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鬟小桃乱世逃荒记 xpaoshuba.com
热门推荐:
诸天从小阴间开始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大博学者的二次元
季汉刘璋
抗战:开局旅长,带云龙混成元帅
盛赋
下乡西北,满级知青带飞祖国!
出马诡契:我的当铺通阴阳
一秒一灵石,我在修真界当大佬
婉宁收到王爷给的药,微微一怔。水生娘接过去打开看了看,也没看出什么门道,交代孙女:“叶太医的东西好,你抹完了给祖母,祖母给你收起来。”婉宁知道叶太医药效神奇,连崇仁哥的手都抹好了,忙点头应下,心里却想:还是王爷会收买人心。
晚上,在外忙了好几天的水生回到家,见到老娘和闺女来了,很是高兴。瞧见桌上两大碗虾,他笑着对婉宁道:“你自己吃吧,我们吃不了这个。”
水生娘带着几分遗憾道:“昊良倒是能吃,可惜不在家。这东西有啥好的?煮出来连个油星子都没有,还有股子腥味。”
婉宁笑道:“祖母,您这就不懂了。人家海边人说这味叫‘鲜’。您想想,不好的东西人家能送给王爷么?要我说,这就是富贵人家吃的菜。有钱人家油水吃多了容易长得肥头大耳,这虾没油水也是补人的。您和爹爹也该多吃点。”
水生娘撇撇嘴:“有啥好吃的?你愿意吃,吃一碗就行,别吃多了胀肚子。”
婉宁道:“祖母,您想想,吃补药难道比虾还好吃?我吃着挺好的,您和爹爹也得学着尝尝。”边说边把蘸好料汁的虾递给祖母。
水生娘见是孙女替自己剥的,不忍拂了这份孝心,闭着眼吃了下去。只觉得虾肉有些弹牙,似乎……也不算太难吃。
婉宁又给爹爹剥了一只递过去。水生笑着推拒:“你自己吃吧。”
水生娘不乐意了,吼道:“孩子给你剥的,别不知好歹!其实跟老家黑面菜窝窝头差不多,忍忍就吃下去了。没听婉宁说这东西补人么?你给我吃!”
水生也把心一横,吃了一只,吃完和老娘讨论道:“要是不闻那味儿,其实……还行。”
婉宁趁机剥了一碗,分给爹和祖母。水生娘母子俩忍着吃完一碗,又喝了半碗鸡汤才缓过劲儿来。
婉宁边吃边对爹爹和祖母道:“明儿我带了新米,去送给师公。”
这回水生娘满口赞成:“多送点!”她一看景宇在村里收的学生,一人一年六两银子,还收了一大堆。相比之下,儿子先生只收了他一个学生,学费算少的了。
水生摸摸女儿的头:“爹爹这些日子都要忙,你去替爹爹看看师公也好。”
第二天,婉宁拉了新米,带着秋霜去了师公家。水生先生上了年纪,见到婉宁很是高兴。婉宁甜甜道:“师公,爹爹忙,知道我带了新米回来,赶紧让我送来给您尝尝鲜。”
水生先生听得高兴。婉宁陪着说了半天家常,又侍奉师公用了饭,才带着红霜去清雅姐姐家送米。清雅姐姐家人多,婉宁送了二百斤。陪着闲话待到傍晚,婉宁才起身回家。
巷子口,崇仁正巧遇见婉宁家的马车,忙快步上前。婉宁掀开车帘,甜甜笑道:“崇仁哥,你回来啦!”
崇仁看见精灵般的婉宁妹妹,脸上便带了笑意,温声道:“婉宁妹妹这就要走了?”
婉宁点点头,脆生生道:“崇仁哥,我送了新米来,你晚上回家就能吃上新米饭啦。”
崇仁温声道:“谢谢婉宁妹妹。”他顿了顿,又道:“你回来了,现在天还不算太冷,我下值了可以天天带你练练骑马。”
婉宁笑眯眯道:“崇仁哥,我现在勉强会了。你当值一天也累了,早些回家歇着吧。”
崇仁这才注意到婉宁妹妹撩车帘的手上,有几道细细的口子,心疼道:“婉宁妹妹,你手怎么了?”
