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丫鬟小桃乱世逃荒记 > 第244章 屯田

丫鬟小桃乱世逃荒记 第244章 屯田

    水生晚上回到家,仍在灯下熬夜制定推行戍边屯田制的细节。

    他整日愁眉不展。宣王手头银钱紧张,去年一战,边境还有三千多伤兵,其中残废者就有一千多人。光是补贴伤残的恩饷,军营都拿不出来。水生心急如焚:若这些人在军中闹起来怎么办?士兵们若知死伤后连恩饷都无着落,谁还肯在战场上拼命?

    “爹爹,”婉宁端了碗水过来,脆生生地道,“你何不把伤残士兵的恩饷银钱,换成奖励两亩地呢?庄户人家谁不稀罕地?祖母天天看着地,比看到绫罗绸缎都亲热。”

    水生敷衍道:“你小孩子不懂。若传出去说宣王言而无信——往年从未短缺,到了宣王这里就没了——让王爷如何服众?”

    婉宁道:“当兵的大多不也是庄户出身吗?多少人在南边没地,或家里地少。祖母说以前在陵州老家,连菜窝窝头都吃不饱。辽东大片荒地闲置,他们留下来落户本就分三亩,这下加上恩饷的地就是五亩了。娘说过,她爹娘当年卖了她也只得换一亩地。爹爹你试试呗,再找几个伤残的……”她本想说做“托”,见爹爹面色不虞,忙改口道,“找几个愿意的士兵先问问看吧。”

    水生摸摸女儿的头,耐心叮嘱:“你如今大了,说话要三思。”

    婉宁忍住撇嘴的冲动,继续道:“爹爹,还可以带他们去沐阳江看看呀!落户的人不是修了不少青砖院子吗?让他们亲眼瞧瞧在辽东落户的日子也不差,说不定就愿意留下了。”

    见爹爹听进去了,婉宁又补道:“祖母说过,当年她本不想逃荒,是你要跟着娘走才来了辽东。可祖母一看到自己能有大片地,就不想老家了。”

    水生放下手中的笔,认真思索起闺女的建议来。不管怎样,总得试一试。这恩饷费就得万把两银子,能省则省。他虽是文官,宣王却让他掌管军营钱粮这事他得想法。

    “爹爹,”婉宁突然问道,“王爷让你顺着江边开垦造田,田造好了,有稻种吗?”

    水生理所当然道:“你不是有吗?去年收那么多稻子。”

    婉宁笑眯眯地道:“那爹爹,我用稻种换地行不行?”

    水生惊诧地看着女儿:“你这丫头,跟着你祖母,心眼怎么也能天天长?”

    婉宁同情地看了自家爹爹一眼,转头见周围没人,悄声道:“爹爹,你这话的意思,是说你自己老娘缺心眼?说这话的你才是真缺心眼。”

    水生也知失言,忙叮嘱:“别在祖母面前乱说。”

    婉宁调皮道:“爹爹,你看我像你这样缺心眼么?”

    她接着打趣:“爹爹,你该不会不好意思跟宣王开口提稻种换地吧?政令也得讲规矩方圆。他征了我娘一百来匹马,还有去年的羊、酒,可都没给钱呢。”

    提到宣王的银钱,水生和周叔都心知肚明,只能安抚女儿:“王爷心里有数。”

    婉宁看着爹爹,试探道:“爹爹,该不会你和周祖父都领不到俸禄了吧?周祖父一年的俸禄、车马费、布料、粮食,加起来可不少。朝廷不发,宣王哪有钱发俸禄?你们该不会是自己贴钱当官吧?”她没好意思说,在朝廷眼里,爹爹他们这官可是“乱臣贼子”。

    水生尴尬道:“小孩子别打听这些。”

    婉宁俯在水生耳边小声道:“宣王爷要是将来成了事,爹爹你不当个三品官,都对不起我娘填进去的那些银子。”

    水生板起脸:“不许胡说。”

    婉宁笑道:“不说,不说,祖母那儿也不说。”

    “你更不能开口要地,知道么?”水生强调。

    婉宁眨眨眼:“好啦,爹爹,我说笑的。”她又不缺心眼,爹娘如今在宣王那里就是共患难的属下。

    第二天,水生将婉宁的想法禀报了王爷。王爷也觉得可行,便让郡守大人先带伤残士兵去沐阳江实地看看落户士兵的生活。

    趁着战事未起,军中有马,郡守便带着伤残士兵来到沐阳江。看到规划整齐的肥沃黑土地和一排排崭新的青砖院落,大家都看得眼热——这些土地和房子,他们回老家一辈子都不敢想。

    当年那么多军户落户辽东,营中士兵都看在眼里,没曾想如今日子过得这样好。郡守又带他们参观了砖窑。制砖的棚子里,两三百人穿着短打,挥汗如雨地捶打砖坯。

    一个残废士兵羡慕道:“你们制这么多砖,得修多少房子啊!”

