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忠勇侯 第393章 皇极殿的激烈交锋。
王承恩一直都在观察皇帝的举动,见皇爷瞳孔骤然放大,就知道这份奏疏,只怕是不简单啊。
崇祯一页一页地翻开看着,简单来说,这份奏疏写的内容就两个字——变法。其中涉及经济、军事、民生、武备、田亩诸多方面,包含了征收商税、海防建设、清查土地、分田于民等举措。
这要是换成别人,纵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给皇帝上这样的书。
崇祯看完之后,将奏疏合上,目光如炬地盯着女婿,凝视良久。
做了二十年的皇帝,政策的好坏,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若是按照女婿的方案推行,一旦成功,大明将再次强盛起来。只是这里面涉及到的利益纠葛,太多太多。
崇祯并没有问罪,但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若真推行变法,大明的根基恐怕都会跟着动摇,女婿为什么会上这样的奏疏?“义明,你想推行变法!”
“是,陛下!我大明立国近三百年,早已弊病缠身。
太祖高皇帝刚创立大明时,那时我大明犹如一个年轻人,焕发着勃勃生机;可时至今日,大明已如同一个垂垂老者,全身都是病。”
女婿的话虽然刺耳,但崇祯对此心知肚明。从前不是没想过变法,只是国家年年战乱,别说变法了,自保都困难。“义明,朕已明发上谕,拒绝虏廷的无理要求。这个时候变法,若是虏兵打进来该如何是好?”
“陛下,历来诸多王朝在考虑推行变法之事时,都有诸多顾虑而未能推行。
正因为困难重重,让上位者不敢轻易尝试。
变法之事,陛下可参考秦国——战国时期,最初秦国在与各国的战事中,并不占据太多优势;但秦国变法成功后,国力大增,在今后和六国的战争中,优势愈发明显,最终秦始皇横扫六合。”
就变法一事,两人商议许久。崇祯没同意,也没拒绝。
王承恩全程闭口不言,只当作什么也没听见,背后却早已被冷汗浸透。
“义明,早朝也快要开始了。你离京快一年了,朕本该让你回家休息,但今日的早朝十分重要。先下去歇会儿吧。”
“臣告退。”
崇祯见女婿离开,将手里的奏书递给王承恩:“你也看看,看完之后,趁着朝会还没开始,想个办法,给几位阁老先过阅一遍。”
“老奴明白,这就去办!”王承恩出了乾清宫,才敢小心翼翼地打开查看。
他倒吸一口凉气,喃喃自语:“乖乖,这忠勇侯,咱家是又钦佩你,又替你担忧啊!唉,这本该是文官们的事情,奈何国家无人敢言。”
“干爹,您出来了?”
“嗯,出来了。小喜子,随干爹去办件事。”
午门外,各部官员早已等候在此,静候大门开启。
内阁大臣们今日集体晚到了足足一刻钟——他们被王承恩拖住,提前看过了黄义明的变法奏疏。阁臣们看完后,个个脸色骤变,震惊无比。
“王公公,这……不知陛下有何圣意?”首辅率先发问,其余阁臣也齐刷刷将目光投向王承恩。
“忠勇侯上的这道奏疏,皇爷看完之后没说什么,就让咱家拿来给几位大人过目。早朝快开始了,咱家先回去了。”
王承恩走后,阁臣们立刻围在一起。
“首辅,忠勇侯这变法奏疏,可如何是好?倘若推行,必然会引发动荡啊!”一位阁臣眉头紧皱,声音里满是忧虑。
“是啊,首辅!陛下给我们看这个,难道也有此意?”另一位阁臣眼神中透着不安。
范景文听着下属们的追问,一时语塞。今日朝会本就不简单,如今又多了这么个烫手山芋。他长叹一声:“罢了,先去上朝吧。陛下既然给我们看了,自然会召见我们。”
紧闭的午门随着时辰到来,“吱呀”一声缓缓开启。
官员们手持笏板,依次步入,朝着皇极殿而去。
今日来的官员格外多:有来替士绅发声、与皇帝“打擂台”的,也有来支持皇帝的。
大臣们步入大殿后分班站好,等候皇帝到来。
左等右等,皇帝迟迟未至,大殿里的气氛愈发压抑。官员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
李建泰笔直地站立着,眼神中闪过一丝得意,心中盘算:这狗皇帝干什么去了?难不成是怕了,没有证据不敢来了?怕架不住大臣们群起而攻?
