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青之道法自然 > 第52章 昭烈义塾

天青之道法自然 第52章 昭烈义塾

    说那宋粲蹬上那童贯的大车,再回头,呆呆的望那银川砦将军府大门,竟有一番恍若隔世之感。

    然,宋若却不知道如何要离开这个有蜜饯,有果子,还有小哥哥带她玩耍不尽的大宅,饶是一个万般的不舍,便抬头问那宋粲道:

    “爹爹,小哥哥怎不来?”

    府内谢云亦是不舍那宋若,便想要追了出去,且见旁越当门拦了。

    见那旁越挡门,且是心下一沉,慌忙上前将那谢云揽在怀里。那谢云自是舍不得跟他玩耍的小妹妹,吵闹了要从母亲的怀里挣出。

    旁越却冷冷的看了眼前这对母子且是个无言。

    身边顾成省事,上前押了道,望那夫人呲牙笑了道:

    “夫人稍懈,容小的送您母子一程。”

    说罢便抽刀在手,望了身后内侍小番,叫了声:

    “走上!”

    帮小番们便是各个抽刀嬉笑了围将上来。一把扯了头面,踢了后腰,刀头喷酒。将那刀尖抵了心口。

    那谢延亭夫人原先还心存些个侥幸,然,此时见那些个小番上来且是个心凉。心下明了,此番,便是与这世间一个诀别也。

    心下凄然,紧紧的抱了自己的儿子。抬头含泪,望了那些个如狼似虎的小番,嘴里惨声乞活且也不敢大声。

    身后顾成上前,拎了那夫人的头发,将刀在靴底蹭了蹭笑道:

    “收了声,咱家赏你个痛快!莫要落在他们手里,活掏了你的心肝下酒!”

    夫人听罢且是一个魂飞魄散,便是将儿子紧紧的护在怀里,却也不敢大声哭嚎,只得暗自垂泪,低声乞求,其声哀哀。

    旁越看她母子如此,倒是眼中凶光乍现,那脸上的刀疤抖了一下。那帮小番见了且是一个明了,且是提了解腕的尖刀便要上前行事。

    却在此时,却听身后宋粲轻声,叫了一声:

    “二叔。”

    这声“二叔”叫的那旁越身上饶是一颤,便是哆嗦着应了声“诶”。赶紧回头,却是换了一副笑脸。见宋粲拖了病躯且是虚弱,便扶了门框坐在门槛上看他。

    那旁越赶紧上前摘了自家的风兜与他披上,埋怨了道:

    “呀啊,爷呀!怎就如此不省心。不是上车了麽?又下车作甚?莫要再吃了寒风……”

    说罢,却回头大声训斥那内侍道:

    “平日里惫懒,如今却又拿刀动枪的,成何体统!”

    挨了骂的顾成倒是个不急,嬉笑的将刀回鞘。口中亦是训斥那小番道:

    “嘟!泼皮也!本是玩笑,尔等且是实在,快收了刀去,真真要砍死她麽?”

    那夫人且是经此一唬,便是双目呆滞,瘫坐在地上。再也说不出个话来,只是眼神万般祈求的望了那宋粲。

    宋粲不语,却将手伸出。

    正在众人不解这病怏怏的将军伸手要些个什么之时,但见那夫人却是愣了一下,随即,便赶紧将怀里的谢云推出,口中碎碎念叨:

    “去寻了小妹妹玩耍去。莫要回来!”

    这谢云虽只刚满四岁懵懂无知,却也是知晓些人事。见母亲如此,且是舍不下,犹豫了片刻便又转身抱了母亲,大哭起来。却见宋若自那宋粲身后跑过来,拉了那谢云的手,怯生生的抬脸道:

    “哥哥陪我玩。”

    见此情景,且是让那旁越跌手不已,上前扶了宋粲躬身轻声道:

    “此妇留不得也。”

    宋粲扶了门虚弱了望那旁越躬身,道:

    “多谢二叔操劳。”