婉宁不自然地笑了笑:“就是收稻子时在地边跑,稻叶刮的。过些天就好了。”在她看来,这根本不算事,村里的孩子哪个不是身上带点小口子。
崇仁忙道:“婉宁妹妹,你稍等一下再走。”说完便急急跑回家去。人已经跑了,婉宁只好等着。不一会儿,崇仁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拿着一盒药膏——正是以前婉宁给他的那盒。他递过来:“婉宁妹妹,拿回去抹抹手,这药好使。”
婉宁只得笑道:“多谢崇仁哥。这药难得,你带回去。你成日在军营里,万一不小心伤着了可以用。我家里之前的还没用完呢。我们家没武将,放着可惜;你们家在军营,备着点好。”
崇仁沉默了一下,轻声道:“天不早了,婉宁妹妹家去吧。”婉宁点点头。马车行出老远,秋霜感叹道:“京城来的公子就是讲究规矩,裴二公子还站在那里目送我们呢。”
婉宁笑道:“是要等我们车没影了,他才会转身走的。”清雅姐姐教过她这些。
接着,婉宁又给叔祖父、三丫姨,还有炤炤家都送了新米去。水生知道了闺女的安排,偷偷瞅一眼老娘,暗自庆幸闺女这人情世故随了小桃,安排得周全妥帖,半点不用他操心,连先生也时常称赞她。
晚饭后,婉宁见爹爹面带忧愁,私下关切地问:“爹爹,怎么了?”
水生有些难过道:“王爷之前让士兵在距辽东三百里处挖了壕沟,越界者一律射杀。不过暂时还没人敢越界。博县的百姓,都是收了粮食逃到辽东的……博县今冬的难民怕是找不到一点吃食,大冬天连野菜都没得挖。”有些话他藏在心里没说,不想在闺女面前讲那些吃人的惨状。其实婉宁早就在祖母那里听过了。
见闺女也是一脸难过,水生摸摸她的头,叹息道:“估计熬到明年春天化冻时,人就只剩一两成了……”
婉宁在心里默默补上:而且都是靠吃人肉熬下来的。想到爹娘和祖母都是逃荒来的,她轻声道:“爹爹,要不等天再冷些,我们想法子给博县难民送些吃的吧?好歹……让他们活下来。”
水生忍不住又摸摸女儿的头。王爷要的是江山,辽东的粮食是军备,万一有天灾或战事,朝廷可不会拨粮赈灾。他只能道:“王爷……估计在等朝廷是否赈灾。”
婉宁沉默地低下头,只觉得百姓真难。
水生将博县难民的事暂且按下。第二天在王爷议事厅,等其他人都退下后,王爷询问道:“谢大人,今年军营屯田的粮食够吃三个半月,百姓交的税粮我看过了,够养军营一年还有富余。沐阳江官田和白月湾的粮,也够支撑军营十来个月了。你多找几个地方,把粮都藏好。”
水生恭敬应道:“是。”
宣王接着道:“军营里的武器,够我们增加两万兵力么?”