今日的皇极殿与往日大不相同:殿内站满了大臣,殿外也是分四排站立,一眼望不到头。
皇帝迟迟不到,起初的小声议论声越来越大。
许多人纷纷猜测,是不是皇帝拿不出证据,所以不敢露面。
作为首辅的范景文站在首位,猛地回头,面色阴沉地大训斥到:“这里是朝堂!都安静点!还有没有官样?这里不是卖古董、唱堂会的地方!”
首辅发话后,殿内顿时安静了不少,但仍有人压低声音交流;一些官员虽不再言语,眼神却不停地与同党对视,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目光。
“陛下驾到——”一声尖锐的公鸭嗓划破寂静。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崇祯从殿后步入皇极殿,站在丹陛之上俯瞰。殿中、殿外全是大臣,六部、六科、督察院、翰林院官员尽皆到齐。他微微眯眼,心中暗想:看来今天和这群“乌鸦”的口水战,是在所难免了。
皇帝落座后,官员们行礼如仪。走完前期流程,内阁首辅范景文代表百官,先向皇帝表示了南征胜利的祝贺——这不过是例行流程,并非今日核心议题。
当所有流程结束,大殿安静了片刻。
紧接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响起,官员们开始进入正题。
李建泰朝自己的心腹使了个眼色,那眼神中满是暗示。
心腹心领神会,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随即躬身出列:“臣,翰林院侍讲周清岳,有话启奏!”
周清岳昂首挺胸,眼中满是咄咄逼人的气势,声音如洪钟般在大殿中回荡。大批官员见状,纷纷挺直腰板,准备看好戏。
“讲!”崇祯神色冷峻。
“臣听闻,陛下前些日子突然下旨,命东厂、锦衣卫抄了范家、王家在京师的分行,此事是否属实?臣还听闻,两家分行之人全部被押进东厂大牢,请陛下明示!”周清岳言辞犀利,步步紧逼。
“不错!朕前些日子已明确告知京师臣民,这些商人通敌卖国!今日各部官员都在,朕便明说——朕不仅抓了京师这两家的分行,他们在张家口的窝点也已被捣毁!”崇祯语气铿锵,目光如刀扫过群臣。
大臣们听完,先是一愣,随即清流们纷纷躁动起来。
“陛下!士绅乃是我大明的根基!若无确凿证据岂可随意捕拿,天地有正气!陛下乃天下之主,更应遵守礼法!
就算这些商人真的有罪,也该由刑部调查,怎能仅凭东厂一面之词,就命忠勇侯与东厂抓人?如此,天下人岂能信服?”周清岳面色涨红,情绪激动,字字如雷。
“臣附议!”几名清流官员立刻躬身出列,神色坚定。
“臣,陆明澄有话要说!”又一人跨前一步,义愤填膺道,“陛下不经有司审讯,就将人抓进东厂大牢!须知东厂番子最擅长偷鸡摸狗、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即便定了罪,又如何让百官心服?臣恳请陛下,裁撤东厂!”
此言一出,更多官员蜂拥而出,弹劾东厂的声音此起彼伏,附议之声响彻大殿。
清流发难后,督察院也迅速跟上。
“臣,姜墨轩有奏!周大人、陆大人所言极是!若陛下不将人犯交给有司审理,天下人会以为朝廷缺银子,这才拿士绅开刀!
陛下乃圣明之主,富有四海,若无铁证就随意查抄,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姜墨轩双手高举笏板,一脸正气凛然。
“附议!”
“附议!”
“附议!”
