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忠勇侯 > 第417章 《红棺叩阙》

大明忠勇侯 第417章 《红棺叩阙》

    三日后的卯时,天空已线鱼肚白,李建泰已然起床,在仆人的服侍下洗漱后,穿上红色官袍,一番整理后,深呼一口气,走出屋内。

    今日他要去干一件大事,整个大明朝绝无仅有,乃至整个封建王朝都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抬棺死谏。

    要么皇帝退步,废除变法;要么自己进棺材。但不管是哪种结果,他李建泰的大名都将名留青史,为后人所铭记。

    院子里摆放着一口棺椁,漆都上好了。红漆棺椁看起来十分骇人。

    门外已经聚集了大批官员,足有上百人,都在等候李大人出来。

    李府大门被下人打开,李建泰走到门口,门外的官员全体躬身:“拜见李大人。”

    李建泰粗略扫视一眼,人还不少。见大家如此恭敬,心中也是十分满意,人活一世,就当如此。“走。”说着,走出大门,官员全部让开,给李大人腾出位置。

    四名家奴抬着红漆棺椁,跟着出了府门,大批官员则跟在棺椁之后,仅有两人与李建泰并肩前行,朝着皇城而去。

    李建泰身边仅有两名身穿红色官袍之人,皆为朝廷高品级官员。

    棺椁后面是穿着蓝色、青色、绿色等官服的官员,服色对应品级。

    这浩浩荡荡的队伍很快就走到了大街上,很快引起了早起摆摊商贩的注意。

    “哎呦我的妈呀,这、这、这是……”

    “走在前面的那不是李大人、刘大人、陈大人吗?他们这是要干嘛?”

    “我哪知道,后面那个是什么?快看,红棺椁,我的天。”

    商贩们立刻就轰动起来,开业的早市也不再准备早点了,都走出家门观看。

    这一消息很快就人传人,轰动了京师。无数百姓从床上爬起来,走上大街,看着这一幕。

    今日的官员,没有人坐轿子,全都是步行。李建泰很享受这种感觉,自己现在是万众瞩目,稍后就是名留千古的忠臣,还不得被配享太庙,与圣人并驾齐驱。当然,能不死是最好的。

    如此多的官员,这么大的阵势,很快就惊动了巡城的官兵,但没人敢管。

    崇祯也已起床了。变法期间虽然不上朝了,但是王二喜从江南发来的变法奏疏还是得看的,今天推行到哪了,又遇到什么阻力了,又发生了什么,皆有呈报。正看着呢,门外响起王承恩的声音:“皇爷!皇爷!皇爷!”三声皇爷,声音急促。

    “进来说话。”

    王承恩赶忙走了进去。

    崇祯一看他神色紧张,又是一头的汗,料想难不成是王二喜又有什么呈报到了:“出什么事了!是不是义明他们又碰上什么阻力了?”总的来说,女婿的手段是激进了一些,但确实有效果。

    “皇爷,出大事了!李建泰带着上百名官员,就快到承天门了!”

    “什么?哦,朕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一定又是从前那一套,让内阁去处理就行了。”

    “皇爷,不是啊!李建泰是抬着棺椁来的,他要死谏,京师臣民都轰动了,大批百姓聚集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一带。”

    棺椁抬到皇城,这还了得。

    崇祯一听蒙了,扭头看向王承恩:“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王承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砰砰叩头,不敢再言。

    又过了良久,又有一名宦官来报,李大人带着官员到了承天门,他们要见陛下,还说陛下若是不见,他们就要死在承天门。

    这不就是妥妥的逼宫吗!崇祯顿时又有了一种被文官绑架的无力感,但也很生气,这个李建泰胆子太大了,抬着棺材来,什么意思,招摇显摆吗?“摆驾承天门,朕倒要去看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承天门,也就是皇城的正门。棺椁停留在勇卫桥的后边,大批官员跪在棺椁后面,李建泰与两名穿着红色官袍以及自己五名亲信跪在承天门前。

    当崇祯登上承天门,清楚地看清了眼前的一切。不仅如此,还能听见长安门那边的惊呼声,想来是有不少百姓被李建泰招摇过来的。内阁大臣们在下面苦苦相劝,却无一人离去。

    大臣们见皇帝终于肯露面了,依礼叩首。

    “卿等不在衙门里好生办差,聚在这里作甚,还抬着棺椁来,卿何意!”前半段问百官,后半段问李建泰。

    大臣们都跪着不说话,李建泰昂起头来,目光看向承天门上的皇帝,声音坚定地说:“为天下苍生请命而来。国有妖孽,肆意妄为,祸乱天下,臣忝为大学士,理应为国除奸!”

    “爱卿口中的奸人是谁,妖人又是谁?”