水生听王爷先提军粮,又提武器,心下一凛,面上仍恭敬如常:“武器是够新增两万兵力。今年最让辽东军士气大振的,是新增了一万铁骑。”他虽不直接带兵,但也深知由匈奴良马组成的铁骑对战步兵优势巨大,这正是国舅爷大军所缺的,也是对方不敢再大举征兵来攻辽东的原因。眼下虽无战事,但看王爷一脸肃容,便知他定有筹谋。
宣王看着面色不变的谢大人,继续道:“朝廷现在布兵主要在西北。知道我们辽东也有一万多铁骑,不敢发兵。今冬,匈奴大军也不敢轻易来了。”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郡守一眼,话点到为止,相信对方能领会他的计划。
水生凝重道:“王爷,辽东军中征兵不少,军户不用发饷,但征兵不发军饷不行。加上征来的税,我们账上现在有十二万银子。”这还是接连挫败国舅爷大军后,从阵亡士兵身上搜出来的几万两。
宣王也为难地看着郡守。水生建议道:“今年的军饷要发出去八万两。往后若再与国舅爷大军对阵,若是持久战,我们在银钱上耗不起。”他小心打量着王爷神色,试探道:“王爷,军营里的征兵需发饷。您看,停留在博县的难民二十几万人,我们若等到冬天时疫过去……只提供饭食,招募他们入伍,您看可行?”水生想着尽量多救些难民。让王爷白送粮食他肯定不同意,女儿说的送粮,那点粮食对二十多万人也是杯水车薪。
王爷凌厉地瞟了他一眼,冷声道:“知道你有善心。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张嘴,粮食若不够,反会搅乱辽东。”
王爷也故意试探道:“谢大人,你说要是冬天朝廷一直不赈灾,我等难民熬不住了,再给他们粮食,同时派我们辽东官员去治理,你看如何?”他要看看,若自己明着要那几个州,手下人是否支持。
水生面色微变,低声道:“王爷是想趁机拿下那几个地动的州?”
宣王道:“谢大人觉得可行?”
水生神色凝重:“我们都听王爷的。”
宣王满意地点点头:“我只带一万兵去就够了。拿下那几个州后,再分粮给难民,把他们安置在当地。到时候派你去治理。刚打下的地方,治理不好,光打下来也守不住。”
水生道:“若是朝廷派兵来呢?”
宣王冷笑一声:“正好!他们大冬天调兵来,咱们好好打一仗!”随即话锋一转,“你家夫人收到的人参和干蘑菇,交给我。我会安排人带到京城和江南去。”他补了一句:“换了银钱,会把本钱给你夫人的。”总不能一直让谢夫人贴补。
宣王沉思片刻:“年底把征兵的军饷发了。让谢夫人安排给士兵做羊皮衣,本钱从账上支取。”
水生心里松了一口气,小桃一直填窟窿也撑不住。
宣王沉声道:“我准备占领那几个地动州的事,你心中有数就行。我们先等,等到难民熬不住时再出兵,才师出有名。”
水生凝重地点头:“王爷,明年军营屯田,可否让每个户所种些黄豆?这样,军营里的战马有豆饼喂养,也能常给士兵改善伙食。”
王爷点头应允:“我会安排下去。对了,本王听说你先生的孙子能力不错,你平时多指点他。日后就算你调任去别处,他也能担起来。”
水生忙躬身领命。
晚上,在外忙了好几天的水生回到家,见到老娘和闺女来了,很是高兴。瞧见桌上两大碗虾,他笑着对婉宁道:“你自己吃吧,我们吃不了这个。”
水生娘带着几分遗憾道:“昊良倒是能吃,可惜不在家。这东西有啥好的?煮出来连个油星子都没有,还有股子腥味。”
婉宁笑道:“祖母,您这就不懂了。人家海边人说这味叫‘鲜’。您想想,不好的东西人家能送给王爷么?要我说,这就是富贵人家吃的菜。有钱人家油水吃多了容易长得肥头大耳,这虾没油水也是补人的。您和爹爹也该多吃点。”
水生娘撇撇嘴:“有啥好吃的?你愿意吃,吃一碗就行,别吃多了胀肚子。”
婉宁道:“祖母,您想想,吃补药难道比虾还好吃?我吃着挺好的,您和爹爹也得学着尝尝。”边说边把蘸好料汁的虾递给祖母。
水生娘见是孙女替自己剥的,不忍拂了这份孝心,闭着眼吃了下去。只觉得虾肉有些弹牙,似乎……也不算太难吃。
婉宁又给爹爹剥了一只递过去。水生笑着推拒:“你自己吃吧。”
水生娘不乐意了,吼道:“孩子给你剥的,别不知好歹!其实跟老家黑面菜窝窝头差不多,忍忍就吃下去了。没听婉宁说这东西补人么?你给我吃!”