    那旁越听罢,心下叹道,这妇人倒是杀不得了。

    于是乎,且叹了口气,面上无奈了挥手散了那围在夫人身后的内侍。且搀了宋粲出门。

    见那宋若领了谢云在身边嬉戏而过,连滚带爬的上得马车。

    那旁越亦是一路搀扶了宋粲到的车前。再回头看那将军府,叹了一声。

    两人便是相互看了一眼,倒是一同挤出了一丝苦笑来。

    搀了那宋粲上得车去,那旁越便翻身上马。

    身边带军校尉取出号角。一声吹角呜咽,令下三军皆动。

    车辆缓缓而行,道旁百姓皆举了手中物品上前。

    宋粲见此情景倒是第二次,只不过上次是那商贾的大车,此番却是节度使的太平行帐。倒是生车熟途,两般的心情。

    宋粲撑了病躯挑了车帘谢了百姓,又回头看那车中宋若与那谢云玩耍。

    见那谢云面色惴惴,目光呆呆,直直的望了将军府洞开的大门,却是也不敢哭闹,机械了与那宋若玩耍。

    那兵丁见那宋粲坐了稳了车便上前拦了百姓,甩出净街的长鞭,喝出条道路让那车马前行。

    此时,却见那将军府内闪出一个人影,披头散发衣衫不整,且不惧责打闯过兵丁拦阻,上前攀了那太平行帐的轮辐奋力的拖拽。

    众人惊呼之余,且细看。那蓬头妇人竟然是那本砦将军府上的夫人。

    却见那夫人也不顾那内侍鞭打呵斥,只低了头生生挨了去,也顾不得泥水,闷声推了那车轮扶了车辕一并前行。

    此意为“扶辕相送,行牛马之事”!

    那百姓见了也是争相效仿,倒是那谢云见了母亲,且是安心了许多,与那宋若高兴的玩耍起来。

    说那童贯。

    与那野老坐在那孤槐之下青石之上推杯换盏。一通望那坂下,谢延亭带着牢城营官事忙碌堪地,又见有各营军士担土扛木的来往饶是欣慰。

    冷不丁,却见那谢云与宋若疯也似的自身前跑过,留下一串孩童独有的嬉闹之声,聒噪,倒也是惬意。却是笑了与那野老,共同享受了这膝前之乐。

    不过,这乐子还没享受完,却是一个突然的猛醒。

    望了那奔跑嬉戏的孩童,心下且是一个惊呼:咦?这谢云不是应和他那歹毒的娘亲一并做掉麽?省的那谢延亭再受那妇人之言扰心,再予那宋粲不利。怎的还能和这宋若一起在眼前跑来跑去?

    杀妻夺子,本是警示!且此妇多诡,心思毒辣,断是不可留的!

    心下想罢,便是拿眼四处找寻。

    找什么?找旁越啊?不就是一刀的事,能花去多少时间?倒是这货惫懒,这点事都做不出个利索来?

    不刻,便见那旁越搀了宋粲,领了一班的小番晃晃悠悠上的坂来。见那童贯顾盼,自知是寻找了自己问话。便让人扶了宋粲,硬了头皮,紧赶两步上前拱手。

    那童贯见了他刚要问他,却碍于身边野老也是不得明说,只得用眼神瞥了那两个孩童,又看那旁越面上做了一个不解之态。

    那意思是:

    “这人应该死了的!怎么还没做掉?留着过年麽?”

    旁越见童贯表情,却做用眼睛看了一眼宋粲,又使眼色与童贯做出一个无奈之相。

    意思是:

    “有这活菩萨在,我有什么办法?你怎么不去问他?”

    童贯眼神眼神鄙视的盯了那旁越一眼,瞥了一眼宋粲,又看了一眼谢云,闭了眼睛又睁开。意思是:

    “你傻呀?你在他看不见的时候动手啊?”

    那旁越看罢,便举手蹙额,旋即又眨了眼睛摇了头,目做巡视状,然后翻了白眼与那童贯,意思是:

    “你作回个人好不好?他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看着,我没有机会啊!怎的动手?你行你上!”

    两老头正在眼神交流,却听的宋粲叫了声:

    “叔”

    童贯抬眼看到那宋粲被内侍搀了走了过来,便赶紧起身,唤他过来同坐。

    那野老知趣,赶忙起身让了座与那宋粲。

    却还没等那宋粲谢座,便见那谢延亭的夫人抱着一个蒲团飞奔了过来,将那蒲团放在那青石上,却也不顾自己手上泥水,上手扶了那宋粲且要坐下。

    这男女授受不亲的,吓的那宋粲赶紧躲避,躬身赔罪。

    童贯见这妇人几同疯癫之态,心下惊诧了道:诶?我他妈德,你要疯啊!合着我弄不死你是吧?还敢在此献的殷勤?

    心下想罢,饶是一个恼怒,遂闭眼仰头,忍了怒气,轻声喝道:

    “退下!”

    听得此声下来,且是那夫人唬的赶紧跪伏在地,颤颤的不敢再动。那宋粲见她可怜,便对她道:

    “劳烦夫人照看小女。”

    得了这话,那夫人这才起身拜了宋粲与那童贯,起身看那两个疯马野跑的孩子去。

    至于如此害怕麽?

    咦?换做你试试?