    “忠勇侯!黄义明!此人就是祸乱我大明的源泉,陛下若再不处置此人,我大明就要国将不国。”李建泰一一列举了黄义明在江南的各种罪行,“臣请陛下依国法严惩此人。”

    “请陛下依国法严惩此人,以安天下民心。”一百多号官员高声附和。

    崇祯没说话,依国法,那不就是要女婿的命吗?这些乌鸦是要逼朕啊。

    见皇帝不说话,李建泰从袖子里拿出一份血书,高举过头顶:“陛下,此乃魏国公徐文爵亲笔所写,上面还钤着国公府的大印。魏国公泣血而书,我大明开国勋贵之后在黄义明的暴权之下奄奄一息,多少士绅、官员惨遭此人之手,请陛下阅览。”

    崇祯一听还有这事,赶忙走下城,出了承天门,接过血状,打开一看,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是用血写下的,看得手指都在发抖,这、这、这……

    “请陛下依国法处置黄义明,以安天下民心。”李建泰再次高呼,后面的官员大声附议。

    崇祯一时间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久久不语。

    王承恩指着李建泰大声呵斥:“李大人,你这是要逼宫啊!身为臣子,有事当上奏疏。我大明开国近三百载,岂有你这样的?如此胆大妄为,不仅逼迫君父,还抬着棺椁而来,你想干嘛!”

    “王公公,本官身为朝廷的大学士,为天下苍生请命而来,为万千黎民而来,为大明安危而来,何错之有!太监不得干政,此乃祖训,怎么你也想学那黄义明,违背祖制了!”

    这句话把王承恩气得脸色铁青,咬着牙说不出一句话来,一双充满怒火的眼睛恨不得立刻将这个狗官杀死。

    李建泰再次开口:“臣知道陛下于心不忍,但黄义明实属可恶,罪行滔天。陛下若是一味包庇,只怕后人会混淆视听,不知陛下是圣明之君啊!

    若陛下能够恢复祖制,废除变法,念及黄义明从前为大明立下的功劳,臣等也愿意退一步,让他回家安度余生。”

    这话说得很有水准,要么你把女婿杀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要不然你就是昏君;要么废除变法,双方各自退一步,如此一来,黄义明也可活命,安度余生和囚禁也就差不多了。

    “李大人,你身为大明臣子,岂可如此逼迫陛下!你还如此招摇,是想把朝廷的脸面丢尽吗?还是说,你要博个后世名?”次辅李邦华气得胡子都在发抖,忍不住大声呵斥。

    “哼,李阁老,你也好意思说话?黄义明在江南罪行滔天,你们内阁隐瞒不报,是何居心?他黄义明堵塞言路,层层设卡,什么意思!还是你李阁老也是一个妖孽!”

    七十多岁的李邦华被这不要脸的货色气得差点晕厥,还是在身边之人的服侍下才勉强站立,气得呼吸都十分急促。

    “陛下,天下人都在看着呢,都在等陛下的圣裁。若是陛下一味放纵,臣今日也只有自去发簪。”说着取下官帽放在地上,取下发簪,竖起的头发立马散开,“臣今日唯有一死,披发见高皇!”

    轰的一声,逼宫的官员们痛呼起来,大致意思是陛下这里没有理、没有法可以讲了,因此只能去见高皇帝了。

    “大逆不道,大逆不道,李建泰,你、你、你!”首辅范景文气得胡子乱颤。

    李建泰瞥了一眼范景文,并未说什么,现在就等皇帝表态了。

    崇祯转过身去,心中剧烈挣扎了一阵。短暂的停顿,脑子里已经过滤了利弊得失:一旦废除新政,大明将再无中兴的可能,这些寄生虫将永远无法除去。但这个李建泰步步紧逼,将来朕还不得成了昏君、不孝子孙?罢了,想到这,转过身来:“拟旨。”

    官员们一听皇帝有旨意,纷纷把头低在地上。李建泰全神聆听,生怕错过一个字,看来狗皇帝应该是顶不住了吧,最好如此,要不然本官就真要躺进这棺椁里了。

    “拟旨。”

    “拟旨。”

    崇祯说了三遍拟旨,硬是没说出后面的话。又一番挣扎,叹气说道:“着内阁拟旨,勇卫营在江南的一切军事行动,暂时停下!”说完转身就走,算是给新政踩了刹车。

    范景文叹了口气,也只能应了一声,但好在只是暂停,不是废除。

    今天这件事,李建泰和他带来的官员算是阶段性的胜利,皇帝让步了。虽然不是废除,但至少是停下了,这就够了,后面再多上些奏疏,新政必然会被废除。

    皇帝回去了,朝臣们得到了还算满意的结果,也开心地回去了,可没谁真想死在这。

    “李大人牛逼。”

    “李大人硬刚皇权,是个直臣、忠臣啊。”

    “李大人名留青史,可比文天祥!”

    李建泰也因为今天这件事名声大震,回去的路上,官员们夹道欢呼,吹捧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