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从扶苏狱友到帝师 > 第5章 转而凝视囚房

大秦:从扶苏狱友到帝师 第5章 转而凝视囚房

    另一边,在一间密室中,嬴政目睹这一幕,表情沉如水潭。

    身边的蒙毅担心地偷偷看了看皇帝,轻声说道:“陛下莫要动气,江辰不过是个狱中的囚犯、一个腐儒罢了。

    我大秦必将传承千秋万世,又怎会二世而亡?臣现在就去处决这个妖言惑众的人。”

    话音未落,蒙毅便准备转身离开,要去斩断这位动摇大秦皇位根基的蛊惑者。

    但就在蒙毅刚要离开时,嬴政低沉的声音将他叫住:“站住。”

    蒙毅回过头来,恭敬地叫道:“陛下。”

    嬴政虽然脸色难看,但他的眼神透着无比坚定的自信:“既然明知那是谎言,何必在意?”

    蒙毅还想说什么,嬴政伸手阻止了他。

    他注视着蒙毅,意味深长地说:“朕无法让扶苏因此事记恨朕。

    他是朕未来的继承人,是大秦未来的主宰。”

    听到此言,蒙毅顿时明悟。

    长公子扶苏如今对江辰崇敬有加,若他知道自己的老师被自己的父亲下令杀害,这对始皇和扶苏之间的情感纽带将会产生不可弥补的裂痕,也会影响到大秦帝国的稳定。

    “臣明白了。”

    蒙毅低下头,拱手应道。

    嬴政见他已领会意图,点点头,继续注视着江辰和扶苏。

    表面上他说得坦然,但内心里却有些许不安。

    江辰所预言的是大秦在他身后的第二代才会覆灭。

    如果江辰说是大秦会在他的手中毁灭,那么嬴政只会毫不犹豫地认为那是无稽之谈,直接视其为试图动摇扶苏的骗子。

    嬴政对自己及大秦有着强烈的自信心。

    在他看来,只要他活着,世上一切都会屈服于他的脚下。

    对于六国贵族、匈奴等威胁,根本不在话下。

    只是,江辰的预言是指第二代……

    这样的说法让他心中的坚定产生了动摇。

    在他眼中,大秦的二代理应是扶苏,想到扶苏过去常挂在嘴边的仁义道德,被儒家理念左右的样子,这让嬴政不由得感到忧虑。

    难道……大秦真的会在扶苏手里覆灭?嬴政心中暗想。

    正因为此,他阻止了蒙毅动手。

    原因就在于,他知道此刻若采取极端行动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其一,关于自己的长子扶苏……对他的信任似乎有所动摇。

    但眼下扶苏的表现,的确让人难以放心。

    其二,在江辰的教导下,

    扶苏的确与从前有所不同。

    他会威胁他人了,也会暗中报复了,不再那么迂腐了?

    无论如何,

    现在江辰不能死。

    嬴政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一方面,希望江辰能继续教导扶苏,帮助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另一方面,则是想验证,

    江辰所言的大秦二世而亡之论,

    到底是否有事实依据。

    这些想法,嬴政自是不会轻易透露,

    哪怕是亲近如蒙毅。

    无关信任与否。

    天子若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就失去了那种深不可测的威严。

    人们也就不会真正重视他了。

    ...

    面对痛哭祈求自己的扶苏,

    江辰轻叹一声,将其扶起。

    “先起来吧。”

    “为师自然可以告诉你应对之道。”

    “不过,即便为师告知你方法,

    你恐怕也无法改变局面。”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

    你的地位限制了你的能力。”

    听到江辰愿意指点迷津,扶苏顿时露出喜悦之情,

    眼神坚定地注视着江辰,

    低声说道:

    “不,只要老师愿意传授, ** 一定会努力阻止这场灾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见此情景,江辰再次叹息。

    他把扶苏的决心看作是一种年轻气盛的誓言,

    但也只能支持这个坚定的学生。

    “好,为师告诉你吧。”

    扶苏欣喜若狂,擦去眼泪,重新端坐,

    挺直身子,眼中满是期待。

    江辰也躺在稻草上,整理思路。

    正准备开口时,

    扶苏突然出声打断,

    “老师请稍等。”

    “怎么了?”

    江辰不解。

    “请老师先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关系论》讲完再说。”

    “虽然学生急于得知如何挽救大秦,

    但是做事要有次序。

    还是先把这篇课讲完,然后再讨论其他的事。”

    “规矩就是规矩,不可马虎。”

    江辰心中默念:这学生真是被儒家教条 ** 了吧。

    但表面上并无异议,

    反正这些内容终归是要讲授的。

    然而一旁的嬴政听到这段话,

    差点拔剑冲入牢房教训扶苏一番。

    这个逆子啊!

    这种时刻还讲什么规矩?

    难怪大秦到他手里注定覆灭!