附议之声震耳欲聋,声势一浪高过一浪。
李建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中暗自得意:狗皇帝,跟我斗,你斗得过我吗!今天你不放人,看你怎么收场!只要这些士绅落入文官手中,一切就好办了……
崇祯一页一页地翻开看着,简单来说,这份奏疏写的内容就两个字——变法。其中涉及经济、军事、民生、武备、田亩诸多方面,包含了征收商税、海防建设、清查土地、分田于民等举措。
这要是换成别人,纵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给皇帝上这样的书。
崇祯看完之后,将奏疏合上,目光如炬地盯着女婿,凝视良久。
做了二十年的皇帝,政策的好坏,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若是按照女婿的方案推行,一旦成功,大明将再次强盛起来。只是这里面涉及到的利益纠葛,太多太多。
崇祯并没有问罪,但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若真推行变法,大明的根基恐怕都会跟着动摇,女婿为什么会上这样的奏疏?“义明,你想推行变法!”
“是,陛下!我大明立国近三百年,早已弊病缠身。
太祖高皇帝刚创立大明时,那时我大明犹如一个年轻人,焕发着勃勃生机;可时至今日,大明已如同一个垂垂老者,全身都是病。”
女婿的话虽然刺耳,但崇祯对此心知肚明。从前不是没想过变法,只是国家年年战乱,别说变法了,自保都困难。“义明,朕已明发上谕,拒绝虏廷的无理要求。这个时候变法,若是虏兵打进来该如何是好?”
“陛下,历来诸多王朝在考虑推行变法之事时,都有诸多顾虑而未能推行。
正因为困难重重,让上位者不敢轻易尝试。
变法之事,陛下可参考秦国——战国时期,最初秦国在与各国的战事中,并不占据太多优势;但秦国变法成功后,国力大增,在今后和六国的战争中,优势愈发明显,最终秦始皇横扫六合。”
就变法一事,两人商议许久。崇祯没同意,也没拒绝。
王承恩全程闭口不言,只当作什么也没听见,背后却早已被冷汗浸透。
“义明,早朝也快要开始了。你离京快一年了,朕本该让你回家休息,但今日的早朝十分重要。先下去歇会儿吧。”
“臣告退。”
崇祯见女婿离开,将手里的奏书递给王承恩:“你也看看,看完之后,趁着朝会还没开始,想个办法,给几位阁老先过阅一遍。”
“老奴明白,这就去办!”王承恩出了乾清宫,才敢小心翼翼地打开查看。
他倒吸一口凉气,喃喃自语:“乖乖,这忠勇侯,咱家是又钦佩你,又替你担忧啊!唉,这本该是文官们的事情,奈何国家无人敢言。”
“干爹,您出来了?”
“嗯,出来了。小喜子,随干爹去办件事。”
午门外,各部官员早已等候在此,静候大门开启。
内阁大臣们今日集体晚到了足足一刻钟——他们被王承恩拖住,提前看过了黄义明的变法奏疏。阁臣们看完后,个个脸色骤变,震惊无比。
“王公公,这……不知陛下有何圣意?”首辅率先发问,其余阁臣也齐刷刷将目光投向王承恩。
“忠勇侯上的这道奏疏,皇爷看完之后没说什么,就让咱家拿来给几位大人过目。早朝快开始了,咱家先回去了。”
王承恩走后,阁臣们立刻围在一起。
“首辅,忠勇侯这变法奏疏,可如何是好?倘若推行,必然会引发动荡啊!”一位阁臣眉头紧皱,声音里满是忧虑。
“是啊,首辅!陛下给我们看这个,难道也有此意?”另一位阁臣眼神中透着不安。
范景文听着下属们的追问,一时语塞。今日朝会本就不简单,如今又多了这么个烫手山芋。他长叹一声:“罢了,先去上朝吧。陛下既然给我们看了,自然会召见我们。”
紧闭的午门随着时辰到来,“吱呀”一声缓缓开启。
官员们手持笏板,依次步入,朝着皇极殿而去。
今日来的官员格外多:有来替士绅发声、与皇帝“打擂台”的,也有来支持皇帝的。
大臣们步入大殿后分班站好,等候皇帝到来。
左等右等,皇帝迟迟未至,大殿里的气氛愈发压抑。官员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
李建泰笔直地站立着,眼神中闪过一丝得意,心中盘算:这狗皇帝干什么去了?难不成是怕了,没有证据不敢来了?怕架不住大臣们群起而攻?