    刚才要不是宋粲拦着,这妇人已经被那帮小番活掏了心肝,和他的儿子一起奔那黄泉快马加鞭的赶路了。

    人到死时真想活啊,此话不虚!人不想死,更不想她的孩子跟着她一起死。

    此时,这妇人便是什么都不记得,只是记得跟定这宋粲便是保她母子不死也。

    蝼蚁尚且偷生,鸡犬尚知护犊,何况人尔!

    那童贯见那夫人走远,便做一个恍然大悟之状与那宋粲,连忙拉了他道:

    “忘了一件事来,快快拜了先生。”

    那宋粲且是个糊涂,心道,怎的又多出个先生来拜?

    然童贯却不由分说,搀了宋粲起身,向那野老躬身道:

    “此乃义塾先生。”

    那宋粲听了,这才想起,还有昭烈义塾这档子事。于是乎,便赶紧抱拳躬身,口中道:

    “配军孙……”

    这三个字刚出口,便被那童贯一巴掌打在肩上,道:

    “配个什么军来!重新说过!”

    咦?这配军之身,那童贯就能给一句话给免了去麽?

    倒不是童贯能免,而是宋粲这个宣武将军,倒也没人下旨给褫夺了去。

    无明旨,这宋粲自然还是朝廷敕封的宣武将军。

    见那宋粲低头不语,饶是让那童贯有些个心疼,竟也是一时的语塞。

    那野老见了两人不语,慌忙还礼道:

    “老朽,贡生崔冉,草字皓阳。参见将军。”

    宋粲听罢,赶紧躬身道:

    “断不敢以将军称我,有劳先生。”

    那童贯见两人见礼完毕,倒是欣然。

    便忙对那旁越眨了眼睛,那旁越省事,便是赶紧将那宋粲的家书自怀里掏出献上,高声了道:

    “小爷的家书。”

    为什么要喊出来?哈,倒是有个计较,这声喊来,且是让那童贯听,也是让周遭的人听了去。

    那童贯连忙“哦哦”高声应和来,大剌剌的接过那家书,展开上上下下仔细的看来。然却又弹了那信纸哈哈大笑,尴尬道:

    “这满纸的字看着倒是好,却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说罢,便随手递与那旁越道:

    “念了。”

    那旁越也是一脸的茫然,赶紧道:

    “耶?殿帅惯会说笑,我怎识得字来?”突然,有看了那崔然,欣喜了道:

    “这不,现成的先生在此。何苦为难我这老瞎子来?”

    说罢,便将那信双手呈给皓阳先生。

    宋粲看着这两人上坟烧报纸,并且厚颜无耻的继续表演而乐此不疲且是一脸的惊讶。

    倒是那先生信了,接了那信看了一遍,咳了一声清了嗓子,便高声诵读起来。

    一口的洛阳书音,仿佛又让那宋粲重新回到小时候满是书籍的书房之中。

    恍惚间,又见到父亲捧了书本摇头晃脑的诵读了圣贤之言。

    同那校尉宋博元一起看着父亲手中的戒尺,小心翼翼的偷吃着手里的点心。

    心下一阵思绪翻涌,眼中一片汪洋的荡漾。心道:却是自家与这宋若吃些个苦,换得父母在京得一个安康,亦是尽了孝道。

    这童贯不知那宋正平流放上海麽?

    怎会不知?却是不敢说来,怕的是宋粲得知了此事又生事端,这假戏需得真去做。

    现下虽说是宋家家丁与那宋博元冤死,倒是这主家无伤也。

    倘若这宋正平与这宋粲一人丧命,以宋家积年行善,且军中颇多故旧,全国医者提及那正平必是抱拳于耳,口中只有“我师我帅”,但凡有好事者喊出一个冤来,那就是个一呼百应,兵祸民变那就是分分钟的事。

    这宋家有这样的威势麽?

    且是有。而且在北宋兵变之事倒是平常也,那叫过不了几年就有一次。

    究其原因便是这宋朝武人地位低下,且不得重用,但又要挨得阵前血肉,舍命的护国。

    于是乎,这军中有些怨气本也是个自然。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要命的是军官贪墨军饷,地方克扣粮草之事且是常有,这当兵的没吃没喝,又要舍命于阵前,这兵变麽,倒也是个平常。

    如乾德三年全师雄兵变,庆历八年王泽河北兵变,熙宁四年西北重镇庆洲兵变……大大小小且是一个数不胜数。

    不过,到了这徽宗朝,且是还没有发生过。那童贯虽是个狂悖,却也不敢再补这等遗缺,于自家的管辖之下。

    堪堪,这宋粲配军这银川砦,又是个兵家必争之地。

    依他现有的威信,只登高一呼“为父报仇”!