    制砖的汉子笑道:“这才修了四百来户,今年能再修两百多户,还有些要熬到明后年。两个砖窑根本烧不过来。我家现在还住棚子呢,去年底冻得够呛。我们这辈人熬几年,等房子修好了,儿孙辈就不用遭罪了。”

    一个被砍了胳膊的人丧气道:“你们命好,赶上没打仗就役满,能自己制砖烧窑。我们这样的,给一大片地也种不出来。”

    随从将这话报给了水生。水生对士兵们道:“地也可以几家合伙种,互相帮衬。你们若想留下,我会给你们找适合放牧的地,可以种地、放牧、养猪;也可以要偏山地的种黄豆。黄豆种下去活儿少,收成榨油也能活。你们自己选。”

    中午,沐阳江落户的士兵热情招待了参观的伤残士兵,一人一大碗玉米糊糊,馒头管够,就一个炖菘菜。这伙食,比起许多士兵的老家已经强了不少。

    郡守带伤残士兵回到军营已是半下午。士兵们伤好得差不多了,可以领恩饷返家:要么领十两银子恩饷,要么领五亩地加一亩宅基地落户辽东,免两年税。当场就有伤残士兵报名落户。

    “我不想回老家了,”一个士兵道,“回家也是穷,还得走俩月,路上也要花销。回家置办不了一亩地,也修不起房。我这身子带伤,回去也难娶亲。”

    许多伤残士兵看着自己残缺的身体,无比羡慕沐阳江落户士兵有官府帮忙娶亲。

    没过几天,伤残士兵陆续报名留下落户。王爷和水生看着这情形,都松了口气。

    水生把这批伤残士兵都划在文山县,与他先生当年流放的是一个镇,交代文山县令安置好他们,挑好的荒地分给他们。毕竟文山县令是云峰的小叔,水生也放心。

    边境推行的军营屯田,水生也找好了地,就在离军营十来里处,全部划拨为军营屯田,共有三十来万亩。

    水生给云峰祖父李指挥使的卫所划了一万五千亩地。军营需抽调五千人分批屯田,一次只能抽一千人,其余练兵。怀庆的千户所分了三千亩地,他们是第一批。转眼到了三月下旬,天气转暖,怀庆便带着自己户所的士兵,带着种子农具赶去开垦荒地。

    三丫已和小桃商量好,怀庆军营里套种玉米红薯,让明双父亲在长月滩把红薯苗都留着给怀庆军营种。三丫还帮怀庆计划买三百头猪仔,到时猪能吃红薯藤,猪粪也能肥地。

    三丫发愁的是一下需要这么多猪仔不好买,而且估计其他户所也会买。小桃低声道:“可以让掌柜出城想办法多买些回来。现在只有我们辽东关了城门,邻近的博州府没关。让博州那边的人买了送过来。”

    三丫忙着帮怀庆搞好户所屯田,小桃则开始着手筹备育婴堂。她将雪灾时购置的乡绅大宅稍加整理,取名“新月堂”——那些暂住的灾民已返乡春耕,偌大的宅院正好派上用场。本想修个普通宅院,眼下却要省钱。

    她在书房练了半日字,终于挑出一副满意的,安排春月去镌刻成木匾刷上金漆。又吩咐家中丫鬟赶制了十六套衣衫,八个孤儿每人两身,并备齐了洗面盆、澡盆与被褥。特意请木匠打了二十张小床——得为以后预备着,往后定还有孩子要来。

    有了八个孤儿,小桃需要为育婴堂寻一位先生。远山县的铺子贴出告示后,一个三十来岁、身穿粗布衣衫、袖口洗得发白的清瘦男子,连着好几天都在铺子门口犹豫徘徊。

    铺子掌柜把他请进来,打量道:“这位先生可是看到告示,想来应征育婴堂先生?”

    男子局促点头:“正是。在下姓张,略通诗书,听闻此处招先生教导孤儿,便想来试试。”

    掌柜见他神态谦逊,有几分书卷气,便道:“郡守夫人明儿会来远山县。你看这样,你明儿早点来铺子里候着?”