今日的皇极殿与往日大不相同:殿内站满了大臣,殿外也是分四排站立,一眼望不到头。
皇帝迟迟不到,起初的小声议论声越来越大。
许多人纷纷猜测,是不是皇帝拿不出证据,所以不敢露面。
作为首辅的范景文站在首位,猛地回头,面色阴沉地大训斥到:“这里是朝堂!都安静点!还有没有官样?这里不是卖古董、唱堂会的地方!”
首辅发话后,殿内顿时安静了不少,但仍有人压低声音交流;一些官员虽不再言语,眼神却不停地与同党对视,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目光。
“陛下驾到——”一声尖锐的公鸭嗓划破寂静。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崇祯从殿后步入皇极殿,站在丹陛之上俯瞰。殿中、殿外全是大臣,六部、六科、督察院、翰林院官员尽皆到齐。他微微眯眼,心中暗想:看来今天和这群“乌鸦”的口水战,是在所难免了。
皇帝落座后,官员们行礼如仪。走完前期流程,内阁首辅范景文代表百官,先向皇帝表示了南征胜利的祝贺——这不过是例行流程,并非今日核心议题。
当所有流程结束,大殿安静了片刻。
紧接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响起,官员们开始进入正题。
李建泰朝自己的心腹使了个眼色,那眼神中满是暗示。
心腹心领神会,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随即躬身出列:“臣,翰林院侍讲周清岳,有话启奏!”
周清岳昂首挺胸,眼中满是咄咄逼人的气势,声音如洪钟般在大殿中回荡。大批官员见状,纷纷挺直腰板,准备看好戏。
“讲!”崇祯神色冷峻。
“臣听闻,陛下前些日子突然下旨,命东厂、锦衣卫抄了范家、王家在京师的分行,此事是否属实?臣还听闻,两家分行之人全部被押进东厂大牢,请陛下明示!”周清岳言辞犀利,步步紧逼。
“不错!朕前些日子已明确告知京师臣民,这些商人通敌卖国!今日各部官员都在,朕便明说——朕不仅抓了京师这两家的分行,他们在张家口的窝点也已被捣毁!”崇祯语气铿锵,目光如刀扫过群臣。
大臣们听完,先是一愣,随即清流们纷纷躁动起来。
“陛下!士绅乃是我大明的根基!若无确凿证据岂可随意捕拿,天地有正气!陛下乃天下之主,更应遵守礼法!
就算这些商人真的有罪,也该由刑部调查,怎能仅凭东厂一面之词,就命忠勇侯与东厂抓人?如此,天下人岂能信服?”周清岳面色涨红,情绪激动,字字如雷。
“臣附议!”几名清流官员立刻躬身出列,神色坚定。
“臣,陆明澄有话要说!”又一人跨前一步,义愤填膺道,“陛下不经有司审讯,就将人抓进东厂大牢!须知东厂番子最擅长偷鸡摸狗、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即便定了罪,又如何让百官心服?臣恳请陛下,裁撤东厂!”
此言一出,更多官员蜂拥而出,弹劾东厂的声音此起彼伏,附议之声响彻大殿。
清流发难后,督察院也迅速跟上。
“臣,姜墨轩有奏!周大人、陆大人所言极是!若陛下不将人犯交给有司审理,天下人会以为朝廷缺银子,这才拿士绅开刀!
陛下乃圣明之主,富有四海,若无铁证就随意查抄,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姜墨轩双手高举笏板,一脸正气凛然。
“附议!”
“附议!”
“附议!”
附议之声震耳欲聋,声势一浪高过一浪。
李建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中暗自得意:狗皇帝,跟我斗,你斗得过我吗!今天你不放人,看你怎么收场!只要这些士绅落入文官手中,一切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