    你却去想。

    倒不是害怕这点兵将能打到汴京,但这西夏,却能得这银川砦之垭口之险如探囊取物!

    而关后便是百里的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届时西夏铁骑且不用快马加鞭,这战马便是刚开始撒欢,咦?兵临太原城下了。

    这谁能受得了?

    这童贯对宋粲百般宠爱,万般的护佑,又要带宋粲带回太原府,好吃好喝的关了去,且是图了一个省心。然这宋粲却是个不走,倒是让那童贯心下惴惴不安。现在亦是个无奈,这义塾也好,修这碎石坂也罢,且是为了让那宋粲安心,确保了这银川砦不失。

    有这宋粲在,这银川砦就不失麽?

    也不好说,经得一场火龙助战,焚甲守城,那大白高夏国且也是不敢再贸然的进兵。因为这火攻之术暂时还是个无解,来了也是个送死。

    但是,这两国都视为“病七郎”的宋粲登高一呼,这情景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大白高夏国,连同那契丹大辽一是一个喜闻乐见。那就不是进兵攻城了问题了,说不定就是一个辽夏联合,打了宋家朝廷妄杀忠良,派兵助之!

    想想过去,那李元昊也是宋朝的一个节度使,且是如何建的国?

    说这银川砦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那地盘,且是比那西域诸国还要大了些个。而且,这里之所以被人唤做“银川”便是此地有着“银钱川流不息”之称,是为西域各国商贾交汇之处。若不打仗,这边贸一开,做出一个茶马的交易来,便是一个堆金撒银之地!

    如那李元昊一般,成立个国家也是绰绰有余的。

    若是边砦有失而且非敌之强,那童贯即便是深得官家宠信,届时,别说这武康军节度使做得做不得,与他个全是也算是个皇恩浩荡了。失地?搁着谁都是个死字!

    问题是还不仅仅是失地的事,且是断了以茶换马的商道。宋军无马,也就只剩下个步军与那大辽、西夏铁骑于旷野上对冲!那就不是失一块地的问题了!

    这事,童贯想得明白,那旁越也想得明白,旁越那句“且是人为尔”倒不是随口而来。

    一则,将这事划给吕维作恶,先摘清了关系再说。即便是那宋粲知晓了家中变故,也能用行动告诉那宋粲,我们都是坚定的站在你这是一边的!干吕维!

    二则便是雪中送炭,让宋粲有感激之情,以待日后好相见也。

    三则,用这“为善者好其名”,行大德之事与那宋粲一个安抚。你可不能让这个潜在的危险分子闲着。得让他有事做。而且是一个大德大义之事。

    这苦主无言,这旁人再有本事也不好拿他做些个文章出来。

    于是乎,一封宋粲家书念罢,坂上的百姓众人且是个感激涕零。

    所感者,是这贫寒之家也能入这昭烈义塾。原本这贫苦者自是与这读书无缘。

    然宋粲此举倒是恩泽于苦寒之人,读得诗书虽不可保其仕途之路,然也能脱离这世代贫苦也。

    二则便是成全了那阵亡兵将的遗孤。本这边镇小寨人口且也是人过五万,兵甲三千,城中百姓大部亦是兵眷军属。然这私塾,却只有贡生崔冉一家。

    那些个遗孀无钱,生活都成问题,自是行不得师礼,拿不出个大钱。

    现下倒是有了这义塾,且有这朝廷敕封的宣武将军坐镇,武康军节度使府做后,饶是一个稳妥。

    那童贯便是好事做到底,下令:将这边镇识文断字的官员的史吏、刀笔的行文,均轮番于此应卯,教书识字。

    且是说话间,有校尉曹柯上前禀报:

    “各营按阵亡将官士卒名册,将那遗孀遗孤登录成册,上呈殿帅。”

    那童贯粗粗的翻看了,口中道:

    “查验城中病伤士卒,贫寒无依者,无论子女,亦可入义塾。家属免其赋税徭役。”

    说完便从鱼袋中抠出印章按下,叫了声“令下”便掷文书余地。

    那旁越赶紧捡起,叫来刀笔行文。

    于是乎,且是兵丁衙役一番的忙碌,城砦两门,街市衙前纷纷的张贴了告示。

    那童贯,又让旁越拨了钱粮到这义塾名下,统统的交与宋粲管理。

    宋粲却要推脱。这话还未出口,旁边却闪出那医官费准。有言:

    “城内尚无太平惠民局设立”

    那童贯听了哈哈的笑道:

    “你却问我?”

    说罢便将手一指那宋粲,道:

    “他家做得此事积年,便是官家也是求医问药于他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