    男子感激道:“多谢掌柜。”

    小桃第二天在铺子见到这位清瘦的张先生。见他袖口磨白,脊背却挺得笔直,恭敬道:“在下张理明,得知夫人为育婴堂寻夫子,愿为孩子们启蒙。”

    小桃瞟了眼铺子外,见一个三十来岁的干瘦清秀妇人正往铺子张望,猜到可能是张先生的娘子。

    她微微一笑,端起茶盏轻啜一口:“张先生请细说。”

    男子整了整衣襟:“在下远山县人,二十三岁中得秀才,至今未能中举。如今想寻个安身立命之处。”说着目光不自觉飘向铺子外,“若夫人不嫌弃,可否容内子一同照看孩子们?我们夫妻……”他喉头微动,面露悲苦,“我们夫妻膝下空虚……”

    小桃温声问道:“先生,育婴堂的孩子多是孤儿、弃婴,以后或许还会有身带残疾的。我这育婴堂主要是教他们读书习字明理,大些的孩子得半日劳作。不知先生可会嫌弃?”这是在点明,学生读书只为识字明理,劳作是为日后谋生,不同于书院科举之路。

    张秀才拱手道:“夫人所言,在下明白。在下本就出身贫寒,深知生活不易。夫人为孩子们将来打算,在下愿倾尽全力教他们读书明理,也让内子协助照料好孩子们。”

    小桃点头道:“若有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的,我们也会供其科举。”

    张秀才敬佩拱手:“夫人大义。”

    “既如此,”小桃笑道,“先生明日便到新月堂任教吧。你与夫人日后就住在堂中,也方便照顾孩子。月银方面,你夫人八百文,先生束修一两银子,可行?”

    张秀才大喜,连忙谢恩。这些年因他科举,家中生计艰难。娘子二十来岁怀了孩子小产,多年再未有孕。若在育婴堂遇到有缘的孩子,夫妻收养一个,日后也算有人供奉香火。

    待一切准备妥当,春月从白月湾接来了八个孤儿,安置在新月育婴堂。

    吉日选在三月二十九日巳时。秋霜点燃了炮仗。孤儿中最大的男孩柳源,轻轻牵起一旁惊吓得缩成一团的小花的手,温声安抚:“别怕。”

    六挂红鞭炮在宅门前炸得震天响。茶楼说书人前几日便将消息传遍远山县,不少百姓早已等在门前看热闹。“郡守夫人捐宅办‘新月育婴堂’,这可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雪灾时夫人救人,如今又给孤儿容身之所,真真是辽东的活菩萨……”

    人群中有人小声嘀咕:“这些孩子真有福气,不缺吃穿,还能住好房子,读书习字。一般人家可交不起束修,唉,咱家孩子还不如人家孤儿命好……”

    小桃听得心惊——她大意了!若有父母贪图孩子在此处过得好,故意丢弃怎么办?忙在明双耳边低语几句。

    明双会意,故意抬高声音道:“孤儿收也就收了。听郡守大人说,若发现有父母故意丢弃孩子,官府收养后查出来,就罚父母交两亩地给官府,抵做养孩子的花销!”

    小桃这一招颇具威慑,周围人听了,那些蠢蠢欲动的心思也都收敛了。

    进了育婴堂,小桃领着今日穿戴一新的八个孤儿,温声道:“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没了家人,就要把身边的人当做兄弟姐妹照顾。我这新月育婴堂只收良善孩子,若有欺负人、自私自利的,那就去大街上自谋生路。”

    接着道:“我给你们请了先生,教读书习字,也会教做饭、裁衣。以后大的要学着种地,小的学着养鹅、放羊、放牛、养猪。偷奸耍滑的,我这里不要。这里养不了你们一辈子,长大出去要自己养活自己。读书特别好的,我也给机会科举。女孩子们别觉得读书无用,读好了也一样能当女夫子。我希望你们大了都有本事养活自己。”

    几个孩子怯生生地望着小桃。最大的柳源躬身道:“多谢郡守夫人给我们活路,我们会努力学本事。”

    小桃满意点头:“这里你最大,你就是他们的大哥。你们能聚在一起也是缘分,要好好照顾她们。”

    柳源郑重点头:“夫人放心。”有机灵的小孩已靠过去小声喊:“柳大哥。”

    小桃把小花抱到身前,摸摸她的头:“跟着哥哥姐姐住在这里,把这里当家,知道吗?我隔段时间就会来看你们。”

    小花胆怯小声道:“夫人,我会学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