官宣布开考。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孔厚面色古怪的走了进来,他身后是抬着厚厚一箱纸张的兵丁,那些兵丁将卷子取出之后,怀中掏出两枚印章,合在一起,对着卷子侧页扣上印记。
“试卷完好,可以开考!”
孔厚点了点头,对着孔夫子的像上了三炷香,一敲手边铜锣,“开考!”
文庙顿时封门,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那些书生在拿到试卷之后,顿时愣在当场。
卷子上写的密密麻麻的题目,丝毫找不到落笔的地方。
“这……”有书生忍不住轻呼出声。
“禁止喧哗!” 孔厚高喝一声,眼神锐利地扫视着众人,“检查试卷,看是否有刊印模糊所在,若有,及时来换!”
书生们纷纷低头查看试卷,脸上露出各种表情,有的眉头紧皱,有的面露难色,还有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慌乱。
“这卷子……如何作答?”
“分发答题印章!”孔厚见没人来换试卷,这才进行第二步,让兵丁把刻有甲乙丙丁四个蝇头小字的印章分发下去,“每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用对应答案的印章答题!”
“在答题之前,于试卷侧面,写好姓名籍贯,考号!”
“哈?”
“考试时间一个时辰!此次科考,题目已出,各位考生务必认真作答。”孔厚站在台上,大声说道,“梁山求贤若渴,希望各位能展现出真才实学。”
读书人们纷纷拿起卷子,开始作答。
只是看题之时,不少书生都开始挠头!
看着卷子的几个抬头大字,“行政基础测试?”
“这题……”
“某衙门有三位书吏:刘生、庄生和文生。他们三人中,一人进士,一人举人,还有一人是童生。已知进士比刘生大两岁;庄生与童生同岁,但是月份稍大;童生的年龄最小。由此,可以推出三个人分别是什么出身?”
“这……”
孔厚看着那些书生在抓耳挠腮,回忆起自己拿到试题的时候,也是如此!
不由得微微眯起眼睛,暗自思忖,这些题目看似刁钻,实则是在考察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思维敏捷、善于推理的人,才能答出这些题目。
看着有人在默算,有人在焦急,还有人掐指默想,孔厚长叹一声,回忆自己和姜齐讨论时候,被反驳的哑口无言的样子。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待收走了卷子,稍作休息之后,看着第二场下发的试卷题目,这些书生才算是呼出一口浊气。
“写一篇见解,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当前环境,以梁山给农民分地,铲除恶霸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策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一千至一千两百字。”
“若你是王安石相公,在面对冗官冗费冗兵之时,应如何解决?字数不限。”
“哈?”有书生不禁轻呼出声,脸上满是诧异之色。
“这策论题目,一个是要结合梁山实事发表见解,一个是要站在古人角度解决难题,着实不易啊。” 一位书生皱眉低声道,手中的笔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是啊,不过这也正是梁山科考的特别之处,若是题目简单,又怎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有见识的人呢?”另一位书生接口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罢了,既已到了这一步,只能硬着头皮写了。”
书生们纷纷动笔,有的略作思索后便奋笔疾书,有的则是眉头紧锁,迟迟不肯下笔。
考场内只听得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的轻轻叹息。
青州,益都,文庙。
此时的文庙外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前来赶考的读书人一个个神情紧张,拿着之前年节时候在县衙中报名给的名帖,有序地站在门前,等着检查。
名帖之上,写着保人是谁,考生姓名,年龄,籍贯,祖籍,父祖履历,个人特征!
他们一个个都是身着长衫,手中紧握着书卷,趁着还有时间,赶紧多看两眼。
“哎,若是考中,咱们说不得也是梁山元勋,之后也有站在朝堂上的一天!”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小声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眼中闪烁着光芒。
“是啊,梁山那位姜郎君,如今开府之后,广纳贤才,若能高中,得了一官半职,也算是能光宗耀祖了!”
负责检查的士兵们神情严肃,仔细地查验着每个读书人的身份和所带之物。
“把书卷写上名字,留在外面,放心,丢不了!包里的东西要逐一检查。除了笔墨砚台之外,其余的一律不许带进去!”一名士兵大声说道,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众人。
读书人们纷纷配合着检查。
看那些兵丁把水囊和炊饼都取了出来,其中一位年长的读书人微微皱眉,满脸不满地说道:“怎么?连我们吃的东西也不许带进去?”