水生也把心一横,吃了一只,吃完和老娘讨论道:“要是不闻那味儿,其实……还行。”
婉宁趁机剥了一碗,分给爹和祖母。水生娘母子俩忍着吃完一碗,又喝了半碗鸡汤才缓过劲儿来。
婉宁边吃边对爹爹和祖母道:“明儿我带了新米,去送给师公。”
这回水生娘满口赞成:“多送点!”她一看景宇在村里收的学生,一人一年六两银子,还收了一大堆。相比之下,儿子先生只收了他一个学生,学费算少的了。
水生摸摸女儿的头:“爹爹这些日子都要忙,你去替爹爹看看师公也好。”
第二天,婉宁拉了新米,带着秋霜去了师公家。水生先生上了年纪,见到婉宁很是高兴。婉宁甜甜道:“师公,爹爹忙,知道我带了新米回来,赶紧让我送来给您尝尝鲜。”
水生先生听得高兴。婉宁陪着说了半天家常,又侍奉师公用了饭,才带着红霜去清雅姐姐家送米。清雅姐姐家人多,婉宁送了二百斤。陪着闲话待到傍晚,婉宁才起身回家。
巷子口,崇仁正巧遇见婉宁家的马车,忙快步上前。婉宁掀开车帘,甜甜笑道:“崇仁哥,你回来啦!”
崇仁看见精灵般的婉宁妹妹,脸上便带了笑意,温声道:“婉宁妹妹这就要走了?”
婉宁点点头,脆生生道:“崇仁哥,我送了新米来,你晚上回家就能吃上新米饭啦。”
崇仁温声道:“谢谢婉宁妹妹。”他顿了顿,又道:“你回来了,现在天还不算太冷,我下值了可以天天带你练练骑马。”
婉宁笑眯眯道:“崇仁哥,我现在勉强会了。你当值一天也累了,早些回家歇着吧。”
崇仁这才注意到婉宁妹妹撩车帘的手上,有几道细细的口子,心疼道:“婉宁妹妹,你手怎么了?”
婉宁不自然地笑了笑:“就是收稻子时在地边跑,稻叶刮的。过些天就好了。”在她看来,这根本不算事,村里的孩子哪个不是身上带点小口子。
崇仁忙道:“婉宁妹妹,你稍等一下再走。”说完便急急跑回家去。人已经跑了,婉宁只好等着。不一会儿,崇仁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拿着一盒药膏——正是以前婉宁给他的那盒。他递过来:“婉宁妹妹,拿回去抹抹手,这药好使。”
婉宁只得笑道:“多谢崇仁哥。这药难得,你带回去。你成日在军营里,万一不小心伤着了可以用。我家里之前的还没用完呢。我们家没武将,放着可惜;你们家在军营,备着点好。”
崇仁沉默了一下,轻声道:“天不早了,婉宁妹妹家去吧。”婉宁点点头。马车行出老远,秋霜感叹道:“京城来的公子就是讲究规矩,裴二公子还站在那里目送我们呢。”
婉宁笑道:“是要等我们车没影了,他才会转身走的。”清雅姐姐教过她这些。
接着,婉宁又给叔祖父、三丫姨,还有炤炤家都送了新米去。水生知道了闺女的安排,偷偷瞅一眼老娘,暗自庆幸闺女这人情世故随了小桃,安排得周全妥帖,半点不用他操心,连先生也时常称赞她。
晚饭后,婉宁见爹爹面带忧愁,私下关切地问:“爹爹,怎么了?”
水生有些难过道:“王爷之前让士兵在距辽东三百里处挖了壕沟,越界者一律射杀。不过暂时还没人敢越界。博县的百姓,都是收了粮食逃到辽东的……博县今冬的难民怕是找不到一点吃食,大冬天连野菜都没得挖。”有些话他藏在心里没说,不想在闺女面前讲那些吃人的惨状。其实婉宁早就在祖母那里听过了。
见闺女也是一脸难过,水生摸摸她的头,叹息道:“估计熬到明年春天化冻时,人就只剩一两成了……”
婉宁在心里默默补上:而且都是靠吃人肉熬下来的。想到爹娘和祖母都是逃荒来的,她轻声道:“爹爹,要不等天再冷些,我们想法子给博县难民送些吃的吧?好歹……让他们活下来。”
水生忍不住又摸摸女儿的头。王爷要的是江山,辽东的粮食是军备,万一有天灾或战事,朝廷可不会拨粮赈灾。他只能道:“王爷……估计在等朝廷是否赈灾。”
婉宁沉默地低下头,只觉得百姓真难。
水生将博县难民的事暂且按下。第二天在王爷议事厅,等其他人都退下后,王爷询问道:“谢大人,今年军营屯田的粮食够吃三个半月,百姓交的税粮我看过了,够养军营一年还有富余。沐阳江官田和白月湾的粮,也够支撑军营十来个月了。你多找几个地方,把粮都藏好。”
水生恭敬应道:“是。”
宣王接着道:“军营里的武器,够我们增加两万兵力么?”
