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余世蓉华 > 第213章 启程回国

余世蓉华 第213章 启程回国

    十天后,八月二十二日,穆青一行人启程。

    这次他们带走了一万多斤干辣椒,总共三十多车,平均每车装载三百斤。

    一匹单马木车的载重量大概在六百斤左右,但是考虑到山路崎岖、长途跋涉,并不能按照马的一般承受力来运,否则可能会出现马匹损伤或车辆损坏。

    穆青在给粟召国王讲运输的时候,同时也抱怨李国境内没有国道。

    粟召听后,觉得是时候该修国道了。点头同意,承诺等秋收后就开始修。

    这次穆青出发,只有五辆车是他们自己的。另外三十车,是李国的马匹车辆。

    除了运载辣椒的人员车辆,粟召还派出一个五人使团,准备前往华国京城,觐见皇帝。

    使团有什么样的任务,穆青不关心。不过他承诺将这些人安全送到京城。

    于是,三十多辆车拉运货物,九辆车拉运人和路上的生活物资,总共四十多辆车浩浩荡荡出发。

    李国绝大部分人没有出过国境,包括粟召派出的使臣,他最远也就到过盘山垭口。那里是李国与华国的交界处。

    使臣厉驰逸一路上恭维穆青,夸赞他们之前第一次是如何到达李国的?这出境的路,连厉驰逸自己都不太熟悉,恐怕也会走错、折返,但他们身为夏国人,第一次来李国,居然能准确找到方向道路。

    穆青是老江湖,知道他这话中暗含试探之意,回答道:“有人的地方问人,没人的地方,我们也会走错。”

    其实,他们还真没走错。早在几年前,夏国就派人来勘察过李国地理,绘制过李国地图。这次消失的五十人,也是继续勘察,将一些局部地方补全。

    勘察不是一下两下就能完成的事情。夏国派人潜入李国境内,有的人在李国已经待了好几年,完全融入当地,变成本地人。

    穆青又道:“再说我们常年在外,对认路、找路有一定的经验。”

    “什么经验?”厉驰逸假装好奇。身为三十多岁、有生活阅历的人,厉驰逸自己也知道如何找路。

    “比如看星宿,看路上的印记,看周围植物生长的情况。”

    两人探讨起如何辨识方向,一路上聊得挺愉快。

    经过七八天的车程,他们到达两国交界处。

    李国这边,有国王的手谕,守关士兵立即放行。出了李国关口,前行五十多里,是华国关口。

    李国与华国有地界之分,但是军队驻扎、镇守的关口不在一处。

    一则,是因为地理原因。总不能李国占据了这个关卡要地,华国也在这里占据,这样岂不是要打起来。

    二则,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双方在中间空出段缓冲区,各自在各国领土上,找一处易守难攻的地方作为关卡。

    所以,当踏出李国关口,并不等于就出了李国领土。要走上一段路,中间的某个地方,那才是两国领土交界处。

    五十里的中间地带,够马车走上好一阵子。当他们来到华国关口,已是下午太阳偏西之时。

    穆青下车,前去交涉过关。

    所谓交涉,就是向驻守军官禀明身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没有带货物,什么样的货物要缴纳多少过关费用。

    几个月前他们出关时,就已经在这里登记过,军爷对穆青几人有印象。但是,那三十几辆李国马车,以及车上的货物,军爷要好好检查。

    古代出入境也有管制物品。比如从境内运出大量白银、黄金、铁器、矿产等等,这些是不允许的,除非有朝廷批文。而从境外运输到境内,白银、黄金、矿产、盐巴、茶叶、甚至粮食等等,各种物品有各自的规定要求,要好好细细盘问。

    军爷命车夫将每一辆车上的货物打开。

    当看到麻袋中红颜色的干果,军爷问:“这是什么?”

    “辣椒,吃的。”穆青拿起几根干辣椒,掰开给军爷看。

    军爷疑惑地看着他,示意他吃给自己看看。

    穆青道:“这是调料,做菜用的。等一会过了关,我用这个给你炒个辣子鸡。”

    军爷半信半疑的望了望他,然后一辆车一辆车的逐个检查。

    检查完,军爷问:“你们所有车,总共是拉了多少?”

    穆青答:“一万斤。”

    军爷问:“这辣椒,是卖多少文钱一斤?”

    “一百文。”

    军爷想了想道:“那你们一斤交五十文钱吧。”

    听到五十文,厉驰逸顿时瞪大眼珠:“五十文?天呐!!”这简直是天价关税。

    军爷瞄了眼这个看起来像个乡绅的中年男子,没有理会。

    穆青苦笑道:“军爷,这只是一种普通佐料,新鲜时还可以当菜吃,它不是香料。”

    军爷说出五成关税,是将辣椒当香料了。香料的关税很高。

    “不是香料?”军爷拿起根辣椒闻了闻。

    “真的不是!”穆青解释:“我们在庆州也种着辣椒,只是从北方运到南方路途遥远,远远超过从李国运来的路程。这辣椒说起来,就跟葱姜蒜一样,它不是什么稀罕香料。”

    军爷半信半疑。

    穆青道:“这样,一会我就做给你吃。你尝一尝这辣椒的味道。”

    跟没有见过辣椒的人解释,真的有点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尝一尝。

    说完,穆青将军爷拉到一旁,悄悄塞给他一个十两的银锭,压低声音道:“给个机会,你们可以先把车扣着,等我给你们做一顿尝尝,你就知道辣椒是何物了。”

    军爷掂了掂手中银锭,态度有所缓和,说道:“我们这一班有三十个人呢!”

    穆青露出为难之色:“军爷,三百两,你还不如直接收我关税呢。”

    一万斤辣椒,每斤征收五十文钱关税,总共就是五百两。假如穆青行贿,一人给十两,总共就是三百两。

    军爷眯眼斜望着他:“你说什么呢,我是说我们有三十个人吃饭!”

    华国军饷,百夫长一月都才一千文钱,什长五百文、伍长三百文。当然,这是发给他们的银钱,衣服食物军营全包。

    刚才穆青给这人十两银子,这人只是管理十人的什长,一个月有五百文钱军饷,十两银子,相当于他二十个月的收入。

    人再贪心也不能贪得太过,何况一个什长,他可没想过要敲诈人家几百两。想都不敢想!那至少得是他们将军才敢想的数目。

    穆青发现是自己误会了,松了口气。

    两人说定,马车暂时先扣在城墙关内。穆青派人去买鸡、买肉、买酒。他这一顿,不仅是做给边关军士们尝尝辣椒为何物,同时也是为以后铺垫个良好基础,毕竟之后辣椒还要接着运呢。

    厉驰逸看着穆青如此讨好军官,心中有些感慨:不愧是华国,什么都高人一等!

    身为小国使臣,厉驰逸没有拿大,晚饭时与守关军士把酒言欢,顺便问了一下过关货物的相关规定。

    听完之后,他发现国王想要与华国通商的想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关税。否则无论是他们从华国买入商品,或是向华国卖出,单单这关税就贵得离谱。

    席间,穆青竖起耳朵,听到厉驰逸询问的那些问题。他嘴角微勾,希望李国使臣最后能把通商谈下来。

    这天晚上,他们宿在边关城池内。第二天,交了二百两的货物税银,继续启程。

    离开关口,继续前行十几里,便是营口镇。

    关口一般建在地势狭隘的地方,这样可以用少量兵力便能守住关卡。而镇守边关的大部队,则是驻扎在不远处的后方。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多士兵去守关。