    怪不得江辰提到的预言让他有些将信将疑。

    此刻看来,大秦传至他手而不 ** 才是奇事。

    蒙毅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身旁怒气未消的始皇帝嬴政,生怕陛下将怒火迁移到自己身上。

    同时,他在心底也为扶苏的行为轻轻叹息。

    ……

    “先讲解哪一部分其实对我来说无所谓,你真想先听《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关系论》吗?”

    江辰问道。

    扶苏郑重地点了点头,回答:“学生确实如此打算。”

    江辰轻撇嘴角,“好吧。”

    他随即说道,“那我们回到前面的话题。”

    “可以明确地说,匈奴的问题无法仅通过和平手段彻底解决。”

    “但最终还是得用和平方式来实现永久解决。”

    扶苏听得一愣,感觉这话似乎有矛盾之处。

    “江老师,您是不是弄错了什么?”

    “我并没错。”

    江辰摇摇头。

    “我尽量简化地给你解释。”

    “要解决匈奴的威胁,”

    “首先用武力征服,然后以德治理服人心。”

    “只有将霸道和王道相结合,刚柔相济,才能使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受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

    “而且若要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帝国梦,”

    “就必须推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

    对于“王道”

    与“霸道”

    ,扶苏并非毫无了解。

    孟子说过,“借力量行仁称霸,用德性行仁而称王”

    。

    换句话说:

    通过暴力强行夺取即为霸道;

    凭借仁政赢得人们真心拥护,则是真正的王道。

    儒家一贯推崇王道而批评霸道。

    其他百家思想也有不同见解,

    但多是偏重一边,

    要么支持霸道,要么倾向王道。

    然而江辰提出的观点却前所未有地主张两者结合。

    尽管这一观点对阅历浅薄的扶苏而言显得非常新颖难懂。

    隔壁的嬴政却感到一阵震颤,仿佛雷鸣般震撼心灵。

    “将霸道和王道结合使用?”

    “首先以武力降伏再用德政使之信服便能解匈奴之忧患?”

    他低声自语着,眼眸中慢慢显出熠熠光芒。

    蒙毅略显顿悟地进言:“陛下,我觉得江辰的看法很有见地。”

    “每当北方遭受天灾 ** 时,匈奴便会南下掠夺我们的人民。

    他们记吃不记打,唯有狠狠打击使其痛改前非。

    同时让他们不再把我们看作是食物来源。

    这就是所谓的先以霸道制服。”

    “但是过度打压可能会逼迫他们狗急跳墙,所以还需要适时施行仁政。”

    “既显示我们实力强大,又愿意提供他们生存之路,这样才能令其甘心归顺。”

    “打击和希望兼而施之——这便是江辰说的策略。”

    蒙毅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样的计策太狠辣了。”

    “不过臣还有一点不明白。”

    蒙毅接着说,“为何江辰认为建立一个真正的统一帝国需要两族融合?”

    蒙毅疑惑地看着秦始皇寻求解释。

    嬴政的面色显得有些不悦。

    “蒙卿,你确实很聪慧。”

    他缓缓说道。

    蒙毅愣了一下,恭敬地答道:“陛下过奖了,臣远不及陛下万一。”

    嬴政摇了摇头:“不必过分谦虚,朕说你聪明,是由衷之言。”

    蒙毅心中一动,感到些许感动。

    然而,嬴政接下来的话语却让蒙毅顿时愣住了。

    “但蒙卿切莫自作聪明。”

    “那样的人真的很令人讨厌。”

    蒙毅不由得暗自疑惑:我哪里做错了?陛下的意思是……?

    看着一脸惊愕的蒙毅,嬴政的神情微微缓和了些。

    然后,他并未再多理会蒙毅,转而凝视囚房。

    其实刚才他这样说,只是为了掩饰自己无法回答蒙毅提出的那个问题。

    为何要开创真正的大一统帝国就必须融合农耕与游牧民族?这个难题连他自己也无法回答。

    蒙毅提出的观点太完美,竟让嬴政无从补充。

    这不仅暴露了自己的无力,还触及了他的面子问题。

    这时,嬴政望向囚房里的江辰,忍不住心生感叹。

    这位年轻人比太子扶苏还年轻,却又如此聪颖。

    不仅是中原百姓和北边匈奴关系的洞见,还能提出将王道与霸道兼用的理念,难道真是天才不成?

    想到此,他不禁转向还在原地 ** 的蒙毅,语带深意地说:

    “蒙卿啊,依朕看这江辰也不过如此。

    这样的人怎能当得你的老师?之前朕的话就当作没说过吧。

    唉,也只有委屈了扶苏。”

    蒙毅心中暗忖:陛下这是又在玩什么心思呢?之前为了自己的脸面,逼我承认江辰为师,现在倒好了,见到江辰真有本事,就把责任推到我身上?

    不过这话只能在心里说,表面不敢流露丝毫。

    可似乎嬴政早已看穿他的心思,语气陡然变得冰冷:

    “蒙卿,是不是在心里责备朕?”

    “陛下,绝无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