“一共就两场考试,上午一场,下午一场,一顿不吃也不成?”那负责查验的兵丁毫不客气地回应。
“只有两场?这么草率?”另一位年轻书生也忍不住出声,眼神中满是疑惑与担忧。
有老书生皱眉道:“之前科考都是三场,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这梁山考试只有两场,如何能写的完?”
“一场一个时辰!”那兵丁一指边上的公告,语气强硬地说道,“你等难道没看考试公告?”
“一个时辰?这能考出什么来?我等做文章,乃是慢工出细活!时间太短!”年长的读书人依旧不依不饶,脸上的愁容更甚,“如此仓促,只怕难以将胸中所学尽数施展。”
“如此才能看出你等水平!”兵丁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不要再耽搁时间,“要考就赶紧进去,若是后悔,便赶紧离开,少了你一个,也许别人就能中榜了!”
“想也别想!”那人立即激动道,“俺之前苦读多年,今日终于能考功名,谁也不许拦我!”
读书人们虽心有不满,但也不敢违抗,只能无奈地收起不满的情绪,依次进入考场。
只要能考试做官,这些读书人便是趋之若鹜!
进入考场后,他们看着摆放整齐的考桌,心中的紧张感更甚,许多考生按照自己考号找到座位,一坐好,便立即闭目凝神,回忆自己所学!
“罢了罢了,既来之则安之。且看这题目如何,若能对我胃口,一个时辰或许也能写出佳作。”年长的读书人暗自思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其他读书人也纷纷坐下,等待着主考官宣布开考。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孔厚面色古怪的走了进来,他身后是抬着厚厚一箱纸张的兵丁,那些兵丁将卷子取出之后,怀中掏出两枚印章,合在一起,对着卷子侧页扣上印记。
“试卷完好,可以开考!”
孔厚点了点头,对着孔夫子的像上了三炷香,一敲手边铜锣,“开考!”
文庙顿时封门,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那些书生在拿到试卷之后,顿时愣在当场。
卷子上写的密密麻麻的题目,丝毫找不到落笔的地方。
“这……”有书生忍不住轻呼出声。
“禁止喧哗!” 孔厚高喝一声,眼神锐利地扫视着众人,“检查试卷,看是否有刊印模糊所在,若有,及时来换!”
书生们纷纷低头查看试卷,脸上露出各种表情,有的眉头紧皱,有的面露难色,还有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慌乱。
“这卷子……如何作答?”
“分发答题印章!”孔厚见没人来换试卷,这才进行第二步,让兵丁把刻有甲乙丙丁四个蝇头小字的印章分发下去,“每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用对应答案的印章答题!”
“在答题之前,于试卷侧面,写好姓名籍贯,考号!”
“哈?”
“考试时间一个时辰!此次科考,题目已出,各位考生务必认真作答。”孔厚站在台上,大声说道,“梁山求贤若渴,希望各位能展现出真才实学。”
读书人们纷纷拿起卷子,开始作答。
只是看题之时,不少书生都开始挠头!
看着卷子的几个抬头大字,“行政基础测试?”
“这题……”
“某衙门有三位书吏:刘生、庄生和文生。他们三人中,一人进士,一人举人,还有一人是童生。已知进士比刘生大两岁;庄生与童生同岁,但是月份稍大;童生的年龄最小。由此,可以推出三个人分别是什么出身?”
“这……”
孔厚看着那些书生在抓耳挠腮,回忆起自己拿到试题的时候,也是如此!
不由得微微眯起眼睛,暗自思忖,这些题目看似刁钻,实则是在考察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思维敏捷、善于推理的人,才能答出这些题目。
看着有人在默算,有人在焦急,还有人掐指默想,孔厚长叹一声,回忆自己和姜齐讨论时候,被反驳的哑口无言的样子。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待收走了卷子,稍作休息之后,看着第二场下发的试卷题目,这些书生才算是呼出一口浊气。
“写一篇见解,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当前环境,以梁山给农民分地,铲除恶霸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策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一千至一千两百字。”
“若你是王安石相公,在面对冗官冗费冗兵之时,应如何解决?字数不限。”
“哈?”有书生不禁轻呼出声,脸上满是诧异之色。
“这策论题目,一个是要结合梁山实事发表见解,一个是要站在古人角度解决难题,着实不易啊。” 一位书生皱眉低声道,手中的笔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是啊,不过这也正是梁山科考的特别之处,若是题目简单,又怎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有见识的人呢?”另一位书生接口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罢了,既已到了这一步,只能硬着头皮写了。”
书生们纷纷动笔,有的略作思索后便奋笔疾书,有的则是眉头紧锁,迟迟不肯下笔。
考场内只听得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的轻轻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