水生听王爷先提军粮,又提武器,心下一凛,面上仍恭敬如常:“武器是够新增两万兵力。今年最让辽东军士气大振的,是新增了一万铁骑。”他虽不直接带兵,但也深知由匈奴良马组成的铁骑对战步兵优势巨大,这正是国舅爷大军所缺的,也是对方不敢再大举征兵来攻辽东的原因。眼下虽无战事,但看王爷一脸肃容,便知他定有筹谋。
宣王看着面色不变的谢大人,继续道:“朝廷现在布兵主要在西北。知道我们辽东也有一万多铁骑,不敢发兵。今冬,匈奴大军也不敢轻易来了。”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郡守一眼,话点到为止,相信对方能领会他的计划。
水生凝重道:“王爷,辽东军中征兵不少,军户不用发饷,但征兵不发军饷不行。加上征来的税,我们账上现在有十二万银子。”这还是接连挫败国舅爷大军后,从阵亡士兵身上搜出来的几万两。
宣王也为难地看着郡守。水生建议道:“今年的军饷要发出去八万两。往后若再与国舅爷大军对阵,若是持久战,我们在银钱上耗不起。”他小心打量着王爷神色,试探道:“王爷,军营里的征兵需发饷。您看,停留在博县的难民二十几万人,我们若等到冬天时疫过去……只提供饭食,招募他们入伍,您看可行?”水生想着尽量多救些难民。让王爷白送粮食他肯定不同意,女儿说的送粮,那点粮食对二十多万人也是杯水车薪。
王爷凌厉地瞟了他一眼,冷声道:“知道你有善心。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张嘴,粮食若不够,反会搅乱辽东。”
王爷也故意试探道:“谢大人,你说要是冬天朝廷一直不赈灾,我等难民熬不住了,再给他们粮食,同时派我们辽东官员去治理,你看如何?”他要看看,若自己明着要那几个州,手下人是否支持。
水生面色微变,低声道:“王爷是想趁机拿下那几个地动的州?”
宣王道:“谢大人觉得可行?”
水生神色凝重:“我们都听王爷的。”
宣王满意地点点头:“我只带一万兵去就够了。拿下那几个州后,再分粮给难民,把他们安置在当地。到时候派你去治理。刚打下的地方,治理不好,光打下来也守不住。”
水生道:“若是朝廷派兵来呢?”
宣王冷笑一声:“正好!他们大冬天调兵来,咱们好好打一仗!”随即话锋一转,“你家夫人收到的人参和干蘑菇,交给我。我会安排人带到京城和江南去。”他补了一句:“换了银钱,会把本钱给你夫人的。”总不能一直让谢夫人贴补。
宣王沉思片刻:“年底把征兵的军饷发了。让谢夫人安排给士兵做羊皮衣,本钱从账上支取。”
水生心里松了一口气,小桃一直填窟窿也撑不住。
宣王沉声道:“我准备占领那几个地动州的事,你心中有数就行。我们先等,等到难民熬不住时再出兵,才师出有名。”
水生凝重地点头:“王爷,明年军营屯田,可否让每个户所种些黄豆?这样,军营里的战马有豆饼喂养,也能常给士兵改善伙食。”
王爷点头应允:“我会安排下去。对了,本王听说你先生的孙子能力不错,你平时多指点他。日后就算你调任去别处,他也能担起来。”
水生忙躬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